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修身养性,自身积累很关键

修身养性,自身积累很关键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修身养性,自身积累很关键远离虚荣心的作祟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事实上,这些人中不有富豪之人。有时,“里子”比面子更重要。怒气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排解,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一个人若被自卑所控制,其心灵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创造力也会因此而枯萎。

十、修身养性,自身积累很关键

远离虚荣心的作祟

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生活中,总有一些爱慕虚荣的人为了面子而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有些人越是没钱,越爱装阔,兜里明明没有几个钱了,却仍要请朋友进高档饭馆好好吃一顿;对方明明比自己富裕很多,自己却总是抢着埋单;与人谈天,总要有意无意与别人说一些自己吃过的大餐,去过的高级场所。仔细想想,要这虚荣有何用呢?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满足了虚荣之后,自己却食无米、穿无衣、住无所、行无鞋、困兽一般憋在角落里,何苦呢?由此想到一个比喻:死鸡撑硬脚。鸡虽然死了,可它的脚却还在硬撑着。想想确实有点可笑,死都死了,还硬撑个什么劲啊?

究其爱面子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内心忐忑不安,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件商品时,往往考虑虚荣比考虑价格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像魔鬼一样缠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屈服于虚荣,勉强买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于是,社会中有了一种怪现象,越穷的人越不喜欢廉价品,越是没有钱的人,就越爱花钱去显示自己。

其实,真正有钱的人未必如此大手大脚。有位身兼数家公司的董事长,他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称呼——小气财神。他和朋友去餐馆吃饭时,大都随便点一些菜、几杯清茶,仅此而已。他的衣着也很普通,但整洁,并不是什么名牌。他的车子也不是高档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辆车而已。他的公司业绩很好,而且个人的资产也不菲,但他依然能够不被虚荣所累。

如果你再留心看那些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很随便和俭朴的,有的真是近乎邋遢。事实上,这些人中不有富豪之人。

面子有时是唬人的面具,光为面子活着是很累很可悲的。而且,一个人有无面子的关键不是富与不富的问题,而在于一个人的品德。有时,“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真正的智慧,是存在于平易之中的。喜欢把富有显露在外的人,大都欠缺沉稳之气,有浅薄肤浅之心。生活中还是该客观实际一些,让“里子”充实一些,拥有一份充实的内涵,拥有一份坦荡的快乐,有什么不好?

控制住即将失控的情绪

喧嚣的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干啥都像在赛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难免会发生情绪波动,难免会急躁,如果再碰上点不顺心的事,发点脾气在所难免。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听之任之,则会成为人生成功的一大障碍。乐极则会生悲,盛怒之下更容易做出傻事、蠢事,事后又满世界求购后悔药。

生活之中,我们感受周围的事物,形成我们的观念,做出我们的判断,无一不是由我们的心灵来进行。然而,不好的情绪常常干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出现种种偏差。因此,成功的人能成功地驾驭情绪,而失败的人让情绪驾驭。愤怒时,不能控制怒火,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

“气大伤身”,这真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无论什么原因产生的愤怒,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人发怒时,可导致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体内的肾上腺激素含量显著增高,会导致心跳加快,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总之,情绪失控有百害而无一利,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疾呼“既生亮,何生瑜”,最后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是人人皆知。而“空城计”一节中,诸葛亮面对马谡街亭失守,蜀汉军连遭重挫,司马懿引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局面,竟然能够不急不躁,从容应对,仅一句“大势去矣”而已,然后引小童二人,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虽为空城,琴声却丝毫不虚,使得司马将军以为城中有伏兵,诸葛军师胜券在握,不得不引兵急速退去,实在是高。

发怒固然有损健康,但怒而不泄同样对健康无益。怒气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排解,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正确的态度是疏泄怒气,采用恰当的方法释放心中的怒气。遇到不随意的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保持理智,不感情用事,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突然的险境,才能使自己走出人生的低潮。

超越自卑才能完善自己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强中还有强中手,相互比较中,难免会产生自卑感。自信者往往能勇敢面对挑战,而有自卑感的人,只能遗憾地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上。

如果我们的生命中只剩下了一个柠檬,自卑的人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处在自怜自艾之中。自信的人说,我至少还有一颗柠檬,我怎么才能改善我的状况呢?我能否把这颗柠檬做成柠檬水呢?我能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学到什么呢?

所以,成功的人拒绝自卑,因为他们知道,自轻自卑会把自己拖垮。一个人若被自卑所控制,其心灵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创造力也会因此而枯萎。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上帝想和人类玩个捉迷藏的游戏。

上帝想把一种叫做“自卑”的东西藏在人身上,于是他和天使们商量:“你们给我出个主意,我该把它放在人的哪个部位最为隐秘。”

有的天使回答说,藏在人的眼睛里;有的说,藏在人们的牙缝里;有的说藏在人们的腋窝上。

但一个聪明的天使笑着说:“上面这些地方,人们都很容易找到。他们马上会把自卑还给上帝。您最好把它藏在人们的心里,那里是他们最后才能想到的地方。”

有自卑感的人总是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结果越比越觉得不如别人,形成自卑心理。内心的自卑,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最要命的,因而,如果你发现自己自卑,就要用理性的态度把它铲除掉。

如果你想完善自我,找寻快乐,就要战胜自卑。自卑源自于自我评价过低,源自于没能正确地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战胜自卑,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自卑者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努力发现自己的可爱之处,强化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克服自卑,还要学会科学的比较,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确定合理的比较对象。如果以已之不足和他人之长相对照,肯定只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最终落进自卑的泥潭,失去前进的动力。当然,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老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这样容易唯我独尊,总觉得你比别人高出一筹,产生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心理。

此外,战胜自卑,还应着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但凡在事业上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天资聪颖,但中学时患有口吃的毛病,给他带来巨大的苦恼,他因此变得自卑、羞怯和孤僻。有一次上课,他的同桌捣乱,教师误以为是田中干的,当田中站起来辩解时,竟面红耳赤说不清楚。老师更加认定是他做错了又不承认,别的同学也嘲笑起来。这件事对田中刺激很大,他回家后,分析自己口吃的原因主要还是源于个人的自卑。从此,他时时鼓励自己在公共场合发言,主动要求参加话剧演出,并经常练习,终于克服了口吃的毛病,为他走上职业政治家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充分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就能消灭自卑,找回自信,赢得完美人生。

拒绝骄傲的内心

生活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每一个人的能耐总是十分有限,没有一个人样样精通。所以,人人都可在某些方面成为我们的老师。当自以为拥有一些才艺时,你要记住,你还十分欠缺,而且会永远欠缺。正所谓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定不要自命清高,狂傲自负,不然,成功将与你无缘。

自负的人通常是相当自恃、有野心和难以相处的,而且对自己的成就感到相当的骄傲。一个骄傲自负的人常会认为,世界上如果没有了他,人们就不知该怎么办了。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个世界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因为骄傲,他们就失去为人处世的准绳,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傲慢自负的“集大成”者,似乎当推东汉的祢衡。

祢衡很有才华,但性情高傲,总是看不起别人。当时,许都是新建的京城,贤人达士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汇集。有人对祢衡说:“你何不去许都,同名人陈长文、司马伯达结交呀?”祢衡说:“我怎么能去同卖肉打酒的小伙计们混在一起呢?”又有人问他:“荀文若、越稚长将军又怎么样呢?”祢衡说:“荀文若外貌长得还可以,让他替人吊丧还行;越稚长嘛,肚子大,很能吃,可以让他去监厨请客。”

祢衡和鲁国公孔融及杨修比较友好,常常称赞他们,但那称赞却也傲得可以:“大儿孔文举,小儿杨祖德,其余的都是庸碌之辈,不值一提。”祢衡称孔融为大儿,其实他比孔融小了将近一半的年龄。

孔融很器重祢衡之才,除了上表向朝廷推荐之外,还多次在曹操面前夸奖他。于是,曹操便很想见见祢衡,但祢衡自称有狂疾,不但不肯去见曹操,反而说了许多难听的话。曹操十分恼怒,但念他颇有才气,又不愿贸然杀他。但后来,祢衡屡次侮辱曹操以及他手下官员,最终被杀。

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意思是说,胸怀要像山谷一样虚空。这是形容谦虚的一种很恰当的说法。只有空,你才能容得下东西,而自满,除了你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东西。

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暴发户,去拜访一位大师,请教修身养性的方法。

但是,从一开始,这人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大师在旁边一句话也插不上,于是只好不断地为他倒茶。只见杯中的水已经注满了,可是大师仍然继续倒水。

这人见状,急忙说:“大师,杯子的水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呢?”

这时,大师看着他,徐徐说道:“你就像这个杯子,被自我完全充满了,若不先倒空自己,怎么能悟道呢?”

生活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变作一个注满水的杯子,容不下其他的东西。因而,学会把自己的意念先放下来,以虚心的态度去倾听和学习,你才会发现大师,就在眼前。

勇敢打破冷漠的心墙

在当今社会里,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钢筋水泥筑成的独立空间中,偶尔与外界的沟通也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来完成。虽然身处闹市,人们的心却由一道无形的心墙尘封起来。因为缺少爱的滋润,心变得越来越冷漠、孤独,以致扭曲变形。

一位建筑大师阅历丰富,一生杰作无数,但他自感最大的遗憾就是把城市空间分割得支离破碎,而楼房之间的绝对独立则加速了都市人情的冷漠。大师准备过完65岁寿辰就封笔,而在封笔之作中,他想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一条让住户交流和交往的通道,使人们之间不再隔离,而充满大家庭般的欢乐与温馨。

一位颇具胆识和超前意识的房地产商很赞同他的观点,出巨资请他设计。图纸出来后,果然受到业界、媒体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然而,等大师的杰作变为现实后,市场反应却非常冷漠,乃至创出了楼市新低。

房地产商急了,急忙进行市场调研。调研结果出来后,让人大跌眼镜:人们不肯掏钱买这种房的原因竟然是嫌这样的设计使邻里之间交往多了,不利于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空间大,不好看管孩子;还有,空间一大,人员复杂,对防盗之类人人担心的事十分不利。

大师没想到自己的封笔之作会落得如此下场,心中哀痛万分。他决定从此隐居乡下,再不出山。临行前,他感慨地说:“我只认识图纸不认识人,是我一生最大的败笔。”其实,这怎么能怪大师呢?我们可以拆除隔断空间的砖墙,谁又能拆除人与人之间厚厚的心墙呢?

心墙不除,人心会因为缺少氧气而枯萎,人会变得忧郁、孤寂。爱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爱是心灵得以健康生长的沃土。爱,以和谐为轴心,照射出温馨、甜美和幸福。爱把宽容、温暖和幸福带给了亲人、朋友、家庭、社会和人类。无爱的社会太冰冷、无爱的荒原太寂寞。爱能打破冷漠,让尘封已久的心重新温暖起来。

在与人交往时,将你的心窗打开,不要吝啬心中的爱,因为只有爱人者才会被爱。在此过程中,你会获得许多关于爱的美丽传说;当你陷入困境时,你会得到许多充满爱心的关怀和帮助。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被爱,而是要有爱人的能力。如果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呢?朋友,丢掉你的冷漠,打开你尘封的心,释放心中的爱吧!你的生命会因爱而更精彩。

远离绝望这一心灵的毒药

一位经商的朋友因为信息不准而赔了个底儿朝天。大家都劝他积蓄力量,等等时日东山再起,可他却整日借酒浇愁,痛不欲生,绝望到了极点。为了劝他早日从绝望中醒来,他的一位朋友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有一天,因心情不好,他走出家门,漫无目的到处闲逛,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森林深处。在这里,他听到了婉转的鸟鸣,看到了美丽的花草,他的心情渐渐好转,他徜徉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与幸福。忽然,他的身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他回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原来是一头凶恶的老虎正张牙舞爪地扑过来。他拔腿就跑,跑到一棵大树下,看到树下有个大窟窿,一棵粗大的树藤从树上深入窟窿里面。他几乎不假思索,抓住树藤就滑了下去。他想,这里也许是最安全的,能躲过劫难。

他松了口气,双手紧紧地抓住树藤,侧耳倾听外边的动静,并时不时伸出头去看看。那只老虎在四周踱来踱去,久久不肯离去。年轻人悬着的心又紧张起来,他不安地抬起头来,这一看又叫他吃了一惊,一只坚牙利齿的松鼠在不停地咬着树藤,树藤虽然粗大,可经得住松鼠咬多久呢?他下意识地低头看洞底,真是不得了!洞底盘着四条大蛇,一齐瞪着眼睛,嘴里吐着长长的芯子。恐惧感从四面八方袭来,他悲观透了。爬出去有老虎,跳下去有毒蛇,上不得,也不下得,想就这么不上了吧,却有那只松鼠在咬树藤,他甚至已经听到了树藤被咬之处咯巴咯巴欲断未断的响声。

年轻人想:悬挂不动已不可能,树藤已不让你悬了;跳下去也是绝地,那是个死胡同,连逃的地方都没有。可是外面呢,有可怕的老虎,但也有鸟鸣,有花香。年轻人想,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宿命?冥冥之中,他听到一个声音在喊:“别怕,跑吧。”于是他不再作多余的考虑,一把一把向上攀登,他终于爬到了地面。看到那只老虎在树底下闭目养神,他抓住这个机会,拔腿狂奔,终于摆脱了老虎,安全回到了家。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中唱道:“生活,是一团麻,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也有那数不尽的坑坑洼洼……”人生的大道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困难、挫折,甚至是绝境都是在所难免的。绝境并不可怕,只要人不绝望,只要心中与困境作斗争的勇气仍在,即使山穷水尽,也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

绝望是心灵的毒药,它会吞噬一个人的意志,腐蚀一个人的斗志。哈尔西说:“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朝阳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雪多么肆虐,春风终会吹绿大地。冬天既然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知足是一种境界

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温饱有关。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止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学会接纳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一个人接纳另一个人很难,但一个人接纳自己更难。我们时常对自己不满,为自己的缺点懊恼与烦闷,千方百计想掩饰。自己面对自己时,我们常常会陷入惧怕与悔恨中不能自拔。

但是,自己又不像别的物件,不喜欢了就可以随时扔掉;也不和别人一样,合得来便相处,合不来便分手,用不着去委曲求全。我们自己不可能把自己扔掉,除非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自己随时都在纠缠着自己,无论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满意时,它和你在一起;不满意时它同样不会离开你。生命的无奈也在于此。

有的人很早就接受了自己,有的人至死都无法接受自己。

谁都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想生活在完美的世界中。我们总期望着自己更漂亮些、更动人些,因为美丽不仅带给我们感官的愉悦,还会让我们本能地自信。

尽管我们知道,相貌、性格和生命一样,都是我们所不能自由选择的,然而,对于自己的不满意,却时刻折磨着我们。丑陋使我们不敢大声讲话,不敢仰起头走路,不敢面对他人的注视,在美丽的人面前,我们更本能地感到自卑。总希望有一天,魔镜会突然出现,告诉你是天下第一美人。

性情也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虽然我们并不对自己的容貌与性情负完全的责任,但我们却不得不每日面对它。苏格拉底能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才宣称自己自知其无知。我们虽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知自己无知,但接受自己是无知的,却是可以做到。

接受自己,有多种方式,因为,世界上有照脸的镜子,但没有照心的镜子,也因为,这都是自己的私事,别人干涉不了。

比较世俗的一种是若隐若现。对自己的优点,我们不去自己挑明,而千方百计诱导别人说出,虽然只是说的人不同,可这其中的奥妙就很深了。自己说的,那叫自我吹嘘,叫逞能;别人说的,是“客观”,是“实事求是”。聪明的人最善用这一招,临了还会让对方说一句,你真谦虚。

对于自己的缺点,我们难以接受,更不愿意被别人指出,尤其是当众指出。领导每次作完报告都要说“欢迎批评指正”之类的话,你可千万不要当真这意见能“指”,能“正”,你只能当做没有,最好本来就没有。不然,你肯定会免费获得许多“小鞋”穿。

比较聪明的一种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己知道了,自己觉察出问题,神不知鬼不觉地改掉,这才是上上之策。

明智的做法就是,三缄其口,不要那样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那其实是在自欺欺人,一味地想要改变自己,求全求多。内向的人,希望自己能开朗些,外向的人希望自己深沉些,直率的人希望自己圆滑世故些,圆滑世故的人希望自己简单快乐些,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

做人要接纳自己,不要掩饰自己,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也不要我行我素,刚愎自用。接纳自己,实质就是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我们便多一分自信,接受自己的缺点,我们便多一点理智。表现得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平和、不做作、不炫耀。

接纳自己需要勇气,也需要毅力。接纳自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长大、成熟的过程。这当然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我们会逐渐发现,自己不是那样完美,也不可能变成理想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直面自己的优点需要勇气,直面自己的缺点更需要坦诚、需要包容。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想做的不一定就能做,明白自己做的不一定全能做好,我们便会自信、自制、自强,生活便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相反,斤斤计较自己的缺点,不原谅自己的失误,则会使我们沮丧、自卑。

现实粉碎着我们的理想,也粉碎着我们对自己的梦。接受真实的自己,客观地对待自己,我们就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永远充满好奇心

所谓天才是那些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的人,譬如达·芬奇就是这种人。

达·芬奇有名的不只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这两幅画而已,其手记之中有关于文学、动物、人生、历史、科学和物理、天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此外又牵涉到人体解剖、数学或游记、军事技术等,他都知晓一二。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达·芬奇,对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探求心。

与其说达·芬奇是位天才,不如说他是好奇心旺盛的男人。谈到好奇心,总给人以好事、追根究底的感觉,也许有人对它反感。而所谓的好奇心并不是找麻烦、帮倒忙的意思,这是能一个人游玩的证明,好奇心越强的人生命力也越强。

有些人对新的事物有很强烈的抵抗意识。他们总是说:“这和我的工作又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我维持原状就好!”他们都不设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形态和做事的方法。要是保持不动的姿势能对自己感到很满足,我们也就无话可说了,事实上不然。他们仍然是不满现状的。

这种不先尝试就厌烦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们有偏见,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偏见几乎不能对个人有所裨益。我们探究一个人的偏见发现它都是和其人的弱点相通的。“这种地方还要用数学就没有意思了。”说这一种话的人常常都是讨厌数学的人。也就是说,偏见就是心的弱点,而其弱点不敢表现出来,就转变成一种异常的自尊心。不先尝试就讨厌的人都是软弱性格的人,其理由也就在此。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没有偏见呢?老实说,谁都有一两种偏见,不同的是屈服于偏见或是克服偏见这两种态度之差而已。

在没有经验之前,先不要说讨厌,努力忍耐的结果假如得到成功的话,你就会感到好奇而满足。想要维持现状而又对向前踏出新的一步感到不安与好奇,就必需首先要克服这种不安。

项目如下:

 现在拥有的知识

 感到不足的知识

 想要得到的知识

 如何来吸收知识

假如是女人的话也许会变成下列所述的项目:

 剪裁、纺织、电脑打字

 食谱料理、屋内装饰

 英语会话

 一个礼拜有两次的英语会话

假如是学生的话,就能依照预定的功课表得到这些训练。究竟这些能让我们了解什么呢?这些即是自己的能力和才能。

有的人做了这个表,但是经过一两年之后还是没有多大的进步,但是这样也不错。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稳重沉着,孜孜不倦地埋头苦干,不顾浅尝辄止的人。一种是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下决心做到底,也不想得到什么明显的结果,这会坠入恶性循环之中,但是它也不能完全抹杀。对各种不同种类的事物寄予关心,例如一会儿学英语,一会儿又想学吉他,又想学速记,虽然如此却并不感到后悔。人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事物自然会兴起“窥探”的念头,而这种意欲和试探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也许你能因此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因此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不久就变成自己成长的一种“姿势”,而创造出充实的、真正的“自我形象”。

假若是专心做事的人,也许他有更适合的兴趣,更适宜的职业,但他不去试探,就会被埋没以终了。尝试去做各种不同的事物把自己的感觉扩大,这样也许可以发现人生的生活意义,甚至也可以掘出与孤独交往的方法。

保持不受人轻视的“见异思迁”——某种程度的浅尝是培养好奇心不可或缺的。

走出“顾影自怜”的怪圈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遭遇到麻烦,有些人则更是祸事连连,境遇不佳,例如,缠绵病榻、失去爱人、没有住所、工作不顺或是身有残疾。这些人为自己难过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对一个经常为其境遇悲伤,似乎世上只有他才能了解困苦之所在的人,你的反应又是如何呢?你真能同情他吗?我想每个人的反应都会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厌烦他。最后,你或许是劝他对环境妥协,不然就是不再理他。

自怜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引起他人的反感。别人刚开始可能会同情你一阵子,但不久后,就会被你激怒。亲戚或好友或许还会继续同情你,不过他们也终将会觉得没有义务再理你。一天到晚光谈自己有多么不幸的人,没有人喜欢跟他在一起,跟这种人交谈总令人提不起兴致,而且也找不出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

其实,那些厌倦于倾听自怜者大诉其苦的人,并不是没有怜悯心,而只是明白一味地自怨自艾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若不去寻求出路,而只一再地自认无望,悲观地认定凡事都已安排好了,自己根本就无从改善。这样的想法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对谁都无益。如果你能不再自怜,还是有办法得救的。

想发觉你的问题有多严重,可以先试试下面的三个测验,在三个星期之内做以下事情:不要对任何人提起你的问题;不要因你的处境而责怪别人;不要说别人的处境较你为佳,同时要尽量加入或大谈自己喜欢的活动。

如果你能轻易地做到这些,你就不必担心自己有自怜的倾向。倘若你发现自己没法或很难坚持三周之久,即表示你有自怜的倾向。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自怜之心呢?通常都是由孩童时期造成的。如艾莎7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当时病得很厉害,终于成了跛脚。父母、兄弟姊妹、老师,几乎人人都为她难过,她常听到他们感叹:“可怜的小孩!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上学时,她总比其他同学受到更多的同情,由于她既不能跑,路也走不快,所以别人都不和她一起玩游戏。父母为了补救这一点,特别为她购买了别的小孩会想跟她一起玩的昂贵玩具,生日时也替她举行别开生面的庆祝会。

于是,艾莎不知不觉地就归纳出两个结论来:第一,只要她提及自身的残废,就永远可以获得家人的爱;第二,唯有别人替她难过时或她拥有别人想要的东西时,别人才会爱她。

艾莎所患的小儿麻痹症虽改变了她的生活,然而她内心的创伤,却是她自己及父母造成的。因为,他们都相信一个女孩要是跛脚了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而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做法也都在逐步加深这种想法,造成艾莎在30年中,一味地执著于唯有表现得很无助的样子才能得到别人的同情。

自怜之情可能起自像艾莎这种真正的不幸,但也可能出于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像朱蒂因没能全年获得甲等学习成绩,于是便放弃原来想当律师的计划,认为找个秘书的工作也就行了。

泰德不善于运动,他总觉得别人一定在偷偷地笑他这一点,于是干脆决定自己也加入笑自己的行列中。不久,他便变成了班上的小丑,而且每当他讥笑自己时,他就更觉得自己一无所长,除非他能表演得很好,否则没有人会喜欢他。

蓝斯每次生病时,即使是不怎么严重的病,他的爸爸妈妈总是小题大做,而且担心异常,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蓝斯不但喜欢父母替他准备的点心,更期望得到他们的同情,于是他就开始夸大病情,最后他变成了忧郁症病人,而且善于自怜。每次要做什么事时,就推说身体不太舒服——最后导致他唯有得到别人的同情才会满足。但是,他却觉得无法完全满足自己,别人对他的关怀好似永远不够,而每次他制造理由引起别人的同情,却更使他觉得还需要更多同情,于是,他的需要变得无法满足。

以上那几个人——艾莎、朱蒂、泰德、蓝斯,皆认为自己有个悲剧性的弱点,破坏了他们走向幸福及成功的希望。其实,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残障,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假如说,你真有缺陷——如瞎眼、跛脚,或长期缠绵病榻——别人就会更加同情你,于是你可能会自怜起来,但是,你也不必一定要有这种反应——因为这不是最佳的反应。

如果你是个自怜者的话,要找出你自认为可怜之处,很可能你早就知道,而且,还时常向人提起呢!赶快停止,在三星期之内不向人求得同情,然后想想看什么事情令你害怕?当你看清楚了自己的缺陷后,就明白这些缺陷会毁了你的一生,你应尽可能地表现出你没有什么缺陷的样子,如果你不这么做,反而每次都表现出一副无助或一无所长之状,就更会相信自己有差劲之处而觉得羞耻。

下面的六种行为你要特别注意避免,尤其在你的困难无法克服时。

(1)不要让别人攻击你或利用你。假设你失业了,一天到晚待在家中,这时千万不要让你的配偶或双亲提醒你这种生活有多不好,或说:你有我们养你真是太幸运了。

你或许会说:“有一天要是我真生病了,或是真成了他们的负担,我是不是就该听他们的呢?”其实也不必。他们应该都很关心你才对,所以,你可以要求他们不要以你的处境来侵扰你,尚且目前的处境只是暂时的,而且错也并不在你。如果他们不答应你的要求,你可以另做打算,但别用各种方法讨好他们,否则的话,你便是在让自己相信,发生的事情是件降低你的人格的大不幸,而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

(2)不要降低你的期望。或许你早已认为自己家境不够宽裕,或者你有一只耳朵聋了,因此,不敢期望成就会有多大,于是从未真正地去努力过——也就更加深了自己能力不足的想法。

下次你可以采取相反的步调,一想到要做什么或学什么,或到某个地方去,或寻觅一份好的工作,就强迫自己尽力而为,这也可能是把你从自怜转变为自尊的第一步。

(3)别为你的缺陷觉得抱歉。贝丝因摔伤臂骨,躺在床上好几个月。在此期间,她一再地对她的先生、孩子、探病者表示抱歉。她因太多的医疗费用及无法照料家庭而深感不安,这些举动使她觉得意外事故会毁掉她的整个生活。当然,我也不是说你不该表示感激之情,但是不必花太多时间或精力去表示,否则不但伤了自己,也破坏了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4)不要成为家务事的奴隶。如果你认为应该不断地煮饭、洗衣、缝补、照顾小孩等,那你的潜意识里一定是相信自己没什么长处,能够不被赶出门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所以,你每次越是在做这些家务事,就越是有这种想法。

(5)不要自认有缺点而攻击自己。我认识一位长得很矮的男士,他总是叫自己“矮子查理”。我第一次跟他说,他这种习惯反而会比他的身高更对他不利时,他还半信半疑。但是,他纠正了几个月后,不再叫自己是“矮子查理”,开始不再为他的身高而担心,他的生活也变得快乐起来。

(6)不要因你的缺陷而受不必要的罪。在尚未发明隐形眼镜之前,很多女人因为不愿意戴眼镜,而使整个世界在她们眼中成为一片朦胧。这样不但使她们原本近视的眼睛看起东西来更加吃力,还贬损了她们的身价。因为,她们一直相信一种无稽之谈——如果男人看到她们戴眼镜的话,就很可能不会爱上她们。

你不妨好好地静下来想想你的缺陷使你失去了什么,看清楚你的弱点是什么,哪些根本就不是你的弱点。一方面别限制自己去追求合理的目标,也别把心放在不可能的事上,就像你有口吃,就别一心只想当个播音员,不愿面对事实比事实本身更可怕,而且会使得不能做的事变得比其他能做的每件事更重要。当你花很多的心力补偿自己的缺陷时,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说,你告诉自己:“要是我没有这个弱点,那真不知道该有多好!”于是,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克服这个弱点上。结果呢?或许你真能除去一些形体上的缺陷,但却比从前更不喜欢自己了。

爱尔文就是这种情形。他是个长得瘦高的少年,但他一直深为其外表而感到痛苦。于是,他决定唯有增加体重才能免去心中的困扰,一天到晚都在实施这计划。最后,他终于变成一个身强力壮的人,以前认为的“缺点”已不存在。但是,正如人们所料,他更加担心起自己的外表及体力,害怕会变老、生病或受伤。他以前只是担心自己不够健美,现在却害怕更多的事。

不过,也不是说你不该努力以求改进,如果说你能克服口吃的习惯,或使自己看来更年轻、更迷人,那又有何不可呢?只是别把它看成能把你从一个比死亡更糟的命运中解救出来,也别期望它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把你的精力同时发挥在其他目标上,别把整个生命投注在一件事情上。

要把自己想成没有什么不对劲之处,不要对你的缺点做任何补偿,除非是能带给你快乐、力量及成就的积极事情。除去某些有明显规定不能做的事之外,不要假想有些事是自己做不来的,而且,要去寻求你能做得好的事去做。如果你表现得很有能力,那么,你对自己就会更有信心了。

修身是养性的根本

庄子所谓养生,并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过一种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即自由自在的生活。养生也就是要养护自己的本性。只有这样活着,才活得富有生机,展现出生命的本义。如果不是这样活着,那么,活的时间再长也是无意义的。没有意义地活着,与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人是占有欲最强烈的动物。为了占有他喜欢的对象或限制他所憎恶的对象,便发明了监狱,将他们囚禁起来。人类把他所爱和所恨的对象都关在监狱里,让人分不清他究竟是在爱,还是在恨。把罪犯关到监狱里,似乎还可以理解,可是把自己的所爱关到监狱里,就有些匪夷所思了。比如,人们喜爱动物,就把它们关到动物园中,而那不过是动物监狱的别称;人们喜欢鸟,就把它们关到笼子里,人们对宠物爱护有加,爱不释手,以为那就是对它们的爱了,而不知道这种爱正是这些动物的枷锁。这些动物因为人们的爱而失去了自由,丧失了本性,已经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为人活着,也即成了人的奴隶。

常看到有些养鸟人手提鸟笼,嘴里哼着歌,心满意足。这不禁令人疑惑:你真的爱鸟吗?如果反过来,把你关在鸟笼子里,让鸟提着你,你还会这么愉快地歌唱吗?你提着鸟笼子,听着鸟的叫声,以为鸟也高兴,哪里知道那其实是鸟对自由的呼唤!是鸟因失去自由而无可奈何的痛苦呻吟!人们肯定不愿意过这种监狱生活,那么,为什么把自己不愿意过的生活强加于其他动物身上呢?

人的欲望就是一座监狱,不仅是动物的监狱,而且也是人类自己的监狱。人们建立了“家”,把自己所爱的人和物密封起来,不许别人染指;人们建立了“单位”,以便确定自己的势力范围;人们发明了国家,为的是占有国家之内的人和物。这种种规范造就了“人”,人性也就产生了。可见,人本来并不是“人”,人性是被各种外在的力量挤压成的。

也许,寻找一个主人,在笼子中生活,似乎是幸福的,这样没有任何危险,一切都是安定的,可以安逸地度过一生。然而,这样的生活没有任何创造性、神秘性和挑战性,从现在就可以看到一辈子的情形,从生可以看到死。从这个角度说,这样的生活没有生机,是死的生活,虽生犹死。在笼子外则截然不同,虽然要时时面临着丧命的可能,没有任何确定性,可是,正是这种无常性赋予生活意义,使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在主人的关照下,或许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但这样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你的一切要求都可以满足会如何呢?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那将是一种无聊的生活。人们平时总是埋怨这个没有得到,那个也还缺少,十分渴望一种完全满足的生活,而没有意识到恰是这种缺憾造就了生活的意义,没有缺憾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还可以设想,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把你关在笼子里,你愿意吗?相信多数人是不会愿意的。在这种条件下,人就成了一头知足的猪,一堆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的活肉。此外,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就生活在这样的笼子中。我们的一生难道不是从一个个较小的笼子到一个个较大的笼子的过程吗?当我们在一个较小的笼子中的时候,渴望着到一个更大的笼子里去,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和自由,但是到了那里以后才发现还有更大的笼子,于是便再追求下去。直到最后才知道,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笼子。许多人感叹怀才不遇,其实是遗憾没有进到一个更大的笼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更高一级的主人!可以想一想,“不遇”是什么意思?是没有得到别人(实则是有权有势的人)赏识。有一个主子赏识其才能,为他所用,你不只是他的一个工具吗?怀才有遇,只意味着怀才者成了某个主人的奴才。因此,只有那些怀才不遇的“才”,才是符合其天然本性的、还没有被奴化的才。

可见,养生之本在于养护自己的天然本性,即自由的本性。丧失了这一点,也就丧失了为人的根本,生命的本来意义也就丧失了,活着如同一具僵尸。

以出世的态度入世

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不知道有日夜的更替,而生命短暂的蝉则不知道有春秋季节的变化,它们当然无法与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海龟和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树相比,而活不到百年的普通人也不能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后者的阅历、知识、视野要开阔得多,是前者望尘莫及的。

然而,在我们看来,知识不一定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后者也并不比前者更加优越。

彭祖如果真的活那么久,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他阅尽人间沧桑,看着身边的人不断地出生又不断地死去,看着他们经历种种苦难,而他明确地知道自己早晚也会随他们而去,他能够幸福吗?况且,当他活到两三百岁的时候,他将成为一个陌生的人,活在世上的人没有一个还能够认得他,他和这些人之间将没有共同的语言,于是,就只能生活在孤独之中了。

再者,不管活多长时间,都不可能看到或经历更多的东西。千百年来,尽管有无数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又有无数的人离开,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从实质上看都没有什么不同,无非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些事,他们一生所经历的阶段和感受也是一样的。有些显赫的人物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很幸福,但有大幸福的人也有大痛苦;而普通人虽然没有他们那样的荣耀所带来的巨大幸福感,但他们经受的痛苦也小。所以两者相互抵消,也就相同了。拿破仑与他的仆人所得到的幸福感是相等的。因此,即使活一万年,你又能看到、得到什么东西呢?只是徒然地增加了事件的数量而已。

与无限相比,活八百岁也只是刹那,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也并不更长,因为宇宙中的星系是以几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为春秋的,八千岁算得了什么!即使上百亿年,在无限的时间长河中也同样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由此看来,如果要去追求“大”和“长”,我们是永远达不到的,因为无论是多么大,在它的前面总有“更大”,无论多么小,也还有更小。

在知识能力方面,就目前所知还没有能够和人类相比的生物。这种能力虽然不断地开拓着知识的新境界,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幸福,但并没有改变人类的根本处境。人类在时间方面的恐惧比在空间方面更为深刻、直接和普遍。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人,从有意识的那一刻起,就清醒地知道自己必死的命运,尽管我们可以很长寿。即使假定可以活十万年,但是,就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必死的结局而言,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了。我们明明知道存在着无限长的时间,但我们却不能与它共存,而只能无奈地死去,这是何等的悲剧啊!

因此,倒不如那些朝生暮死甚至一夜就可以繁殖几代的生物来得安详。在南非的沙漠中有一种虾,它们的寿命只有十几天,因为有水的时间也就十几天。下雨后几天内这种虾就成熟了,然后交配、产卵、死去,那些卵就隐伏在干燥的沙粒中,等待下一次降雨。这下一次降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也许数月,也许数年,有时是上百年,但是一旦有了雨水,它们就立刻从沉睡中醒来,以最快的速度繁衍。它们(包括更短暂的生命)的生命虽短,但其所经历的事情并不比我们少,同样要经历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它们不知道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存在着,因而也就没有无可奈何死去的遗憾。它们不知有生,也不知有死,只是自然而然地存在、消亡。我们不要再去可怜那些细微的昆虫了,该可怜的或许正是我们自己呢!

当然,这绝不是说我们要否定人生的意义,或者主张消极地活着。事实上,如果否定了人生的意义,那么,消极地活着或者死掉,不是更没有意义吗?活着就有意义。但问题在于怎样活着。庄子的思想看似消极,实际上却是根本的积极,因为他是从终极的角度进行思考,力图澄清人生的根本问题。终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不过是一些枝节而已。当这些根本问题得以澄清以后,再来到世间生存,你就不会糊里糊涂地活着了。而成为一个自觉的人,尽管看上去你形同乞丐,在社会上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但你是一个觉醒者。而那些没有觉醒的人,完全深陷在世俗的事物中而不能自拔。所以,这样的人任凭世事风云变幻,都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因为这一切他都已了然于胸。

常有人说庄子主张出世,实则不然。庄子并不主张走向任何一个极端。绝对出世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入世的人生没有意义的话,难道出世就有意义了吗?同样,绝对入世的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人生没有经过反思,没有达到超越的境界,与石头、花草的存在没有什么不同。这两种极端状态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人生的意义方可以凸现出来。所以,如果简要地概括一下庄子的人生态度的话,不妨作如下描述:

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以消极的态度积极;以绝望的态度希望;以无为的态度有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