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才能每天进步

如何才能每天进步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一节我们讲了行动系统的构建要素。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可能还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为什么我天天都在练习英语,却没有进步?我们怎么让自己的后一次更新,比前一次更好,让自己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做得更好,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提升和突破,加上行动系统的作用,我们就能取得不断的进步。我认为学习系统有四个大的方面。这意味着对你不了解的事情,你无法通过某种形式的先验信息进行前置式的学习了解。

上一节我们讲了行动系统的构建要素。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可能还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为什么我天天都在练习英语,却没有进步?为什么我每天都在写文章,却还是没有提高?为什么我都早起一年了,还是原来的样子?为什么我天天献殷勤,TA都不喜欢我?我努力了为什么没有回报?……

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于是许多人找借口放弃,并试图合理化这个过程,说自己不适合做这个事情。但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问,你真的确定自己的工作做到位了吗?

行动系统解决每天“做”的问题,学习系统解决每天进步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系统比较容易忽略,主要是因为多数人是无法持续行动的,也就是说,很多人已经被所谓的“坚持”这个门槛给挡在门外了,根本看不到坚持之后还有什么更光明的前景。对这些人而言,学习系统还没有构建起来,于是在这个条件下,无法感受到学习系统的重要作用。

很多人的目光一直放在行动和坚持上面,看不到更大的格局,因此而纠结,到底要不要坚持到底?要不要努力?或者到底要不要继续追逐自己的想法?这些问题在建立了学习系统概念以后,应该都不成问题,因为如果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大的格局,那么我们的认知也会更加清晰。

在讲学习系统要素之前,再明确一个问题:行动系统是解决我们怎样持续行动的问题,而学习系统是解决我们怎么进步的问题。我们怎么让自己的后一次更新,比前一次更好,让自己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做得更好,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提升和突破,加上行动系统的作用,我们就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我认为学习系统有四个大的方面。

(1)领域基础知识体系

学习必然会涉及领域,不管哪门学科或者哪个方向。而在某个方向里,会有很多基本前提假设、定理推论,构成基础的集合。而这些集合,都需要掌握。如果我们无法掌握,建议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背下来。学习英语或者学习法语都有一些基础的音标需要掌握,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通过其他的方法、技巧或方式掌握,那只能通过不断强化记忆训练。直接记下来,未必会比你找一堆记忆法来得慢。这个过程虽然会消耗大量时间,但是一定不能跳过。记住一句话,所有在持续行动中放的水,最后都会回流到脑子里,变成你的泪。

我认为“死记硬背”未必是贬义词,死记硬背的前提是“记”和“背”,你先要记下来,才能谈更多的掌握和应用。对于不同的领域,记和背会有不同的难度,有点像上坡时的坡度,这往往是主观感觉,有的你感觉好记,有的你感觉难记。但是,既然是主观感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都会习惯的。

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有一个“投石填河”的场景。我们想象一下,要在河里建一座坝,于是往河水里扔石头。河水很急,最开始把石头扔进去,可能会被冲走,可能会沉在河床底下,但是如果我们不继续扔,是没有办法拦住水流的。这个投入一旦开始,就必须持续下去,直到能够开始看到一部分石子在水面出现。这个时候相当于筑起了一座坝,于是就可以在上面行走了。

这个过程从水利工程的角度也许表述得不够严谨,但是核心观点在于,在把水拦住前,我们所有的投入都可能会沉入水中,没有看到任何反馈。同理,在知识的学习中,最基础的一个阶段也像往水里扔石头,而等到石头堆积露出水面的时候,就相当于到了一个“最小正周期”。在此之前,我们会经历一个沉默期,在这个沉默期中,所有的投入和努力都好像没有任何反馈。

但是人和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有的人坚持了下来,有的人放弃了。坚持下来的人,可能会因为不断调整尝试,取得结果;而放弃的人,可能会再去找一个新领域从头开始,相当于重新填一次河。所以,有些人能够在一个领域里越走越深,而有的人只是不停地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停地入门而已。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两种模式若分别持续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二者各自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在任何领域的学习里,我建议学习者都要准备好足够多的沉默时间去夯实自己的基础,这个阶段也特别容易被人忽略,因为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往往漫长而又没有直接结果,所以我们就会去追求一些表面文章。但是,我们所有前期的基础是构建一座大厦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积累的话,后续增长就会乏力,因为基础不够牢固。

我们无法承受认真阅读一本书的辛苦,于是我们看几个要点,画个导图,开一场分享会,就骗自己已经懂了。这个现象在当下非常流行,这种方法也创造出了许多充气版的知识达人,四处分享着各种以“快速”冠名的技巧,我相信时光会褪去这些华丽的外衣,露出真正的内部填充物。

(2)模块间的关联类比和逻辑推理

一个领域中会有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抽象层次,我们需要找到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在彼此之间构造连接。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规律,我们在思考中会有很多有序的连续的局部,就像从p→q一样。这些规律组合在一起,如果你可以熟练应用,就具备了逻辑能力。

在打好基础以后,就可以根据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推理进行推论。就像我们站稳以后,可以开始往前迈步行走。在行走中,有时候会遇到不同的街区,这些街区就像不同领域的知识,也就是学习系统中的不同模块。而不同的模块之间,可以进行关联,分析相关性,并且进行类比。不同的模块都可以展开类比,而这可以形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这里会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叫作“隐喻”。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事物。这里的另一种事物往往来自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经熟悉的概念。我们在物理世界里生活,通过与物体、人、文化等进行交互,于是会产生经验。这些经验如果重复出现,会形成概念。而如果我们的所有认知都来源于我们的直接经验,那我们的认知增长和学习速率就会很有限。这意味着对你不了解的事情,你无法通过某种形式的先验信息进行前置式的学习了解。而隐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Lakoff有一本书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隐喻的深刻视角。

(3)抽象以及面向抽象的思考

我们的思考是可以变得抽象的,我们可以不断跳出当前的局部区域,拓宽更广阔的视野,然后把这样一个过程,再做一个总结。于是,这些思考整体都可以形成一个呈现,而且呈现又可以被进一步抽象。抽象能力是我们认知方面的一个重要能力。我们通过抽象,可以把很多事情,借鉴到其他方面,从而起到只要学习一个领域,就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重要作用。

没有接受过抽象训练的读者对此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因为我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往往是通过非常具体的形式描述的。比如通常会讲一个故事,然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其实是具体思维。具体思维容易感知理解,但是迁移性差,而抽象思维理解困难,但是一旦能形成概念,再加以应用,力量就很强大。

抽象思维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学习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编程以及数学,尤其是抽象代数可以帮助我们塑造抽象的能力。

(4)构建全面连接的体系网络

我们的知识要点应该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全连通的网络。当我们从第一个方向通往目标的时候,如果这条路断了,那我们换其他的方向也同样可以达到效果。可以回想一下,高中学的很多知识点,有很多时候会由于掌握不到位而遗忘。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建立了强大的连接网络,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把这些知识推导出来,于是我们就不用害怕考前会突然忘记一些知识点,因为这些知识点是相互连接的,而相互连接就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

当我们把学习系统拆解以后,每天进步的问题也就落实到这四个方面的改进问题上。在每天做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问自己,我在基础知识体系方面是不是还可以更扎实?在不同模块间有没有更多的关联类比?对于抽象的思考有没有更多的进展?知识体系网络有没有得到强化或发展新的路径?

这些工作都属于脑力活,而且在一开始做训练的时候会消耗大量时间,但是如果能持续做下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现在许多学习者的关注点往往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即仅把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消化吸收就备感困难,而无暇顾及后面三个部分的训练,也可能没有意识到存在后续三个层面的问题。于是进步的后劲自然就显得不足,也就非常容易出现学了忘、忘了学的低水平重复问题。

关于学习系统还有一点,这个体系的构建是和领域有关系的,因为每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不同。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基础知识之上的逻辑、抽象以及网络,往往又有相通和可迁移之处。于是,为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跨界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清除了基本概念的障碍之后,不同行业的人可以在抽象逻辑层面开展交流,而这种交流的最大价值在于,不同行业的不同解决思路通过相互借鉴可以形成互补效应,从而共同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