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收获选择方式

收获选择方式

时间:2023-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收获选择方式一个公司可以通过六种主要渠道收获其所创造的价值。(三)管理层收购另外一种收获方式称为管理层收购,它是通过将企业出售给现有合伙人或关键管理人员的方式使创业者从中获得收益。通常情况下,收购方会继续留用被收购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与他们签订好几年的雇用合同。另一潜在的成本是多数IPO者涉及锁定条款,即阻止内部人,包括创业者,从公开上市过程中获利。

三、收获选择方式

一个公司可以通过六种主要渠道收获其所创造的价值。下面以其应用的普遍程度将这些方式列出来。

(一)金牛

这里所说的“金牛”(Capital Cow)其实对于创业者而言,就相当于大公司的“现金牛”(Cash Cow)。实质上,高利润的企业(牛)产生了大量供企业家个人使用的资金(牛奶),甚至要比大多数企业家有时间、有意愿的消费支出还要多。其结果就是产生了一家资本和现金充裕的公司,它拥有巨大的融资和再投资能力。“金牛”企业可以使创业者能够实现对其他多家高潜力风险企业的投资、收购以及其他风险投资交易。

(二)员工持股计划

通过员工持股计划(ESOP),创业者可以通过将股票出售给员工持股会或其他雇员的方式实现资产的变现,而且由于员工持股计划通常会在雇员中产生多元化股权,因而它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三)管理层收购

另外一种收获方式称为管理层收购(MBO),它是通过将企业出售给现有合伙人或关键管理人员的方式使创业者从中获得收益。如果该企业拥有足够的资产和稳健的现金流,那么就可以通过银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的融资来进行杠杆收购(LBO)和管理层收购。即使企业的资产不足,但是如果有足以偿还负债的稳健的现金流,同样也能说服借款人同意进行管理层收购。

通常,问题在于:愿意从所有者手中收购并继续经营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般没有资金。除非收购者预先有资金——这种情况很少——否则这种收购将相当脆弱,而且能否完全实现收获目标也成问题。管理层收购方式特别要求出售方预先能收到一定数额的现金和一张代表剩余的收购款的票据。如果收购价与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挂钩,那么出售方将完全依赖于收购者的能力与诚信。另外,在这一方式下,管理层还可以通过尽快发展企业、在新产品和人员上加大开支的方式降低利润,从而降低收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看到在这些高利润的企业被廉价出售后,在以后的两三年内企业能够获得相当不错的收益。在这种交易中,企业的出售方就吃大亏了。

(四)并购和战略联盟

与另一家企业合并是另一种使创业者实现收获的方式。在战略联盟的情况下,企业创办人可以从一家对他们的技术感兴趣的大型公司吸收到迫切需要的大笔资金。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导致接下来对创业者的完全收购。

(五)完全出售

大多数顾问都认为完全出售是十分理想的方式,因为人们往往更青睐到手的现金而不是股票,尽管后者的交易是免税的。在股票对股票的交换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收购方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当收购方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后,很多创业者仅能留下最初收购价的一个零头。通常情况下,收购方会继续留用被收购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与他们签订好几年的雇用合同。这一措施是否可行,取决于每个创业者的目标及其所处的环境。

(六)公开上市

商学院中谈论的最神圣的话题也许不是“金牛”,而是公司的首次公开上市(IPO)。在某个证券交易所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远景或梦想会激起欲望、荣誉和伟大等种种感觉。对很多准创业者而言,这种渴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具有极强的感召力。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者来说,将公司公开上市并继续苦心经营很可能意味着浪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是不值得的。

为什么公开上市这种退出策略对创业者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也许最简单的答案就是,通过公开上市可以获取巨额现金——事实上比创业者曾设想的还要多。创业者可以通过注入资金(至少他们实际获得的一部分)进行企业的扩张。正如Lelux所说,公开上市的企业随之会获得从投资者到顾客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信赖,这对获取竞争优势很有好处。企业一旦上市,市场将对企业的价值进行持续和最新的评估,从而有助于后续的企业融资,增强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上市公司还有一些优势:比私有企业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更容易,也更易于收购其他企业。

公开上市有很多好处,其中很多与公司为高速发展提供资金的能力有关。公开股权市场为获得长期资本开辟了渠道,同时也满足了短期的资金需求。公司可以将IPO所得资金用于扩大企业在已有市场的业务,也可以投向另外一个相关市场。企业创始人和最初的投资者可以寻求变现。公开上市不但会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而且还会提高包括特许专营权在内的公司产品的销售能力。

然而,成为上市公司也有一些缺点。过于关注短期收益和业绩成果是成为上市公司的一种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上市公司会失去一些经营上的机密性,更不用说还得不断支付信息披露、审计和税务检查的花费了。

实行IPO必须支付巨额成本。首先,上市的过程中不仅存在承包商的销售和为了达到法律和会计标准的严格要求而发生的直接成本,而且还有因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参与贯穿上市过程始终的、为确保发行成功而要求的路演活动而发生的成本。

另一潜在的成本是多数IPO者涉及锁定条款,即阻止内部人,包括创业者,从公开上市过程中获利。条款规定,创业者必须在企业公开上市后持有股票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由于包销商希望最初的股票购买者能够经历一次股价的迅速上涨,他最初会压低股价。这些购买者往往是包销商偏爱的客户,而他们才是上市初始受益的最大群体。

最后,创业者还应该意识到,公开上市的企业必须经过监管制度的非常细致而彻底的检查——这种检查可能限制了创业团队经营企业的自由。比如,市场倾向于反对具有风险性的商业策略,所以创业者们不得不避免这种策略。另外,投资将精力集中于此并专注于提高当年收益的短期策略,甚至是季度策略以满足投资者的要求,而不是集中于企业的长期目标。没有上市时,创业者不必考虑这些问题,而上市之后,创业者必须仔细考虑这些问题。面对公众持股人,公司管理层还必须为避免内幕交易而谨慎处理信息流程。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企业需要兼顾成为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正反两方面的因素了。

一般说来,IPO涉及四个阶段的活动。在第一阶段,努力为“上市日”(Listing Day)作准备以使企业在上市日表现出自身的最佳水平。在第二阶段,就开始与IPO工作组(包销商、投资银行、代理人)紧密合作,并准备所有的IPO文件(注册陈述、说明书、路演材料)。第三阶段是切实的分销演练,即两三周的高层管理面对公众对企业及其股票的兴趣。但是,在完成前三阶段的活动之后,许多企业已经筋疲力尽并深知难以继续下去。另外,此时再要求高层管理团队进行往日的管理活动也似乎变得很残酷,因为他们已全心地投入到IPO的活动中去了。

那么,创业者是否应该视公开上市为一种可行的退出策略呢?一方面,如果企业确实需要巨额资金以实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么许多专家同意采用这种策略。而且,如果拥有一支有经验的、能够处理上市过程中的压力,并同时能向公开市场进行精彩路演的团队,对企业来讲就非常幸运了。在这些条件下,IPO可以向创业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资金,以充分实现他们的愿景,并最终获得非常有利可图的退出路径。另一方面,不通过IPO活动,许多企业同样也实现了卓越的成长,因此IPO并不是长期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