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霸气侧漏,平生就贷了一次款

霸气侧漏,平生就贷了一次款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信每一个创业者、每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过扩大规模再生产、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而此时,向银行贷款就成为了众多企业的首选。她试图开枪自杀,所幸被及时送入医院治疗。当时,有不少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以及政府机构游说陶华碧,希望她贷款。陶华碧从不让自己陷入借贷的境遇,就是因为有一种危机意识。据悉,2001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陶华碧准备再建一处厂房。

相信每一个创业者、每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过扩大规模再生产、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而此时,向银行贷款就成为了众多企业的首选。

贷款成了商业上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众多大佬们驰骋商场,东山再起的一把金钥匙。有了好的创意,好的商业模式,独独缺少资金的情况下,贷款确实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史玉柱当上民生银行的董事后,很形象地说明了贷款这件事。他说:“如果企业获得10亿元资金,欧美企业多会存入银行做现金储备;中国企业会再贷40亿元,立马投资掉。欧美企业及中国赴美上市公司,多无贷款及大量现金储备;国内上市公司大多高负债(央企例外)。这是企业家习惯和商机多寡所导致。第一代企业家退出舞台前不会改变,10年内贷款仍将是紧俏商品(哪怕利率市场化)。”

不得不说,史玉柱说得的确有几分道理。欧美国家的企业家更为保守和谨慎,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家步子就迈的大了些。这也是上个世纪国情决定的。我国的企业家很多是从一穷二白起家的,不贷款就没有原始资金,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上项目,当年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即是始于此。

商场上的战争风起云涌,当年贷款的很多企业,有的富了个人,伤害了集体;有的靠贷款确实把自己的企业办的红红火火,还有更多人的企业,禁不住市场的诱惑,架子越铺越大,库存积压卖不出去,银行借款还不了,于是资不抵债,严重的进了监狱,成了阶下囚。

陶华碧的“老干妈”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各路企业家,新潮思想的实干家、改革干将、具有互联网商业思维的儒商,金融学者纷纷在历史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唯有陶华碧按兵不动,她的企业她心里是有数的,因为她一直遵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没有任何的呆账坏账,当时企业发展的蒸蒸日上,工厂由40个工人逐渐增加到5000个,月月都能依靠“老干妈”的销量发得出工资,没有借贷的日子,对于她来说,心情是舒畅的。

陶华碧说过,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她一无官方背景,二无很多的本金。她的资金周转全靠着“老干妈”的销售得来的盈余。其实她也知道,贷款对于一个新成立的企业无疑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企业发展顺利销量日增的情况下,扩大生产几乎成了提上日程的一件事。可是她依然死守着自己的阵地,任凭风吹雨打。

有人说陶华碧保守,不敢借贷,属于小农资产的想法;也有人觉得陶华碧不够有气魄,既然想把企业做大,贷款是不能避免的。

也许是女人天生的敏感和对市场嗅觉的灵敏,陶华碧就决定做一个“胆小”的老板了。并不是她没有野心,没有野心也成为不了今天的“老干妈”,她只是想自力更生,以自己的能力扩大生产,如果没有能力,靠借贷虽然得到了发展,却形如一个吃多的胖子,它的胖属于虚胖,一旦遇到资金链断裂等情况,就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作为一个商人,要考虑方方面面,不能头脑发热,立码就上大项目,立码去银行借贷。

曾有一个鼓励借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是说有两个老太太在天堂里相遇了,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美国。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钱,终于在临死前买了一套大房子,可刚搬进去,就上天堂了。”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在上天堂以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忽悠了很大一部分房奴,售楼处也不厌其烦地用这个故事鼓励人们去买新楼盘,他们用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激励人们贷款:你是想一辈子住旧房子还是能住好房子呢?你是为谁打工呢?提前过上有房族的日子,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就是还点贷款吗?你打工挣的钱不也是最后买房吗?

但是你知道另一个版本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吗?话说10年后,美国老太太贷款的房价下跌了,可是美国老太太提前消费,过度透支,没有钱给银行交钱了,最终她资不抵债,还了一半的房款,最终却被银行告上法庭,法庭宣判,美国老太太立即搬出住宅楼,以后这楼盘不属于你的了,属于银行了。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天方夜谭。

据报载: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城的一名叫AddiePolk的老太太无法按时归还按揭贷款,被当地警方送达驱逐令不下30次,虽然她在这所房子里已居住了大概38年。她试图开枪自杀,所幸被及时送入医院治疗。

陶华碧是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企业家,她凭着朴实的思想经营企业,不借贷让她更有底气过平静舒坦的日子。对于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她听到的并不多,她就知道,借了银行的钱得还,而且还得高利息地还。不还钱就得关闭你的工厂,赶出你住的屋子,别看现在这些人巴结你,让你借款,到时候,没有一个人帮你,你只有靠自己。

当时,有不少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以及政府机构游说陶华碧,希望她贷款。陶华碧不会说花言巧语来搪塞过去,有的银行人员和陶华碧熟了,也就开起了玩笑:“你也是大老板了,你看你就贷款买辆豪车吧?”陶华碧说:“有钱人是有钱了才买车,不是先买车后有钱,这个顺序可不能颠倒了,我还没钱,不需要买车。”

陶华碧认为:富有不是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能剩多少钱。如果一个人住高级别墅,吃海鲜珍馐,却举债千万,那不叫富有。真正的富有就是你住在破旧的屋子里,有存款有余额,不担心债主上门,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钱。

陶华碧从不让自己陷入借贷的境遇,就是因为有一种危机意识。君子不立围墙之下,她常教导自己手下的经理和财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如果还不起贷款,银行会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权益,这期间借款人的抵押物资或企业资产将会被拍卖,担保人要连带追偿责任

陶华碧就用这么朴素的道理领导着“老干妈”,让“老干妈”的生意不被资本左右,也没有出现过资金断裂的情形。

关于陶华碧贷款的趣闻,民间也有流传。据悉,2001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陶华碧准备再建一处厂房。当时,公司大部分资金都压在原材料上,有人建议她找政府寻求帮助。南明区委对此事很重视,立即协调建行给她贷款。协调好以后,区委办给她打来电话,让她到区委洽谈此事。

陶华碧带上会计来到区委,乘电梯到区长办公室所在的三楼。因为电梯很旧,门已经坏了,陶华碧走出电梯时,一不小心被电梯门挂住了衣服跌倒在地。

陶华碧爬起来后,随行人员以为她要发火,谁知她却说:“你们看,政府也很困难,电梯都这么烂,我们不借了。”

随行人员还以为她是在开玩笑,她却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向政府借钱(陶华碧不知道政府协调银行贷款是什么意思,以为就是向政府借钱),给国家添麻烦。真不借了,我们回去。”

创业期间,陶华碧从来没有和银行打过交道,唯一的一次贷款是在她发达之后,银行不断托人找上门来请她贷款,却碍不过情面才勉强地贷了一次。

经历过起死回生的巨人集团领袖史玉柱说:“我再也不敢盖五层以上的高楼,打死我也不敢了,我挺享受现在胆小如鼠的感觉。”这个野心勃勃的企业家,已经懂得把自己的企业置于一种安全范围内。

“我以前投一个项目,头脑发热,什么可行性报告,我都不要,都是看面子上的东西,然后大家一起开会,一拍脑袋当场就决策,这个事就做了,资金就投下去了。现在,就会思考到底有多大的风险,把所有风险都列出来,如果中国地震了怎么办?如果中国发生核战怎么办?如果中国发生重大经济危机怎么办?我们会想各种最坏的结果,胆子小了。”现在的史玉柱一再强调,企业要有零负债、高变现能力。

经历过大江大浪的史玉柱,在千番过尽后竟然返璞归真,不再崇拜冒险精神,这一点竟然与陶华碧的商业构想达到了一致。不得不说,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一个企业本应就有的意识,只不过,陶华碧过早地悟透了这一点而已。

近年来,福建连连发生钢贸商“跑路”、自杀等事例,曾经叱诧风云一掷千金的大佬们因何自杀呢?原来,由于上游产能过剩,下游需求不旺,曾经的贷款要支付巨额的利息(有的利息达到了27%),整天被银行追债,最终承受不了压力而选择自杀。

聪明的商人从不把自己逼到绝境,今天还觥筹交错,明天就可能被银行追债,那种日子陶华碧宁愿不要,她游刃有余地在商海里跋涉,走得轻松,走得没有重负。她要做富翁,而不是负翁,她的定力和商业智慧,让其他商人不得不佩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