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别警惕三种“套”

特别警惕三种“套”

时间:2022-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警惕三种“套”人生遇到的“套”会有很多,特别是以下三种最容易出现的“套”,值得特别警惕:(一)常理处犯这种错误的人,经常以所谓的“常理”来推测世间的事物。这位人物知道楚王准备大赦天下的消息后,立即告诉了他。这人就向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

特别警惕三种“套”

人生遇到的“套”会有很多,特别是以下三种最容易出现的“套”,值得特别警惕:

(一)常理处

犯这种错误的人,经常以所谓的“常理”来推测世间的事物。

但是,世界的万事万物是十分复杂的,“常理”并不见得就是真理。

而且,看来最不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恰恰有可能最容易出问题。

《中国兵法妙计》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代有个读书人到京城等候选官,由于长期居住,钱用得差不多了,于是想找人借1000两银子。

一个与他交往较多的外地人知道他的想法后,就说:

“我认识一个宦官,愿意借你这笔钱。只是按规矩,照例要先送一份厚礼。他高兴了,说不定还会多借你一点。”

读书人听了,就东拼西凑了100两银子,买了礼物来到宦官家。只见宦官家中富丽堂皇,仆人穿着都很华丽。

送上礼物后,宦官让读书人第二天来拿银子,读书人于是高高兴兴回去了。

谁知第二天到了宦官家,读书人却发现人去楼空,只剩一间空宅子。读书人一下子慌了神,找到一个管宅子的人问,得到的回答却是:“昨天有个人来借了半天宅子,我不知道他是谁。”

读书人这才知道上了当。

读书人为何会上当呢?细细分析,就会发现他在这一事件中,认识上有诸多“隐藏前提”:

(1)家里摆设那么富丽堂皇,主人必然富贵;

(2)先送礼后借钱也是理所当然的;

(3)与自己相交已久的外地人应该信得过。

按照常理,按照过去固有的经验认知,似乎是这样。但实际上,每一步都藏有陷阱。假如此人多个心眼,多寻思一下,敢说一声“未必”,恐怕就不会轻易上当了。

(二)多年生活习惯处

犯这种错误的人,是由于多年的生活习惯,使自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这种定势,对其在处理某些事务的时候,得心应手,十分管用。

但是,在处理其他问题方面,也许就不那么管用,甚至有完全相反的副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范蠡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

远居在陶地的范蠡,听说这一情况后,十分悲痛,但最后也想通了,他说:“杀人应该偿命,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也许能够让他死得体面一些,不致于被处死于闹市中。”

于是他准备了一些黄金,打算让小儿子前去探视,并找自己楚国的朋友庄生帮忙。

但大儿子说:

“父亲不让我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于是他坚持自己要去,甚至以自杀来威胁父亲。

范蠡不得已,只好让大儿子去了,并附了一封信,叫他交给庄生。临行前,范蠡嘱咐大儿子说:

“见到庄生以后,你只要把礼金送上,其他的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了楚国,见到庄生,交了书信与黄金。庄生对他说:

“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之后,庄生便去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准备大赦天下。

不料,范蠡的大儿子并没有回去,而是偷偷住在楚国一个重要人物家里。

这位人物知道楚王准备大赦天下的消息后,立即告诉了他。

朱大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那些黄金岂不是就白送给庄生了。

于是,他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道:

“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

朱大公子说:

“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庄生虽穷,却向来以廉洁耿直自我标榜。本来对他所送的黄金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范蠡。

不料,这位公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不用这位公子多言,庄生就把钱还给了他。但庄生觉得自己被陶公子耍弄了一番,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

“您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国,他们家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

楚王大怒,下令先对范蠡的儿子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无奈,陶大公子只好带着弟弟的死讯回了家。

范蠡感叹说:

“我不要你去,你就要自杀。让你去了,我早就知道会有今天这样的结局。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

而你的小弟,一生下来就很富裕,不知道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这并非是你不爱弟弟,但最终还是你害死了弟弟!”

节俭本是美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有价值的。陶大公子想必向来也这样认为,但是,在这次特殊的使命中,这种节俭却成了一个致命的“套”,“套”住了他的心灵,将他的弟弟也“套”死了。

(三)自己最为得意处

很多人在某些方面自以为高明,但是,往往在最自以为高明的地方,很可能隐藏着使其失误的陷阱。

在中国人眼中,“包青天”是正直与智慧的化身。然而,包公也有失算的时候。

一次,某人犯了法,应当受杖脊刑罚。这人就向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

小吏财迷心窍,接受贿赂后,向他面授机宜:

“开堂时,包老爷定会叫我持杖行刑,到时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一半罪名。”

不一会,包公提审这个人,审问完毕,果然吩咐该小吏执行杖脊。那个人立即按照小吏的吩咐,不停争辩叫喊。小吏便大声喝斥:

“快老老实实受打,然后滚出去!”

这一情景使包公一愣:一个小吏竟然如此仗势,当着自己的面,在法堂上向犯人抖威风,不由大怒,他下决心挫掉小吏的气焰,命他人将小吏当场揪出,把本应加于那位犯人的杖刑,转移一部分在他身上——小吏和犯人的暗中交易做成了。

上述包公上当的故事,记载于宋代郑克所著的《折狱龟鉴》中,属于当代记录。后来,冯梦龙的《智谋大全》也记录了这一故事。料想具有相当真实性。

为何“明察秋毫”的包公,竟然被一个小吏耍了一把呢?

原来,包公固然对那些犯罪者要惩罚,但是在根本上,他更痛恨仗势欺人、虐害百姓的权贵——那是社会黑暗的根本。所以对权贵,他不畏,对自己身边的当差者,更要治理。

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小吏予以惩罚,不料正好帮助小吏实现了他所谋求的利益。

在这一事件中,正直与聪明,这两点包公向来引以为自豪的方面,却成为了导致他被蒙骗的“盲点”。正直被小吏利用,自以为“明察秋毫”,偏偏就没花心思多想一下此处是否有什么反常,从而不再上当。

包公的经历告诉我们:对最得意处也要经常警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