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隋文帝与李渊的关系图

隋文帝与李渊的关系图

时间:2022-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人说,中国是最能“忍”的一个民族。孔子也曾说过,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说“忍”可以帮你成就伟业,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能体现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的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也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

4.小不忍则乱大谋

有人说,中国是最能“忍”的一个民族。因为,中国历史上,凡是超凡的伟人,都有着超凡的忍耐力。韩信,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晋文公重耳,从人质到国君;伍子胥草间求活,三年归报楚王仇……也正因为他们能忍,日后才有了雪耻复仇的机会,帮助他们成就了不朽的伟业。假如他们一时意气用事,不肯低下高傲的头,不能忍耐,那么成就伟业的可能就是他们的敌人,而不是他们。

孔子也曾说过,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说“忍”可以帮你成就伟业,小不忍则乱大谋。

隋朝末年,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由于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于他。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当时流传着一条谶语“杨氏将灭,李氏将兴”,方士安伽陀甚至劝隋炀帝杀尽姓李的人。隋炀帝大概是觉得这项工程过于浩大,难以完成,没有听从方士的话,但对姓李的名门望族戒备重重,在毫无罪名的前提下,灭了右骁卫大将军、邸国公李浑全族,对李渊也是大不放心。一次,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会被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大肆收取部下的贿赂,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极力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其实,唐国公李渊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想法。他身为太原留守,总掌一方军政大权,要造反有许多便利之处。李渊秘密部署将领,随时准备起兵,又感于兵力不足,便以农民军将领刘武周占据汾阳离宫为契机,公开集结兵马。为准备起事,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等以防御突厥为名,招募士兵,购买边境少数民族的马匹,十几天的时间便扩充了近万人。

随着时机的一步步成熟,李渊太原起兵,最终促成大唐帝国的建立。

仔细分析李渊从酝酿到起兵,无处不体现了其为图谋大业,能够克制隐忍、着眼长远的宽阔胸襟。

纵观所有成功人士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忍乃是理智的抉择,是成熟的表现。但是忍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眼光放得远,要为长远打算去忍一时之痛。忍能体现一种大胸襟、大气魄。

“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的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也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它告诉人们: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梦想。

厚黑智慧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