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站在新起点

站在新起点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银行:站在新起点 续写新辉煌——写在兰州市商业银行更名“兰州银行”之际2008年6月23日,是甘肃金融行业应该记住的一个日子。这已经是兰州市商业银行在陇南捐建的第二所希望小学了。12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由科技部、全国工商联联合会主办的全国商业服务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兰州市商业银行被评为全国首届服务业创新型企业,董事长李治文荣获全国首届服务业创新人物。

兰州银行:站在新起点 续写新辉煌

——写在兰州市商业银行更名“兰州银行”之际

2008年6月23日,是甘肃金融行业应该记住的一个日子。

从这一天起,作为甘肃省唯一一家地方性金融机构,成立11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兰州市商业银行,拥有了一个简洁而响亮的名字——兰州银行!

从这一天起,一直以“小银行”身份在金融市场上寻找位置的兰州市商业银行,将以“兰州银行”的名片,在更加广阔的区域内打造“大银行”的形象!

从这一天起,有着辉煌发展背景的“兰州银行”毅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以区域性股份制银行的新角色,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智慧、更大的步伐,向着更大的目标挺进!

过去的努力,是为今天做准备

1997年6月,由兰州市56家城市信用社组成的兰州市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一年后,甘肃省淮—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兰州市商业银行正式挂牌。11年了,兰州市商业银行经风过雨,克艰攻难,经过一次次解构与聚合,一次次改革与创新,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发展,终于由一只“丑小鸭”蜕变成一只美丽的“小天鹅”。

一组组数字,像一行行跳动的音符,告诉我们兰州市商业银行创造的发展奇迹。

组建初期,全行资产总额只有39.l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9.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只有19.6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均超过50%,亏损几乎成为一种惯性,在全行员工中形成一种难以消解的阴影。

一系列伤筋动骨的改革,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创新,显现出神奇的威力。2002年全行彻底扭转亏损形势,上扬势头一直延续到现在:2002年盈利1513万元,2003年盈利5584万元,2004年盈利8326万元,2005年盈利8836万元,2006年盈利9869万元,2007年盈利12096万元。

到2008年5月末,全行资产总额达到298.22亿元,是成立初期的7.6倍;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61.07亿元,是成立初期的8.9倍,占兰州市金融机构存款份额的14%,位居全市金融机构第三;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86.52亿元,是成立初期的9.5倍,占兰州市贷款市场份额的13%,位居全市金融机构第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兰州市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及单位先后捐款、捐物182万元。其中用50万元左右,在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修建希望小学。这已经是兰州市商业银行在陇南捐建的第二所希望小学了。

一个个荣誉,像一声声铿锵的鼓点,提示兰州市商业银行产生的市场影响

2003年,银监会公布了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排行榜,兰州市商业银行存款新增幅度排名第10位,存款规模排名第23位;在西北地区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兰州市商业银行综合实力排名第二位。

2005年,中国《银行家》研究中心公布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兰州市商业银行市场规模排名第29位,流动性管理排名第一位。

2006年,国家开发银行与兰州市商业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微小企业贷款项目合作协议”。兰州市商业银行因此成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办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的6家地方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甘肃省唯一一家主办银行,被中国银监会评为2006年全国金融机构微小企业贷款先进单位。

2007年初,在“中国金融形势分析、预测与展望暨第三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兰州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一起,入选“中国最具竞争力30家金融机构”,董事长李治文荣获“中国银行业年度人物”;5月,董事长李治文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12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由科技部、全国工商联联合会主办的全国商业服务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兰州市商业银行被评为全国首届服务业创新型企业,董事长李治文荣获全国首届服务业创新人物。2008年初,兰州市商业银行荣获甘肃省百强纳税企业称号。

兰州市商业银行的成长,蕴涵着全体员工的感情和心血;兰州市商业银行的荣誉,包含着全体员工的辛勤探索和不懈努力。

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没有现成的市场定位,依然沿袭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由于自身规模小,力量弱,在与国有大银行争夺黄金客户的过程中屡屡失利,生存和发展空间逐渐缩小。

2000年11月,第二届董事会成立以后,兰州市商业银行组织力量,认真分析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以贯之的服务宗旨——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服务市民。在兰州市金融界,“四个服务”的市场定位,被称为“商行特色”,兰州市商业银行也因此被称为“个性银行”。

这个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融入了兰州市商业银行经营者敏锐的目光,也是兰州市商业银行最有影响的创新成果。“服务地方”和“服务市民”确定了兰州市商业银行地域身份,“服务中小”和“服务民营”体现了兰州市商业银行对市场关系的科学分析。也因此,她成了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员”,也成了广大市民的“至交”;也成了中小企业的“助推器”,成了民营经济的“知音”。董事长李治文说过:“我们是一家中小银行,是一家地方性股份制银行,为地方经济和市民服务,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服务,与我们的身份相匹配,也与我们的规模相对称。”

从此,“对称理论”与兰州市商业银行同时走入新闻的视野。

2006年9月12日,“亚洲经济国际论坛暨亚洲经济之星颁奖典礼”在香港隆重举行,兰州市商业银行董事长李治文荣获首届“亚洲经济十大人物”之“亚洲经济之星新闻人物”。颁奖词说,兰州市商业银行董事长李治文面对中小企业贷款难、小银行难贷款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对称理论”,打开了小企业贷款难和小银行难贷款的“瓶颈”。

据统计,11年来累计发放贷款870多亿元,投向中小企业贷款占到全部贷款的83%以上;中小企业贷款不仅成了兰州市商业银行最大的市场品牌,也成了兰州市商业银行最大的利润增长点。

但是,在兰州市商业银行的心中,兰州市商业银行不仅属于兰州,也属于甘肃。几年前,兰州市商业银行就提出了“跨区域发展战略”,并为此做着积极的努力。兰州市商业银行更名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兰州银行,要以全新的姿态,在更大的区域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名称的变化,意味着角色的调整

从兰州市商业银行到兰州银行,其实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未来市场角色的转换,发展思维的调整。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创更广阔的前景

兰州市商业银行是甘肃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地方性”决定了它的业务覆盖面必须控制在兰州市范围之内。在过去的十多年来,正是得益于“地缘”之便,兰州市商业银行很快拥有了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得以从死亡线上活了过来,从艰难困苦中发展了起来;与此同时,兰州市商业银行以一个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忠诚,时时处处从兰州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兰州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正是这样一种“双赢”的背景,才为兰州市商业银行的更名提供了前提条件。更名后的兰州银行,最大化地强调了“区域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兰州银行经营的地域有了较大的弹性,既可以在本省未设分行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也可以到省外拓展业务,通过在不同地区的有效布局,开辟新的业务领域,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大新的业务收入的渠道,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才能有更广阔的前景。

在大较量中获得大发展。

兰州市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广大市民。如果说这一点体现了兰州市商业银行的特色的话,那就必须承认,这也是兰州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决定的。

“从小处做起”的态度,使兰州市商业银行在夹缝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为其稳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更名为兰州银行,意味着兰州市商业银行要摆脱“小银行”的角色,认定所有的市场主体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开展业务。

目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关系良好的竞争优势,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机制灵活、科技领先、产品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后发经济优势,外资金融机构具备先进的管理体制、高素质的人才和创新能力。作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在竞争过程中,必然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

只有参与大较量,才能获得大发展。

在新机制下重塑新形象。

靠不断创新,兰州市商业银行一路走来,赢得了金融界、企业界的赞誉,也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到区域性商业银行,靠曾经的创新惯性远远不够。

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决策高效,但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运行机制,所有优势都无法释放。机制创新曾经是兰州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应该成为兰州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兰州银行一挂牌,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经营手段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等等等等,就必须紧随其后,自始至终。

有了新机制,才能塑造出新形象。

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其实想好了很多步

兰州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兰州银行,

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起点。

不论过去如何辉煌,既然选择了重新开始,就要在走第一步的时候,设计好第二步,第三步……

兰州银行诞生的时候,从2008——2010三年“路线图”也同时诞生:

起点:“兰州银行”挂牌;

途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省内发达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外部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增资扩股——更新升级科技网络——引进战略投资者;

目标:上市。

五大发展战略,将兰州银行引向阳光地带。

风险控制战略:建立完善包括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强化资本与资产的对应关系,全面构建以内部控制防范与外部审计监督密切结合的风险控制体系,培育独具特色的风险控制文化,将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效益优先战略:一切经营活动围绕提高经营效益开展,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推出适合市场潮流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金融服务的市场满意度,提高市场影响力,提高经营收益。

合规优先战略: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对原有的制度、办法进行合规性审核和修订,加大各项制度的执行和检查力度,以合规经营保障稳健发展。

跨区域发展战略:陆续在甘肃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城市设立分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设立支行,尽快实现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向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角色转变。

科技领先战略:迅速启动科技网络更新工程,力争在2009年建成具有前瞻性的信息网络系统,为快速起步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三年三大步骤,为实现三年目标步步为营.

2008年: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启动科技网络更新工程;在酒泉市设立分行,迈出跨区域经营的第一步……

2009年:全面实施信息建设规划,完成科技网络升级工程;上半年完成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力争下半年再设1~2家分行……

2010年:提出在国内发达城市设立分行的意见,并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为跨省经营做努力;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公司治理由“形似”向“神似”的转变……

多项保障措施,由为兰州银行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控制风险:按照监管部门确定的风险资产计量工具,构建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引人先进的指标管理办法,考核各级经营单位资本收益能力;引人经济资本考核机制,将风险因素与回报率直接挂钩;以资本约束资产规模扩张,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再造业务流程:建立有特色的管理模型,缩短办事链条,提高服务效率;启动资产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加快信贷管理系统改造升级,实现经营风险的即时防范;加强审计稽核过程的预防纠错功能,确保各项业务合规合法运行。

积极增资扩股:争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股;实施员工年度增持股份计划;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扩大收入来源: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扩大资金营运规模,增强资金市场的赢利能力;拓展资金运营渠道,增强货币市场参与力度,不断调整和优化营运资源结构,增强资金市场的赢利能力;提高贷款自主定价能力,合理扩大利差收入,提高存量贷款的利润贡献度;大力推行财务“六集中”管理模式,加大总部对财务的控制力度,有效降低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大力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增加中间业务品种,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拓宽发展空间:分步实施跨区域经营计划,率先在酒泉市设立分行;继续搞好天水等地设立分行的可行性研究;实施网点重塑计划,最终形成以旗舰店为核心、精品店为支撑、普通店为补充的分层网络格局。

强化业务培训:针对金融市场不断涌现的新业务、新知识,开展各种适应性和提高性的业务培训;根据管理模式再造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推行员工自学计划,打造学习型组织,培养知识型团队,全力锻造一支懂经营、善管理、能开拓的员工队伍。

提高科技支撑:实施科技网络更新升级计划,提高产品、经营和管理的科技含量;以科技网络更新升级为支撑,细分市场,细分客户,逐步实施精细化经营;逐步实现需求预测、成本管理、效益跟踪和风险控制的计算机分析、整理和综合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

创新企业文化: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带动和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开拓进取、创新务实的员工队伍;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创造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文化氛围;加大员工培训考核力度,推行工资靠业绩,使用靠实力的激励机制,以独特的企业文化,创造独特的企业形象。

毫无疑问,兰州银行脱胎于兰州市商业银行,既是对兰州市商业银行的继续,也是对兰州市商业银行的一次刷新。

过去的11年,兰州市商业银行面对机构松散、业务分散、人心涣散的局面,面对市场多变、竞争激烈、强手如云的形势,一次次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迅速成长,不断壮大,持续发展,一跃而成为兰州金融市场上最有个性,最有特色,最有活力的银行,成为一支当地金融行业刮目相看、经济建设不可或缺、金融市场不可替代的有生力量。

今天,兰州市商业银行终点成了兰州银行的起点。这是一次成长接力,一次发展接力。

兰州银行起步了。她知道: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机遇就有多少挑战,有多少诱惑就有多少困难。

兰州银行准备好了。她相信:只要超越过去就能赢得新生,只要认准目标希望就在前头。

(《甘肃日报》2008年6月23日五版《金融时报》2008年6月26日八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