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蔬菜的“门外汉”挑起了菜园子

蔬菜的“门外汉”挑起了菜园子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蔬菜的“门外汉”挑起了菜园子文/傅加桢创业者档案郑杭干,男,现年35岁,他是萧山进化镇城山村一名普通的村委干部。此外,城山村的专业蔬菜种植发展良好,现种植规模已达400余亩,正合力打造着进化镇的首个设施蔬菜基地,并在萧山区“北菜南移”工程中,发挥带头示范的作用。而在这时,他作出了更“荒唐”的决定,扩大蔬菜的种植规模。

蔬菜的“门外汉”挑起了菜园子

文/傅加桢

创业者档案

郑杭干,男,现年35岁,他是萧山进化镇城山村一名普通的村委干部。高中文化的他曾经过商,也曾在镇城管办做过事。5年前,他辞去他人眼中的“铁饭碗”,走进了农民的菜园子,靠着“不起眼”的蔬菜,为村里摘下了2006年进化镇“效益农业”一等奖的桂冠,还连续多年给村里争得镇“现代农业发展奖”二等奖等殊荣。与此同时,他领头创办的“杭州萧山城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也多次获评进化镇十佳农业企业。郑杭干没有殷实的家庭背景,和一般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样,承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但是,他开创并坚守着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干着农民的活,动着生意人的脑子,赚着起早摸黑的血汗钱……

所在地情况

城山村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由原杜家弄、郑唐孔、下颜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区位于进化镇西北部,村域面积1.95平方公里,浙赣铁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由村西通过。全村共有耕地1444.8亩,以水稻种植为主,亩产约550公斤。目前,该村村民的承包地主要流转给花卉苗木的经营商,承租费连年递增,现已涨至1000元每亩,而农民自家的口粮问题则通过购买的方式解决。此外,城山村的专业蔬菜种植发展良好,现种植规模已达400余亩,正合力打造着进化镇的首个设施蔬菜基地,并在萧山区“北菜南移”工程中,发挥带头示范的作用。

创业项目

蔬菜种植

创业感言

这个行业有人进入,也有人退出,认准了这份能让我倾入感情的事业,我就会死心塌地走好每一步路,绝不轻易放弃这寸土地。

创业故事

“守着一亩三分地,从此衣食永无忧”,这句传统农村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正在慢慢退出农村的历史舞台。曾经是农民唯一衣食来源的土地,已逐渐淡出农民创收的视线。然而,当不少农民选择把田流转、把地抛荒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年轻小伙,扔下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毅然回归农田,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5年的时间,他将自家的菜园子扩建到186亩的规模,栽种不同品种的无公害蔬菜,获得了超过200万元的年销售额。

在乡亲们眼里,他并不是一个奇迹,因为他的身上具备太多成功的品质,坚韧与善良是他最质朴的形象。在村民的介绍下,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平凡的成功者——“杭州萧山城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郑杭干。笔者的突然到访,让郑社长有些不知所措,他原打算去查看刚搭建的蔬菜大棚有没有被雨雪压坏,见村民带人来,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由于当天是工作日,所以采访的地点就定在他工作的村委办公室。待笔者道明来意后,郑社长爽快地答应接受采访,但谦虚地说自己不算典型的农民创业案例,因为企业的规模和产值都称不上大,之所以愿意与笔者谈谈自己的经历,是为了让农民朋友明白,在农村创业并不是异想天开。以下便是笔者在访谈基础上整理成的“财富”报告。

慧眼识商机 创办合作社

郑杭干是当地出了名的蔬菜种植大户,有关他的先进事迹,在许多农业信息网站中都做过报道。但眼前这位年轻的社长,丝毫没有成功人士的骄躁,反而言语中略带沉重,道出了一路创业的艰辛与成败。

说起当初创业的动机,郑社长也十分坦率:几年前有些四川人来城山村租了几十亩地,还搭建了不少塑料大棚,自己询问后才知道他们是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据说一年能赚十几万元。眼看蔬菜市场有这么大的商机,在城管办自觉没有作为的郑杭干就专门去镇上咨询了相关政策,了解到国家对农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不仅全免税收,还会提供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资助,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风险。回到村里,他顾不了家人的反对,又挨家挨户地询问村民土地流转的意愿,可这下却遇到了麻烦。村民误以为他是帮村委出面征收大家的耕地,再把它们转让给别的单位,从中赚取好处费的。最后经过解释,加上村委作担保,才租到了50亩地,一年付600元每亩的租金,但没有固定的租赁期限。

郑社长津津乐道,说当时一心想把蔬菜基地建大,后来才发现,这土地费用就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加上其他仓库、货车等硬件设备和蔬菜的基本生产资料,家里仅有的资产根本不足以运作这个“宏伟”的计划。好在村委的几个干部也希望城山村能在农业上作出点成绩,就自愿入股合作社,分担他的资金压力。最后郑社长又以自己的名义向银行贷了款,东拼西凑算是把钱攒足了,第一年就动工生产。

扩大规模 峰回路转

然而年轻的郑杭干最缺乏的就是涉农的经验,眼望着50亩的耕地却无从下手,这才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多么荒唐。但这个念头很快被一股干劲打消了,他先是凭着农家技术,选择了常规蔬菜如番茄、茄子等开始种植,加上区农业局专家的栽培指导,这样勉强也能看得到资金的进账。但一年下来,除去各项开支和股东分红,剩下的钱又全投进了菜园子,家里人都急得团团转,这样下去不得天天吃自家的蔬菜?当时,村里干部以为郑杭干的蔬菜专业合作社运营良好,就纷纷退了股份,郑杭干变成了光杆司令,只有一些名义上的小社员和自己支撑着这个合作社。而在这时,他作出了更“荒唐”的决定,扩大蔬菜的种植规模。家里人都不同意,让亲朋好友来劝说,可郑杭干一心想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又碰上其他村民也想把土地租给他(因为村民们开始相信郑杭干租土地是自己做农业的),他就扛着债务,一口气租下了150亩耕地。

“这不是一个盲目的举动!”郑社长连忙补充道。当时他去做过市场调查,得知丝瓜的经济效益好,用量大,而市场缺口也十分庞大。市场上卖的多是外地丝瓜,品质缺乏保障,自己家种的是无公害蔬菜,加之这一带的土地富含硒,营养与安全是绝对占优势的。郑杭干给家里人算了笔经济账,才把他们一个个说服了。但150亩地靠自家的劳动力是很辛苦的,刚好村里有些四五十岁的妇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听到郑杭干这里缺人,就主动上门来应聘。一两千元的工资引来了二三十人,远远超出了实际用人计划,但碍于村民的情义,又不能回绝。好在村民们都通情达理,说农忙的时候随叫随到,郑社长也应下了每天五六十元的临时工资。

之后,这150亩耕地上就终日是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播种育苗、设立支架、浇水施肥、除草绑蔓……前后忙了几个月,终于等到第一批丝瓜上市。然而命运弄人,郑社长算错了一笔账,以前蔬菜产量小、品质好,货刚到批发市场就很快被抢光了,但现在整整一卡车8000多斤全是丝瓜,加上技术不过关,丝瓜的色泽差,批发商根本不感兴趣。这样一来就只能压价,可郑社长说蔬菜市场有个行规,高于一元的是抢手货,低于三四毛的就是烂货,自己的丝瓜活生生被贬成了烂货,尤其是雨天,丝瓜的销量更是大打折扣,一个月总有两三天,整筐整筐往垃圾站扔丝瓜。

为什么要把丝瓜扔掉,这么浪费呢?郑社长解释说,自己在批发市场没有固定的摊位,每天像打游击一样,天蒙蒙亮就只能撤回来了。而丝瓜干瘪得快,时间久了就不新鲜了,运回来占空间,因为第二天又有新的丝瓜要采摘。郑社长回忆说,那时自己面对着垃圾站,眼泪就一滴一滴往下掉,回头一看,几个大男人都哭成了泪人。十几道繁杂的工序,每天日夜颠倒的劳作,换来的却是垃圾站的废物,这连员工们都无法接受。更难过的是,郑社长还要每天给家里报喜,生怕多一个人操心。后来,这150亩耕地就成了村里的菜园子,谁家想吃丝瓜了,就来郑杭干这里摘些,也算减轻些采摘的成本。

眼看着销路成问题,郑杭干当初的雄心壮志也没了底气,但身上挑着这么重的责任,轻易说退出,既没骨气,也可能因这堆债务而无翻身之日。郑杭干心想,做生意不能一根筋,有人缘就该去找找门路,自己以前在城管办工作也算人脉广,说不定还能拖上关系。问了才知道,像自己这样的蔬菜种植大户,政府不仅给补贴、送技术,还会帮着做销售服务的工作。这下郑杭干有了激情,抓住镇领导下村做会议、搞视察的机会,向他们反映了自己的情况。镇领导急人所急,最后由进化镇政府出面,帮助郑杭干解决了蔬菜批发市场的摊位问题,还主动给这本地无公害蔬菜做起了广告,使得城山村的蔬菜瞬间出了名,最后还成了萧山区“北菜南移”工程的一级示范点。

技术上正轨 不愁销路来

经营有了起色后,郑杭干重拾信心。他听说农民信箱、萧山农网等平台也可以做蔬菜买卖,就把丝瓜的交易信息挂了上去,以后就不时地会接到客户的电话。可渐渐地他发现,质量问题是绕不过的关,自己种的丝瓜外表难看,还带些黑色。虽然以本地、无公害、富含硒等特色来打广告,但略显病态的外表还是降低了竞争优势。于是,郑杭干直接找到了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通过他们的牵线请到了绍兴农科院的吴院长,由他来指导丝瓜的栽培技术。郑社长说,吴院长的细心讲解恰是当头一棒,原来自己一直是个蔬菜种植的门外汉,“土”技术哪里跟得上规模生产的需要,过去的粗放经营才导致了经济的低收益。之后他聘请了区农业局的农技师,终于使丝瓜的种植技术上了正轨。

拥有商场经验的郑杭干意识到,单靠丝瓜并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要想占领蔬菜市场,就必须拓宽经营渠道,增加蔬菜的品种。他将150亩地重新作了规划,结合市场需求特征,使一年四季都有产出。而蔬菜品种的增多也为扩大新的销路打下了基础。所前镇的一些配送中心得知城山村有这样一个蔬菜基地后,纷纷找上门来,对蔬菜品质验收合格后与合作社签订了长期的销售合同。此外,在萧山农业局举办的展销会上,城山村的蔬菜也以质优价廉和富硒保健等优势吸引了三江超市、食堂等大客户,蔬菜的销路再也不用犯愁了。现在,城山村的蔬菜在杭州市区、绍兴市区、萧山区内的农贸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有时候蔬菜供不应求,合作社会向周边大承包户收购,而小农户就会自己送来蔬菜,让合作社代卖。郑社长说,为了与客户保持稳定的销售关系,他们每天都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晚上十一点出发,一直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回家。虽然辛苦了些,但看着一车一车的蔬菜有了着落,心里说不出的踏实。

2011年,郑杭干决定正式栽培反季节蔬菜,因为反季节蔬菜的生产成本大,有一定的投资风险,所以前两年一直是小规模试种,投放到超市。如今,对反季节蔬菜的栽培技术和市场行情都有了较大的把握,向反季节蔬菜进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郑杭干指着前方浩浩荡荡的塑料大棚,欣喜地说,那里是他最初的梦想,反季节蔬菜是块金砖,没有七成胜算自己不会轻易触碰。但总有一天,这上百亩田地会搭起厚实的大棚,种上满满的反季节蔬菜。此外,郑社长表示,蔬菜三分外观,七分口感,只把反季节蔬菜种出来还不够,要走精品路线,做好蔬菜的外包装。

富裕起来的郑杭干始终怀着一颗善良的心,自家每年花五六万元从农技师那里学来的技术,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其他农户。此外,他会把自己掌握的市场规律传授给农户们,比如要提前二三十天,赶在大路货上市之前,占领市场先机,这样蔬菜才能卖个好价钱。郑社长说,蔬菜毕竟是个利润很薄的行业,大家不团结起来就难以成气候。把城山村的蔬菜品牌打响了,也是村民致富的一条道路。目前,城山村正顺应发展形势,坚持以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服务吸引蔬菜种植户落户城山,合力打造一个具有南方特色的设施蔬菜基地。

人力物力成本高 信心依旧满满

虽然村里在租用田地方面给蔬菜大户最实惠的待遇,但想要扩大种植规模,当前看来十分困难。郑社长介绍说,蔬菜比不上花卉苗木的高利润,花农们出得起高价,把每亩地的价位抬升到1000元,这是一般承包户承受不起的。他2011年扩大了30余亩地,但成本却比2010年增加了七八万元,若不走精品路线,恐怕难以生存下去。接着,郑社长又风趣地说,民工荒已经蔓延到自家的菜园子了。近几年乡镇企业招不到人,村里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不管男女老少都被请去厂里上班,留下来给他打工的,年龄一个比一个大。郑社长说自己也算认得清形势,其他人涨地价,自己肯定跟着涨;其他人涨工资,自己这也不犹豫。如果不跟上形势,迟早会“人地两空”。再说自己也不愿意让乡亲们吃亏,赖着他们的地不涨价,情理上也说不通。

“农村的资源只会越来越走俏,”郑社长的话带着一丝无奈,“现在也不敢花太多钱搞设施建设,一来资金紧张,二来万一人力物力飞涨,将来就很难收场了!”但说到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郑社长还是露出了笑容,走过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他都快变成了“抗压机”,哪里还有过不了的坎。说到要感谢的人,郑社长扳起了手指:“如果不是政府的及时雨,我可能早就中途而退了;如果没有父母和妻子的谅解,在精神和物质上给我莫大的支持,我可能会一蹶不振;还有我的朋友,在我失落的时候,毫无保留地伸出援手,这份兄弟义气是我最珍贵的财富;最后还有我的乡亲们,是他们看好我,我才不敢轻易说放弃!”

访谈的最后,郑社长向笔者倾诉了自己对农业未来发展的期望,他坚信中国也会走上大农业的道路,而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是当务之急。他认为,自己以设施蔬菜、大棚蔬菜为主攻方向的做法,会成为当地农业的一个大趋势。最后,他鼓励有知识、懂经营的大学生多来农村看看,因为这片广袤的沃土正在酝酿着无穷的商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