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界人生赤子情怀

跨界人生赤子情怀

时间:2022-08-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何耀棣成立中国香港何耀棣慈善及公益事业有限公司,全情投入公益博爱世界,扶持弱势群体。少怀壮志 玉汝于成1944年8月生于香港的何耀棣,祖籍广东东莞。爱国情深 为国献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1977年,何耀棣成立了以己之名命名的律师事务所——何耀棣律师事务所。为了在行业内建立声誉,何耀棣提倡以服务为本,事事以客户为依

2009年,何耀棣成立中国香港何耀棣慈善及公益事业有限公司,全情投入公益博爱世界,扶持弱势群体。他到西部贫困省贵州考察后,当即决定捐助与他“助人自助”的慈善理念不谋而合的“春晖行动”,并从2010年开始,有条件地(连续五年)每年捐助200万元用于支持这一大型公益活动,以一颗赤子之心回报社会

从20世纪70年代起,何耀棣在个人志愿得成、事业蓬勃发展之余,就开始在中华大地以及海外播种善行。他的善举关照各个群体,无论是亟待抚养与教育的儿童、创业青年与有志之士,还是步入晚年的老者,皆有惠及。他将慈善作为一生的事业,并盼后代能薪火相传,续燃希望之光。

少怀壮志 玉汝于成

1944年8月生于香港的何耀棣,祖籍广东东莞。之所以取名耀棣,饱含其父对他日后能“光耀门第”的期望。

父亲何泽芸原本为私塾教师,后为生计转而营商,在香港新界元朗开设了一间民生书局,经营教科书与文具零售生意。生意虽小,亦不能带来丰厚收益,却为家中几个孩子积聚了无形的财富。耳濡目染之下,何耀棣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学习。加上家中父辈皆为爱国志士,父亲也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立志自强努力,来日尽己所能贡献社会。

在何耀棣年少之时,父亲便对他有意提携,谈生意、见客人时常常带着他,懂事的他就坐在一边旁听。父亲也经常出入律师楼,从那时起,何耀棣就开始接触法律,渐渐对个中事务产生了兴趣,并默默在心里立下当律师的志愿。

读高中时,父亲不幸染上重病,此后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大不如前。祸不单行的是,又逢市场突变,父亲不得不改变营销策略,将重心转到英文教科书的销售上来。但这对于完全不懂英文的父亲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而此时的何耀棣恰巧就读于英文书院,具备英语基础的他顺理成章地开始协助父亲经营书店。从此,开始了边学做生意边读书的生活。不久后,他更全职替父亲打理生意。

但这丝毫不影响何耀棣的学业,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由于当年香港的大学并未开设法律学科,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何耀棣转而选修日后对商务法律有帮助的经济会计、商业管理等财经科目。这段学习让他学会了公司成本、金融会计等专科知识,令他处理日后掀起热潮的IPO相关业务得心应手、胜人一筹。

虽然何耀棣立志读法律,但父亲却发现刚接手生意不久的他将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而希望他能选择接手生意。另外一个反对的原因是,律师早年也被称为“状师”,“状师”的名声不佳,专为有钱人服务,但往往缺乏公正和公义。可在何耀棣的坚持下,父亲最终改变了主意,并对他进行全力支持。

1965年,年仅20岁的何耀棣即以一级荣誉生毕业于香港大学经济系。大学毕业后,矢志不渝的他如愿以偿,转攻法律,以达其做商务律师的愿望。由于他已经主理父亲的生意,所以不得不放弃赴英升学,只能选择留在香港以函授的方式修读英国法律学院法律课程

何耀棣捐资设立以其尊翁命名之“圣公会何泽芸小学”揭幕剪彩,何耀棣(右二)与主礼人及部分嘉宾在该校礼堂(以何耀棣令堂命名“何梁佩珍堂”)合照。左三为时任圣公会大主教邝广杰

何耀棣与家人到访以其尊翁命名之“圣公会何泽芸小学”时摄。右一为何耀棣令妹(已故)何美欢教授,右二为何耀棣,左二为何耀棣令弟何耀华,左一为何耀华夫人何宋婉真

既没有老师当面授课,又要打理家里的生意,整个学习过程异常辛苦。但这也给他提供了将书本上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让他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技巧了若指掌。因此,何耀棣十分感激父亲给他学习和管理生意的机会,从中获益匪浅。

经过几年的悉心钻研,1969年,何耀棣终于获得律师资格,成为香港高等法院律师,少年时的律师梦得以成真。

1971年,何耀棣与另外一位律师合伙开办了一家律师行。因为他有从商经历,因此他负责起律师行的筹办和管理工作。彼时,香港仍处殖民地时代,当地的律师行业几乎被英资律师行所垄断,即使是少数的华资大律师行,也都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富裕的家庭背景,亦无丰厚祖荫,何耀棣唯有在狭小的生存空间里筚路蓝缕,刻苦经营。

为了保证充分的客源与业务量,何耀棣决定避实而击虚,避开与大行争夺房地产发展业务,而是主打银行客户。经过观察、分析和研究后,他发现银行界有庞大及稳定的业务,且受经济环境影响甚微。最重要的是,大律师行对银行并无太大兴趣,竞争相对较小。

限于当时所有律师行业禁止做广告和自我宣传,对于毫无背景的何耀棣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树立在业界的权威。为人谦逊又积极进取的他深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只有承认自己的不足,装备好自己,才能实现自我增值。聪明机智的他想到了和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合作,开设课程,教授银行法

此举有一举两得之妙:其一,何耀棣认为,要想教得好,自己得先学好;其二,在教授过程中,学员自然而然变成了他的潜在客户。如此以来,他很快便在银行界提升了知名度,也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形象。

其间,何耀棣白天做全职律师,晚上变身为老师。为了扮演好教师的角色,他利用周末假期和晚上备课,占用了他大部分私人时间,但付出的努力终得回报,很多大型银行都争相邀请他去做内部培训的客串讲师,银行学会举行研讨会时也请他做演讲嘉宾。而他的律师行也凭借专业的水平与优质的服务,深得资深银行家赏识,此后口碑相传,客源不绝。

何耀棣的谋略,让律师行在开办后一两年内便在极有限的条件下脱颖而出,大放异彩。此时,一个好的机遇降临在他面前。1972年,香港的证券业迅速膨胀发展,很多公司上市集资,一家股票交易所变为四家。眼见一股上市热潮锐不可当,何耀棣认为机不可失,于是加强相关业务,协助公司新股上市的法律事项,成为其律师行一个新的业务突破。

到1977年,已经专注于银行法律服务六年的何耀棣,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户资源,并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他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自己开一家律师事务所。此时的他,开始向一个更加宏大和美好的愿景迈进。

爱国情深 为国献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1977年,何耀棣成立了以己之名命名的律师事务所——何耀棣律师事务所。

为了在行业内建立声誉,何耀棣提倡以服务为本,事事以客户为依归,打破律师给人高不可攀的印象,重塑律师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形象。心思细腻、思维缜密的他,总能想到他人之不便并努力给予便利。例如,为了方便沟通,部分发给客户的信函会以中英文双语书写,打破了当时只用英文书写信函的惯例。

既然以服务为本,那么让客户感受到事务所的贴身周到便成为着眼点。7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展开新界新市镇发展计划。银行金融业急速崛起,何耀棣看到其中的机会,紧跟多家银行在新界开设分行的步伐,决定在新界开设分行,以此增加服务网络,提升知名度,更通过优质便捷的服务提升形象。但单开一间分行,行政管理难度很高,何耀棣的解决方法是多开几家以降低成本。此后两年间,何耀棣律师事务所在香港岛、九龙及新界共开设了六家分行。几年后,就已经跃升为香港十大专注银行服务律师行之一。

何耀棣以成功的策略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此后,他又为蓬勃发展的保险业提供法律服务,“银行+保险”策略,让何耀棣律师事务所业务量节节攀升,最终跻身香港四大律师事务所之列。

何耀棣律师事务所成立不久,遇上祖国改革开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支持祖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为祖国培训更多人才,何耀棣与一群不同专业的友人发起成立了“促进现代化专业人士协会”,无偿到内地讲学、办座谈会,将香港和外国的先进经验、制度和技术源源不断输送到祖国内地。

80年代初,中国司法部为规划司法文件而推行了新委托公证人制度,将内地的使用源自香港的法律文件交由委任的香港律师审核,并做公证核实。何耀棣成为第一批受委任的八大香港律师之一。后来经司法部指示成立了“中国委托公证人协会”,何耀棣先后担任了该协会三届主席。其间,他善用其管理才能,为该会成立秘书处推动其成为独立的办事处,并制订该会的操作系统和制度,为内地的公证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8年2月,何耀棣出席中国委托公证人协会活动时摄。右一为香港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左一为协会主席黄张敬瑜,左二为何夫人

何耀棣不仅是内地发展的全力支持者,也是最早到内地开展法律服务工作的先行者。虽然内地与香港的业务回报率不可同日而语,但他认为责任比赚钱更重要也更有意义,因此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反对,毅然到内地开拓业务。

初到内地,业务开展耗时多且收益甚微,加上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很多同事不热衷到内地工作,但他仍执意坚持下去。

何耀棣(左二)与全国人大香港区代表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前摄。左一为前香港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右一为资深人大代表吴康民

机会很快降临。当时很多地产商对内地的房地产生意饶有兴趣,有一个地产商在广州拿到一个项目,想在香港销售,苦于此前国内并无境外销售房地产项目的先例,这个地产商于是找到何耀棣,请他办理及设计相关法律手续。

接手这个案子后,何耀棣冥思苦想,寻找切合现实的解决方案。他曾想用“批租(即长期租用)”的概念,但很快便在脑海中否决了这个想法,原因在于:若用租赁的方式,租户每年或每月交的租金较少,对于开发商来说,大批资金投进去,资金回笼太慢;对于政府来说,将土地批租出去,回收的租金也很慢。因此,他们都不可能接受。而80年代初,中英谈判尚未进行,街头巷尾都在谈论香港回归的问题,界限街以北的九龙和新界也是租借给英国的,如果当时提“批租”的概念就会被误被拉扯为丧权卖国。

后来,他又首创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行使的方法,并就此与内地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艰难的磋商。在那样一个相对保守的年代,对于这样的新鲜事物,要被众人接受的难度可想而知。那时,何耀棣需要经常到广州与十多个政府单位官员开会。听取了这些官员提出的意见后,他就会带着这些意见回去思考解决方案。孰料等他下一次再去广州开会时,政府部门又换了另外一批人来参加会议,之前的那些建议又被重新推翻。如此来回反复的过程超过了一年,而这一年内他来广州的频率多达30余次。

除了开会,交通与住宿也让他饱受困扰。那时,从香港到广州交通很不方便,每次都需要通过关系才能拿到票。他曾经有个名册,上面记录着通过谁拿到什么票,由于往来次数太过频繁,他只好向不同的人求助。住宿方面,当年内地相对较好的宾馆甚少,而且也要靠关系才可以入住。有时候,何耀棣只能住在火车站附近条件极差的侨社,有时晚上回来太晚,就无法定次日的早餐,等到中午吃饭时,却只吃到又冷又硬的馒头。

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何耀棣最终促成了全国第一宗外销房地产发展项目,而“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行使”的新概念,很快便全国通行,不仅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迈步之始,也是他事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1992年,香港何耀棣律师事务所广州办事处开业,成为首批获准在国内成立办事处的境外律师事务所之一。尽管改革伊始,各项制度与商业环境亟待完善,但何耀棣凭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国人的信任,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判断,扎根内地,直至内地与外资的合作愈加频繁,对专业的法律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他与合作伙伴得以在内地大展宏图。

然而,何耀棣不满足于偏安一隅,拥有英国高等法院律师资格、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注册大律师资格以及担任国际公证人的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谋篇布局。在国外做事,何耀棣认为最基本的要勤快、认真,要有真材实料。当多数香港同行假期出去度假游玩时,何耀棣却利用这个时机去拜访当地的同业,以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他将目光锁定在商业发达的城市,并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各地建立了代理行网,为想来中国香港或内地做生意的外国人,以及想到国外做生意的中国人提供服务,搭建一个中外合作的桥梁。

何耀棣律师事务所精准的定位与对服务质量的坚持,让它不断成长和壮大。如今,事务所现有律师40多人,法律行政人员及其他员工约200多人,其中有四位律师获中国司法部委任为中国委托公证人,5位律师为国际公证人。

洞察商机 驰骋商海

自幼受家庭的熏陶,何耀棣很早就具备了经营商业的头脑。在为各个行业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他也不乏接触商业的机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商业判断。从70年代开始,在从事法律服务之余,他不失时机地在商业领域大展拳脚,并展现出非凡的经营管理才能。

在与保险公司频繁的业务往来中,何耀棣发现了保险行业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1975年,他果断地成立了一家保险公司——步飞保险有限公司。在他正确的策略以及精细的管理下,公司的业务呈迅猛发展之势。由于业绩斐然,在香港回归前,公司被香港中银集团收购。

80年代,何耀棣又与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上海商业银行信托有限公司,并任该信托公司董事。

之后,他还在深圳石岩镇开办了一家养鸽场。由于圈舍建设、卫生防疫等方面走在同行前列,俨然为养殖示范基地,每周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同行前去考察学习。

此外,何耀棣还开过旅行社,做过房地产。对不懂的行业,他都有兴趣去尝试。令人称道的是,无论哪一行业,他都能做得有声有色。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对于涉足多个领域,如何有效管理也是一个考验。何耀棣对此却能应付自如,他的秘诀就是每成立一家公司,他都会花大量精力去设计一套运作系统,并严格控制这套管理模式。待公司正式投入运营,运用这套模式后,他就可以把公司交给经理去管理。他只需定期去看报告,然后就可以安心投入下一份事业当中。

2007年,何耀棣律师事务所设立30周年晚宴,何耀棣(前排左三)与部分合伙人合照。前排左二为何夫人

2010年1月14日,何耀棣及夫人出席春晖行动五周年庆典,捐赠200万元人民币予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作慈善之用,共青团组织颁授捐赠证书给何耀棣

1997年,何耀棣从律师事务所退休后,秉承华人走到哪里都不服输的信念,转往加拿大多伦多以及澳大利亚悉尼投资房地产。

在国外做生意,何耀棣深知自己的劣势所在,不熟悉当地的法律、人文、习惯、营商环境以及政府官员,因此他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一一克服,了解市场,学习当地人的习惯,以及建立自己的信誉。何耀棣认为,建立信誉和争取别人的尊重要靠自己的本事,只有别人信任你、尊重你,你才能开展工作。无论在任何地方做生意都要快速建立诚信,如果没有诚信,将会寸步难行。

而对于如何在异国他乡扎根立足,建立自己的网络,何耀棣也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先与三种人建立友好关系,这三种人包括银行家、律师和医生。在他看来,这是先决条件,不可或缺。医生可以解决健康问题。银行家的重要性不单在其能够为你提供资金,而是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因此可以向你推荐可靠的人才。结交律师,是出于把握和迎合当地法律的需要,不让自己犯错。国外的律师费用十分昂贵,在与当地政府或合作伙伴会面时,如果带律师一同前往,他们就会认为你有诚意与他们展开合作。通过银行家和律师的关系,何耀棣便能够轻而易举地在国外组建做生意的团队。

何耀棣用这个秘诀打进国外市场,很容易赢得别人的信赖。加上他本身做过职业律师,又读过商业管理和会计,营商多年,且经营过多个行业,这不仅让他具备与政府打交道的经验,而且对很多行业都有所了解,不容易被骗。

在国外投资房地产,何耀棣的策略是不做开发商,而是选择长线投资商场和办公大楼,尤其擅长将破旧商场和办公楼翻修,更新设备,并致力于宣传与推广,增加人流,借以降低空置率,提升物业价值后再出售。

其中,在改造悉尼市大型购物中心Campsie Shopping Centre的方法之巧妙,令人赞叹。Campsie Shopping Centre地处悉尼市南部郊区,在被何耀棣旗下公司Pharjay接管之前,曾一度面临营业额低下,甚至是关闭门店的严峻形势。何耀棣对其商业环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商业不景气的根源在于消费者市场主体的转变,当时到悉尼的亚洲移民日渐增多,已经打破了之前仅由欧洲南部人口主导的市场格局。只有针对这一现状改变经营策略,才能让它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2010年6月14日,何耀棣(前排左三)及夫人(前排左二)到贵州参观已竣工之春晖家园项目“贵州桐梓县天坪乡沿岩村石敢当组通组公路建设”后,当地居民致送题字一幅

2010年6月15日,何耀棣及夫人到贵州参观已竣工之春晖家园项目“贵州花溪区孟关乡春晖文化广场”,当地官员及本村领导向何耀棣介绍情况

2010年6月15日,何耀棣及夫人(后排左五)到贵州参观已竣工之春晖家园项目“贵州花溪区孟关乡春晖文化广场”与当地官员、本村领导及学生合照

因此,何耀棣接手后,采取了一系列无微不至的改善措施,比如拉近与顾客距离,尽量为顾客提供便利。值得一提的是,Campsie Shopping Centre提出了一句新口号:“We Speak Your Language(我们说你们的语言)”,让当地的亚洲人产生了认同与共鸣。除此之外,为了增强社区居民的融合性与互动性, Pharjay定期举办周末全民卡拉OK大赛,并在主流媒体与刊物上参与话题讨论,进行自身推广,充分与新消费群融为一体。不仅如此,为了提升商场的竞争力和人气,他们还丰富零售供应种类,引进了商场内部银行以及美发沙龙等服务项目。重视文化差异,贴近消费者的需求,使得何耀棣成功扭转了该商场的颓势。

在何耀棣的海外地产经营中,Compsie Shopping Centre仅是其中一例。他以妙手拯救濒临停业乃至废弃的商场和写字楼,对促进当地商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并成为移居海外华商在国外经营房地产为数不多的成功获巨利的佼佼者。

助人自助 薪火相传

多年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埋首工作,让何耀棣的身体健康亮起了红灯。2003年,因为中风而行动不便的他,在医生建议下选择了退休。但他并未因此安身养老,却选择重新回到他梦想和喜爱的慈善事业中,全情投身公益博爱世界。

何耀棣做公益的原则是“先同胞后异族”,具有传统思想的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也一定要到中国内地做慈善事业。怀着这样一颗赤诚之心,2009年,他成立了中国香港何耀棣慈善及公益事业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公司不接受别人的捐款,也不做生意,其慈善资金支出,全部来自何耀棣在各地的商业机构,他希望通过公司法人的形式将慈善事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一心想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他在朋友的建议下,前往西部的贵州考察。考察期间,何耀棣看到当地村舍的卫生环境及医疗条件极度恶劣,于是与贵州省卫生厅签订捐赠协议书,捐建五个村卫生室,协助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他又得悉贵州正在开展一项名为“春晖行动”的大型公益活动,其宗旨是“弘扬中华文明 反哺故土亲人”,通过贵州省人才回乡创业,拉动故乡经济发展。这与他一贯强调的“助人自助”的慈善理念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人大都很勤奋,不希望亦不想接受施舍或救援,他们都渴望活得有尊严,因此他的出发点是助人自助、创富脱贫,即帮助他们造血,而不是光输血给他们。相同的理念让他当即决定,从2010年起有条件地在连续五年内,每年捐助200万元用于支持“春晖行动”。

何耀棣将慈善计划锁定在教育、医疗和水资源项目三个方面。其中又以教育为先。2011年4月,“春晖助学学会”正式成立,旨在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提供教育资助,何耀棣当场捐资110万元。医疗方面,他希望能改善当地的医疗设备及卫生条件,给村民一个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针对偏远地区取饮用水难的现状,何耀棣也资助了多个水资源工程,目前也已初见成效。

与“春晖行动”合作结束后,何耀棣并未停止对贵州教育的资助,他通过爱德基金会成立的“女子升大计划”,帮助贵州省的女大学生。另外,他还将资助贵州大学的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学业。

事实上,早在70年代,在何耀棣的个人志愿得成、事业蓬勃发展之余,就用满腔赤诚开启了他的公益人生篇章。

2011年,何耀棣伉俪捐建的贵州五个村卫生室全部落成启用后,何耀棣及夫人(右四)到贵州参观其中一间碧波乡新牌村卫生室时摄。右三为省卫生厅党委书记何美,左三为驻该卫生室之村医

2011年12月18日,何耀棣及夫人(后排右二)出席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晚宴时摄。后排右一为校长徐立之,后排右三为副校长徐碧美教授

1974年,年仅29岁的何耀棣被推选为香港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完备宏大的慈善机构之一——香港保良局的主席。在任期间,他积极改善保良局的服务,助推慈善事业的发展。他尤其重视教育,在保障保良局所收养孤儿的基本生活基础上,还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使他们在文娱活动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他还主张帮助弱能儿童习得技艺,使他们获得劳动机会与人格尊严。而这种教人自力更生、维护个人尊严的理念,从此成为何耀棣慈善精神的核心。

2012年3月26日,何耀棣伉俪到贵州瓮安县考察,与瓮安县官员、春晖工作人员及村民合照

2012年3月28日,何耀棣伉俪出席香港大学何耀棣体验学习中心成立典礼,与大学校长及教授合照。后排左三为校长徐立之,后排右一为副校长徐碧美教授

在做社会工作期间,他发现香港有很多意外情况发生。于是他在香港设立了一个紧急援助金,援助对象是那些遇到意外、失去顶梁柱的家庭。不同于需要经过很多审批程序的政府提供的援助金,何耀棣审批过后,半天之内就会把援助金发放出去,以解燃眉之需。

何耀棣向来爱才惜才,多年前,他就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捐助了数个奖学金、助学金。几年前,他又在多伦多大学法学院设立了“何耀棣学业优异金奖”,以奖励法学院连续四年考第一的优秀学生。

在香港大学法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何耀棣也分别设立了11个奖项,还设立了一个金奖,连续5年考第一的学生将有资格拿到这个金奖。此外,他还以父亲的名字捐建了两所小学,并在该两所小学设立了十多个奖学金。

除了奖学金与助学金,何耀棣还全力支持先进教育模式的发展。2009年,何耀棣捐资500万港元,在香港大学成立“何耀棣服务学习——家庭价值”计划。该计划结合了学术理论及社会服务,为期5年,鼓励学生探求新知识,体验服务社会。2010年11月,何耀棣在为了纪念妹妹而设立的“清华大学何美欢法学教育基金”仪式上,提供了200万元人民币作为基金的启动资金。2012年,何耀棣又在香港大学捐资赞助成立“港大何耀棣体验学习中心”,让学生们在提高自己的专业学识和技能之余,更切实地面对商业社会中的难题和挑战,从中学会应变之道。

何耀棣所设立的奖、助学金奖项等并非只开张支票,无论是获得奖学金的条件,还是审批过程,他都要亲力亲为。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对何耀棣而言,慈善不是一掷千金就能完成的一件事,而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它要有持续性,何耀棣提倡的是不动本金,而是用每年的利息收益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这样就可以持续下去。在他看来,做慈善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需坚定目标,跬步而行。

何耀棣的善举惠及各个群体,他对老人也给予了无私的关爱,行善之举更远至海外。2004年9月,何耀棣捐助加拿大多伦多市孟尝会兴建的老人长期护理中心,该中心的小花园以何耀棣先伯父之名命名为“梅园”,借以报答伯父对父亲的恩德;2009年,他捐资香港圣公会在沙田兴建安老服务大楼,并以何夫人之双亲名字命名为“香港圣公会张国亮伉俪安老服务大楼”。

因其在商业领域的杰出表现,以及专心致志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何耀棣的智慧与奉献赢得了多方嘉奖。2005年,多伦多大学授予其“Arbor Award”奖,以表彰他对多伦多大学所作的杰出贡献;2007年获香港大学颁发名誉大学院士衔;2009年7月获选为“优秀中华人物”;2010年获颁“中华杰出商业领袖”奖与“世界华人爱国之星”奖;2011年获得“中国公益名人”奖,“美国总统义工服务奖”和“联合国和平周贡献”奖,并荣膺“全球华人慈善事业功勋人物”“中国公益楷模”“影响中国公益事业杰出人物”“中国企业转型优秀企业家”“中国企业发展转型特殊贡献人物”“全球华人杰出企业家”“国际十大优秀公益慈善家”以及“世界杰出爱国华商人物”等荣誉称号。

2007年12月11日,何耀棣获香港大学颁授名誉大学院士,出席颁授仪式时摄,左一为何夫人

2010年6月6日,由红旗画刊社和中国报道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华杰出商业领袖”颁奖典礼上,何耀棣荣膺“中华杰出商业领袖”称号。图为何耀棣与其他获奖者合照

尽管年届古稀,行动不便,但何耀棣仍将矢志不渝地造福黎民大众。他希望常带在国外的女儿回到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他做的慈善事业,希望早日交棒给她。“我是中国人,我要到祖国去做慈善和公益事业,我这一代做不完,我的下一代还要做,这就是我的梦想。”何耀棣说。

胡本仁 香港长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从黑色到绿色,从高碳到负碳,胡本仁的事业格局,在2008年历经了一次重大转型。

此前,他带领自己一手创立的香港长源资源有限公司,通过独辟蹊径的业务模式,不仅成功在中国14个省份,独家代理销售澳洲当时第三大铁矿生产商的铁矿石,更创造了中国私营企业成功并购海外上市企业的典范个案,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走向海外”的开路先锋。

2008年,察觉到全球钢铁产能的过剩必将导致矿产能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危机后,胡本仁一方面果断淡出铁矿石业务;另一方面以澳洲凯恩斯为全新根据地,首创并大力发展以“高端生态养老”为主题的绿色休闲产业。2012年,他将旗下的澳洲上市煤企控股权悉数沽出,之后,他不断优化集团的财务模型,涉足财务投资、矿产、养老、农、林、木材加工、保健食品、药食同源类、酒店以及新能源十大产业并全面蓬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