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除紧张心理

消除紧张心理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齐加尼克效应:消除紧张心理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在一节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课上,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本杰明·哈里森是美国第23届总统,在1888年竞选这一天,他作为候选人很平静地在等候最终的结果。在心理学上,这种状态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这就是长期受紧张情绪困扰的影响。

齐加尼克效应:消除紧张心理

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

在一节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课上,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本杰明·哈里森是美国第23届总统,在1888年竞选这一天,他作为候选人很平静地在等候最终的结果。他的主要票仓在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州的竞选结果宣布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一个朋友给他打电话祝贺,却被告知哈里森在此之前早已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上午,那位朋友问他为什么睡这么早。哈里森解释说:“熬夜并不能改变结果。如果我当选,我知道我前面的路会很难走。所以不管怎么说,休息好不失为是明智的选择。”

休息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工作会带来压力。哈里森明白这一点,但他也许不知道自己所要对付的,实际上是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在心理学上,这种状态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对于任何人来说,紧张都是难以避免的。有关专家把紧张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性紧张,他能激发人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有益的回应;另一种是消极性的紧张,他让人感觉自己无助而脆弱。消极性紧张大多困扰着人的成长,它使你不敢表现自己,遇事不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这还会使你产生恐惧的心理。

长期的精神紧张危害更大,据调查统计,在造成人类死亡的十大死因当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传染病,而在战后则变成了与精神因素(也就是紧张)有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事故等。

在心理学领域,“齐加尼克效应”是指: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它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实验。

一天,齐加尼克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在此期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在路上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出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他们的精神状态在短时间内也越来越糟,无法平复。

心理学家分析说,通过对齐加尼克效应的研究分析得知: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则紧张持续不变,这种情绪积压在心底无法宣泄,会给自己生理和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

心理学家在一个笼子里放着甲、乙两只猴子,甲猴可以自由活动,乙猴则被捆着,不能动。科学家每隔20秒给它们一次电击,把电击前出现的灯光作为信号。在笼子里有一拉杆开关,灯亮时甲猴去拉拉杆,两只猴子都可避免电击;乙猴因被捆着,无法拉杆,只好“听天由命”。但甲猴必须时刻警觉,一见灯光就要立即拉杆,以免受电击,处在一种十分紧张的情境之中。结果,经过一个月的实验,甲猴因过度紧张不能支持下去而死去,解剖后发现有严重的胃溃疡,乙猴却安全无恙。

故事中的甲猴因唯恐受电击的情绪所累,处在一种极端紧张的状态之中,而造成了悲剧。乙猴因不能动,处在坐以待毙的状态,反而情绪比较安稳,从而免于紧张造成的死亡。这就是长期受紧张情绪困扰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白领阶层来说,特别是那些脑力劳动负荷比较大的人,其工作节奏日趋紧张,心理负荷亦日益加重。由于头脑持续而不间断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紧张压力感也往往持续存在。

美国行为医学专家布鲁斯·门罗根据自己多年对克服“齐加尼克效应”的研究,提出克服“齐加尼克效应”的诀窍就在于找到一种办法,让人们感到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尽管目前实际上是不可能加以控制的。有时候,这意味着需要人为制造控制,比如走到卫生间里冲厕所。这种行为,看起来是毫无意义的,却能够打破持续不断的“齐加尼克效应”的循环,使得当前应激物所产生的影响分流到其他事务中。此类手段有助于将压力导向可以利用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获得控制感,将不良压力转为良性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