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偏执狂的创造力

偏执狂的创造力

时间:2022-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企业一直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缺乏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和习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属于偏执狂的时代。对于一个偏执狂来说,小米一路经受了太多的指责和非议,然而雷军都挺过来了,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战胜内心的恐惧,唯一的办法就是坦然面对,直到成为一种习惯。雷军所率领的小米军团,就是不断追求极致的胜利,它用极致的思维来实现创新和提升用户体验。

中国企业一直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缺乏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和习惯。正如英特尔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所说:“要么创新,要么出局”,这已经成为了高科技企业的生存法则。

在创新力这个层面,小米无疑做的是非常成功的:颠覆传统手机销售的互联网思维、培植大批忠诚用户的粉丝经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饥饿营销、人人都可以是设计师的群众路线……小米几乎把手机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传统套路都进行了改写,让人们亲眼目睹了一个互联网企业诞生、壮大的传奇故事。

然而,徘徊在这股创造力背后的,却是一种偏执狂精神。

虽然和乔布斯相比,雷军的偏执或许显得不是很“正宗”,但是就做手机这件事来看,雷军的确是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人脉、资金和希望,这种态度就是典型性的偏执狂态度。作为一个程序员出身的企业领袖,雷军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控,绝非一般人能比得了。在他热切地注视着小米成长的目光中,深藏的是只属于偏执狂的聚精会神。而这种聚精会神,让小米每每发生动作之时,都会引来一阵尖叫声和呐喊声。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属于偏执狂的时代。

随着小米的火爆,雷军也一步步被神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雷布斯。当雷军在谈到自己18岁时看过的《硅谷之火》时,讲了这么一段话:“乔布斯说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们就是世界的中心,我说我活着是为了科技报国,你信吗?”

如果换做是别人,这番话肯定要被人吐槽吐到体无完肤。但是放在雷军身上,还是有着七八分的可信度。在创办小米科技之前,雷军不缺钱,不缺名,他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安逸的生活去消遣余下的人生,毕竟他持有金山很可观的股权。然而雷军还是决定创业了,因为《硅谷之火》,因为他了解互联网,因为他喜欢玩手机……究其本源,是雷军个性中的偏执基因在作怪。

说到偏执,人们肯定会想到乔布斯:他自私暴躁,认为世界非黑即白,一个人不是英雄就是蠢材,一个产品不是奇迹就是垃圾,认识他的人既恨他又爱他,他为用户创造需求。雷军则不同,他讲究平衡,性格温和,生气的时候也只是低头不语罢了,而且他不忍心伤害别人,他的下属对他也是忠心耿耿,他也不断地迎合用户需求。

和乔布斯的那种为了事业不顾一切的行事原则相比,雷军这个偏执狂显得要温和许多,他谨慎有余,喜欢平衡,一旦遇到退路就很难下定决心。创造力对于雷军来说,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既可以照亮前路,也可以把自己烧成灰烬。所以很多时候,雷军在距离火焰还有几厘米的时候就停下了脚步——这就是他留给自己的安全界限。

尽管雷军做事小心,但骨子里的偏执因素依然起着作用:一旦他认定了要做的事,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在雷军一手打造的小米科技中,处处可以看到他那种不服输且喜欢钻进牛角尖的劲头。就拿MIUI的壁纸来说,本来选一张样子好看的就可以了,然而雷军却拿出10万元悬赏,征集到的壁纸必须要既美观又不影响图表的存在,还要有一定的意义。一个连壁纸都挑剔到家的人,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完美执着追求的偏执吗?

雷军的偏执更多的是一种英雄情怀,也可以把他看做是一个知识英雄。《硅谷之火》给他树立了榜样,美国之旅让他看到了商业巨大的潜能,求伯君带给他企业家的梦。于是,雷军下定了决心,这三件事共同构建了雷军最初的梦想成为知识英雄,缔造一家像苹果公司一样伟大的科技公司。

雷军说自己不善于逆境生存,他只有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会放开手脚地去大干一场。在创业初期,雷军很低调地悄悄成立了公司,接着又以第三方名义开发MIUI系统,在招聘时,应聘者都不知道谁才是真的老板。

正是因为雷军有着一种英雄情结,所以他才能在平淡中忍受辛苦和挫败,然而最不能忍受的是失败带来的羞愧。

小米是中国互联网产业最具有创新代表性的产品,从商业模式、软硬件、营销方式、渠道创新和社区建设,都采用了全新的模式,是一个血统纯正的互联网思维的产物。雷军赋予它最有创新价值的地方是,他想将米聊当成手机的灵魂,将软件、硬件和社区进行联合。

和小米相比,苹果的创新性有那么一点不同,它的核心是苹果商店,是通过硬件和商店的方式来赚钱,从本质上看仍然是硬件厂商的思路。小米不一样,它试图以SNS为核心,而米聊对小米的意义相当于QQ早先对腾讯的意义。只可惜微信的强势插入,让这一次创新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对于一个偏执狂来说,小米一路经受了太多的指责和非议,然而雷军都挺过来了,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战胜内心的恐惧,唯一的办法就是坦然面对,直到成为一种习惯。所以,雷军说了一句话:“40岁之前,性格塑造你,40岁之后,你塑造人生。”

雷军的偏执,永远隐藏在谦逊和谨慎之中,他像一个埋伏在草丛中的狙击手,默默地盯着自己的目标不放却一声不吭,直到机会来了才稳准狠地扣动扳机。

偏执狂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总是不间断地给自己提出各种要求甚至设定各种障碍,利用这种障碍来逼迫自己超越以往,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和能力。周而复始,偏执狂的视野逐渐变得更加开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突出。

雷军流淌着程序员的血液,也因此具备了极客的精神,他像马克·扎克伯格那样乐于将产品做到极致。那么极致又是什么呢?它可不是一个好玩的东西,它是将自己逼疯——这大概也是雷军对互联网思维的一种理解。

在互联网时代,凡是能成功的人,不能说全部但也是大多数人,都是疯子和偏执狂,他们怀揣着一颗坚忍不拔的心和一双吹毛求疵的眼睛,在这股滚滚浪潮中将自己逼成了疯子,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功业。

雷军所率领的小米军团,就是不断追求极致的胜利,它用极致的思维来实现创新和提升用户体验。比如在全员参与手机设计这个环节上,雷军是不设封顶的,粉丝想要何种程度的参与都可以,因为产品本身就是为用户服务的。为了哪怕是做好一张壁纸,雷军都要让用户投票,可见极致的精髓就是绝对不接受瑕疵,哪怕是只有一点点。

雷军为什么要用这种逼疯的节奏来要求小米呢?很简单,用户对产品本身也是挑剔的,只有比他们更挑剔,才能避免让用户对你的产品耿耿于怀。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对某一个朋友做了99件好事的时候,他恐怕不一定会记得,然而当有一天你做了一件伤害他的事情时,他就会深深地记在心里,然后会恨你甚至离开你。

这就是人性,也同样适用于用户和企业之间。如果小米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用户很可能会跑到它的竞争对手那里去。所以,要想让企业变得张狂,首先要让自己疯狂。

服务必须是极致的,99%做得好也是白搭。对于小米来说,它能够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它的服务,离不开它和粉丝之间的交流。

雷军意识到小米的优势之后,也就清楚小米应该在什么地方多下苦功。既然自己不能生产硬件,那就要在软件上做出优势,于是有了MIUI这个植根于互联网模式的中国式的安卓系统;既然自己没有苹果和三星那种超人气的品牌影响力,那就要在培植粉丝上多下工夫,于是有了异常火爆的小米论坛;既然不能像格力那样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就要在营销手段上推陈出新……总之,雷军始终以极致来苛求小米,这不是没事找事,也不是强迫症,而是为了适应互联网市场竞争的必备要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工作大于0而小于100%,位于这个区间就被称之为“常态”。服务基本达到标准,硬件基本符合规范,销量基本满意……类似这样的报告和分析,总是充斥在国人的企业之中。雷军看到了这种劣根性的严重后果,所以他不会以“差不多”作为一种目标,因为这样做会对用户的满意度造成很大的伤害。

要做到极致,就要改变当前存在的包括绩效考核在内的诸多评价体系。所以,小米不设置KPI考核,也不让员工打卡上下班,虽然这看起来跟极致是两条路子,但是它恰恰证明了雷军的极致哲学就是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这比设定任何规章制度都有效。也正是因为对自己和对员工都保持着隐形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小米才能卸掉困扰传统企业的诸多弊病,轻松上阵,无限接近100%。

小米的极致,更是通过“专注”来体现的。雷军以偏执狂的视角,将小米定位为发烧神机,让万千用户捧着这个四五寸大小的宝贝上网、玩游戏、看电影……雷军从来没有偏离这个目标,没有让小米成为其他类型智能机的代名词,也不会因为市场有了些风吹草动就忙着改换品牌路线。正是在这种专注的引导下,小米才能从容走过一段创业艰辛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