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行动力是训练出来的

行动力是训练出来的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上一节讲了输出倒逼输入,这一节现学现用。“行动力”是指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稳定地把事情完成的能力。输出行动力,需要有行动系统提供稳定供给。一般刚刚开始持续行动的人,行动力资源不足,行动系统孱弱,先保证一件事情的稳定执行是上策。

我们在上一节讲了输出倒逼输入,这一节现学现用。

先看一下“行动力”这个概念。如果问一个人行动力强应该是什么表现,可能会有不同答案,例如每天早起,坚持阅读、写作、运动,做事不拖延,把一件看上去不可能做成的事情通过努力做成,等等。

“行动力”是指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稳定地把事情完成的能力。无论发生什么都不慌乱,能克服困难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进。如果把这种表现当成“输出”,按照“输出倒逼输入”的思路,我们需要有怎样的输入,才能有行动力?

而按“力和系统”的概念关系,力为系统添砖加瓦,系统为力保驾护航。输出行动力,需要有行动系统提供稳定供给。那构成行动系统的因素有哪些?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1)资源投入和优先级

行动就是做事情,而做事情本身就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我们本身就没有多少这类资源的时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要持续做一件事情,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把这件事情排到足够高的优先级,不断提升这件事情的权重,直到我们能够确保这件事情的完成。

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地取舍,放弃和主线无关的事情,突出重点做减法,把腾出来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上。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八分的投入,那么我们就按十分的准备去做。以超出规格的模式,投入足够多的资源,胜算要比以小博大高很多,同时也更容易进入正循环。

在成长会有很多小组,有的专注朗读训练,有的专注听力,有的专注外刊研习,有的专注笔译训练,同时还有关于早起的训练、运动训练、表达训练等。每年,成长会里总会有小伙伴对很多小组感兴趣,尽管我多次告诫他们要先从一个小组入手,仍然会有人同时进入很多小组。但是每个小组的训练任务都比较多,而且都有进群门槛。一开始大家很兴奋,认为自己同时开创了多个伟大的征程。但是通常不到一个月,这群人就会呈现疲软状态:训练任务无法按时保质完成,出现消极情绪,不得不悄悄放弃。这其实就是资源投入主优先级没有安排好的例子。

一般刚刚开始持续行动的人,行动力资源不足,行动系统孱弱,先保证一件事情的稳定执行是上策。因为1000天的持续行动经验告诉我,仅仅是把一件事情做好,已经非常不容易。而保障持续稳定地做好一件事情,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舍弃对这件事情造成干扰的事项,克制自己对很多事情感兴趣的欲望。对于长期散漫的人,如果要焕发行动力的光彩,就像在黑夜中拯救快要熄灭的蜡烛火苗,你必须停下手头的所有事情,用双手挡住气流的扰动,小心呵护,让火苗烧得更旺一些,这个时候才有可能点燃草原。而如果你想同时救两个火苗,很有可能两个都失败。

(2)情绪意愿和触发点

行动有时需要情绪触发。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要去做一件事情,一瞬间被点燃,行动就启动了。背后也许有复杂的过程,但是归结下来就两个方面,一是逃避痛苦,二是追逐快乐。我们做什么事情,不做什么事情,归根结底,不就是为了少一点痛苦或者多一点快乐吗?而且往往痛苦的驱动力比快乐更强。

如果我们能注意到痛苦和快乐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且加以干预调控,对要做的事情,赋予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开始,外在的事情通过快乐和痛苦这两个开关,影响我们的行为。经历一些事情后,有了思考,加上酝酿,某个时刻,豁然开朗,动力强劲。“我受够了这样的生活!”“老子不干了!”等,都是此类。

类似的事情发生后,把这个瞬间保存下来,作为从情绪状态到行动的触发点。把这件事情全过程记下来,就像程序一样,必要时定期回顾,可以在未来随时调取,回顾出发动机,激活状态。这就是你自己的情绪开关,可以尝试控制、修改并且再次触发。

在我没有写作的时候,比较懒散,会看各种电视节目。有一个节目叫《爸爸去哪儿》,挺火的,让我触动的倒不是里边父子互动的温情画面,而是镜头里有意无意展现的节目主角自家的生活场景,宽敞的居住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非常有趣的生活……这些反映的是另外一个阶层的生活,以娱乐的形式展现给大众而已。包括现在的各种真人秀,让大众人物在节目上出丑,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似乎可以从中获得莫大的快感。那时我突然想到,如果是一个没有本事的爸爸,没有好的经济基础,根本无法支撑那样形式的生活,哪里也去不了,只能在家里待着;而且也不可能有那样敞亮的家,没有谈笑风生,只为生计奔波。在这个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一定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不然的话,我可能以后哪里都去不了,什么也做不了,也选择不了。想到自己在未来要面对各种“这没办法”“迫不得已”的时候,我几乎要跳起来,这是我无法忍受的。至少对我来说,我不想做一个哪里都去不了的爸爸。在这里,痛苦激发了我的行动,我把这个开关保存下来,所以才能在这里和你分享。

读到这里,也许会有人教育我说,你不要太功利,没有钱也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幸福,现在旅游也很便宜,所以不存在哪里也去不了的事情。但是这样的情绪触发,并不是为了逻辑严谨,没钱可以穷开心,这个的确不假,安贫乐道也是一种幸福;但是如果一件事情,你内心无法接受,而且对你的触发足够深刻并能产生力量,那从成长的角度,对你就是有效用的,你就应该利用起来,给自己带来力量。贫穷和无能都是场景,身处其中不去改变,就必然会习以为常;一旦适应了以后,要挣脱出来就很难,反过来硬说成是一种幸福,我无法接受。

所以,你不需要管这样的触发场景是否严格合理,你也不必在意开关是否符合逻辑,你甚至不必害怕其他人的嘲笑,只要在你身上发生了作用,能推动你的进步,就是可以接受的。在持续写作的日子里,每每回想起彼时那种情绪触发,包括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都如昨日重现,仍然有用。让我欣慰的是,的确从那个时候起,我走了很多旅程,有了诸多改变。三年前我曾经躺在一间阴暗破旧的屋子里慵懒地看综艺节目,三年后我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窗明几净,视野宽广,而且我比那个时候更勤奋。这些都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地方,因为我的确做了一些事情,于是我再回顾的时候,至少内心不会有所悔恨。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些触发点,可能是来自我们的经历、行动、思考或者见闻,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酝酿,累积到一个阈值,然后突然爆发。严格意义上说,单纯一个《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也许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但是先前许多事件的积累,加上这样一个火星,最终触发了行动。如果读到这里,你仍然处在一个慵懒无聊的状态,仍然在寻找行动的力量,我希望这一触发点能尽早来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相遇会更有深度。

(3)进程跟进和追踪记录

当我们开始持续行动的时候,需要有跟进方式以追踪行动情况,通过数字量化的方式展现轨迹。我从2014年写第一篇文章开始编号001,之后每篇文章累加一个计数,从个位数到四位数,才有这本书和读者见面。

我们需要各种数据化手段标记我们做的事情,不管是记日记还是写总结,写文章或者做整理。只有写下来才不容易忘记,才能抵抗时间的流逝。电子化时代,在计算机上记录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去做一些记录,就像我把文章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上一样。

一旦一次行动记录下来,就像在时空中做了一个标记,于是形成一个标的物,你可以用来整理、分析、审视、复盘,这会比仅仅停留在脑海里要好很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是在持续行动的节奏下,会做很多事情,并且有了记录的存在,可以很方便地浏览回顾。

持续写作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通过文章把自己的思考总结成文字,日积月累,也成了一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同样地,我们在学习英语、编程或者任何其他领域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整理形成笔记。

现在网络很发达,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公开在网络上,同步到社交媒体中。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同步只是副产品,不要沉溺其中。社交媒体具有很强的即时反馈属性,很容易让我们偏离航向。起初只是顺便把它同步在网络上,然后为了追求更多即时反馈的刺激,赢得大家的夸赞、打赏,甚至有人喊你大神,于是就开始想,我怎样让更多的人给我打赏?而这样就本末倒置了。现在有许多人一开始写文章就想搞个人品牌,然后经过一通设计,立马就貌似成功人士。这样有点过于浮躁,先做点实际的事情,再搞搞花架子可能比较好一些。个人品牌是一种结果,未必是你的工作目标。

(4)打足预留量,兼容突发

当我在说持续行动的时候,总是会有人问,如果断了怎么办?持续做事情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心态上要做好准备,即使有一些干扰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不失控就好了。有些说要坚持的朋友,因为中断了一天而悔恨不已,于是因为这一天,浪费了一个星期。其实第二天继续捡起来坚持做,下次不要犯一样的错误,就可以了。

应对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在平常行动的时候多往前做,给自己预留一些工作量。平时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了。我有时候时间充裕,一天会多写两篇文章,即使某天真的安排不出时间,也全然不会有“完蛋,我中断了”的感觉。树挪死,人挪活,持续行动的核心在于持续稳定。

成长会里有位朋友在某知名通信企业任职,有一次谈到加班,她说:“很多公司的加班是今天做昨天的事情,或者今天做今天还没完成的事情,反正加班是因为做不完事情,而我们的加班是因为今天要把明天的事情做完,这个月把下个月的事情做完,所以能够永远赶在竞争对手前面。”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成长会的一些练习小组里每天都会有任务。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成员从周一到周五,没有按时完成对应的任务,于是拖到周六,用一天的时间把所有作业都补完。很多人会觉得这好像挺正常,平常都做不完,周末再补,其实这是大部分人碌碌无为的原因。

换一个场景你可能就会觉得这很荒谬,我们平常吃饭,每天每餐都要吃,到了点要吃,饿了就要吃。你会不会说我从周一到周五不吃饭,我周六一天把前面五天的饭全吃了?你没法五天不吃饭,你也无法一天补吃原来五天的饭。做事情就像吃饭一样,每天都要吃饭,于是这会变成一个常规项目。持续行动也应该如此。

在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会担心万一有什么不可抗拒的事情,让我中断了写作,于是纠结不已。后面我发现这只是无谓的担心。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在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也仅仅是担心却不做预案。以前我也是如此,后来才发现,不管发生什么,总是可以想办法在一天的繁忙中找出时间来做事情。

白天再忙,总要起床,起床后的一段时间不会有人打扰你,于是你可以再起早一些,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了;睡觉之前也有不被打扰的时间,这个时间也可以用来做事,只是你需要有足够的体力让自己不会感到困乏,于是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这么一来,我总能找到一些时间干自己的事情,于是就更加安心地持续行动了。在我持续写作的时间里,有人和我说自己想多做一些事情,却总在想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而这些所谓的困难多数是在没有开始行动前臆想出来的。其实这些只是在作死而已,当我们开始做事以后,会发现好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困难,因为我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这些困难。

行动系统的构建要素总结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就是资源投入和优先级,第二就是情绪意愿和触发点,第三就是进程跟进和追踪记录,第四就是打足预留量兼容突发。

我认为行动力是一种肌肉,可以通过培养习惯的方式去塑造,而培养的方式就是打造自己的行动系统。也就是说我们从零开始构造高楼大厦,一点一点从当下开始,从小事开始,这是推荐的切入方法。

持续行动是一种核心能力,而培养持续行动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续行动。培养的最佳时机不是早一点,不是晚一些,而是从现在开始,从你明白开始。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有改变的想法时,就已经到了最佳时机,不存在任何等待的必要了。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方面的话,我们的行动力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好,我们的行动系统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