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问心可有“愧”

问心可有“愧”

时间:2022-08-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常有“愧”。这正是千千万万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共产党人的“愧”意!只有心中装满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人,心中才长存一个“愧”字,也只有今日的有“愧”才会有明日的无“愧”。

古人常有“愧”。

唐诗人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身多疾病思田里,道有流亡愧俸钱。”目睹许多老百姓不得温饱,流浪异乡,想到自己这个当官的却还在拿着国家的薪水,病中的诗人禁不住深深地自责自愧起来。无独有偶,唐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中也有类似的句子:“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面对着农民们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场面,耳边回响起捡拾麦穗充饥的贫苦妇人的诉说,诗人对自己的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也同样地深感惭愧。

“愧”意从何而来?我想,一方面是韦应物白居易这样的有“愧”之人对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苦难生活有着深切的关注与体察,并怀有深厚的同情。诗人自身坎坷的政治遭遇使他们有机会贴近下层人民的生活并加以了解。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这些有愧之人能够把老百姓的颠沛流离、社会的动荡不安与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对于他们来说,有了官职,有了俸禄,有了身份地位,有了衣食不愁的安逸,也就有了一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天下老百姓的责任。在责任面前,他们不回避,不退却。因此,国家的灾难,民族的不幸,老百姓的饥寒便给忧愁的诗人们带来了一种良心上的不安,带来了一种灵魂深处的歉疚与愧意,使他们“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使得他们即使在个人被贬遭谪的不幸处境中也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持自身的清廉与正直。由此看来,“愧”意只存在于那些有良心、有同情心、有道义感、有责任心的人们心里。

说到这里,我似乎顿然明白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常常问心无“愧”,做了没良心、没道德的事心中毫无愧意,脸不变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心安理得。

答案很简单:一方面是问心无“愧”的那些人似乎离老百姓越来越远,离基层离艰苦离贫穷越来越远。有民谣曰:“官大了,人胖了,大爷大娘全忘了。”坐着高级进口豪华车,躺在进口真皮的老板椅上,手拿大哥大,自在地享受着一份安逸与幸福,陶醉在自我奋斗的成功里,不知道有“愧”于什么。

另一方面,即使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还有许多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还有许多失学的少年观望在校园外,还有许多濒临倒闭的工厂正面临着解体……但那一切与我又有何相干?我为什么要有愧——日子不潇洒?心里不舒坦?

因为无“愧”,他们在巧取豪夺时才面不改色心不跳;因为无“愧”,他们在放纵恣肆时才心安理得。什么“党培养了我”、“人民养育了我”统统都可以置之脑后。且看有些为官者“年初撒个谎,年终评了奖,来年提个长”;且看有些大厂长,“工厂难过年年过,厂长过得都不错”;也且看某些暴发户,“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坐着一幢楼”(一顿饭价值一头牛,一部车价值一幢楼)。挥霍享受,无餍无度,全然忘记了自己为党为社会为人民应尽的那一份责任与义务。

前些日子,有位到基层蹲点的青年干部跟我说,去了一趟乡下,了解到一种比我意料中的贫困还要贫困的贫困,我的心里紧了许多天。回来有时再吃成百上千的一桌饭,我总感到于心不忍,问心有愧,甚至觉得自己是在犯罪。我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好一个“愧”字还存在于他的心中。我想到了焦裕禄,当大雪纷扬的兰考车站涌动着成千上万个逃荒的饥民,曾真诚地从心底流露出一种歉疚与愧意。这正是千千万万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共产党人的“愧”意!

“愧”是一种真情,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只有心中装满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人,心中才长存一个“愧”字,也只有今日的有“愧”才会有明日的无“愧”。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情感,使自己常常有“愧”,我们才能在自责中自醒自励自强,才会真正地无愧于祖国与人民,无愧于时代与子孙,无愧于五千年辉煌的文明。

(张克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