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七章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周志丹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沟通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金融业也面临着行业壁垒被高科技企业和综合服务机构攻破之后的激烈竞争。金融信息化是在基本实现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实现金融信息系统互联。

第十七章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周志丹

(浙江万里学院)

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沟通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而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金融业也面临着行业壁垒被高科技企业和综合服务机构攻破之后的激烈竞争。比尔·盖茨甚至断言“传统商业银行将是要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与此同时,金融信息化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务处理模式,推动着我国金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创新

金融信息化是在基本实现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实现金融信息系统互联。通常所说的金融信息化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金融信息技术化,即金融电子化;二是指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对金融行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数字化的高效、安全、方便的金融服务、金融经营管理以及金融监管系统工程等都是金融信息化所涉及的范畴。金融信息化的目标是在网络环境下,创造金融经营和管理的新模式,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和金融的创新能力,增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信息化是金融现代化的基础平台和核心推动力。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金融信息化被首次纳入国家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以实现经济、金融和消费者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能够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人民群众广泛受益的,稳定、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的现代金融科技支持服务体系,为实现中国金融的现代化提供保障”的总体目标。

1 国内外金融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发展中的地位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一些金融企业,在保障商品交易和贸易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维护社会稳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与传统金融业相比,现代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了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金融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只有推进金融信息化,才能不断促进金融创新、打造我国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金融企业业务处理效率。随着金融企业业务范围、业务品种和业务量的扩张,单靠手工方式已经很难及时完成大量的业务处理过程。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业务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大大提高了金融企业业务处理效率。

(2)提高了金融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性和效率。首先,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带来了金融自由化,这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急剧增加;其次,金融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和规避风险,陆续推出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管理难度。因此,金融企业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是摆在金融企业管理层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技术提供了有效、及时地识别、度量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和工具,通过建立各种风险分析和评价模型和数据仓库的应用等,有助于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有效性。

(3)提高了金融企业服务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企业不断将传统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银行金融机构建立网上银行业务系统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金融企业建立了以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为基础的新型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了“3A(Anywhere,Anytime,Anyhow)服务”。金融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其综合竞争能力。

(4)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技术不仅在金融业所有核心业务流程中起到了作用,而且已成为金融业务增长的源泉。据报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95%以上的金融创新都来自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市场行为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技术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大量的管理决策工具,从而使得金融产品的交易更加简单,扩大了金融市场。

(5)实现了“组织结构扁平化”,提高了金融企业效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金融组织结构“扁平化”,提高了金融企业的效率。一方面,信息技术应用使得基层部门具备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为基层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这使得过去只能在高层实现的决策向低层转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管理者的管理跨度扩大,这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1.2 国外金融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12世纪出现了银行业的雏形;16世纪中期出现股票,标志着证券业的开始;保险业从18世纪开始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证券和保险企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作业,全球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历程正式开始。虽然银行、保险和证券信息化的起点不同,但其发展历程大体相似,都经历了四个阶段。

(1)脱机业务处理阶段。主要是实现银行业务的计算机辅助处理,其主要目的是节省查询时间和节约成本,这是金融企业的起步阶段。

(2)联机业务处理阶段。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内部迅速渗透,主要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金融企业内部的联机业务处理,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了共享。

(3)经营决策信息化阶段。即充分利用数据仓库等技术,实现了综合的客户信息分析,建立了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新型服务体系,使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管理和业务体系趋于完善。

(4)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阶段。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银行纷纷开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信用卡、ATM卡、在线支付以及各种电子支票支付、网络保险、网上证券等新型产品和服务。

目前,多种产品和服务已实现了集成,建立了综合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提高了服务水平。同时,管理决策智能化,信息技术构建的金融工具在实时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的度量、识别和控制,帮助金融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信息技术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实时的价格分析,并使得复杂金融产品的交易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扩大。

1.2.2 国外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业正不断融入到国际金融业中,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已为期不远,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金融业更好地利用全球经济资源,另一方面也必将使我国金融业受到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综观当今国际金融业。主要存在着如下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趋势拉动了金融全球化,金融服务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业的作用已超越了国家疆界的范围。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经营环境的构建,使得金融全球化成为可能。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企业中一半以上都在全球各地开展业务。例如,花旗银行的分行、子公司、附属机构、合资企业和办事处分散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高盛、摩根·斯坦利和美林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上(从纽约到伦敦、从香港到东京)成为主要的交易商、承销商和并购顾问;保险巨头AXA集团在全球60多个国家雇佣14万名员工。金融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国际金融业的大趋势,因此,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服务竞争将逐渐加剧,国际金融企业的竞争重组将不可避免。

(2)金融全球化导致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控制以及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自由化,这是世界金融市场上更大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的需要。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混业经营和多元化经营也得到迅速发展。例如,1986年英国重新允许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领域;1993年日本金融改革法出台,银行与证券开始混业经营;1999年美国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正式将混业经营的原则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得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成为世界金融业的重大课题。2001年发表的新《巴塞尔协议》强调:尽管信用风险仍是银行当前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是,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正在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现代监管体系,是减小金融风险的重要课题。

(3)金融创新已成为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由于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并以工具的创新为主体。金融工具是表示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凭证,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除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之外,还需要考虑提高流动性和转移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工具创新空前发展,期货、期权、互换等一系列避免和转移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年代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工具在上述创新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如货币期货合约期权、股票指数合约期权、灾害保险期权和期货、衍生头寸证券化、通胀指数化的长期国债等。如前所述,约95%的金融创新的实现都基于信息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大量新方法、新工具,能够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风险等,使得这些产品的交易成为可能。计算机广泛运用于金融业,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使电脑代替电话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计算机终端将各个银行联络起来,成为银行同业交易的最重要工具(如CHIPS和SWIFT系统);与此同时,电脑在各国证券业和证券交易所广泛应用,使得全球性24小时的证券交易市场正在形成。总之,金融创新放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金融价值链不断优化。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趋势。IT公司、金融服务提供商与金融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密切合作,且这种合作正在向战略合作方向转化。比如,IBM公司和自动柜员机(ATM)生产商NCR向金融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自动柜员机运行维护,美国第一数据公司(FDC)提供信用卡数据处理和账户管理服务,路透社、彭博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实时和延时的金融数据,穆迪、标准普尔和艾萨克提供各种类型债务人的信用评级信息。这些非核心业务与金融企业核心业务的分离,使得合作的双方都能受益。尽管依赖外部实体提供服务将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如服务保障、服务质量以及信用决策的实时性等方面的风险),但是金融企业与IT公司、金融服务提供商进行战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金融价值链的优化,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业的各种发展趋势都对金融信息化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随着金融企业经营地域的扩大、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的增加,对金融信息化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金融企业必须要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未来的发展中,金融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将越来越重要,通过各种信息系统来实现双方或者多方的协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同时金融企业也可以将信息项目、IT服务等外包给其他公司,以实现对自身价值链的进一步优化。

1.3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特殊环境及对信息化的迫切要求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金融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迎头赶上。在金融信息化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金融环境的主要特征包括:

(1)政府不断加大对金融业的改革力度。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我国金融管理机构逐步推出了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已突破了有关严格分业经营的限制,原来的一些政策禁区逐渐被打破。证券公司可以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按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拆借资金、进行股票质押贷款、直接上市融资。商业银行可以参与办理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等。这一方面给中国的金融企业带来了活力,有利于金融企业分散经营、降低风险、增加盈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国家必须加强金融宏观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2)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加快开放,外资金融企业的竞争给中资金融企业的经营带来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在五年的时间内将向国外金融企业完全放开金融市场的时间表已到。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将为我国金融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和经济资源。国外金融企业的竞争也将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重要催化剂。这些有利因素对促进我国金融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金融体制、金融企业设置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外资金融企业将凭借优良的服务和多种金融产品,扩大其在金融业务上的市场占有率,吸引我国优秀的金融人才,并进而与中国金融企业展开激烈竞争。

(3)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客户需求意识的觉醒。金融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客户的金融服务意识以及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迅速提高。我国金融企业只有牢牢把握市场的动态,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服务,才能够在竞争中赢得客户。

总的说来,中国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国金融企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激烈竞争。中国金融企业必须在市场完全开放前的保护期内,改革内部管理体制、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改进服务水平,迅速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3.2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先进银行就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成为金融信息化的开端。在经过了单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之后,目前国际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已进入银行再造与虚拟业务阶段。我国金融信息化虽然起步晚于国际发达国家,但是基本上也是遵循相同的发展阶段,向着金融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建设,走在了国内行业信息化的前列。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静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金融的现代化”,信息化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系统已拥有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自动柜员机(ATM)近3万台、销售点终端(POS)22万台。证券行业建立了高效、可靠的交易通信网络,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双向VSAT卫星网、高速单向卫星数据广播网、地面通信专网连接全国约3000家证券营业部,为证券公司提供委托、行情、咨询等信息的传输通道,并基本实现了卫星网和地面网的互备。保险行业在过去3年中IT的年平均投入约为11亿元人民币,占到3年平均保费的0.6%。全国性金融机构一般都建立了两个互为备份的高速内部网络系统,并可以通过网络,在银行之间、银行与证券机构之间,银行与海关、税务、财政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以及部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我国的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中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向客户提供信息检索、网上支付、转账、贷款、代缴各种费用、债券买卖、个人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以“科技兴行”为发展战略的招商银行,其网上银行业务颇具代表性。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招商银行没有众多的经营网点和多年的市场基础,通过积极打造“一网通”网上银行业务品牌,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50%左右。

目前,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金融信息化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总体发展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不统一,科技投入不足。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最初是在无规划、无标准,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在自发地推进着,这种方式在建设初期,对发展和扩大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但同时,由于没有对整个系统进行有效的全面规划,又无开发建设大规模系统的经验,加之在建设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意识不强,形成了金融机构各自为政,银行间各类业务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信息格式标准,也缺乏网络互联标准和应用接口标准,从而导致系统通用性差,系统建设和布局极不合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金融系统的低效运作。科技投入只重硬件购置,而忽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以及金融信息应用技术的投资开发和建设。

第二,金融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单一、不全面,从而制约着金融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使已有的系统适用性差,应用范围窄,不能全面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目前,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大多只停留在模拟手工的事务性处理阶段,不能将金融业务处理自动化、金融服务电子化、金融管理信息化、金融决策科学化综合统一起来,系统规模小,应用范围窄,不能对金融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加工和利用,不能发挥金融信息化系统辅助管理和决策的作用。

第三,金融信息化网络系统普遍存在各个系统封闭运行,小规模、低保障,高风险,以及低效率问题。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金融信息服务明显缺乏。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自助银行、家庭银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已非常普遍,客户从自己的开户银行不仅可以得到一般的存款服务,而且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金融信息服务;而我国仅极少数地区出现了“准无人自助银行”,银行对客户的资信信息,客户对银行的业务信息均知之甚少。信息严重封闭化、不透明化和不对称性致使央行对金融系统的监管不力以及商业银行对金融服务的创新不足。

最后,缺乏风险投资基金和具有建设大型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经历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对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而与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由于培养不力而严重供不应求,急需引入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实和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队伍。

1.4 国外金融信息化对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创新加快,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监管在探索中逐步完善,监管能力不断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体系。我国金融业已完成电子化建设,实现了各项业务处理的计算机化。推出了一批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初步建立了自动化的办公环境,并开始进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概括起来,我国金融信息化取得的成就表现在如下方面:(1)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已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2)经营网点全面实现了电子化;(3)电子资金支付服务与资金清算服务日益方便、快捷和安全;(4)信息化在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以银行卡为代表的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以空前的速度得到了大力发展;(6)初步建立了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7)金融标准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国外金融信息化为我国金融信息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信息技术必须与金融业务相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初始的支持金融业务到运作金融业务,再到改造金融业务的过程。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由金融企业的业务和管理需求驱动的。由于需求不同,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信息化在每一阶段的启示和停留时间有所不同,保险网络化的起始时间和发展水平都滞后于银行网络化。其次,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契机。国外金融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来实现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融合。据美国银行再造专家鲍尔·艾伦(PaulH.Allen)统计,从1980-1996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了50%~55%。另外,国外金融企业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数据挖掘来实现客户关系管理(CRM)和风险管理。到2002年底,美国100家主要银行中,有71家已经或正在实施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项目;市场研究机构(Datamonitor)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表明,42%的欧洲银行在2002年继续加大了客户关系管理的投资力度。

第二,需要注重系统化的金融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金融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金融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自身,更需要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良好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在软环境方面,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金融信息化的相关立法建设,例如,仅征信方面的法律,美国就有16部。同时,国外金融信息化标准也非常发达,这为金融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技术环境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开始就注重建设系统化、标准化的网络系统,建立统一的认证和数字识别中心,制定了网络连接的统一接口标准,实现了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完善的金融信息化基础环境为金融企业的相互合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以及后续的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应当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社会的合理分工协作。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企业中任何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在美国等发达国家,IT行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行业都高度发达。金融企业在开展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时,已经将资源的配置与优化从内部资源扩展到了社会资源上。以银行为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已基本放弃了自己开发应用软件的想法,而是把信息技术的部分或全部外包给银行之外的集成服务公司。比如,摩根银行同CSC公司、美国大通银行同FDC等都开展了外包合作。目前,美国68%的信用卡业务处理、10%的ATM处理均是由外部服务公司承担的。除此之外,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向金融企业提供着金融市场数据和各种评级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用评级,这些独立的信用评级服务日益被认为是行业标准,补充甚至代替了传统金融企业内部已发展的个人信用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金融企业可以从外部获取先进、稳定、廉价的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的基础服务,从而专注于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

2 推动服务创新是金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金融的工作重点是推动金融行业的服务创新,而信息化是金融业服务创新的重中之重,它包括提供技术支撑,对现有数据进行整合和挖掘,提供综合化业务、个性化服务和智能化服务等。

2.1 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支撑作用

2.1.1 信息技术支撑了强大的金融业务

金融业务的开展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以“数据集中”为主线的基于信息处理的金融项目的实施,随着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要求金融信息与交易都要具备很强的时效性,因此,金融机构就必须要有一套高度信息化的信息系统来支撑强大的金融业务。

如今,随着数据库技术、中间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业务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大大提高了金融业业务的处理效率。如央行建成的大额支付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全国银行跨行资金清算的零在途和银行间债券交易的实时结算,据统计,仅2007年上半年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65万笔、涉及金额1.6万亿元之多。再如工商银行的集中交易系统一天有将近四五千万笔交易,一次金融交易大概会涉及十多个数据库的操作,如查询资金库、审计库,报中央数据库等过程,然后再返回来到前台,非常的复杂。

2.1.2 信息技术提高了金融业服务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企业不断将传统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近年来金融企业建立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即“3A”,Anywhere,Anytime,Anyhow)为客户提供全功能、个性化、全天候的金融服务。金融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已成为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我国金融机构在依靠信息技术对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方面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银行卡和小额支付系统。2007年上半年,全国使用银行卡办理支付业务61.7亿笔,金额50万亿元。央行建成并推广到全国的小额支付系统,可以全天候进行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工资发放,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收费,通存通兑、跨行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公共支付服务,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2.1.3 信息技术提高了金融企业效率和管理决策的水平

信息化是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石,它可以帮助金融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提高金融企业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金融信息化最初实现的是业务操作的自动化,现正处在交易和管理集中这个阶段,并将在这个基础上去支持产品创新,支持金融管理,支持更多的客户服务内容。

通过信息化能够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理效率,打造高效的内部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和IT规划,整个金融业务流程都可以实现信息化,不仅可以拓宽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突破时空限制,还可以优化信息质量、增加营销渠道、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降低服务费用与交易成本。美国银行再造专家鲍尔·艾伦(PaulH.Allen)曾统计,从1980-1996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50%~55%。

2.2 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服务创新

2.2.1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金融服务创新的主要源泉

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但随着外资银行即将大举进入中国,业务和管理全面与国际接轨为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变革和追求金融的服务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我国金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务处理模式。面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金融业应在充分把握高科技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采用信息技术,金融企业可以设计出复杂的金融产品,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著名的花旗银行因为能够提供6000多种金融创新产品,而成为业界创新领袖。据统计,西方95%的金融创新都来自于信息技术,而我国的金融创新产品100%基于信息技术。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了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通过商业网站向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先进的网络化金融服务模式,实现了产品优化,提高了产品层次。“理财宝”、“速汇通”、“银证通”、“一网通”、“一柜通”、“国债通”等一系列金融创新,更让客户得到了极其丰富的金融产品和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

2.2.2 金融创新必须注重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和竞争,其结果越来越体现出业务推动成为主要的发展模式,金融创新必须注重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金融信息化实质上不仅要有技术上的储备,还要有业务上的知识和关注,如果金融业的业务部门平时不关心技术,而技术部门不关注业务,一旦竞争对手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这时就很难做到在短时间也能推出此项业务。众所周知,金融业对IT的应用几乎是所有行业中最早的,其应用系统的配置也是很高的,单从技术方面来看已经跻身先进之列,但在经营管理、风险防范等金融业务方面,中国的银行与国外的银行还有明显差距。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施能自指出,国内银行业从技术角度来看,所应用的硬件比国外的大银行还要先进,但是却存在着业务和IT系统之间的集成性不到位,每一套系统都做得很漂亮,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大杂烩。

当前,金融业正经历着由管理集中、数据集中、业务集中向风险管理集中的过程,随着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客户服务也要求越来越多,对金融信息化的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涉及项目管理、过程管理,还涉及对数据库配置、系统配置、网络设置,以及金融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招商银行不仅信息系统做得很好,他们的技术和业务也结合得很好,技术人员很关心业务操作,业务部门也很关心技术改进。

2.3 建立金融信息化人才协作机制,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当前,我国金融业竞争与发展的基调是国际化,业务和管理全面与国际接轨,这为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创新是金融业的普遍话题,与先进技术结合最紧密的IT应用也需要发挥创造性,推动业务发展。而事实上,我国金融业真正以IT支持业务创新的时间不长,之前所做工作更多的是基础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升级。因此,如银行IT的前台系统需要更加便捷、灵活和人性化的服务,后台系统则要更好地支持产品管理、风险管理和经营分析等管理应用。有专家认为,在急剧变化的市场中,有时银行的业务人员很难向IT部门及服务商提出明确的需求,因此IT部门及服务商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创新和前瞻能力,研究跟进行业趋势,早于市场和业务,规划设计出能够应变的IT运营平台。

随着银行IT重要性的增强和业务创新项目的日益增多,银行的IT部门也面临着越来越繁重的管理难题。目前,大中型银行同时在建的IT项目往往都有几十上百个,银行的IT部门要顺利推进这么多项目,需要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管理工具。在银行各业务部门内也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市场、业务,又懂IT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充分把握市场脉搏和业务需求,引导IT支持业务发展。因此,如何快速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胜任各项管理和创新工作,也是现阶段金融信息化要重点考虑的事情。

中国入世后,国外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创新的金融产品和营销手段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中外银行业在经营理念、金融产品以及信息技术架构等层面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国内外银行的差距时称:“我们的银行与欧美等国家的相比,目前信息化方面主要的差距就是管理。”单单从技术方面来看,中国的银行信息化已经跻身先进之列,“从目前所使用的投入产出比的七八个衡量指标来分析,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就有五六个,包括主机处理能力、网络、软件等。国外的网络都没有我们这么大。”但在经营管理、风险防范等一些方面,中国的银行与国外的银行还有明显差距,“在银行管理的经营理念方面,我们对人、组织、系统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协调还没有到位。”银行的信息化只是为银行的信息管理提供了一个工作平台或工具,信息化绝对代替不了信息管理。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那种业务、技术相对独立的人才需求格局将被打破,对复合型的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人才协作体系。一是建立业务和技术的协作机制。过去业务人员很少关心技术,而技术部门人员很少关心业务。一项新的金融服务工具的推出,需要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共同努力,建立业务和技术的协作机制,形成技术人员了解、关心业务操作,业务人员了解、关心技术进步的良好作风。一些银行信息系统发展较快、运转良好,就是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结果。二是创新服务管理体制。金融信息化最初起步是业务操作自动化、管理分散化。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已经实现了数据系统集中、交易集中和管理集中。下一步,金融信息化将会从管理集中、数据集中、业务集中走向风险集中、创新集中和客户服务集中,因此,为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增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培养一大批金融信息化人才。

3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特征与需求变化

3.1 金融信息化需要复合型人才

金融信息化发展和竞争的结果越来越体现为业务推动成为主要的模式。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服务要求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不间断的提供,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企业中一半以上都在全球各地开展业务。随着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客户服务也要求越来越多,这其中不仅涉及项目管理、过程管理,还涉及对数据库配置、系统配置、网络设置,以及金融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招商银行不仅信息系统做得很好,他们的技术和业务也结合得很好,技术人员很关心业务操作,业务部门也很关心技术改进。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兼修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熟悉金融的业务流程和资金流的循环,把握客户的需求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又要具备信息系统设计经验,能够详细描述信息流、数据流的变化以及跟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金融企业间的竞争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有技术上的储备,还要有业务上的知识储备,正是因为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这一独特职能才使得金融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出奇制胜,成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银行业,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独特职能使银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出奇制胜。上世纪70年代,信贷是金融业的核心能力,也是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而80年代和90年代初,金融业的核心业务能力先是资本市场,随后是消费者金融,从90年代中期以来,技术和信息管理不仅成为经营有方的银行的核心能力,而且成为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克服银行信息化的路障,各大银行纷纷加大了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争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的薪酬可达同级别员工的3至5倍,而业内人士透露股份制银行的年薪是国有银行同类薪酬的10倍,同时商业银行的“热门人才”又被外资银行“高薪挖走”。这种金融经验应该是“业务技能”导向而不是“理论”导向。目前我国很多金融机构的科技人员是纯IT背景,可由于本身不懂金融,这些人员加盟金融业后有相当长的时间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有部分金融人才中途改行去做信息,可能实际能力又达不到工作要求等一些原因使我国的“金融信息化”进程受到阻碍。

3.2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特征分析

3.2.1 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复合型的信息化开发人才

当前,这类人员主要来自于一些理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但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缺少金融理论和实务方面的业务知识,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金融服务与创新的要求。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既要广又要精,如数据库配置、系统配置、网络设置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具备,就像很少有人永远只做安全方面的工作,他很可能还要做项目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工作。

社会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为高校在专业培养上难以胜任金融信息化人才所需的复合型要求,同时也表现在培养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数量难以达到满足,而高端的金融信息化人才更是奇缺。据有关资料调查,目前中国金融从业人员达到硕士以上学历的不足总数的1%,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银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国内能够培养金融信息人才的院校也屈指可数。目前高级金融信息化人才国内以培养硕士生为主,如北京大学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金融信息化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工程硕士(金融信息化方向)等,本科阶段明确提出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院校主要有西安交通大学的金融信息工程等少数高校。

3.2.2 金融信息化人才是金融信息化管理人才

这类人才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制定有利于金融创新的金融发展战略和规划,以便对金融科技进行有效管理。众所周知,我国金融界对IT的应用几乎是所有行业中最早的,其应用系统的配置也是很高的,单从技术方面来看已经跻身先进之列,但在经营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与国外的银行还有明显差距。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国区副总裁施能自先生指出,国内银行业从技术角度来看,所应用的硬件比国外的大银行还要先进,但是却存在着业务和IT系统之间的集成性不到位,每一套系统都做得很漂亮,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大杂烩。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国内外银行的差距时说:“我们的银行与欧美等国家的相比,目前信息化方面主要的差距就是管理,一些银行的人事、组织、系统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协调还没有真正到位。”

3.2.3 金融信息化人才是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系统分析人才

这类人才是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来说,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掌握以下一些方面的知识:其一是金融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其二是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其三是金融方面的业务知识,如国际金融等。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完全由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所代替,金融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主要通过计算机从事金融业务;与此同时,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越来越多地是由系统分析人员提供,而不是由业务人员提供。但由于我国教育体系的缺陷,能够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单位屈指可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充分发挥了原中国金融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行业优势和领先地位,在多国金融财团的资助下建立了“金融科技中心”、“金融培训与实践中心”,在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3.3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变化

中国加入WTO几年来,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华设立了200多家金融机构,这些外资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入给国内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和保持国内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各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争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薪酬可达同级别员工的3至5倍,股份制银行的年薪是国有银行同类薪酬的10倍,这种既懂得IT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一直是高端人才市场的焦点。

在金融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原来每个地方都要有维护数据库的职位,而现在各个支行对这种IT人员的需求就减少了。但是,金融产品其实越来越复杂,客户服务也越来越多了。而且项目管理、过程管理等技术人才有集中的趋势。也就是说,人才需求的总量会增加,但是要求会比较高了。原来是中低层次为主,现在可能负责应用的人员不多了,负责维护的人员少了,但负责开发的人员会增多,而且向某个方向有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金融行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是技术很广很精。比如对数据库配置、系统配置、网络设置的知识都要有。很少有一个人永远只做安全的方面的工作,很可能还要做项目管理和系统维护。在开发语言方面,除了Java之外,很可能还要求懂C++和数据库等。总之,需要的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现代金融领域的每一步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今后金融业的IT建设与业务发展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金融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只有更加密切的沟通与协同,才能确保IT技术投资符合业务发展规划。虽说目前多数金融机构的科技人员都带有纯IT背景,单从技术方面来讲,是能够保证较好的技术支持,但由于本身缺乏对金融业务的了解,加盟金融机构后,他们的技能却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反过来,部分中途改行去做技术的金融人才,却又会因为技术能力有限,达不到开发工作中的技术要求,因而也延误了金融企业“信息化”的业务进程。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信息化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客户服务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对原来维护数据库的职位的需求就减少了,这时对项目管理、过程管理等技术人才需求就有集中的趋势。虽说人才需求的总量在增加,但是要求就比较高了,原来是以中低层次为主,现在可能负责应用的人员不多了,负责维护的人员少了,但负责开发的人员会增多,而且向某个方向有越来越集中的趋势。不仅如此,金融行业对信息化人才的技术要求是很广很精,比如对数据库配置、系统配置、网络设置的知识都要有,很少有一个人永远只做安全方面的工作,很可能还要做项目管理和系统维护。

金融信息化人才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以期发展成为能适应国际规范的、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业务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在了解国际金融业的大背景下,熟悉本机构业务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做法,充分把握市场脉搏和业务需求,引导IT支持业务发展,逐步积累金融实施项目的成功经验;充分了解国内客户的需求,除了借鉴国外同类金融产品的做法外,要善于分析、总结国内用户的特点,而进行全面、深入的产品考虑与理解,真正做好金融经验加上信息技术这一金融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角色。

4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中的大量实践证明:如果缺乏复合型人才,信息化的投资规模越大,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门人才势在必行。要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人才问题,还得从教育抓起。在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方面,除了加强金融业的在职职工培训,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工作,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培养金融行业急需人才等途径外,高等院校培养符合金融业信息化要求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我国高校开展金融信息化教育首先在确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通晓经济和金融理论与实务、金融管理和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掌握经济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和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能在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信息管理、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门人才。同时还要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4.1 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既通晓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前提和关键。根据国内较早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西安交通大学的金融信息工程专业的经验介绍,该专业的教师都必须进行复合型知识的培训。理工科院校毕业的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等经济理论与实务知识;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则要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工程、数据库等多门计算机应用课程。

4.2 课程设置

由于金融信息化人才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对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涉及不同的学科与交叉,主要有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技术等多个学科,故其课程设置应包括经济金融理论与实务和计算机及其应用等几个方面。

教学计划中除了安排英语、体育、两课与国防、高等数学等通识类课程以外,在学科大类的课程上可以安排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公共财政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分为计算机基础课和金融类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方面,可以设置C语言程序设计、NET程序设计或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离散数学、OLAP与数据挖掘、金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在金融类课程方面,可以设置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市场学、电子商务概论、金融监管学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也分为计算机类课程和金融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主要有多媒体技术、网络金融学、Linux、典型金融信息系统分析、网络支付与结算、网上证券;金融类课程主要有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银行会计、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金融统计学、项目评估与投资、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经济预测与决策等课程。

4.3 教学内容改革

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高校的授课内容与社会已经脱节,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却没有明确目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比如目前财经类高校的计算机授课主要集中在Office办公软件等上。而金融信息化人才要具备的对于“未来金融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的发展需求”的要求中,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拓展到了更加广泛的方面。

因此,对于财经类人才的计算机水平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其中主要集中在电子系统的应用和数据信息的处理等方面,其次还有运用计算机提高金融机构的管理和运营效率、运用计算机开发新的高科技金融产品。这些都对高校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培养提出了要求。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要进行大力的改革,教学内容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与时俱进。同样,对于金融类的课程的内容也不要与金融学专业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同课程名的内容一样。

4.4 实践能力培养

为满足未来金融领域复合型人才信息素质的需要,应当加强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达到多赢的局面。在用人单位方面,应当经常向学校和学生表达出相应的需求信息,从而明确学校和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好地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学校方面,应当根据发展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改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学生方面,也要关注当今社会的需求信息,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加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提高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企业合作,加强企业和学校的沟通,提高实习的机会,在实习中明确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涉及很强的实践性,许多课程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才能掌握。因此,像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高级程序语言、计算机网络等都需要课程实践。实践的类型包括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等,通过课程实践,是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

除课程实践外,为了让学生们对系统开发整体过程形成全面的认识,应辅以系统软件开发过程的训练,这些训练一般在三年级末、四年级初进行。同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增多集体作业的机会,在合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还可以将大三大四的部分专业课提前到大一大二,从而在实习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

5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施

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在通晓经济和金融理论与实务、金融管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并结合经济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和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且,金融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具备的金融经验是“业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的研究者。

5.1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部分案例

5.1.1 国内部分高校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探索

据有关资料调查,目前中国金融从业人员达到硕士以上学历的不足1%,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银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国内能够培养金融信息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即使这样,很多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是研究性人才,偏向技术性还是多一些,而现实中需要的大部分却都是业务性人才。高级金融信息化人才国内以培养硕士生为主,如北京大学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金融信息化方向),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硕士(金融信息化方向)等以及部分高校把金融信息化管理作为硕士、博士的研究方向。在本科阶段也仅有西安交通大学的金融信息工程专业等少数高校的专业开设。另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充分发挥了原中国金融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行业优势,现已建立起了“金融科技中心”、“金融培训与实践中心”,并且研发了金融的“证券交易平台”等系统,开展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探索。5.1.2 花旗金融信息科技教育项目

关于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国外金融财团也是很有远见卓识的,2007年11月30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捐助124万美元支持花旗金融信息科技教育项目。该项目是中国首个鼓励金融信息化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专项教育项目。捐助的资金将用于支持三个新项目:第一个是赞助北京大学软件学院开设金融信息工程系;第二个项目资助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成立金融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第三个项目是支持西南财经大学为全国20所高校的IT教师提供培训。同时,花旗金融信息科技教育项目下设花旗优秀奖学金和奖教金、花旗大型机专业技能培训和“花旗”杯科技应用大赛,覆盖全国30所重点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金融和管理等专业。

5.1.3 神州数码教育学院金融信息化培训

神州数码教育学院通过采取按需施训方式,针对金融行业及各大银行推进行业信息化所需人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为全国各大银行的各级机构提供了数十次IT专业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神州数码教育学院按“国际理念+本土实战”的思路去制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设施,强化过程控制,加强质量监控,采用“量身定做”的方式,为参训人员制定了更多内容、更长时间的培训课程。本着“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理念,在让学员学好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安排了旨在提高学员实践操作能力的实验课程,如针对中行技术人员要求学习IBM的AU13、AU14、AU16、AU07、AU28等课程的特殊要求,对教师备课和实际操作等予以了更高要求,从而有效避免了一般意义上的IT培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在此基础上,培训教师还会根据不同水平的学员进行分层次辅导,并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一并传授给学员,帮助他们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5.2 宁波市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5.2.1 宁波市金融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长期以来,宁波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推动着宁波地区的经济的长足进步。“十一五”时期,宁波市正面临着产业的升级,而这种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金融保险业的服务和支持,根据宁波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300亿元,贷款余额7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左右;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20%左右。因此,宁波市对金融人才也包括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数量很大,预计到2010年,人才需求量将达到3.3万人。

为了加大对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力度,2006年,宁波市政府率先成立了包括宁波市金融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内的5个基地,计划在今后五年里共投入7500万元进行建设。宁波市金融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旨在加快宁波构建较完善的金融保险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宁波市日益增长的金融保险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巨大需求。浙江万里学院作为这一培养基地的主持单位,整合了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办学优势,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

5.2.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在通晓经济和金融理论与实务、金融管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并结合经济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和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信息化人才不仅需要培养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级人才,同时还需大量培养还处于本科阶段的应用型金融信息化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本科阶段明确培养这类人才的专业仅有西安交通大学的金融信息工程专业等少数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1998年经教育部由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以及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而成,该专业国内目前有的办在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有的办在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等。近几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的模糊,大多数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经济领域的信息管理人才,如主要培养科技信息检索人员的专业没有开设面向金融信息化需要的金融理论与实务类课程,也没有开设面向金融领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因而,难以承担金融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担。

5.2.3 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设施

浙江万里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在商学院下,是浙江省教育厅2003年批准的省重点建设专业。商学院现有包括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等1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际贸易学为省级重点学科(A类),企业管理为宁波市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师资力量。该校在制定2007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下设金融信息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信息系统设计等模块方向,其中的金融信息化管理模块方向就是有意识地为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而专门设计的,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学习本模块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依托本院的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师资力量。

实际上,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基础上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值得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通常可以由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素质拓展三部分组成。理论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基础教学课程与专业教学课程组成,学生一般要完成两课与国防、人文与社科、体育、英语与计算机、自然科学、理工等通识类课程的学习,以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等经济管理学科类平台课程。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可以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保留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与计算机类的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分析设计、JAVA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离散数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开设金融学概论、计量经济学、商业银行与实务、保险原理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学、证券投资与实务等课程,在金融信息技术类课程上可以开设OLAP与数据挖掘、金融数据分析、金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专业任选课来选修财务分析、税收实务、多媒体技术、网络支付与结算、决策支持系统、企业管理专题(含生产运作、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

金融信息化管理模块方向的普通教学课程和专业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主要遵循以上的设计思想。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可以安排学生到金融机构进行临柜实习以及金融机构的正规学习培训;在实验教学上,除了安排一些课程实验外,还安排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如统计实验、网络数据库综合实验、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金融数据分析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每学期还安排2周时间进行综合课程设计或模块方向的课程设计。素质拓展分为公共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组成,共有10个必修学分,其中专业素质拓展的学分取得可以通过学科竞赛、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生科研训练(SRTP)、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如会计上岗证、助理电子商务师、金融规划师(CFP)的获取以及与就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和培训。

浙江万里学院在实施金融信息化人才方案培养的过程中,于2007年年初及时修订了2005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培养方案中,新列入了金融信息化管理模块,有27名学生选修了该模块。安排程少锋老师利用暑假带领学生去宁波银行参观实习,李旭帅、江瑜等到老师去南京银行学习OLAP数据挖掘在银行中的应用,王绍卜、江瑜等四位老师到杭州学习SQLServer数据库和Oracle数据库以及黑客技术与网络安全等课程。

浙江万里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2003年被列入浙江省重点专业,2007年11月通过省重点专业检查验收,当时的培养计划中就列有金融信息化管理这一模块方向。浙江万里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6级、2007级的教学计划也作了修订,将金融信息化管理列入模块方向,20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在制定时,已正式将这一模块列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