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退为进,“钱”途无限

以退为进,“钱”途无限

时间:2022-08-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商场如战场”。三是局部性的撤退,以保证战略重点的如期实现。四是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无甚利润且前景暗淡。由于李嘉诚大量吸进九包股票,使每股10港元的九包股票迅速上涨到30多元,引起了怡和洋行的警觉。李嘉诚不愧为一流商贾,他决定主动撤退,以退为进,从而化险为夷。面对当时的局势,李嘉诚的选择似乎只有两种恶劣的“残途”,一是与怡和洋行硬拼,见个高低。

“商场如战场”。在战场上有必要的撤退,在商场上也有必要的撤退。作为厂商,尤其是现代厂商,在自己的“谋略库”里千万别忘了“撤退”这一招。专攻市场营销的专家们把撤退称之为顺应客观形势的应变性策略。在以下诸种情况中的一种出现时,企业就应以这一应变性策略来对待之。

一是因为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原定战略目标失去了意义。

二是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更好的机会,根据获取最佳效率原则,舍此而就彼。这是一种战略重心的转移。

三是局部性的撤退,以保证战略重点的如期实现。

四是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无甚利润且前景暗淡。

五是对手的势力过于强大,不足以与之争风。

六是要想保持现有市场占有率,投入将不堪重负。

在上述情况出现之时,与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撤退,或在被对手强行出场的情况下撤退,倒不如主动地进行战略转移,以把损失下降到最低限度,以保持本企业的形象与声誉,以图在其他方面另谋发展。

人们经常说“商场如战场”,并不意味着商场就是战场。但它们在规律上、在行动法则上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行当,因此也就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譬如,军事行动的方式尽管千变万化,但最终目的则一定是消灭特定的对手,赢得特定的空间,即地盘。如前所述,我们把企业的最高境界定为维持与扩大市场占有率,这里要对市场占有率有一个广义的、全方位的理解。维持与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不是指一定要死守并竭力扩大所生产的某种产品、所经销的某种商品、所做的某项服务的占有率(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是如此),而是指企业的全部营销状态。所以,我们的整个市场攻防并不一定要针对具体对手而获得具体地盘。在撤退后,我们可以卷土重来,将原先的冤家打翻在地,也可以不卷土重来,而在另一领域内另谋发展。换言之,并不一定要与原先的对手争个高低,让他在这一领域内出尽风头,独领风骚吧!我将在另一领域内去显示自身的价值,去谋取较高的市场份额。这同样也是维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举措。

总之,与军事征战相同之处是,在市场攻防中,大踏步地撤退是为了大踏步地前进,不甘撤退、不会撤退的厂商必不会成为商战中的赢家。与军事征战不同之处是,在市场攻防中,主动撤退后的战略进攻可能是去恢复失地,可能是去拓展更为广阔的、全新的营销空间。

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已是香港大名鼎鼎的地产商了。有一天,他掌握到一项重要绝密情报,英国在香港最大的英资怡和洋行,虽然是九龙仑有限股份公司的大东家,但实际在该公司占有的股份还不到20%,简直少得不成比例。这一情报透露出一条重要信息,怡和洋行在九龙仑的基础薄弱。当时,香港的尖沙咀早已成为繁华商业区,其旁边的大量九包名贵地实际地价已寸土千金;而股票价格却多年未动,股票面值低得不成样子。所有这些都是争夺九包名贵地的有利条件。此时,如果大量购入九包股票,即使股票价上涨五倍,也不会超过每股所代表的地价,只要偷卖20%股票即可与怡和洋行公开竞购。而持股的老百姓,在相同的出价下,当然更愿意卖给中国人。因此,李嘉诚有把握早日购足50%的股票,将怡和洋行大东家的地位取而代之,这样就有权运用九包的名贵土地发展房地产,堪称一本万利。

于是,李嘉诚当即决定,分散吸进九包股票。从1978年起,他不动声色地悄悄分散户名,吸进18%的股份。

由于李嘉诚大量吸进九包股票,使每股10港元的九包股票迅速上涨到30多元,引起了怡和洋行的警觉。此时,李嘉诚的偷袭战已不再有效了,要干下去,就要转为阵地战。但两军对垒比实力,李嘉诚一时还不是怡和洋行的对手。如果李继续入股,怡和洋行必会以高价回收九包股票,它财大气粗,李嘉诚必将惨败无疑。这真是“行一百半九十”,李嘉诚处于进退维谷之地。

李嘉诚不愧为一流商贾,他决定主动撤退,以退为进,从而化险为夷。他的金蝉脱壳之计是寻找一个代替自己与怡和洋行作战的人,将全部股票卖给他。

1978年的一天,在中环文华阁的高级隔间里有两位身穿中式服装的本地客人,使用普通话进行了一次短暂而神秘的会晤。时间虽然只有20分钟,却决定了一笔价值20亿美元的九包脱离英资怡和洋行的关键性交易

这两个人,一个是地产商李嘉诚,另一个就是船王包玉刚

这究竟是怎样一笔生意呢?简单地说,就是李嘉诚将手中的股票2000万股全部卖给包玉刚,包玉刚将帮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票9000万股。

包玉刚因自身实力雄厚,堪与怡和洋行争雄,最后获利甚丰。这且按下不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李嘉诚这一招的意义所在。

面对当时的局势,李嘉诚的选择似乎只有两种恶劣的“残途”,一是与怡和洋行硬拼,见个高低。若拼得过怡和洋行,吞下这块“大肥肉”自然最好。但根据对双方财力的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种选择就是放弃,但全盘放弃又实在可惜。于是,精明的李嘉诚巧妙地找出了第三条“残途”:一条可行且有利的出路,在与怡和洋行正面交锋的战场上主动撤退,并以已经获得的前期成果作为“筹码”向包玉刚进行交易,以换取包玉刚帮助自己从汇丰银行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票9000万股。换言之,在主动撤退后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转换一个方向进攻。

应当说,这一个新的攻击点也是选择得非常适当的。当时在香港的头号英资是怡和洋行,第三号是英资和记洋行,李嘉诚的实力虽不及怡和洋行,但想盘夺和记洋行还是有很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包玉刚将手头的9000万股黄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转手卖给李嘉诚后,李嘉诚便如虎添翼,举手之间即可吞掉和记洋行。

由此观之,李嘉诚的这一招是撤退,也是进攻;是“解套”,也是发展。不能不使人心悦诚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