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勤能补拙是良训

勤能补拙是良训

时间:2022-08-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华罗庚,这个伟大的名字,在新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当代中国自学成功的史册上,华罗庚是最有代表性的。华罗庚不幸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病,左腿留下了残疾。这篇论文,至今仍是该项研究的最佳成就。同时,华罗庚自学成才、勤奋刻苦的献身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成为激励后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立志奋斗成才的巨大动力。华罗庚的巨大成功首先在于他自己的勤奋努力。

华罗庚,这个伟大的名字,在新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清贫如洗的小店员,成长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其间经历了多少辛酸。在当代中国自学成功的史册上,华罗庚是最有代表性的。他所走过的自学之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启示。

1910年,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职员家庭里。父亲在县城的石拱桥边开了一个小店铺,借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童年的华罗庚喜欢体育运动,而功课常常不及格,被人称为“罗呆子”。在上中学时,数学老师王维克讲了一道中国古代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为何?王维克在讲题时声音缓慢,抑扬顿挫,如同诵读古诗一般。这个著名的难题,在我国古代较早问世的《孙子算经》中首创了这个解题的定理。传统的“韩信点兵法”就用了这个方法。后来传到了西方被称为“孙子定理”。这样一道有名的难题,引发了中外历史上多少知名的数学家的多少智慧。其他同学一个也没有回答上来,而华罗庚却突然说出“23”,同学们和老师王维克都惊呆了,都不相信眼前的事实。

然而,在这个少年智慧的火花闪亮了一次之后,初中毕业再也没有经济来源使他继续读下去。不得已,他学了一年半会计就到父亲的店铺里当店员。小店生意冷冷清清,他就借来几本数学书在店堂里读起来。后来,王维克当了金坛中学校长,他把华罗庚请到学校当了一名事务员。不久,金坛镇流行瘟疫。华罗庚不幸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病,左腿留下了残疾。走路拄拐杖,右腿迈一步,左腿在空中画一个圈,他曾将此形容为“圆和切线的运动”。就是这样一个贴切的形容,使这个残疾青年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数学文章,论述代数五次方程的解法,作者是数学家苏家驹教授。华罗庚很快抓住了它的核心问题在于12组行列式,经过独立运算,结果却完全相反,苏家驹的解法错了。于是,华罗庚写了一篇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上海的《科学》杂志刊登以后,在国内数学界引起了震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向鼎鼎大名的数学家发起了挑战。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邀请华罗庚于第二年春天到清华会见。熊庆来非常喜欢这个外土内秀的青年人,安排他在数学系做了助理员。这样,华罗庚在这个数学王国里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历程。清华的藏书浩如烟海,华罗庚在做助理员工作之后就去看书、听课。仅仅一年半时间,他向国外寄出了3篇论文,都被刊登出来。这使得历来以严谨著称的清华大学教授委员会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让只有初中文化的华罗庚当了清华大学的助教。

1936年,华罗庚由于出色的成绩,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剑桥大学是英国最著名的大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一座大厦里,放着一把高背靠椅,曾经坐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如今坐着20世纪著名的数学家哈代。华罗庚在这个世界数学中心,经过两年刻苦学习,没日没夜的苦读,接连发表了十几篇著名的论文。其中11篇研究他利问题的论文,发现了一个重要定理,被称为“华氏定理”。连哈代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残疾青年是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并说:“中国的华罗庚这一来,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在剑桥的最后一年,华罗庚的《论高斯的完整的三角和估计问题》的论文发表了。19世纪“数学王子”提出的问题,被20世纪东方的访问学者彻底解决了。这篇论文,至今仍是该项研究的最佳成就。1938年,华罗庚谢绝了哈代的挽留,也未来得及接受剑桥大学授予他的博士学位,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西南联大任数学教授,他在当时国内是最年轻的教授,这一年华罗庚年仅28岁。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堆垒素数论》,并在矩阵几何和多复变函数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946年应邀访问了美国。由于华罗庚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因此,他被美国聘为终身教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罗庚义无反顾回到中国,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后来又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事业迅速发展,华罗庚也开创了他数学研究上的黄金时代。1956年,他的重要论文《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荣获了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科学奖金的一等奖。不久,凝聚着他巨大心血的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问世了。这部著作引起了国内外数学界的震动。一家外国杂志载文赞道:“这是一部有价值的重要教科书,有的像哈代与拉伊特的数论导引,但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它。”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纵横驰骋50余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伟大的成就。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罗庚定理”“华-王(元)法”。他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200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被翻译成外文出版,有些已被列入20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华罗庚还撰写了十几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因此,他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诺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的名字被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史册。从60年代以来,华罗庚着重研究了统筹学和优选学,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带领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的小分队,深入工厂、农村、矿山,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区。如今,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国防建设等各领域,推广和应用统筹法和优选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华罗庚自学成才、勤奋刻苦的献身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成为激励后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立志奋斗成才的巨大动力。他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不可估量的。

华罗庚的巨大成功首先在于他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几十年数学研究中,无论是在金坛中学、清华大学、英国和美国,都可以看到他勤攻苦读不知疲倦的身影。他的学术成就和研究领域遍及整个数学科学分支,包括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函数数论、泛函分析、几何拓扑学等不同学科,并且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文革”十年中,未进图书馆,只能在家里读书,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和思维。正如华罗庚在1963年为青少年写的一本书中的诗那样: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

这首诗正反映了华罗庚自己所走过的自学成功之路,正是他勤奋刻苦真实的写照。

其次是华罗庚在科学生涯上遇到了几位独具慧眼的伯乐。在金坛中学,是王维克校长发现了他,并且给他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在他的事业刚刚起步时,又遇到了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是他发现了华罗庚的才能,把华罗庚调到清华大学,给他创造了更加适合学习成长的条件,才使他这匹千里马能够纵横驰骋,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华民族赢得荣誉。华罗庚不仅是匹千里马,他自己也是一位慧眼识金的伯乐。他又发现了陈景润,给陈景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条件,去摘取数学“皇冠顶上的明珠”。因此,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是科学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根本保证。我们可以从华罗庚的成功之路中得到许多珍贵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