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

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

时间:2022-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翁文灏鉴核事窃文灏会同内务、交通二部委员调查甘肃地震,回京后业经将大概情形造具报告,检同照片呈请鉴核在案。然既明知甘肃地震之多,窑居之险,自应广为告谕,俾各量力改良。
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_在山走动的地方

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

翁文灏

鉴核事窃文灏会同内务、交通二部委员调查甘肃地震,回京后业经将大概情形造具报告,检同照片呈请鉴核在案。关于科学问题尚待详细研究,再为报告。其关于实际上应有办法,调查之余稍有意见。现在甘肃地震犹未全止,将来继起或尚难免,似应先行陈述,以备采择,谨分条说明如下:

……

(甲)关于甘肃地震之善后者。

甘肃地震视他省为特多,就历史研究,平均每四年有地震一次;每十五年有伤人败屋之大震一次(详见前呈甘肃地震考)。近代灾情较大者,如康熙四十八年及乾隆三年宁夏一带城郭全墟;光绪五年,阶州、文县死亡遍地,灾情之巨均不下上年。观以前地震之数见,即可知以后地震之难免。虽无先知之术,应讲善后之方,考量所及,计有数端。

一、关于人民之居住者

调查上年甘肃地震,有二事颇堪注意。

(子)地震之烈亦世界所恒有,而死人之多为各国所罕闻。

(丑)外国地震,震地人民大抵受伤者多,而死亡者较少。

甘肃则死者甚多,受伤而生存者甚稀。由是可知灾情之重,不必全由地震之烈,大半实由人民居住之易受危险。盖泾原一带黄土甚多,人民大半穴居,即有房屋亦多泥筑,一摇即塌,居处其中者往往不及逃避。兹拟改良办法如下:

(子)甘肃乡间房屋,大抵全用土墙,少用木柱。

土墙平时虽似坚厚,而一遇地震全部倒塌。宜劝令人民建筑时,务用木柱梁柱相维,庶能支持。

(丑)甘肃地广人稀,乡间民居类多,零星散布,孤立无邻。

一遇震摇,倒塌更易。城市街房则以鳞次栉比,能收互相牵制之功。谓宜劝令乡民虽在乡村,亦宜聚居。既获群聚交通之利,亦可稍减震灾。

(寅)甘肃地形大抵高岸深谷,穴居者利用土质率多蜂聚山腰。

一遇地震,山土崩落,尽被覆压。室居者趋近水利,往往依傍河岸,大抵为冲击层所成,地质疏松,一遇地震,多生与河流并行之裂缝,有向谷中崩下之趋势,附近村落即受其灾,故居处地段,似以在平川广野,离高山或深谷均较为远距之地,于震灾危险,可稍为减轻。

(卯)傍山土窑震塌最易,虽悉令移居,势有所难。

然既明知甘肃地震之多,窑居之险,自应广为告谕,俾各量力改良。

以上所陈,皆出自实地观察,确有征验,不务高深耸听,但求切实可行。或有疑者谓外国地震,如一九零六年美国加利福尼之震,往往引起火灾,重要损失不在于震,而在于火。甘肃震后间有火灾,绝少蔓延,正惟土墙孤立,二者庶免。此厄今如所议,岂非顾此失彼。然火灾犹可谋救,地震最难预防。且甘肃地方僻陋,即令多数人民能照上列子、丑二项办理,其去于美国加利福尼之市街者,奚可以道里计殊,不能相提并论。

二、关于森林之培植者

此次调查震地最为注目者,厥推山崩之多。而大山土崩落,远及数里,充填沟壑,冲毁道路。河水为之不流,交通为之断绝。而傍山村落为其所覆压埋葬者,更不待论。古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者,殆即指此。此之各国,绝少其伦,此固由黄土特厚地质使然。初非人力所能强为,然尝推求山崩之原因,首在土质之松坚。而土质崩落之难易,又有关乎含水之多少及地面植物之有无。泾原一带,率皆重山,土质无所附粘,干而愈松。倘能广植森林,则绿荫遍护,润及土壤,根柢盘旋,亦能阻其碎散。虽山崩现象既深且广,远非浮浅之森林所能止免,然苟能减少其远冲之距离,散崩之程度,则附近受其损失自亦较轻。而森林之作用,实于此颇为有益,且森林既多,木材易得,亦可多筑木屋,以轻震灾。故提倡造林虽似与地震无直接关系,而为久远计,亦属不可缓者。

三、关于水利之开浚者

前者外人调查,谓甘肃地震后应在震地多开渠道,如宁夏附近之办法。广与水利即以工代赈,此议曾由国务院移内务部交委员等议复,谓以工代赈,诚属善法;而开渠引水,则未必到处可能。宁夏一带依近黄河,源远流长。二岸低阔,故引水较易,灌溉甚广。泾源一带则岸高沟深,二山挟立,引水就岸颇非易。灌溉范围亦必不宽,且地震区距泾渭上流来源既近,水量极微,涓涓细流,讵可与浩荡黄河相提并论。若谓可以利用地震陷落之地,开为渠道,则震地陷落究属无多,且极不规则,稍明当地情形者,莫不知其说之不可行。至上年,山崩壅塞河流之外,自须急为开通,以免上流涨溢。此事前经电呈,兹已由华洋筹赈会兴工开浚。且以上述地形之关系,亦尚不至过有危险。事关善后办法,故一并附陈。

(乙)关于地震研究之设施者。

中国地震,各省多有。据历史所载,平均计算每年必震一次。民国以来,如六年有安徽之震,七年有福建之震,九年又有甘肃之震,率皆成灾甚巨。可见地震之在中国,实甚常见。虽预防之术,地震学者迄今未得善法;而调查研究,则各国莫不努力进行。盖一旦之发明,皆基于平时之研究。吾人对此重要灾变,实不容轻而忽视之。此次政府拨发专款派员调查,仰见重视此事之意。但此后应如何继续研究,亦当有所规划,庶免一查了事,有始无终。兹就所见分举如左(下):

一、地震计之设置

汉时张衡造地动仪,陇西地震长安先知。是我国原为地震仪发明最早之国,惜继起无人,遂至失传。近代欧美、日本所用之地震计,则视古代地震仪尤大进步,能于波动状态为极精细之研究。以中国幅员之大,地震之多,而全国地震仪只有一具,为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士所建。视日本之全国以十数计者,疏密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不有此项设备,则地震研究终属浮浅,此不可不早为之计者也。

二、研究地震之机关及人才

地震计之设备及研究,各国大抵归之天文台,或其相似之机关。盖此类研究注重之重力等学,性质较为相近,故也有规模特大者,如日本之震灾预防调查会,创始迄今已三十年。其初组织系由大学教授及农商务省地质人员组织而成,规定事务为:

(一)搜集关系地震之材料,如海啸、火山喷发等之记载,均详为考查。(二)编纂古代历史。(三)调查地质。(四)研究震动性质。(五)测定震波传导之速率。(六)测定地面震动。(七)比较地面及地心震动之分别。(八)磁力测量。(九)测地下温度。(十)研究房屋对于地震之抵抗力及改良建筑方法。(十一)以人力发生地震以试验建筑物之抵抗力。(十二)观察现在建筑,以便震后比较。(十三)比较各地层受震之重轻。(十四)减轻震动之试验。(十五)印刷报告。此为世界各国研究地震最详最密之规划,故迄今成绩斐然,全球称誉。中国现在固骤难步此规模,然似亦未便完全契置。现在与地震研究有关系之机关,一为教育部之中央观象台,一为本部之地质调查所。然皆并无专门设备,亦无专精人才。此后进行似应由中央观象台从速筹备地震仪之设置,并养成专门人员,以掌其事。关于地震方面之调查,则仍由地质调查所任之,通力合作,庶有进步。

以上各节如谓可行,似可分别咨行甘肃省及教育部酌核办理,所有对于地震办法意见是否妥当,理合呈请鉴核施行。再,文灏等实测山崩地图三份,兹已绘就。如蒙转咨甘省开浚河道工程或不无参考之用,合并声明谨呈总长,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