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装作的人不是真傻

装作的人不是真傻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难得糊涂:装作的人不是真傻糊涂人“聪明一世”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属于小聪明,却并不自知,其结果可想而知。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终,而真正大智大慧的人,表面上都似乎有点“愚”。谁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大家仍会和好如初。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精明到露骨的人,往往只会引火上身。

四、难得糊涂:装作的人不是真傻

糊涂人“聪明一世”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属于小聪明,却并不自知,其结果可想而知。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内心精明,这种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小事与大事相对,糊涂却不与聪明孪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倾向于“聪明”一词,这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反映,谁不首先考虑自己呢?但有些时候,如果你把糊涂融入做人之道中,或许更能游刃有“余”。

在与上级相处的领域里,糊涂总比聪明好。萧何便是很好的例子。当年与刘邦共打天下的各位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辈,而最后皆被刘邦和吕氏疏远和加害,唯有萧何能安度晚年,为何?萧何确实有一种难得的糊涂。也正是由于他对一些大事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便使刘、吕放松了对他的注意,从而聪明地保全了自己。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些人,好像天底下只有他最精明,而别人都是傻子,无论大事、小事都斤斤计较,处处谋算,玩弄心机权术,结果到头来往往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一些人,总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聪明,东家长李家短说起来头头是道,可一遇大事就不知所措了,这正如左宗棠所说的:“凡小事聪明,必误大事。”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终,而真正大智大慧的人,表面上都似乎有点“愚”。不败人生,“才”不外露。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实例:杨帆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某局办公室,专替局长写材料。杨帆是个高才生,平时又爱舞文弄墨,常常有短文发表在市级报刊上。照理说,在办公室写个讲话稿、汇报材料之类的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杨帆写的第一个材料就被退回了。

其实,那是个非常简单的材料,只是写一个关于全局近期工作情况的汇报。杨帆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写了三天三夜,自我感觉不错,呈给局长过目。只见局长提起笔,把杨帆的材料翻看了四五遍,最后说:“不行!根本不行!还要再改。”杨帆拿回材料,满腹疑问,局长没有说改哪里,这可怎么办呢?他决定向办公室的老主任请教。

晚上,杨帆拿了两条烟,来到了老主任家里。老主任收下烟十分热情的要过杨帆的材料,取出笔,“刷刷刷”改了几处,说道:“明天你把这个材料重新打印一下,再让局长审阅,就可以通过了。”杨帆接过材料一看,只见老主任把“汇报”改作“回报”,下面的几处也是把正确的词全部替换成错误的词。

第二天,杨帆将信将疑地再次把材料呈送给局长,只见局长眉头紧锁,故作沉思状,然后提笔,把“回报”重重地划去,然后改为“汇报”,将几个错字一一改正。之后,把材料递给杨帆说:“可以了,打印10份。”

杨帆大惑不解,再次请教老主任,老主任慢慢说道:“记住,在局长面前,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万无一失,应该给他留有一定的余地……”杨帆似懂非懂地点头。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与领导相处的过程中,留点余地也是十分重要的。对领导来讲,这也是一个面子问题。留有余地,本是一种自我解脱之法。可有时,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小事儿,双方却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说一句“开个玩笑嘛,为何当真?”这就完全可以熄灭“战火”,从进攻的路上撤退下来。谁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大家仍会和好如初。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古时候是因为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人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来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就成了皇帝的顾虑,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除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得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难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精明到露骨,只会引火上身

聪明人大都精明,占便宜可以,吃亏绝不可以,因此,往往机关算尽。其实,他们不懂得,有些时候,是那些笨人笑到了最后,因为笨人可以吃亏,可以容人。精明到露骨的人,往往只会引火上身。

明朝时期,苏州城里有位李老翁,开了间当铺。一年年关前夕,李老翁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出来查看。原来是一个穷邻居王老头在与伙计争吵。李老翁谨守“和气生财”的信条,先将伙计训斥一通,然后再好言向王老头赔不是。

王老头板着脸不见一丝和缓之色,靠在一边柜台上不再言语。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东家,这个王老头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拿不出当衣服的钱,我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这事可不怪我呀。”

李老翁点点头,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自己过去请王老头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哥呀,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体面的衣服穿穿。这是小事一件,大家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您消消气吧。”

李老翁不等王老头开口,马上吩咐另一个伙计查账,从王老头典当的衣服中找四五件冬衣来。李老翁指着这几件衣服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衣也是要穿的。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服不是急用的,先放这吧。”王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离开了。李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王老头送出大门。

可是,王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王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王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很无奈,只得花了一大笔银子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原来,王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李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以死相逼。没想到李老翁一味忍让,他也不好意思,只好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的一家。

有人问李老翁凭什么料到王老头儿会有以死来讹诈这一手,从而忍耐让步,躲过灾祸。李老翁说:“我并没有想到王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照常理推测,若无理取闹,那他必然有所依仗。如果我们在小事情上不忍让,会带来大的灾难。”街坊们听了这话,都十分佩服李老翁能知微见著,办事合理。

不能忍让的结果是给自己招来更大的灾祸,福祸之间就在于能够认识到吃点小亏,而并不是亏损。小祸不知道承受,大灾也就来临了。

大事不能糊涂,小事不必精明

聪明人常常自视甚高,同时,也容不得别人犯错误,他们不明白,虽然精明但宁愿装糊涂,才算是真正的大智慧。那些在小事上苛求,自以为精明的人,恰恰不通人情世故,往往在大事情上犯糊涂。

因此,我们做人既不能糊里糊涂,浑浑噩噩,什么都不清楚,也不能过于细致精明,多细小的事情也一清二楚,斤斤计较,而是要达到一个平衡,即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精明。

唐朝的武则天做皇帝时,极其宠信狄仁杰。狄仁杰到京都赴任后,武则天为表示对他的亲近,便对他说:“你在南郡时,治理得很出色,但是许多人在背地里诽谤你,你想知道都是谁吗?”狄仁杰非常感激武则天对他的信任,但却说:“原本我并不知道哪些同僚诽谤我,正因为不知道,大家仍能很好地相处,因而我宁愿现在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武则天听后,很是欣赏他超出常人的宽宏气量。可狄仁杰明白,就算知道那些造谣者的身份,对他也没有半点的好处,而诬陷者还有可能因为害怕报复,而多生事端。狄仁杰的刻意糊涂,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在武则天面前留下更好的印象,一举两得。

曹操一生谨慎多疑,但每每在关键问题上,也是宁可“糊涂”而不选择“精明”,以此笼络人心。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袁绍大败而逃。缴获来的战利品中有一捆书信,是曹操部下暗中写给袁绍的信件。有人出主意说:“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便教人烧了那捆信件,不再过问。曹操此举可谓大有学问:第一,袁绍已经败北,那些观望骑墙者,已经无法再左右摇摆,就算查出他们也没有任何意义;第二,曹操此时正当用人之际,彻查内奸只会搞得人心惶惶,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第三,曹操抓住这个机会表现自己的宽宏大量,不但让原有的亲信更加死心塌地,也能让骑墙者看个清清楚楚,更能凭借好名声招来更多的人才。所以,他宁要糊涂不要精明。

这种在小事上糊涂,大事上认真的智慧,不但能让人在外从容处世,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一剂润滑剂。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如果一味地事无巨细,样样要算个清清楚楚,分出孰是孰非,不留一点余地,那么,这个家庭迟早要出现危机。相反,如果夫妻双方在琐事上都能装点糊涂,相互体谅,这个家庭就肯定温馨和睦、其乐融融。

守愚胜于显聪明

“聪明”这个词很值得玩味,既用来形容“脑子好”、“反应快”、“思维敏捷”,也隐含着“不稳重”、“浮躁”、“爱表现”的意思。尤其是用在成年人身上。俗话说:天妒聪明,其实,人更是如此。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真正有智慧有本事的人,绝不会将才华学识显露在表面,而是看起来很愚笨;而那些最能言善辩的人,也表现得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做事还是为人,锋芒不可毕露。有才华的人,如果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才华,就可能功高盖主或遭人嫉恨,反而为自己引来祸端。而那些善于守愚的人,才能让自己的才华对人对己发挥真正的用处。

老子曾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是说,那些拥有非凡才能的人,看上去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谦虚谨慎,可能被不少人认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而谨言慎行,更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大意是,不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会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不自负的人,会不断取得进步。相反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如果一个人处处张扬,便会遭来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1 才不可露尽

将帅帝王常常不喜欢属下胜过自己。乾隆皇帝好显才情,好写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而大臣们,明明知道答案却故意装作苦思冥想,还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而当皇帝喜滋滋地说出来,大臣们便一片礼赞之声,把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而杨修之死便是因为他触犯了这样的禁忌,如果一个小官能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的英明又如何彰显呢?

2 事不要点破

譬如鸡肋,曹操正苦闷,不知如何取舍,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也是杨修的死因之一。

这两点也是我们为人处世要吸取的教训。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事,大家都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是因为人们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什么话总是抢着说,或许就会犯着禁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惹来祸端。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确实使后人清醒。人一旦出名,必会招人侧目,横生是非。所以,欲名而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恚恨吗?因此,做人应该懂得在名利面前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所以,智者需学会守愚。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不自夸,不张扬。人们常说“难得糊涂”,但却很少有人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曾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下不能而目,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概是说对于那些不愿去做的事,可以巧妙地回避之。

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却显得很愚拙,由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不做随波逐流之事。而真正的大智大勇者也未必需要自吹自擂,而是凭实力说话。李贽也说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就大,土石并砌以达致坚,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提倡“守愚”。孔子的弟子颜回便因为善于“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看起来唯唯诺诺、迷迷糊糊,课后却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他其实十分用心。大智若愚的人往往虚怀若谷,宽厚敦和,小心谨慎,甚至有点木讷。但在“愚”的表象的背后,却隐含着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这是每个有抱负的人所追求的,但成功之后,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晏子认为,应该“省行而不伐,不让而不夸”。要及时反省总结,而不可骄傲自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中。做人应该常常警醒,随时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需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丰功伟绩却并非是某个人的功劳,而且,功高容易招来嫉妒,自夸功劳又会惹人怨恨,凶多吉少。不争功,不夸耀,以一颗平常心尽忠尽德,才能令人钦佩。

但是,守愚也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守愚以退为进,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处事方法。而消极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则不会成就任何大事业。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聪明人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智和愚关乎人一生的命运。“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真人不露相是一种优雅而智慧的处世态度。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真愚本质。天赋聪明固然很好,但问题是如何运用和表现聪明。

聪明常被聪明误

“聪明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洛克菲勒集团副总裁布雷特恩·塞克顿说道,“事实上,这离无知也就只一步之遥了。”

约翰·桑诺是新罕布什尔前州长和白宫办公室主任,智商颇高并常因此自鸣得意。他在国会频频树敌,却从不愿斡旋化解。桑诺曾揶揄密西西比的参议员洛特,说他“不足挂齿”。洛特后来成为共和党参议员主席,令桑诺大为尴尬。

高智商的桑诺甚至做出一些无异于政治自杀的愚蠢举动,他乘坐军用飞机以个人名义四处视察,结果触犯众怒。此时的他正需要人出面为之辩说,却不想后院起火,受够了他呵斥的手下纷纷倒戈,落井下石。桑诺的政治旅途毁于一旦。

我们常能见到,许多智商极高的人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蠢事,自断前程,其原因大体如下:

一是骄傲自大。聪明人总是有一种优越感,甚至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二是孤立无援。常能见到聪明人往往从小就容易离群孤立,瞧不起那些普通孩子,更不屑与别人合作,又常因为自认为聪明而拒绝接受他人的经验,长此以往便越走越偏。

三是不顾后果。聪明人总想通过巧妙的方法来绕过一般人所必须面对的困难,由于他们对自己相当自信,所以都喜欢行险招,结果往往酿成大错。

四是过分好胜。许多聪明人都不愿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强中自有强中手,那山更比这山高。即使在某个方面占据优势,也不能代表处处强于他人而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士和真正聪明的成功者却都能避开这些陷阱。他们乐于倾听他人意见,从不自以为是;他们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亦不画地为牢;他们遇事深思熟虑,也深知自己才智的有限。

山姆·沃尔顿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商业奇才,他以5美元起家,如今却拥有550亿美元的沃尔玛王国,他从不满足于待在总部的办公室里,而总是喜欢到各地去考查他的那些为数众多的连锁店。他能耐心倾听顾客们的意见,甚至常常亲自站柜台为顾客将商品装进购物袋。

沃尔顿绝对是个极聪明的人,而他的谦卑与虚心又使得这样的聪明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也让他避免了一般小聪明者易犯的错误:瞧不起别人,摆出一副高高的姿态,做事不计后果,最后往往失败。

“傻”是一种智慧

古语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常常都表现得很愚钝,身手很灵敏的人往往看起来很笨拙。其实,这是一种境界。适当的“傻”是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表面上混沌无知、糊里糊涂,其实却冰雪聪明,心里透亮。

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很高的人生修养,也是一种处世的谋略。

所谓愚,是指故意装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权势。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如此一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被人事所累,从而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装傻。这并不是说要对所有的事情视而不见,而是要避开那些难以预料后果又没有能力解决的事。不光你需要装糊涂,就是别人也希望你装糊涂。在一些与自己干系不大的事情上闭嘴,不但自己平安无事,别人也开心。当然,装糊涂也要有所限度,在大是大非上,一定要站稳立场。所谓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才是糊涂的境界。

装傻是一种人生境界,并非人人都能达到。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素质,有了一定的修养,才能达到那种境界。装傻不等于真傻,有很多外表看上去聪明,做事也很精明的人其实并不那么聪明,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优劣长短暴露得一览无余。装傻的人实际上常常是极聪明的,他们也许比那些公认的聪明者高明许多,但由于深知不必要的锋芒毕露有害无益,因此,才假装糊涂。

装糊涂彰显大智慧

人生在世,不要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小事糊涂而不耍小聪明,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慧。

大智若愚,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当糊涂时糊涂,当聪明时聪明。有句话叫“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在关键时刻,才展现出大智大谋。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此人学士出身,满腹才华。他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人情艰苦历练不少,却仍是满身读书人的呆气。有人为此说吕端糊涂,可宋太宗赵匡胤却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而任命他为宰相。后来赵匡胤病重,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继位后会对他们一党不利,于是串通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勋等,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楚王。此时,吕端入宫看到太宗病危,太子却不在身边,就怀疑事情有变。他在手板上写了“大渐”二字,让心腹交予太子,这个“渐”字就是告诉太子皇帝已经病危了,赶紧入宫侍候。等到赵匡义死后,皇后让王继恩宣召吕端,商议立新君的事。吕端知道事情不妙,就假说让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遗诏。王继恩不知是计,被吕端锁在书房中。这时,吕端便飞快来到宫中。

皇后说:“皇上去世,按理应由长子继位,现在该怎么办?”言语中明显想立长子赵元佐。吕端立即反驳道:“先帝既然立了太子,就是不想让元佐继承王位,现在先帝刚刚驾崩,怎么可以立即更改圣命呢?”皇后听了无话可说,只好同意立太子。

这时,吕端仍不放心。太子即位时,他在殿下站着不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确认是原先的太子之后,才走下台阶,率领大臣们高呼万岁。

吕端事先能洞察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果断决策,击破奸主;事后又能保持冷静,眼见为实,不仅明智,实在是功夫老到。在皇位继承这一事关重大的问题上,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精明”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事愚,大事明。愚,不是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宽容大度,进而左右逢源,排除琐事的烦忧,从而达至智慧的人生;明,是在原则性问题上立场坚定,绝不姑息养奸。这是一种极高的修养,也是人生的大谋略。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是人际关系,往往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顺其自然,不苛求自己和他人,也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是值得的。而当事情逼到了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却仍是稀里糊涂,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

学会糊涂是立身的本钱

宁武子,也就是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辅佐卫文公时,天下太平,政治清明,表现出非凡的才干。而当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继位后,国家内乱,宁俞则糊涂起来。这显然是他的明哲保身之道,身为国家重臣,如果连自身性命都不保,又何谈治理国家。后来周天子出面,诛杀奸臣,政治开始步入正轨,宁俞又聪明大显,辅佐卫成公实现大治。

人生变幻莫测,人们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孔子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动为聪明时的行为,静为糊涂时的沉着。人有时候不妨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态度远胜于自诩聪明。

聪明是自身的财富,糊涂也同样是立身的本钱。聪明与糊涂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有人在聪明之中办了糊涂事,身败名裂;也有深得他人喜爱,在糊涂中办了聪明事,名利双收。委婉地点拨几句,让听者明白自己的真实意图,也是一种装糊涂。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很贤惠。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厚葬了她,将陵墓命名为昭陵。唐太宗还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高台,稍有闲暇便登台远眺昭陵,以寄托思念之情。

一天,唐太宗与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他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

魏征仔细,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

唐太宗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便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看了,对唐太宗说:“臣刚才以为皇上让我看的是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

唐太宗听了,心生惭愧,下令拆除了这座楼台。

魏征借口自己眼花,看到了唐太宗父亲的陵墓,其实是在暗中告诫唐太宗:不该陷于自己的妻子,更要时刻感念作为开国元勋的父亲和国家大计。魏征虽然以直言相谏著称,但他也深知不能过于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领会了魏征的用意,从而改变了以前不合适的做法。

社会中,人林林总总。有的人外表似顽固,内心却很豁达;有的人看似愚钝,胸中却是才高八斗;有的人看似聪明,而骨子里却是底气不足。

世事风云变幻莫测,有时得聪明,有时得糊涂。该聪明时犯糊涂,就会坐失机遇;该糊涂时却聪明,则可能引火上身。做人者,聪明不如糊涂,收敛锋芒,看似木讷,实则胜过所有的聪明之举。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需要时间、经历、甚至挫折,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但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历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有这么一个实例:

因为油漆住屋,戴维到附近一家小旅馆去暂住几天。他随身只带了一个装着两双袜子的雪茄烟盒,另外就是旧报纸包着的一瓶酒。

半夜,戴维忽然听到浴室里传出奇怪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一只小老鼠跑出来,它跳上镜台、嗅着他带来的那些东西。然后又跳到地板上做了些怪异的老鼠体操,后来又跑回浴室,终夜不停。

第二天早晨,戴维对打扫房间的服务员说:“这房间里有只老鼠,吵了我一夜。”女服务员说:“这旅馆里没有老鼠。我们这是头等旅馆,而且所有的房间都刚刚油漆过。”

戴维下楼时对电梯司机说:“你们的服务员倒真忠心,我告诉她说房间里有只老鼠,她竟说那是我的幻觉。”

电梯司机说:“她说得对,这里确实没有老鼠!”

戴维的话一会便被传开了。柜台服务员和门卫都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戴维。此人只带了两双袜子和一瓶酒,还在绝对不会有老鼠的旅馆里看见了老鼠!

结果,人们都认为戴维不但荒诞,还孤傲固执。

第二天晚上,那只小老鼠又跑出来,照样大摇大摆地活动了一番。戴维决定采取行动。

第三天早晨,戴维出门买了只老鼠笼和一小包咸肉。他把这两件东西包好,偷偷带进了旅馆。第二天早上他醒来,看到老鼠在笼里,还活蹦乱跳的。戴维本打算直接把它连笼子提到楼下,放在柜台上,证明自己说的都是实话。

快要走出房门时,他忽然想到:“等等!我这样做,岂不是太无聊,又很讨厌?是的!我想要爽爽快快证明在这个所谓绝对没有老鼠的旅馆里确实有只老鼠,然后一举消灭它。我在雪茄烟盒里装了两双袜子,外带一瓶酒(现在只剩空瓶了)来住旅馆而给人留下了怪人的印象。我这样做,是自贬身价,只会让人认为我是一个不择手段、心胸狭窄、迂腐无聊的人……”

想到这里,戴维轻轻退回房间,把老鼠放出笼子让它从窗外宽阔的窗台跑到邻屋的屋顶上去。

半小时后,他下楼退掉房间。出门时把空老鼠笼递给侍者。大厅中的每个人都向戴维微笑点头,看着他推门而去。

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自己在某件事上绝对正确,又可以提出确实证据,但如果那是件无关紧要的事,那么你最好什么也别做。

所谓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真的很糊涂;另一种则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却不便于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这种情况下,糊涂就是一种战术。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糊一点儿,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掌控好情绪,糊涂面对

糊涂作为一种人生谋略,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还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当然应该是后者。

人生如战场,无时不在斗智斗勇。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矛盾中,以糊涂处世的态度显得格外重要。

汉代丞相陈平以品行端正著称,才智过人,但他却也鞭辟入里地在必须糊涂时巧装糊涂。他曾两次装糊涂,为稳定汉室江山立下功劳,一直为世人称道。

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把自己的儿子都一一分封为王,各据一方。临死时,他召集列侯群臣,对他们郑重嘱托:“此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如违此约,天下共诛之。”他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时为汉惠帝。可惜这位年轻皇帝登基不久就病逝了。作为生母的吕后在为汉惠帝发丧时,却只是干号,没有眼泪,还不时偷看在场的大臣们。丞相陈平一时不解,张良的儿子张群悄悄对他说:“驾崩的皇上的儿子们目前都还很小,太后担心大臣们不服幼主管制,若是丞相请太后任吕氏之侄吕产、吕台、吕禄为将,统帅禁军,掌握大汉重权,太后大概就会安心了。”

丞相陈平为稳定时局,安定人心,就照张群的建议做了,吕后果真动情地哭了起来。

可是,吕后并不甘心于她的家族兄弟只作为将,在掌握朝中大权后,得寸进尺想封诸吕为王。刘邦曾当众立遗言:“非刘氏子弟而称王,天下共诛之。”如今吕后明显是要变刘姓汉室为吕家的天下了。

右丞相王陵为人正直,又是刘邦的同乡。当吕后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态度坚决地说:“高帝曾与大臣立下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诛之。如果封诸吕为王就违反了盟约,不可!”

吕后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又去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却不假思索地说:“高帝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如今太后执掌朝政,封自己的弟兄为王也是理所应当的。”太后大喜,于是就选日子封吕召为东平王、吕禄为西平王、吕产为中平王。

右丞相王陵得知陈平欣然同意分封吕氏,怒不可遏,就责备陈平:“当初与高帝歃血为盟,你也在场。现在高帝去世,太后要违背盟约封诸吕为王,你们却阿谀逢迎,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呢?”陈平听了不急不躁,坚定地回答道:“眼下你在朝廷之上据理力争,我不如你;但要真正保住刘氏宗庙,安定刘氏天下,你怕是会不如我的。”

陈平明明知道刘邦的遗嘱,为什么还要顺利吕后?是胆小怕事、贪生怕死吗?非也!他只是要把自己的意图隐藏起来,待到时机成熟,再举事发难。眼下暂时的迎合和局部的牺牲,却是为了保住根本、保存大局。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身处险境,但只要你保持镇定,控制好情绪,糊涂面对,就有可能化险为夷。下面再讲一个张作霖装糊涂的故事。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他强烈主张抵御日本侵略。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集会。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上前,请他即席赏幅字画。这明显是故意刁难,但大庭广众之中又不便推辞,于是张作霖满口答应,吩咐笔墨侍候。他潇洒地踱到案前,大笔一挥写就了一个“虎”字,又得意地写上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那几个日本浪人面对题字,一时不明就里,面面相觑。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看出了纰漏,他连忙低声提醒道:“大帅,您写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张作霖一瞧,果真写错了,不由得一愣。可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丢面子?

张作霖眉梢一动,故作糊涂大声地呵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是给日本人的东西,才故意不带‘土’。这就叫做‘寸土不让’嘛!”一言既出,赢得满堂喝彩。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知道张作霖不好惹,只好悻悻退场了。

糊涂是一种大智,能够保全自己的脸面,又能够避免太过直接的交锋。张作霖发现自己写错字,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将错就错,说自己之所以写成“黑”字,不是因为自己不会写,而是因为对于日本的侵略寸土不让。这样一来,张作霖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但避免了尴尬,又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

内心明白,表面糊涂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说法常被人们看做是道德沦丧。然而,手段本身是没有道德不道德之分的,犹如武器,可以同于正义的和非正义的目的。某些时候为了达到高尚的目的,故意隐藏意图,假装糊涂,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这么一个史实:

卫固、范先以请被调走的庆守王邑回河东为名,与并州高干暗中往来,欲举兵反叛曹操。曹操知道后对荀彧说:“河东山川险峻,为天下的要地。一旦落入他人之手,必成祸患。请你替我举荐一人,派去镇抚。”荀彧说:“镇抚河东,杜畿是合适的人选。”于是,曹操便委任杜畿去守河东。

杜畿尚未到河东境界,卫固等人已得到消息,他们派人守住陕津,不让杜畿入境。有人建议他带大兵前来征讨,但杜畿却另有考虑。他说:“河东有数万百姓,并非都是叛乱之人。如果以大军进攻,百姓们恐怕会因为恐惧而听从卫固。卫固控制了百姓,必然拼命死战,此时若是开战,如果不能取胜,则会引致附近各地的叛乱,天下便永无安宁;即便获胜,也会造成河东百姓的大量伤亡,同样不是什么好事。现在,卫固等人并没有公开叛乱,他既然以请回王邑为名,对曹操派去的新官暂时必然不敢加害。卫固为人虽然谋略很多,却优柔寡断。如果我只身前往,出其不意,他必然假意接受我为太守。此后,只要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杜畿于是秘密渡河到河东。

杜畿到任后,范先想要杀杜畿立威。为了试探杜畿,他先杀了主簿以下三十多人,杜畿不为所动,举动自如。卫固于是说:“杀了他没有什么好处,只会让人指责我们乱杀无辜,他既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不如就留下他来做太守吧。”这样,杜畿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被卫固等人奉为太守,暂时没有了性命之忧。

其后,杜畿便开始了他的计划。他对卫固、范先等人说:“你们是河东的希望所在,我只有仰仗你们才能办成大事。所以,以后就要靠各位的帮助与支持了。”于是任命卫固为都督,处理一般行政事务。范先则将领三千多士兵。卫固等人看此情形,以为杜畿没什么了不起,渐渐放松了对他的防范。

后来,卫固要公开起兵反叛,杜畿假意劝卫固说:“要想做成大事,首先要安定民心。你现在要起兵,老百姓担心你要征兵役,定会民心惶惶。所以,不如先行招兵买马,等兵马足够了,再起兵不迟。”卫固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便依计而行。这一拖延,几十天已经过去了。而卫固的部将们私吞了不少招兵买马的钱。因而,卫固钱花了不少,兵却招来不多。

接着,杜畿建议卫固说:“每个人都恋家,诸位将军兵吏久在外地,必然思乡心切。现在郡中无事,可以让他们轮流回家探亲休息,有事再召回来就行了。”卫固为了稳定军心,又听从了杜畿的意见。杜畿于是暗中联络知己,私下准备。当他已在各处安插好人手,等待时机之时,而卫固的心腹们却都回家享乐去了。

这时,反叛的高干攻入护泽,白骑进攻东垣,邻近几个县郡也都发生叛乱,卫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召集那些探亲的官兵回来起兵,但却没有多少人至张县拒守。而城内的吏民大都支持杜畿。几十天内,杜畿便汇集了4000多兵马。高干、卫固等人汇兵围攻,但由于杜畿已得民心,终于没能攻下张县。后来,曹操派大军前来,高干败走,卫固被杀,河东郡就此便平定下来。

先哲道:“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意思是当我们发觉被欺骗时不要立刻说出来,遭受欺侮时也不要立刻怒容满面。如此不动声色、吃亏忍辱的胸襟,自然会使人感受到有无穷意义和妙处,而且对自己的前途事业也会大有帮助,一生受用不尽。

还有另外一事例:有一个女人身体不好,几乎没有干过什么体力活,平时只是在家做饭洗衣带孩子,在农村也算是有福了。可她生性多事,又好护短,谁欺负她家孩子啦,谁说了一句她家的坏话啦,她借谁家的东西人家不让用啦,都要寻死觅活、添油加醋地向丈夫数落,并总说丈夫窝囊、好欺负。她丈夫血气方刚,本就性子很急,总要找人家打骂一通,虽然出了气,却把村里的人几乎都得罪完了,以至于几个孩子对他们也很反感,甚至说:“摊上这样的父母,倒了八辈子的霉!”几个儿子一直也找不到媳妇。媒人来说亲的本来就少,有说成的,人家向同村人一打听,立马就不愿意了。细想,假若这两夫妻能有教养些,忍耐些,装装糊涂,哪里还有这么多不快和矛盾呢!顺水推舟,得过且过,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遇事沉着冷静,被认为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修养。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连下了40多天大雨。京城里的民众都担心要发大水,十分惊慌。百姓们到处奔走,相互践踏,老弱呼号,长安城中大乱。大将军王凰建议说宫中之人可以乘船,而官吏和民众则可以上城墙去避水。群臣都赞成王凰的意见,只有右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无道的国家,大水尚且不会冲进城郭,今天大水何以在一日之内就暴涨进城呢?这必定是谣言。如果下令让人们上城墙,必定会使百姓遭到更严重的惊扰。”因此,汉成帝没有下令。待到局势稍微安定,派人查问,果然是谣言。于是,汉成帝十分赞赏王商的冷静沉着,遇事有主见。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聪明人知道在谣言、变故面前应保持冷静,坐等谣言不攻自破,变故得到消弭和处理,这便是一种大智大勇。

然而,世间却有许多不知道不动声色的人。他们或者想表现自己的聪明,结果证明了自己的愚蠢;或者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或者忍受不了羞辱,反唇相讥,弄得对方下不了台,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所以,古往今来成就事业之人,往往都是不形于色,不形于言,善于自我克制,隐藏自己的目的和动机。形于色,形于言者,却常常遭到失败。

假痴不癫,自我保身

在人的一生中,明枪暗箭防不胜防,在遭人陷害,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绝顶聪明的人为了幸免于难,有时会孤注一掷,实行“假痴不癫”的计谋,这就把糊涂装到极致了。

历史上,箕子是第一位使用假痴不癫之计的人物。箕子是商朝纣王的庶兄,本名叫胥余,封子爵,身为太师。他见微知著,能准确地看到事物的结局。纣王继位不久,命工匠为做了一把象牙筷子。箕子感叹说:“有了象牙筷子,就要为它配上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而玉杯之中又肯定不能盛野菜汤和粗豆做的饭,而要盛上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愿再住茅房陋室,而要穿锦衣玉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如此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也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收远方各国的奇珍异宝。从一双象牙筷子,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不由得为他担心。”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修建了占地三里的鹿台和白玉为门的琼室,搜罗各种珍宝和奇禽怪兽充塞其中。同时,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极为奢靡。其臣比干相谏,纣王剜出他的心肝,说:“比干自比为圣人,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倒想看看如何!”箕子屡次进谏而不听,害怕自己也遭遇同样的对待,就诈癫扮傻起来,披散头发,胡言乱语,弃太师之尊而不为,宁愿被纣王囚禁。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久纣王死了,新朝周武王将箕子从牢中放出,并邀其再出来做官。

明朝时,江西的宁王朱宸濠,阴谋造反夺权,大肆网罗党羽。朱宸濠很喜欢唐伯虎,重金聘他来宁做官。唐伯虎被安置在别馆中,十分受优待。半年之后,伯虎见朱宸濠常做不合法的事,料他以后一定会反叛,就想辞职回乡。他却又逃脱不得,不得已只好假装疯狂,每晚去妓院寻花问柳,痴痴癫癫如同色情狂;又终日无来由地哭笑,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一次,朱宸濠派人送礼物给他时,见他赤身裸体蹲在地上,用手玩弄自己的阳器并讥讽斥骂来人。朱宸濠知道此事后说:“谁说唐伯虎是个贤德之士,他原来却是个疯子!”无奈只好放他回家。几年后,宁王造反,失败后与之相关的人士,都列为逆党,无一幸免,只有唐伯虎未受株连。

唐伯虎能够侥幸逃脱,除了诈癫扮傻外,还因为他与宸濠并无恩怨,若是强者一方必欲置另一方于死地,此时,如果不是彻底地扮作疯狂,就会危及性命。

“假痴不癫”轻则诈呆扮懵装聋作哑,重则要使苦肉计,要损抑自己意志,戕害自己身心。一个丰满理智的人要变成失去理性的疯子,要毁灭自己去瞒骗他人,必须要具备非凡的勇气才可能办到。当然,一般人若要使用这种计谋,也不需要变成完全失去理性,只要看着愚蠢疯癫,蒙骗对方就可以了。

战国时,孙膑与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兵法,结为生死兄弟。庞涓为人刻薄寡恩,孙膑则忠厚谦逊。

庞涓在魏国做官,屡建奇功,名声大振,显赫不可一世,心里却还忌着他的义兄孙膑。他认为,孙膑有祖传《孙子十三篇》,害怕他一旦得到机会,便会胜过自己,所以,始终不予举荐。

孙膑后因墨翟之荐也来到魏国。鬼谷子深通阴阳之术,料知孙膑此行的得失,但天机不可泄露,只把原名孙宾改为孙膑,并给以锦囊一个,嘱咐他到危急时刻才可打开。

魏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孙膑对答如流,魏王大悦,想拜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膑实臣的兄长,岂可以为副职?不如暂且拜为客卿,等有了功绩,臣当让位,甘居其下。”于是,魏王只拜孙膑为客卿。

从此,庞涓与孙膑常常往来。但庞涓心怀鬼胎,一心只想等孙膑传授了兵法就下毒手。

不久,两人摆演阵法,庞涓自觉不及孙膑,就迫不及待想谋害孙膑。他一面在魏王跟前挑拨,一面捏造证据,说孙膑里通外国。魏王听了庞涓之言,将孙膑一对膝盖削去,又用针在其脸上刺了“私通外国”四字,庞涓还假意前去安慰,又是痛哭,又是敷药。

对此,孙膑万分感激。于是,庞涓让孙膑把兵法写出,孙膑慨然应允。直到有一天,庞涓下令单等孙膑写完兵法便立即绝其饮食,孙膑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便立即拆开锦囊,只见有黄绢一幅,上写“诈疯魔”三字,无奈只得依计而行。

晚饭时,孙膑忽然扑到地上,假装呕吐,一会儿又大叫:“你为什么要毒害我?”接着把饭盒推倒落地,把写好的竹筒扔到火中,口里喃喃谩骂,语无伦次。侍者不知是诈,慌忙奔告庞涓。次日庞涓前来,见孙膑满脸痰涎,伏在地上又哭又笑。庞涓问:“兄长为什么又哭又笑呢?”孙膑答:“我笑魏王想害我性命,不知我有十万天兵护卫;我哭的是魏国除我孙膑之外,无一人可当大将。”说完,又对着庞涓不停地叩头,口叫:“鬼谷先生,你救我一命吧!”庞涓说:“我是庞某,你认错人了。”孙膑只管拉着他,乱叫“先生救我”。

庞涓回府,怀疑孙膑是装疯卖傻,想试探其真假,就命人把孙膑拖入猪栏。栏内肮脏不堪,臭不可闻。孙膑披头散发,在屎尿中翻滚,有人送来酒食,说是哀怜他而背着军师送的。孙膑心知其诈,便怒目大骂:“你又来毒我吗?”便掀翻酒食,使者顺手拾起猪屎臭泥,他却抢着吃了下去。庞涓得知,以为孙膑真的疯了,从此对他不加防范,任其出入,只派人跟踪而已。

孙膑从此到处乱跑,早出晚归,仍住在猪栏里,有时整夜不归,睡在街边或荒屋中,捡食污物,时笑时哭,就像真的发了疯一样。

后来,墨翟云游到了齐国,得知孙膑的遭遇,乃将孙膑之才及庞涓妒忌之事转告大臣田忌,两人商量之后,借出使魏国的机会,令一侍从扮作孙膑,偷偷将孙膑接回。孙膑回到齐国,仍不出名不露面,后来齐魏交战,孙膑大败庞涓,将其射死于马陵道。

“假痴不癫”是说扮作疯狂呆傻,而且必须十分逼真,让人看不出一点破绽,否则就很难瞒过狡猾而狠毒的对手。在这个时候,你几乎没有朋友,不能信赖任何人,必须自己背负重荷,逃离苦难,先保住性命,等待时机的到来,再以静制动,彻底摧垮敌人。

假糊涂,真智慧

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短短四字言简意赅,却道出了糊涂生活的大智慧。糊涂与清醒本在一念之间,各人都会得出不同的评价。别人眼中的糊涂,你自己可能觉得清醒;而自己以为糊涂的时候,人家又说你清醒。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糊涂,从而能够来去自如,逍遥自在。

关于“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间气度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机。老人有一方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又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由于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便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道老人原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写下:“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后来这段文字流传开来,人们感慨其中深刻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渐渐广为人知。

生活中,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和家庭的成就,是每一个人倾其精力努力追求的东西。精打细算虽然有助于事业的经营,使做事更有效率,然而过于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人们的喜爱。他们在做人处世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什么样的糊涂才算恰到好处?这其中的学问很深,在什么时机应当“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什么时机应该“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如此出出入入,收放自如,并掌握其中的要领,也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了。

每一个人都希望赶快到达旅途的目的地,因为路途的艰难使人心情烦躁,心情烦躁便更觉路途艰难。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不把终点作为唯一的目的地,就不会感到疲惫,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中有闲暇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欣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当做好日子去过,充分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牢牢地把握住现在。这就是生活的“糊涂学”。

大凡立身处世,都需要聪明和智慧,而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要依赖糊涂才能够体现。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智商高出平均值,就可以说他是一个聪明人。然而,我们却也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物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有些笨。有统计显示,成功的人物中最多只有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只是普通人水平。那他们的成功又源于何处呢?原来,成功的人物更重智慧。

生活中,聪明与智慧确实是两回事,聪明是一种天赋的素质,但它往往只是一种表面的光芒,不足以保证人的成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被认为聪明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而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聪明,如失马的塞翁、移山的愚公,他们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是看到了日后的好处。为了日后的大利,他们肯去吃眼前的苦。这样的人可以不是聪明人,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智慧和聪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没有仆人的协助,主人会显得笨拙狼狈,缺乏效率。然而再聪明的仆人都还是仆人,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为他指引方向,没有主人的仆人,就失去了用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这样才能达成目的、成就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