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爱国教育家

爱国教育家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伯苓,近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张伯苓一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张伯苓(1876—1951),近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日)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现在的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矢志不渝。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在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办学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它不同于国立学校,也不同于教会学校,一切经费来源都有赖于私人捐赠。从经费筹措、校址选择、校舍兴建、设备购置,无一不经过张伯苓的精心筹划,特别是在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时代,办学经费奇缺,处境十分困难。尤其在筹办大学时,屡遭挫折,学校有时因经费无着落,不得不暂时停课。张伯苓惨淡经营,本着与人为善、爱人以德的精神,周旋于军、政、官、商各界人士之间,使南开不但维持下来,并且逐年都有发展。尽管他在筹措经费上时遭碰壁,但从不灰心。曾自喻“不倒翁”,谓“非不倒也;倒后能复起也”。他还时常说:“人生当如拉马车之马,左右两眼被蒙着,只许往前走,而前面又是走不完的路!……四十多年来,我好像一块石头,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向前滚,不敢作片刻停留。南开在最困难的时候,八里台笼罩在愁云惨雾中,甚至每棵小树好像在向我哭,我也还咬紧牙关未停一步。一块石头只需不断地滚至少沾不上苔霉,我深信石头愈滚愈圆,路也愈走愈宽的。”这番话反映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形象地描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苦恼。

张伯苓一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凡属公款、公物一丝不取。南开的经费完全公开,每年的账目都放在图书馆里,欢迎师生查看。

他不辞辛苦为学校兴建校舍种花植木,把荒僻的八里台,打扮成天津郊外的风景区。兴建舒适合用的半西式房屋作为教职员的住宅,但却没有计划用学校的经费替自己建一所“校长公寓”,而是住在毗郊贫民住宅区,被人称之为“贫民窟”。小院方丈,仅有简陋的坐北朝南平房数间,左侧靠大门处,加盖一排厅房,右侧加盖两间厢房,勉强凑成一个三合院。室内外清洁整齐,陈设十分简朴。

张学良到天津拜访张伯苓时,他所乘的汽车和随从,在张伯苓住宅附近的一条泥巴路面上转来转去,却找不到张伯苓家的住处。原来张学良久仰南开校长的声望,怎么也想不到那仅有两扇小门的小院子,便是张伯苓的“公馆”。

张伯苓出门,起初学校还备有“洋车”,方便外出洽谈、办事,但他不主张专用,任何同仁均可使用。每次公干到北平,住在前门外施家胡同“北京旅馆”。店费每日一元,他每次都带上一盒臭虫药,一包茶叶。北京旅馆的臭虫很多,臭虫药是必需的防护用品,这一包茶叶就算是他唯一的奢侈品了。

有一次,张伯苓在北京开会是从旅馆步行去的。散会时大门口的警卫人员问每个人的汽车号码,张伯苓被问及汽车号码时,便随口答道:“十一号”,警卫人员追寻,找不到“十一号”车,他笑着说:“我是两条腿的十一号。”一时被人们传为美谈。

张伯苓为创办南开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筹款何止千万,但他把自己的工薪降到比一般教授还低的水平,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他去世后,其夫人即过着较清苦的生活。有鉴于此,周总理曾送她500元人民币。这在贪污成风、贿赂盛行的旧中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