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因对象而变

因对象而变

时间:2022-08-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用兵打仗必须看对象。对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根据敌人情况,采取权变的方法,不费多大力气,就可取得成功。敌将贪利而不顾名誉,可用财物收买他们。轻率变更计划而无深谋远虑的,可以疲困他。敌军久住一地而不移动,官兵懈怠,戒备疏忽,可以偷袭他们。对子路,要求他请示父兄而后行。孔子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领导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启示的。

用兵打仗必须看对象。对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战国时期卓越的军事家吴起非常强调对不同的将领、不同的敌情使用不同的策略。吴起说:一般说作战最重要的是,首先探知敌将是谁,并充分了解他的才能。根据敌人情况,采取权变的方法,不费多大力气,就可取得成功。敌将愚昧而轻信于人,可用欺骗的手段来引诱他们。敌将贪利而不顾名誉,可用财物收买他们。轻率变更计划而无深谋远虑的,可以疲困他。上级富裕而骄横,下级贫穷而怨愤的,可以离间他们。进退犹豫不决,部队无所适从的,可震撼吓跑他们。士卒藐视其将领而急欲回家的,就堵塞平坦道路,佯开险阻道路,用拦击消灭他们。敌人进路平易,退路艰难,可引诱他们前来予以消灭。敌人进路艰难,退路平易,可以迫近攻击他们。敌人处于低洼潮湿的地方,水道不通,大雨连绵,可以灌水淹没他们。敌军处于荒芜的沼泽地,草木丛生,常有狂风,可用火攻消灭他们。敌军久住一地而不移动,官兵懈怠,戒备疏忽,可以偷袭他们。吴起这段话虽然讲的是用兵打仗,但对我们有这样的启示,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对象,策略要因人而异。

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一生都需要和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以一种方式、一种态度,去面对,去应付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因人而异。

下面我们讲两个故事。

南宋时期,秦桧 (1090—1155)在临安 (今杭州)相府内营造了一座 “格天阁”,非常气派。四川宣抚使郑仲得知此事,别出心裁,花重金买通秦府的人,弄来这座阁的地面尺寸,并按尺寸让人精心织造了一条地毯,于 “格天阁”落成之日送往秦府。秦桧命令手下人铺上,尺寸分毫不差,天衣无缝。按说,郑仲的官运来了,谁知秦桧非常生气,对郑仲始终不用。郑百思不得其解,后经高人指点才茅塞顿开:秦桧精于弄权害人,有很多隐私生怕别人知道;你既然能探得“格天阁”的地面尺寸,是不是也探得了别的秘密?秦桧由于十分疑心郑仲知道的太多,所以不用他。

明朝时期,工部右侍郎周忱 (1381—1453)巡抚江南时,准备大力改革。当时正是大宦官王振当权,周担心王振会阻碍他的工作,就想办法。正好遇上王振刚开始修筑自家宅第,周忱就暗地里命令人丈量王的斋阁内部大小,然后派人到松江订做一块地毯送给王振作为贺礼。由于尺寸大小正好合适,丝毫不差,王振非常高兴。此后,凡是周忱向朝廷申报有利于当地建设的项目,都在王振的赞同下顺利通过,江南一带因此受益。

上述两件事,所献的东西相同,而结果相反,一个是喜,一个是怒,什么缘故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忠人和奸人的想法相反,是老天爷叫他们各得其报应。这样说法也许有一点道理,但从根本上说,是王振为人虽然暴躁骄横,但心机较浅;而秦桧为人阴险狡诈、心机很深。王振喜好招纳君子以沽名钓誉,而秦桧精于弄权又心怀鬼胎,怕遭谋刺,因而严防众人。这大概才是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这两件事给我们的启示还是,为人做事必须因人而异。

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之一。而要达到工作的预期目的,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从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出发。《论语》中的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子路问:“听到一种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怎么能听到就马上做呢?”冉有问:“听到一种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对,听到了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您听到了就做吗?您说 ‘有父亲哥哥在世,不能这样做’;冉求也问您听到就做吗?您说 ‘听到了就做’。这两个人的问题相同,您的答复却相反,我被您搞糊涂了,请教您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 (冉有)做事总是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做;仲由 (子路)胆大好胜,所以我要让他退一退。”

对于义之所在的大事,该不该听到了就去做,孔子因人不同而回答不同。对子路,要求他请示父兄而后行。因为子路争强好胜,故要给他泼点冷水,以免他自专。对冉求,则回答可以做。因为冉求畏缩不前,故要给他一点鼓励。孔子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领导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启示的。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难免要批评人,甚至要公开批评。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批评对象的思想水平、觉悟程度、心理特征不尽相同,因此,批评的时候必须把握工作对象的不同特点,以提高批评的针对性。《领导科学》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 《批评的 “风雨雷电”》,很能说明因人而异的道理。

该文章提出了四个观点。

第一,对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同志,要事先 “透透风”。就是对一些心胸比较狭窄,自尊心又强的同志,在公开批评前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做好思想准备。

第二,对思想基础好的同志,要轻洒 “毛毛雨”。就是对这样的同志偶然出现的小失误,只要给他们及时地提个醒,点到为止即可。

第三,对身陷迷途不知返的同志,要重打 “惊天雷”。就是对那些错误较重、影响较坏、涉及面较广的问题,而当事人却不能正视问题,执迷不悟,对这样的同志,就需要大喝一声、猛击一掌,给他个下马威,严厉批评,绝不迁就。

第四,对挨批评后灰心丧气的同志,要及时 “充充电”。就是对一些对批评不能正确对待,有 “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的同志,在批评之后,思想工作一定要及时跟上,要把他们的情绪由消极转为积极。

上述四种不同的做法,很值得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同志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