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感恩不需要节日

感恩不需要节日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 江记得第一次听说感恩是在上小学的时候。1863年,林肯总统把感恩节定为法定假日。她告诉我们感恩节的内涵是感激与分享。而且我认为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中国式的感恩根本不需要节日:首先,中国式的感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需要设立特定的节日来规定感恩的时限。其次,由于文化与习惯的不同,中国式的感恩也不需要特定的节日。

□黄 江

记得第一次听说感恩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在学校的周边有许多文具店,每年的感恩节前夕,在每个商店的柜台或摊位上都会摆满大量精美的感恩节卡片,有送给爸妈的、老师的、同学的、朋友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那时候的我总幼稚地认为感恩就是在感恩节把自己的感谢写在卡片上,送给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进一步了解感恩是在大学的外教课上,我的美籍教师托尼(Tony)和安琪拉(Angela)以他们特有的方式为我讲解了他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感恩节的来龙去脉。还记得那是在大一上学期的感恩节前夕,托尼带着他心爱的吉他来到了课堂上,用他低沉的男中音,以说唱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感恩节的来历:

1620年9月,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102名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木船离港启航,驶往美洲。他们在漫无边际的大西洋中,饱受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在漂泊了整整65天后,终于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顶的普洛文斯敦港靠岸。稍作停歇后,“五月花号”按计划继续南行,打算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靠岸,但却因航行误差,来到了普利茅斯港口。当时已到了冬季,气候严寒,田野寂寥,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和传染病的侵袭,活下来的清教徒只有50来人了。正当清教徒们为食物犯愁时,当地的印第安人慷慨地拿出贮藏越冬的玉米和土豆,并给他们送去猎获的野鸭和火鸡。春天来了,印第安人又教会了他们种植玉米和南瓜,饲养火鸡。因此,这些清教徒移民便和印第安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第二年秋季玉米丰收,清教徒移民们举行了丰盛的感恩会,用烤火鸡和玉米糕点感谢并款待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则带着各种玉米制品、烤火鸡、南瓜馅饼、野葡萄以及玉米酒浆等参加晚会,人们欢歌起舞,通宵达旦。以后在每年玉米收获后的11月底,定居在这里的清教徒移民都要举行感恩会,家家烤火鸡,烹制玉米食品,款待印第安人。这便是最初的感恩节,但是那时的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1863年,林肯总统把感恩节定为法定假日。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令,把感恩节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大二的感恩节,美女外教安琪拉特意为我们带来了她亲手烘焙的小点心,并教我们制作贺卡,鼓励我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赠送给他人。她告诉我们感恩节的内涵是感激与分享。在美国感恩节不仅是举家团聚的日子,也是一个帮助穷人、行善的日子。感恩并不限于自己与家人,而是面向整个社会。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平时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氛围亲切而温暖。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在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人共度佳节。

但从那以后,我对感恩的认识似乎就停留在感恩节这一天,直到我局开展了“三心教育”活动,我才对感恩有了更多的思考:为什么仅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有感恩节,而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没有感恩节呢?虽然近几年感恩节作为一个外来的节日在中国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但是这种流行却不是表现在影响人们感恩的思想和行动中,而是表现在各大商场借感恩节之名开展的为期一周或几周的商品降价、回馈顾客的促销噱头和手段中,是我们不如美国人懂得感恩吗?我百思不得其解,带着疑惑向书本、网络以及身边的人求解,终于找到了答案。

感恩节是美国国家形成与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特殊产物,而中国由于没有经历相似的历史阶段,所以没有设立感恩节。中国人是有感恩心的,没有感恩节并不代表我们不会感恩。从《诗经》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韩信不忘“漂母”一饭之恩;从“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到“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从“结草衔环”到“士为知己者死”……都是感恩心的最好体现。

中国式的感恩不需要某一个特定的节日来纪念,因为感恩心已经伴随着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骨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而且我认为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中国式的感恩根本不需要节日:

首先,中国式的感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需要设立特定的节日来规定感恩的时限。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感恩不仅包括对别人的感谢,还包括对别人的报答。因为有些恩情是我们一时半会儿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所以我们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和一生的时间去感动、去铭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比如,父母对我们有三重恩德——“生我之痛、养我之苦、育我之辛”,他们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的。与美国父母在孩子18岁成年后放手让孩子独立生活不同,中国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不论孩子的年龄有多大,他们都有操不完的心,因为在他们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永远都需要他们的关爱与照顾,并且大多数的中国父母还会将这种爱延伸到孙辈身上,这种爱无怨无悔、不求任何回报。因此,作为孩子的我们,要感恩父母,就是要理解父母的苦心,每时每刻要求自己做一个尊重父母、孝顺、懂事的好孩子,并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们无私的爱。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感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我认为这是中国的先贤们不选择特定的某天作为感恩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由于文化与习惯的不同,中国式的感恩也不需要特定的节日。美国人大都热情开朗、善于表达感情,所以他们选择感恩节这一高调而直接的方式表达感恩也在情理之中。大多数美国人表示感激会直接说出来,或者会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除了感恩节,他们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达感谢也非常直接,例如去商店买东西也经常会说句“Thank you”,家人间也充满礼貌用语,这并不是客气,而是出于他们善于表达感恩的心态。走在路上,有时候陌生人也会热情地跟你打招呼。热情外向的性格特点使得美国人很自然地会选择用节日的方式来表达感恩。但是,在中国这种感恩的方式似乎有些别扭。与美国人相比,我们中国人要含蓄得多,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日常交往中,大多数的中国人不会把“谢谢”挂在嘴边,越是熟悉的人之间好像越是如此。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就很难开这样的口,仿佛这样做就是见外。我们更习惯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感恩父母,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了解并满足父母的需求,少让他们为我们操心,正所谓“守身即尽孝”,其实好好地活着,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方法,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感恩老师,我们会时刻铭记老师的谆谆教诲,除了他们教授的课本知识,还有他们言传身教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感恩领导与同事,我们会将领导与同事的关心与帮助作为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在工作中逐步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养,朝着“三会”(会说、会写、会干)、“五有”(有文凭、有文化、有水平、有能力、有能量)、“四健康”(身体健康、政治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健康)的目标迈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是对领导与同事最好的回报;感恩朋友,我们会珍惜友情、感谢朋友的陪伴,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尽己所能提供安慰与帮助是对朋友最好的回报。在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中,“做”永远比“说”更重要,所以我们并不会刻意追求感恩的形式,而更注重感恩的实质。

再次,由于内涵不同,中国式的感恩不需要特定的节日。诚然,美国的感恩节就是为了感激别人给予的恩惠和帮助,这也是感恩最基本的内容。然而,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感恩的含义远比感激别人的恩惠要广泛得多。从嗷嗷待哺到长大成人,从牙牙学语到学业有成,从参加工作到步入社会,我们要感恩的人和事太多太多。我们不仅感恩父母和亲人、感恩老师、感恩领导、感恩同事、感恩朋友,还要感恩生命、感恩生活,甚至感恩挫折、感恩困难。中国式感恩的对象和内容与美国不同,既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包罗万象,所以不是一个感恩节就能够完全概括的。

综上所述,与美国感恩节的热情洋溢相比,中国式感恩的质朴情愫更适合我们。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需要依靠设立某个节日来表示感恩时,那么就只能说明人心不古、感恩不再了,因为真正的感恩不需要节日,如果人人都怀有一颗感恩心,那么每一天都会成为感恩节。生命不息、感恩不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