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湿度和降水分异

湿度和降水分异

时间:2022-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干湿程度的差异,可将我国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干湿气候区。此外,局地条件的差异也会导致气温和降水的非地带性分异。
湿度和降水分异_自然地理学

二、湿度和降水分异

大气湿度和降水的分布主要与大气运动和海陆分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地表水面的蒸发,尤其来源于占地表面绝对优势的海洋的蒸发,海洋成了大气中水汽的稳定源区,而陆地则是水汽的相对汇区。因此海洋上空水汽充沛,湿度大,而陆地上空水汽相对缺乏,湿度较小。沿海地区,随着向陆地内部的逐渐过渡,湿度也逐渐减小。比如,影响我国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东部和南部的海洋,大气中的水汽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气降水量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根据干湿程度的差异,可将我国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干湿气候区。

同时,大气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风向与风速)也直接影响着大气湿度,因为气流可以携带大量的水汽从一个地区输移到另一地区,且风速越大,所携带的水汽越多,从而造成流经地区的湿度有所增加。比如,我国东部季风区,虽地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却形成了夏季湿润多雨的气候特征,而没有形成与同纬度其他地区一致的干旱少雨气候,就是由于夏季受携带大量太平洋水汽的暖湿气流(东南季风)影响的缘故。

因此,海陆分布和大气运动等因素对大气湿度及降水分布的影响很大。大气运动尤其是大气环流,不仅直接影响着大气湿度,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水汽的输送(特别是经向输送),从而使降水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而海陆分异是形成大气湿度和降水的非地带性(又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大气环流状况不同:赤道地区气流辐合上升,副热带地区和极地区气流下沉,温带地区冷暖气团交汇,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于是,随着纬度的不同,大气湿度以及降水都各不相同:盛行上升气流的赤道地区及天气系统活动频繁的中纬度地区,大气中水汽丰沛,盛行下沉气流的副热带地区及极地地区,水汽含量少;降水从赤道到极地出现了两个多雨带和两个少雨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和极地少雨带。这样,全球的大气湿度及降水的分布就具有了一定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海陆的分布则使降水的纬度地带性遭到破坏,而呈现出非地带性(经向地带性)特征,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越往内陆降水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这同样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显著。通常情况下,海洋上降水多于陆地;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而内陆干燥少雨,且越接近海洋的迎风海岸,降水越多,随着向内陆的逐渐深入,湿润程度逐渐减小,降水越来越少,直至形成干旱的沙漠。湿润程度向内陆减小的快慢,与陆地的地表形态有直接关系。比如西欧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可长驱直入,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同纬度的南美地区,由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湿润气流的深入,使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局限在狭窄的沿海地区。

在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降水量不同。山麓地区降水较少,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流逐渐上升,到凝结高度开始降水,且降水量逐渐增加,到达一定高度(最大降水高度)后,降水量又趋于减少。降水的这种随着高度的变化,也形成了降水的非地带性(垂直带性)分异规律。此外,局地条件的差异也会导致气温和降水的非地带性分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