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过了西藏6个地区中的2个。她清楚1年西藏支教和8年西藏工作的区别。
王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赴西藏拉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支教,曾获共青团中央扶贫接力计划铜奖、北京大学第八届“挑战杯”学术论文竞赛特别贡献二等奖、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她的签约单位是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时间是8年。
当年赴藏支教的唯一女生
2006年,作为当年北大唯一赴西藏支教的女生,王威踏上了未知的行程,而人生的道路似乎从这一刻起,延伸出不同的未来。
之所以选择支教西藏,王威说:“与保研相比,我更想去支教,用一年的时间践行一下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小小信仰,为社会做一些事情。我选择西藏,是因为我希望能够在传说中海拔很高、经济很差、生活很艰苦的地方去体现自己的小小价值。”
支教的一年中王威教授了两个年级10个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每周课时20节以上,比很多本校老师的课都多,她却仍然快乐地替其他老师上课。那一年王威写了300多篇支教日志,每天字数达到3000字以上。支教生活并非总是顺利与快乐,那是段经历了迷惘、未知、兴奋、矛盾重重心情的时光。在王威的博客里,至今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那些思想划过的轨迹,因为他人的不理解而伤心,因为孩子们不努力而失望,因为想要做好而努力备课……王威说:“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我相信积累的作用,我总觉得一年的时间也许并不能让我的学生改变,但至少我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总会有一点儿让学生受到启发吧。所以我在两个小时的课堂上滔滔不绝,直到嗓音嘶哑。”
援藏换来了王威的成长,“那一年有太多的感激,当我以援藏志愿者的身份回归原有的生活时发现受益最大的竟然是我自己;那一年有太多的抱怨,书生意气与特殊的西藏现实相碰撞,不同身份之间的骤然转换让我时而欣喜,时而迷惘,时而厌倦,时而沮丧;那一年有太多的思考,关于我自己,关于西藏,关于我所服务的学校,关于我的那些学生们,关于援藏……”
“最终还是要去西藏”
或许起初的时候,王威也并未曾预料自己未来会对那片土地拥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支教之前她并不十分了解当地的情况,然而支教的过程中,她经历着思想的碰撞和变化,如王威自己所言:“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因为爱,所以想付出。”
她走过了西藏6个地区中的2个,说是“为了打击自己对西藏的热爱”,然而却越发爱得深沉;她说拉萨不是她梦想中的都市——不是不夜城,不是拥有好多大商场的都市,然而依然一次又一次被这座城市感动着。她说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让自己那么想去回忆却不敢回首,然而还是一遍遍不断回忆,用无数柔软而温暖的文字去记录。
支教经历更多带给王威的是思考和探索,回到北京以后,王威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西藏,了解西藏。她大量翻阅图书馆中关于西藏的书,从历史到文化;她旁听梵语系的藏语课程,有空就练练藏语;她参加北大藏族学生的聚会,和他们一起唱响藏族歌曲。
一年的支教经历对于王威来说无疑影响深远。“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要是没有去西藏支教过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毕业,找一份北京的工作,把妈妈接来,听妈妈快乐地述说邻居亲友们的称赞与羡慕。”
北京和拉萨,这两个城市有着太多的不同,却因为都热爱,都不舍得,所以抉择格外艰难。那时的王威曾经在《北京的夜色深沉》一文中写道:“对西藏的想念,一年多的时间并没有削弱反而越来越深,越来越沉。爱,我很少用这样一个词去表达某种喜欢。但我明白,我爱西藏。”
王威坦言,虽然在拉萨时就思考过以后去西藏工作的事情,但连她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心里隐隐会想:北大的学生,似乎只能待在大城市吧,西藏,过于偏远,没人来,来了也有点儿屈才吧。所以即使想念西藏,想念自己的学生,但很多时候她觉得那只是一个梦想罢了。即使选择,可能也是自己实在找不到工作的后备之选吧。
如今,王威仍然承认,或许无论选择了哪一个,都会有不舍,尽管离开北京对于曾经在这里居住许久的她来说也是一种遗憾,但是她并不后悔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这样,便已足够。
“憧憬在西藏呆一辈子的生活”
11月,在如火如荼的求职季节,看到西藏的招聘启事,那个夜晚,王威失眠了。她整晚想北京和拉萨,不同的选择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第二天,王威郑重地投递了自己的简历。
这名来自山西普通煤矿工人家庭的女孩,需要面对的是父亲工伤早逝、80多岁的奶奶需要赡养的特殊家境,面对家人的不解,朋友的追问,王威曾经自问:“我的确担心一辈子的西藏与一年的西藏是不同的,但与西藏邂逅后的想念让我知道我不会因为选择西藏而后悔。是啊,我能因为喜欢而抛弃大家共同认可的幸福与选择,可是我可以随意抛弃爱我的妈妈吗?我选择了西藏,在那儿工作就能够为我所爱的西藏做更多事吗?”
于是她试图回到“正常”的轨迹上,努力在北京找工作,追逐一种让家里人认可的生活。只是现实中的奔忙却并非她心中的向往,心底的热爱让她无法放下:在西藏自治区招聘笔试的时候,王威在“为什么要选择西藏”的答卷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十几页,描述了自己观察到、思考着的西藏。
几番挣扎犹豫,王威最终打电话告诉妈妈自己决定去西藏工作。关键时刻,妈妈同意了女儿的选择。王威虽然并不认为在西藏会凸显自己的优秀,但至少在那里有一些真正需要她的工作,至少她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至少未来有另一种崭新的可能……王威说,选择,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大家都选择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适合自己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道路,叩问自己的心灵,选择自己喜欢的并适合的,那就够了。王威依然在读大量关于西藏的书,依然在学习藏语,依然在看一部部关于藏族的电影。她说,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外界的交流很多,为了让世界了解西藏,多学点总是会有用的。王威又开始期待在拉萨的工作与生活,她说,她愿意用自己的感知驱云拨雾,告诉外界一个真实的西藏:那不是一个用眼睛可以走近去了解的地方,那是一个需要用心灵去触摸去感知的圣域殿堂!
选择这条道路,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一种有价值的生活。王威觉得任何一个北大学生都不会把工作只定义在维持生存的意义上寻求人生的价值。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会是一种快乐。
“阳光一点点洒进我的心灵。我越来越憧憬在西藏呆一辈子的生活,越来越想念拉萨的阳光……西藏,注定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王威的故事可以以她曾经说过的话暂时结尾,而她的生活,还将在西藏继续。
(北京大学 陈 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