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灌区和绿洲

灌区和绿洲

时间:2022-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情况,这种灌区下游段地下水为高矿化的咸水。在河西地区一条河流有重复利用6次的情况。划分标准为农田、林地、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根据河西有关灌区的统计列入表5。表5 绿洲与耕地面积比例据河西许多灌区的统计情况,可以大体定出如下标准:面积比例大于65%~70%,可认为密集型绿洲;40%~65%的为标准绿洲,而小于40%的则为次级绿洲。作者据这一概念对河西各灌区进行过一些调查,基本验证了这一理论。
灌区和绿洲_陈满祥水文水资源

三、灌区和绿洲

1.灌区形态及类别

一条河流出山以后,首先切入洪积卵石层,继而从卵石层(槽)流向扇缘坡积地带(一般两岸为土地),然后河流进入湖积细土平原。河流水量经渠道引灌,逐渐损耗。由于河道、渠道下渗和田间灌溉回归水大量补给地下水,所产生的地下径流在细土平原低凹处以泉水形式出露,形成泉水河道,因而有泉水灌溉,直至水量损耗殆尽。

在河流上段以渠道引灌为主的为山水灌区;在下段以泉水为主的灌溉方式为泉水灌区。现在井灌发展,则做为两种灌溉方式的补充。

如果一条大河流其下游有低山带隆起,河流余水(包括洪水和泉水)则必经过山峡流向下游,为一条下游河道,这样就产生了下游灌区。

一个灌区如果是一个完整的盆地(下游有山脉阻挡),则可称为闭合性灌区。如果灌区像扇面一样展开,下游没有受约束的地质构造,则称为非闭合的扇状灌区。前者所有的水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都汇集于一个出口(一个主要出口或另有小出口);而后者水量则分散流向多个方位,最终很快蒸损消失。多数情况,这种灌区下游段地下水为高矿化的咸水。

从上可知,灌区可有水的一次性利用(山水灌区),二次性利用(泉水灌区),三次性利用(井灌);如果河流较长,上游的各种灌水,复渗入地下,又可为下游所再利用,因此有多次重复利用的情况。在河西地区一条河流有重复利用6次的情况。

在一个灌区内部,由于受几大干渠的约束,于是沿着一条干渠就会形成一长条形的灌区(一个绿色带),在二条大干渠间,相对离水较远的地带,则形成一个缺水带,甚至成了一条盐碱地带,其相应地下水亦为咸水。于是就有了所谓葡萄藤式的灌区。

在下游灌区,其下段地下水大多数为咸水,或者如前述地下咸水也有插花的情况。在这种灌区,渠系下渗及田间灌溉回归水很快就与地下的咸水混合,使得宝贵的淡水资源只能一次性利用,水的利用率很低。

灌区上游河流己建水库的,可以调节供水,蓄丰补欠,按灌区轮次有计划地供水。如无水库,河流天然来水过程忽大忽小,水大时引水渠道很难承受,势必造成水的大量浪费;水小时,则难以保灌。

归纳以上情况,可将灌区分为两大类即闭合型灌区和扇形灌区。在引水方式上有天然河道引水及有库引水。在灌区性质上,划分为上游山水灌区,下游泉水灌区,井灌区及混合灌区。在水的重复利用次数上,可分为一次利用,二次利用及多次利用。在下游灌区,还可以提咸水进渠,咸淡混灌,重点可用于灌区外围防护林及其它耐盐作物的灌溉上。

2.绿洲

(1)绿洲的概念

一个流域山区里沿河谷的绿色地带(包括森林)不称为绿洲,而只把河流出山口以后,在茫茫的大荒漠背景下,由河水滋润所形成的那一片绿色之地,称之为绿洲。绿洲必与河流水量有水分联系,且是生长有超过某一植被景观标准的植被地域。如果植被很稀疏或根本不呈绿色景观的,则应归属于荒漠。如果没有河水滋润,而仅靠降水(大于某一降水量量级)维系生存的绿色植被,且有良好的存活状态,则谓之草原,而不称为绿洲。

(2)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

绿洲可分为天然绿洲及人工绿洲,人工绿洲是与河流水分联系,而且是直接引灌河水形成的。因此,一般讲,它将比天然绿洲有更高的层次。

当今几乎所有的绿洲都是以人工绿洲为主体,在其外围或某些地段仍保持一定数量的天然绿洲。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无疑地会不断扩大,一部分外围天然绿洲将开垦为农田,或辟为工场。因此,天然绿洲将处于拱卫人工绿洲的位置,将逐渐被人工防护林体系或人工草地所代替。在人工绿洲的最外围靠近沙漠边缘或沙漠上仍能生长沙生植被,要靠人工保护不被破坏、樵采,一部分植株靠地下水维系,一部分则靠沙漠凝结水生存。事实上沙漠凝结水的产生,也有赖于绿洲内部相对湿润空气的惠及。

(3)绿洲的土地构成

绿洲内的土地构成有:灌溉农田,林地(主要指片林),人工草地,沼泽及湿地,盐碱地(未开垦),戈壁沙漠(绿洲内部),人居用地,河流水域,道路,工场,其他难以利用的荒地,及外围天然生态林草地。

(4)绿洲的类型及等级

根据绿洲内部土地构成状况及耕地所占比例,可分为密集型绿洲,标准型绿洲及次级绿洲。划分标准为农田、林地、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根据河西有关灌区的统计列入表5。

表5 绿洲与耕地面积比例

img22

据河西许多灌区的统计情况,可以大体定出如下标准:

面积比例大于65%~70%,可认为密集型绿洲;40%~65%的为标准绿洲,而小于40%的则为次级绿洲。

(5)绿洲的景观标准

密集型绿洲,渠网道路健全,田间林带及防护林体系完整,农田规划整齐,田连阡陌,人居及城镇绿化标准高,荒漠碱地及其他难利用的土地少,整体上形成一个密集的绿化实体,而且要有一定的规模(主要指总面积要大到一定程度,如一个县级规模),如张、临、高绿洲及武威盆地绿洲。

标准绿洲,绿洲内部虽然灌溉面积仍较大,也有一定数量的林带,但结构比较松散,如有较大面积的夹荒滩、草湿地、沙丘、卵石夹滩等,在大的绿洲中,也可能有几个较小的密集型小绿洲,但它们不能连成整体,如酒泉盆地绿洲就近乎这样。

次级绿洲,在这样的绿洲中,耕地只占一小部分,其余大部为天然的荒碱地、草地、沼泽湿地,及一部分流动沙丘。其原因在于开垦水平低,许多土地难于开垦或土地质量差。如疏勒河灌区。

3.绿洲的气候效应

绿洲的气候特征前人己做过一些研究,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苏从先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提出绿洲的“冷岛效应”问题,但以后未见到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作者据这一概念对河西各灌区进行过一些调查,基本验证了这一理论。比如夏季灌区的气温明显的比周围戈壁滩要低得多(限于手头无资料,不能评述)。灌区的蒸发量(E601水面蒸发量)也明显地比周围荒漠地带低得多。如下表资料(表6),从表中可以归纳为四组情况:第一组为敦煌、酒泉、金塔、高台四站,均在绿洲内部,其对比站沙枣园、嘉峪关、梧桐沟、正义峡均在绿洲外的戈壁、荒漠、荒山中,绿洲比荒漠的蒸发量减少33%~36%;第二组为临泽、张掖站与高崖、莺落峡站对比,后二站均在绿洲边缘,相距较近的荒山沟,绿洲蒸发量减少11%~18%;第三组为武威与远距离沙漠中的中泉子站对比,减少44.6%;第四组为次级绿洲的民勤、玉门、安西站(后二站在疏勒河灌区),其蒸发量较密集绿洲增加26%。以上可以归纳出密集绿洲与次级绿洲,及外围戈壁荒漠以及远处沙漠中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此外将河西密集绿洲的蒸发量与同纬度东部地区比较,如官厅水库1167mm,大同1141mm,榆林1205mm,固原1116mm,仅增加约100mm;

表6 绿洲内与荒漠带蒸发量对比

img23

而东部的降水量为400多毫米,张掖、武威仅100~160mm。东西部蒸发量差100mm,而其降水量差300mm。假如增加的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减少同等数量的蒸发量,那么说明密集型绿洲可以比东部有效地减少200mm蒸发量,可见密集型绿洲的抑制蒸发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