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远离他人的嫉妒

如何远离他人的嫉妒

时间:2022-08-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嫉妒作为灵魂上的瘤子,是一种极端有害的情绪。嫉妒是对自我身心的戕害,亦是残害他人的蛇蝎。心存嫉妒,小则身心事业受损,大则赔了身家性命。晋代刘伯玉的妻子段氏可算这方面的精英人物。

嫉妒作为灵魂上的瘤子,是一种极端有害的情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嫉妒是一种恨,此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亚里士多德则将嫉妒定义为:“由恶人感觉到的坏的感情。”

不久前,一所中学发生了一同学用菜刀砍伤其好友的恶性事件。原来,这两名同学是邻居,从小就在一个班学习。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干部子弟,一个是普通工人子弟。干部子弟不仅环境优越,而且学习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但到了高中阶段,这个干部子弟因过早涉入爱河,学习成绩“出淘”下来,班干部也让位于后来居上的朋友,他不由心生嫉妒,特别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女友竟向这个突然冒尖的工人子弟暗送秋波时,便再也按捺不住毒焰似的妒火,在两人一次小小的争吵中,他竟抽出事先藏好的菜刀,对好友连砍数刀……

嫉妒是对自我身心的戕害,亦是残害他人的蛇蝎。心存嫉妒,小则身心事业受损,大则赔了身家性命。晋代刘伯玉的妻子段氏可算这方面的精英人物。一次刘伯玉啧啧赞叹曹植在《洛神赋》中塑造的“洛神”太美丽动人了。不抖段氏耳尖,听了竟妒火如炽,杏眼圆睁,道:“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一妒之下竟投江而死。后人把这位嫉妒名星的投水处称为“妒妇津”。看来,嫉妒心首先是一种自我折磨自我惩罚,所以巴尔扎克认为:“嫉妒者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至于嫉妒害人,更是司空见惯,进谗言,使绊子,设陷阱,打小报告,写匿名信,甚至杀戮荼毒,无所不用其极。战国时孙膑被同学庞涓嫉妒而遭害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更叫人毛骨悚然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姬因遭吕后嫉妒,竟被斩去两手两脚、挖去双眼、熏聋两耳、药哑喉咙,投入厕所让人观赏。

看起来,尽管哲人纪伯伦曾说:“嫉妒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颂扬了我。”但被人嫉妒却不是什么好事,甚至非常危险。现实生活中,谁都想远离嫉妒,当年孔子的弟子贡曰曾很有信心地说:“我不欲人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但孔子不无忧虑地回答: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熠熠生辉的智者贤人的实践表明,一个人通过磨练心性、修养人格,从自己身上剔除嫉妒之情,达到不嫉不求的境界,是可以做到的。但完全不让别人嫉妒恐怕就难了。差不多越是事业成功、德行高洁的人越易于引起他人的嫉妒。那么,就没有办法避免嫉妒毒液的侵害与骚扰?或者如何尽量降低他人嫉妒的程度,巧妙化解这种恶意的感情,消弥他人的嫉妒心理呢?这里有三点妙法:

一是拉大距离法。研究表明,嫉妒与距离有关。嫉妒心只在处于环境和地位相近者之间才会发生。《红楼梦》里的贾环对贾宝玉有嫉妒心,且能将其付诸残害的行动。但对比他年长得多,权势也大得多的贾琏却没有这种心理。嫉妒的重心在于近距离间的竞争。一个小学教师可能会嫉妒他的同事,但不会嫉妒大学里的名教授。一个三流作家,只能去嫉妒另一个三流作家,而无法去嫉妒一个世界文豪。成就形成了距离,而距离竟消弥了嫉妒。西汉时的韩信,从小胸有大志,衣衫虽褴褛但长剑却不能不佩,肚皮虽常饿但步态却不能不壮阔。正是这点精神优势竟引起了一个泼皮的嫉妒:同样是黎庶贱民你小子凭什么要佩长剑、跨大步?对这种冒尖老子要是摆不平,那还了得!于是,他拦住韩信,大喝一声:“韩信,要么你用长剑杀了我,要么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面对这种由嫉妒引发的挑衅,理智地选择了后者。泼皮表面上是得胜者,但真正的赢家却是韩信,因为他有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终有一天,你——你们,庸卑可怜的家伙会没有资格嫉妒我的。果然,当他被刘邦封为三齐王后,他找到当年那个侮辱过他的无赖,派人把他带到军中。那个依然游手好闲的泼皮一进军帐,看到威风八面的韩信,早已吓得屁滚尿流、魂不附体,只能跪地磕头、请求饶命,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嫉妒了。当然,韩信再一次表现出非凡的气度,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留下作了自己的贴身侍卫,那无赖感恩戴德,对韩信忠贞不二,甘效犬马之劳。地位上的巨大差异,消除了嫉妒产生的基础。从这里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透视嫉妒与环境和地位的微妙关系。因此,一个人面对低俗者的嫉妒时,应采取“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的态度,一旦在事业上拉开了距离,这些人就无法嫉妒你了。对此,克雷洛夫颇有同感。他说:“在你有权力有名望的时候,卑鄙的人是不敢抬起嫉妒的眼睛看你一眼的。”不过他又警告说:“然而,到了你一落千丈的时候,显示最大的毒辣的人就是他们。”

二是承以谦德法。单靠拉大距离,仍不能摆脱嫉妒的阴影。这是因为,当你和一个浅层次拉开了距离,就意味着进入了另一个较高层次,你又可能受到这一个层面里的人的嫉妒。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需加强修养,处处承以谦德。一个不学无术又倨傲不逊的人不仅自己常为嫉妒所缠缚,而且更容易引起别的人嫉妒乃至憎恶。相反,一个通过自身艰苦卓绝、锲而不舍地努力取得成功的人,不居功,不自傲,不矜夸,虚怀若谷,谦和谨慎,就会受到人们的爱戴。那位在自己的墓碑上刻着“安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自己的事业上起用许多比他更优秀的人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是这样的人;始终谦虚地认为“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近代物理之父牛顿也是这样的人。这些功昭日月而又异常谦逊的人,只能叫人称颂,却无法叫人嫉妒。司马迁在《史记》“列传第二”中记叙了晏子的一段故事:晏子贵为齐相,但为人谦虚清廉,生活异常俭朴,所以深得国人拥戴,没有人嫉妒他。倒是为他赶马车的车夫,因为能为宰相“开车”,竟表现出一副得意扬扬、不可一世的派头。这和晏子那种雍容大度、谦恭有礼的风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车夫的老婆看到这种情形,对车夫非常鄙夷,将其痛斥一顿,并提出要和他“离婚”。这样一来,彻底打消了车夫狂妄骄矜之心,行为一下子变得检点谦和,后来他竟被晏子提拔为大夫。

越是修养深厚、知识渊博的人,越是谦虚。这是因为他明了自己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因而对自己的成功从不张扬骄矜,而是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表现出一种淡泊含蓄的风度,处处以他人为师,这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确实是让嫉妒无法近身的“金钟罩”。

三是成人之美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受中华传统文化肯定的美德。没有哪个人不想获得成功与幸福,这是人之常情。那么,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能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成功,甚至能损己利人、克己助人、成人之美,处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样的人必然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嫉妒的毒液就很难沾身。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这方面曾为世人留下一段佳话。当年,这位以“文章名冠天下”的主考大人读了20出头、毫无名气的苏东坡的丈章,给当时另一位文坛巨擘梅圣俞写信道:“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正是这种面对后起之秀“当避路”的胸襟,使欧氏赢得了后世的赞誉。被英国大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誉为“当代法国最伟大的人”的彭加勒更是一位罕见的以奉献自己的才智和心血以助他人成功的伟人。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他还在思考“狭义三体问题周期解的存在”定理,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公布出来,使美国年轻的数学家伯克霍顺利完成了这一证明。正是他这种只求真理、不求虚荣的奉献精神以及事业和人格的光辉,使他获得了应有的世界声誉。

自己活着,是为了别人活得更好。有了这种信念和情操的人,嫉妒就会于他如浮云。他既不被自我的嫉妒心纠缠,也不怕甚至不会为他人所嫉妒。这样的人,像一轮明月,高洁、无私而又宁静柔和,群星只能颂扬他、羡慕他,而很难嫉妒他。

《圣经》将嫉妒称为“凶眼”,概因嫉妒者总是以凶恶的眼光盯着他或她所嫉妒的人。一个人一旦为嫉妒裹挟污染,就会失去灵性和理智,步入充满荆棘邪恶的歧途。嫉妒往往会成为罪恶的渊薮,甚至能使本来可能成为伟人的人跌入污泥之中。嫉妒心与地位、财富、名声等外在的东西没有多大关系,它只与人的道德品性和身心修养有关联。在这种内在品质的支配下,嫉妒心既可以转化为羡慕心、进取心、超越心,也可以转变为仇恨心、残害心、杀戮心。显然,只有把嫉妒心转化为前者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无数事例证明,当一个强者通过炼狱式的奋力抗争后,当挣脱了世俗的锁链,超越了原始的动物性之后,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化解自身和他人的嫉妒。这才是真正的喜乐人生。

(杨云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