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全对手也是成全自己

成全对手也是成全自己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瑜究竟是不是被诸葛亮气死,我们实在不必加以追究。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司马懿将他研究得一清二楚。也就是说,诸葛亮现在要以最小的兵力来对抗司马懿的主力。这也是诸葛亮出于不自私、出于顾全大局而忽略自己的安危所造成的一种危机,而且是很严重的。探子报告,司马懿大军来到,粮官惊吓得掉落手中的粮册,因为他没有诸葛亮这样的素养。空城计经常在用,不是诸葛亮发明的。

周瑜究竟是不是被诸葛亮气死,我们实在不必加以追究。但是,司马懿应对诸葛亮,毕竟比周瑜要高明得多。周瑜心中抱持“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果然不幸一语成谶,终于怀恨而死。司马懿一句“诸葛亮真神人也”,表示了“吾不如”的自谦。言为心声,顶着敬贤的光环而心安理得。因为司马懿最清楚:如果诸葛亮死了,最惨的是谁?自己。

韩信在临刑之前就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感叹,我相信这一段,大家一定还记得。司马懿的境况也是如此。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诸葛亮长寿一点儿,这样,他才有被老板任用的机会和价值;否则,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就知道他的政治生涯要结束了。事实就是如此,他一回去,就被冰冻了十年!因为他的老板根本就不相信他!这点司马懿很清楚。

所以,得知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料到蜀军陷入危机,于是着手准备撤退。他知道,街亭一失守,有可能导致很大的败局,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去指责马谡,也不是自责后悔,而是积极勇敢地面对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让部队安全退回汉中。此刻蜀军士气大跌,而魏军士气大振,如果魏军乘势追杀,蜀军将很难幸免。

诸葛亮镇定自若,注意力都集中在妥当安排各路军队上,尽量将伤亡减到最少。实际上他内心何尝不着急,何尝不慌乱,又何尝不生气?但他都能一一化解,这非常值得我们敬佩。

部署完一切,诸葛亮亲自引五千兵士退往西县,搬运粮草,他为什么不多留一些军士在自己身边?诸葛亮作为军师,不能够只想自己,得对全局负责,而他的伟大之处也在于能够顾及全局,敢于承担全部的责任。在怎样让部队安全撤退问题上,他考虑到每个地区的兵力都不能太少,否则就是要军士去送死,因此对主要兵力都做了妥当的安排,而自己只带五千兵马去西县运粮。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总想让主力跟随自己,以保全自身。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不存私心的,而且他认为西县很小,并不起眼,只是存粮之地,司马懿不会来攻打。

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司马懿将他研究得一清二楚。司马懿知道,跟诸葛亮打仗,硬碰硬是下策,要攻他的粮仓方能取胜,所以把大军开赴西县。而诸葛亮偏偏把主力都分派了出去。也就是说,诸葛亮现在要以最小的兵力来对抗司马懿的主力。这也是诸葛亮出于不自私、出于顾全大局而忽略自己的安危所造成的一种危机,而且是很严重的。

探子报告,司马懿大军来到,粮官惊吓得掉落手中的粮册,因为他没有诸葛亮这样的素养。诸葛亮没有骂粮官,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是粮官,也同样如此,所以只是很平淡地让粮官拾起粮册。这是诸葛亮的领导作风,一般人可能会骂粮官胆子太小,其实那样的做法结果很糟糕。

领导对于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不要要求部属也能做到,这是不合理的。人的位阶不同,修养也不同,所以要彼此尊重。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就算在非常慌乱的情境中,也做得非常好。

由于城中微小兵力无法抵抗司马懿的大军,诸葛亮只好玩起了空城计。他令部下打开城门,百姓洒扫街道,而自己携琴一张,于城上焚香弹琴。空城计经常在用,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司马懿的儿子也几次提醒说,很明显城中无人,冲进去好了。所以我相信,司马懿应该知道诸葛亮在玩空城计。

只不过司马懿另有盘算,所以并不攻城。他知道自己只是被利用,并未得到信任,曹睿不会真的给他大权。干部如果能得到老板的信任,那他不必顾虑,会全力以赴;可如果干部只是被利用,就会替自己着想。司马懿知道,留得诸葛亮在,自己还能被利用,还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如果除掉诸葛亮,自己就毫无价值,那不是截断自己的后路吗?

司马懿一定会记起,当年诸葛亮故意把关羽安排在华容道,就是不准备杀曹操,因为曹操那时候还不能死,还有利用的价值。所以这时司马懿想将计就计,假装不知诸葛亮在玩空城计,转身走掉,这是非常聪明的选择。

既然已经下决心不杀诸葛亮,司马懿就不能挥军进城,否则诸葛亮不是被杀就是被活捉,活捉后再放回去,不更引起曹睿的怀疑吗?因此司马懿告诉大家说,诸葛亮绝非等闲之辈,素来谨慎,不会做这种冒险的事情,切不可妄动。

诸葛亮的琴弦突然断掉,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心不再平静,于是急令军队撤退。实际上他想利用诸葛亮来保全自己,这也是一种战略,只不过要在情况特殊时才能使用。

倘若当初诸葛亮过江,舌战群儒之后,周瑜能够接受鲁肃的建议,抱持共同努力、齐心奋斗的心情,促使孙权和刘备精诚合作,联合抗曹,我们对周瑜的观感,必然大为改变,认为他比司马懿还要高明。因为在那种孙权势力远大于刘备的时刻,能够有这种胸襟和度量,当然更为难能可贵。周瑜一生的结局,也不致那样悲惨,年纪轻轻,便怨叹:“每争必高我一筹,天意乎?人力乎?”紧紧抓住小乔的手,伤心而亡。

司马懿和周瑜一样,在数度较量之下,诸葛亮好像技高一筹。但是,他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远比周瑜高明。我们可以说周瑜逆着走,而司马懿则顺着来。是不是由于周瑜的前车之鉴,司马懿才发挥逆向思考,我们不得而知。难怪他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司马懿就算得到诸葛亮的计谋,也打不过诸葛亮,只好坚守不出。

他这种忍耐功夫,使诸葛亮十分无奈。岁月不饶人,一天天快速过去。面对这种激之无效、攻之不获的人,诸葛亮实在没有办法,终于想到一计,干脆就来正面的,叫人送了一套女人穿的衣服给司马懿,当面给他最大的侮辱,说他身为大将军,不敢打仗,不像男子汉大丈夫。司马懿刚开始也很气愤,大将们更是愤怒,认为简直受辱到了极点,执意要打。但司马懿还是忍住了,他想:你要我这样做,我偏不,看你怎么办。司马懿这套忍耐功夫真的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司马懿向送女人衣服的来使询问诸葛亮的近况,此人警觉性不够高,把诸葛亮吃饭很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处理等情况,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使者跟司马懿讲真话,那不是通敌吗?不是出卖诸葛亮吗?有人从小就培养孩子要讲真话,我看光有这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还要看在什么场所对什么人讲,讲什么事,这有很多限制因素,一定要综合考虑才行。

一个人吃得越来越少,事情就会越来越麻烦,司马懿从使者的话断定诸葛亮体力不支,于是更加坚持不出战,拖到诸葛亮死为止,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送妇女服饰的人回来禀报诸葛亮,说司马懿料他活不久。这个人的做法很奇怪,他把诸葛亮的实际状况说给司马懿,事后不反省自己闯了祸,居然又把他告诉司马懿的话以及司马懿做的总结——诸葛亮活不久了,原原本本地告诉诸葛亮,实在是没有必要。

我相信一个稍微老道一点儿的人,这两种话都不会说,就算当初一时疏忽对司马懿说了实话,回来之后也不会告诉诸葛亮,诸葛亮也就不会有压力。现在诸葛亮一听,就知道糟糕了,司马懿知道他活不久了,后面的仗就更难打了,于是压力越来越大,这对他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利。但是我们周围的人,十有八九都跟这个人一样,自认为没有恶意,只是知道什么就讲什么而已。这种人不知道自己闯了祸,反而感觉很轻松,让受害者受了很大的牵累。我们也只好把这些人,当作那只看不见的手,往往就是这些人,糊里糊涂地替对手做了很多事情。

司马懿没有因诸葛亮的羞辱而失去理智,依然坚守不战,蜀军难以进兵,诸葛亮壮志难酬,加之劳累过度,旧病复发,生命危在旦夕。

魏将们知道这件事情后,都很愤怒,认为大国名将,不应该忍受这样的侮辱,纷纷请求出战,以决雌雄。司马懿不得不上书曹睿,请求准予出战。

曹睿这一次表现得非常有默契。他想,司马懿坚持不战,怎么忽然改变主意了?莫非是诸将强烈要求,才借用他这一块盾牌,要抵挡诸将的压力?于是下令不得出战。这时传来东吴的消息,说原本陆逊上表吴王,要和蜀军前后夹攻曹魏,不料中途奏表为魏兵所获,因此暂时不采取行动。诸葛亮长叹一声,昏倒于地。气人的人,遇到不生气的人,往往更加气愤,反过来把自己气得半死。诸葛亮的修养很好,想气他并不容易,现在司马懿忍辱功夫比谁都高,诸葛亮气不动他,怎么能不生气呢!

至少司马懿因遭受诸葛亮散布的流言而削职回乡,到头来对司马懿还都有利无害。可见凡事你把它当成好事看,它就是好事;把它当作坏事看,它便成为坏事。果然心想事成,值得大家好好去体会。同样一位诸葛亮,周瑜把他当作敌人,结果被活活气死。司马懿把他看作高人,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使自己处于更安全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