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奋斗是通往幸福的桥梁

奋斗是通往幸福的桥梁

时间:2022-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奋斗是通往幸福的桥梁“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奋斗为什么带给人最深刻的幸福?在追逐幸福的征途中,人们常常徘徊于奋斗与放弃之间,不知所措。罗素在其《幸福之路》中专门讨论了“努力与放弃”的问题。穿插于奋斗之间的快乐和幸福不仅不会阻碍进步,反而会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关键之二是要学会体会奋斗的意义、享受奋斗的过程。

第二节 奋斗是通往幸福的桥梁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这是20世纪80年代歌唱家朱明瑛唱红全国的一首通俗歌曲中的歌词。当时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年过花甲。这一辈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拱起了中国的现代化,在他们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既没有“富二代”,也没有“遗产”、“大款”的概念,大家从同一个起跑线——一穷二白出发,或由“知青”考入大学后发奋读书,或在奖金、计件工资的刺激下忘我工作,或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挥洒热汗,或弄潮于市场经济这一陌生的大海……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改革开放为这代人提供了奋发图强的舞台。他们见证了古老中国走向复兴的历史,也因为历经30多年的奋斗而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奋斗得来的收获最沉实,奋斗争取的幸福最深刻。然而,奋斗不是以工作打发时光,而是汗流浃背、竭尽全力;奋斗不是按部就班,而是不断选择,不断尝试;奋斗不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而是在逆境中崛起,不折不挠。三十多年来,凭借着奋斗,有多少农家子弟走出大山创造了丰功伟业,有多少贫寒子女一跃成为各界明星,又有多少懵懂少年成长为卓越英才,更有无数的普通劳动者以诚实劳动收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在当代社会中,有一个新名词叫心理资本,简称PCA(Psycho 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包含自我效能感(自信)、智力、希望、乐观、坚韧、奋斗等。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其根源就在于人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与财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并列的第四大资本。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企业发展,除了上述三大资本的利用外,还离不开心理资本的开发利用。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更是需要开发心理资本,挖掘心理资源。只有个人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奋斗并快乐着,既能忍受艰难困苦又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这样,幸福才会来敲门。

奋斗为什么带给人最深刻的幸福?难道仅仅是因为奋斗可以赚更多的钱、得到更多的现实利益?恐怕这不是问题的全部答案。否则像比尔·盖茨之类的富豪早就应该停止工作,坐享财富了。仔细分析我们享有的幸福,你会发现:奋斗中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美梦成真、赢得尊重和爱戴或许比金钱带给人更多的快乐和更大的享受。正是对较高层次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奋斗使幸福变得更加深刻,亦更加珍贵。历经全力拼搏之后得来的幸福,不会留下遗憾和虚无,因为幸福感的几个来源——人生满意感、较多的快乐、价值感和归宿感都同时得到了充填。奋斗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掉的作用,那就是它使得稀少的休闲变得格外美妙。一个平日里辛苦劳作的人一定比闲散的人对假日更加期待并葆有浓厚的兴趣。

在追逐幸福的征途中,人们常常徘徊于奋斗与放弃之间,不知所措。奋斗害怕无功而返,甚至导致“过劳死”;放弃又害怕输了现在,还会输掉未来。奋斗还是放弃?成为当代的“哈姆雷特问题”,纠缠着男女老少几乎所有人的神经。殊不知,罗素和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博士都对此难题有自己的见解,且对于今人不乏启迪。罗素在其《幸福之路》中专门讨论了“努力与放弃”的问题。他说:“努力保持中庸之道的场合之一,是努力与放弃之间的平衡。这两种学说都有其极端的鼓吹者。鼓吹放弃学说的是圣徒和神秘主义者;鼓吹努力学说的是效率论者和健壮的基督徒。这两个对立的学派都有一部分真理,但不是全部的。”[2]努力去奋斗什么又放弃什么呢?罗素认为,应当“将精力集中于一些远大的而非个人的希望,既能使一个人忍受个人在工作中的挫折或不幸福的婚姻中的烦恼,也能使他在误了火车或把雨伞掉在泥里时颇具耐心”。[3]这就是说,幸福的人应能对渴求做出选择,坚持那些主要的、重大的、并非只是个人希冀的渴求,在难以顾全时放弃对次要渴求的追求,因为“某些放弃就是愿意正视关于自己的真理;这种放弃也许最初会带来痛苦,但最终会给你一种保障——一种唯一可能的保障——使你不致像自欺者那样尝到失望与幻灭的滋味。最令人疲倦并且泄气的事情,莫过于每天努力去相信的东西却一天天变得不可相信。放弃这种努力是获得长久快乐必不可少的条件。”[4]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中,精辟地把现代人区分为“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忙碌奔波型”的人很难体会生活中当下的快乐,生活只为了目标实现的那一刻。“享乐主义型”的人则只要满足当前的欲求,不愿为未来的收益放弃眼前行乐。“虚无主义型”的则被不幸所击垮,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纠缠,对未来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着,‘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5]三种类型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错误地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即认为只要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他们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的快乐都感受不到。”[6]“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那么,在泰勒·本-沙哈尔看来,如何处理奋斗与享乐、努力与放弃、现在与未来之间的矛盾呢?他认为关键之一是奋斗要有限度,当你疲惫不堪,工作近于折磨之时懂得放弃,并适度享乐。穿插于奋斗之间的快乐和幸福不仅不会阻碍进步,反而会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关键之二是要学会体会奋斗的意义、享受奋斗的过程。他说:“真正的、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上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爬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7]正是洞彻到了这些幸福的真谛,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决心从一个“忙碌奔波型”的人转变为一个“幸福型”追求者。他认为这种转型,并不代表做得更少或是热诚减少,它的意义在于将正确的事做得更好——即那些对现在和未来都有益处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