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正确应用,知识变不成力量

不正确应用,知识变不成力量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齐白石老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意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马谡却死背兵法,墨守成规,招致街亭惨败。却说马谡、王平领命带兵到街亭。若弃此道扎营山上,一旦魏兵将山围住,街亭必然失守。若魏兵将水道阻断,我军会不战自乱的。马谡因惟兵书、惟教条而败。人人都要读书,但不可唯书。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齐白石老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意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古今中外,兵法如云,例如我国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诸葛亮兵法》,外国的克劳塞维茨所著的《战争论》,军事家们都喜读兵法。这些兵法在古今战争史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指导军事家列阵布兵、攻城略地、守城御敌。

《孙子兵法》是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是一个广博精深而比较完整的军事学体系。无论是论述战争、战略问题,还是论述作战方法问题,以及论述治军带兵问题,处处显示了唯物、全面的分析和深刻辩证的见解。这部《孙子兵法》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战争史上,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但是,同一部《孙子兵法》,同一时代的人物,诸葛亮灵活运用《孙子兵法》,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马谡却死背兵法,墨守成规,招致街亭惨败。可见,学兵法者生,抄兵法者败。

却说马谡、王平领命带兵到街亭。看过地势,马谡对王平说:丞相太多虑了,量此山僻之处,地势险要,魏兵如何敢来!街亭旁边有一山,真是天赐之险,就在山上扎营吧!王平说:我看把军营扎在要道处为好,这样才能坚守城池,稳扎营垒,魏军就是有十万人,也不能过去。若弃此道扎营山上,一旦魏兵将山围住,街亭必然失守。马谡搬出教条:兵法上说“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教他片甲不回!王平说:我久随丞相经阵,每到一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将水道阻断,我军会不战自乱的。马谡听了很不高兴,又搬出兵法说:难道你不知孙子兵法上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吗?假若魏兵断我水道,置我军死地,那将士会不死战吗?我熟读兵书,连丞相有事都问我呢。

打仗,不可能用公式去打,因为此一时非彼一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后来,司马懿确实把山的四周围了个水泄不通。蜀兵缺水断粮,并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不战而逃,是司马懿又下令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更是溃不成军。马谡因惟兵书、惟教条而败。

人人都要读书,但不可唯书。读书有度,信书也须有度。

兵法上说:“兵贵神速。”兵法上还说:“欲速则不达。”到底采纳哪一句话呢?其实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告诉人们要把握好时机,时机一到,迅速出击,时机未到,耐心等待,出击也不是越快越好,须用合乎实际情况的速度。因此,绝不可以上述的任何一句话作为决策的依据,须权衡利弊。

兵法上有“兵贵不复”之说,意思是说用过一次的战术,别人已经了解了,不应第二次再用。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元帅却在同一处两次设伏,都打了胜仗。因为刘伯承知道兵法中还有一句话:“兵无常态。”如果每一仗都按照兵法打仗,岂不是把自己的战略战术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

兵法只能提供一些原则、逻辑、道理,启发军事家的思维。具体情况还要军事家因时、因地、因人而决断。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为例,用在项羽解荥阳之围的破釜沉舟时管用,用在马谡扎营于山上时就不管用,因为其中被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制约。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温伯格说过一段叫板书本的话:“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它往往成为最好的学生与次好的学生的分水岭。”

正如温伯格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周围可能有两种人:一种人尽管一生都很勤奋和好学,读了很多书,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总搞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创造发明。另一种人读书不多,但颇有创新的智慧,但大都搞些小改小革,建树不大。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一般都既读书又不为所累,他们从书本中吸收营养,同时不因读书多而妨碍创新思考。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培根还有一句名言:“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书本之外。”可惜,培根的前一句话广为人知,而同样重要的后一句话却宣传得不够,所以才造成越来越多的人为知识所奴役——书读得越多,头脑离智慧却越远。

马谡立军令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