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激,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所持的过火情绪或态度。偏激这两个字用得很有意思。一是“偏”,说明认识上的偏差、片面;二是“激”,说明情绪爆发的程度。
生活中,总是有些这样的人,他们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出了名,就认为那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千方百计诋毁贬损别人;见到别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热讽,借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尊重别人。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意气用事,我行我素,主观武断。
偏激的人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对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不听不理,怨天尤人。偏激之人的特点一是非常自信,往往用片面的眼光看问题,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代表,别人都是错误荒谬的;二是自尊心极强,他们决不肯掉价,为维护面子,他们往往不顾一切;三是自制力差,一旦情绪爆发起来,毫无遮拦,就像没刹的飞车,控制不住;四是富于攻击行为,必欲置对方一败涂地而后快。偏激的人往往容易情绪失控,面对问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一个人被偏激的情绪控制后,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其实,这是一种偏激的情绪在作怪。偏激,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意见、主张等过火,有失公允,是人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
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由于过于偏激,他们在行为上也往往是很鲁莽的。
青年人社会经验少,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他们接受事物快,又充满自信,但由于涉世未深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因而很容易使他们凭着一股热情,一种印象去发表见解。随着年岁的增加,他们越发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事先有点偏听偏信,更增加了他们的片面性、主观性。另一方面,社会对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时而认可,时而否定,特别是他们认为合理的、正当的要求难以满足时,就容易使他们内心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使他们的认识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我意识强、经验不足,造成情绪的波动,这是青年人产生偏激情绪的重要社会原因。
早在三国时代,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时,关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关羽说话办事根本不顾全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就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
如果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的话,那么,吴蜀联盟大概也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局面。
关羽不仅看不起自己的对手,更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对此极其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呢?”
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始终不与老兵同行!”可见其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放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至于当他陷入绝境的时候众叛亲离,根本没有人救援,最后促使他很快地走向灭亡。
一个有主见、有头脑、有思想、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的人,无疑是具备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头脑里都应当多一点辩证思绪。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至死不悟,这是做人与处世的大忌。
生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大脑皮层对人的情绪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青年期人性腺的发展使皮下层出现了较强的兴奋,会使大脑皮层对皮下层的调节有所减弱,所以,青年人看问题容易对情绪失去控制而走极端。
偏激情绪是人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弱点,是人生进取的一个大的障碍。要克服偏激情绪爆发,就必须驾驭自己的情绪,作情绪的主人。我们无论发表观点,还是处理问题都要以理办事,以理服人。
俗话说:“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只要我们常想这个道理,事到临头,就会头脑冷静,能会自觉地克服这种不良情绪的发作。如果事情已经发展到争执不下的“白热化”程度,及时地暗示和警告自己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及时地终止辩论,易地、易时再论,也可以使情绪的强度得到缓解。等待“气头”过去后,再仔细想一想,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往往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