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调为人,适时隐藏自己的能力

低调为人,适时隐藏自己的能力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低调为人,适时隐藏自己的能力密藏不露,一种高层次的人生谋略密藏不露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人生谋略,也是成功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生存绝技。共叔段在京城加紧扩张自己的势力,并与姜氏合谋,准备篡权。可见,适当地掩藏真本领,是减少受骚扰的一种必要保障。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

三、低调为人,适时隐藏自己的能力

密藏不露,一种高层次的人生谋略

密藏不露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人生谋略,也是成功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生存绝技。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喜欢出风头、四处招摇、心中不藏半点秘密的人,通常被大家认定是非常浅薄的人,最终让人厌烦。相反,那些看来口讷笨拙或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胸有成竹,计谋过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钦佩和获得成功。

过去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即大人有大量,这大量也包含能藏得住秘密,如同深沟大壑,不会显山露水。事实上,宰相肚里的“船”不会撑到外面去的,心机只有自知,无论怎么计策谋划,仍然不动声色。对方放松之后,就可以悄然无声地随意处置对方。或者,至少让人相信你是一个很诚实的人,不会陷害对方,让人对你产生好感。这是一种人格的修养,也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你肚里什么秘密都隐藏不住,这边听了那边说,那么谁还会相信你呢?

现今的社会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人们要有真本事;另一方面,有了真本事又不可轻易外露,若在不适当的时机和场合泄露出自己的真本事,那么,就被人嫉妒,甚至有可能遭人暗算,这非但不能为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还会招来灾祸。

春秋时期,郑庄公就是利用这一韬略,一举粉碎了弟弟共叔段妄图夺权的阴谋。

郑庄公是春秋时郑国的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在位。庄公之父且郑武公,其母为申侯之女武姜。因庄公是难产所生,惊吓了武姜,故名“寤生”,因此就不喜欢他。但庄公很有智慧,他继位国君后,郑国成为了春秋初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之一。

郑庄公和他的弟共叔段本是一母所生,只因武姜不喜欢庄公,多次在武公面前夸赞次子共叔段是贤才,应立为继承人。武公不答应,最后立寤生为世子。姜氏一计未成,再生一计,于是在庄公继位后,又逼迫庄公把京城(郑国邑)赐封给共叔段。

共叔段在京城加紧扩张自己的势力,并与姜氏合谋,准备篡权。

郑庄公深知自己继位之事令国母大为不悦,对姜氏与共叔段企图里应外合夺取政权的阴谋也心知肚明,但他却不动声色,采用“知者不语”,“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计策,先施韬晦,待机破之。郑国大夫祭仲向他报告说共叔段在做有损郑国之事,庄公却回答说:“这是国母的意思。”祭仲提议庄公先下手除掉隐患,他却说:“你就等着吧。”共叔段又占领京城附近两座小城,郑大夫公子吕说道:“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你打算怎么办?如果你想把大权交给共叔段,我们就去当他的大臣;如果不打算交权,那就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有二心。”庄公就假装生气,说:“这事你不要管。”

郑庄公知道,如果过早动手,肯定会遭到外人议论,说他不孝不义。因而,故意让共叔段继续阴谋,一直到共叔段和姜氏密谋里应外合时,才开始反击。共叔段逃到鄢(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郑庄公伐鄢,共叔段再次逃走。

在共叔段一再招兵买马,不断侵城夺隘的时候,郑庄公故作不知,使其低估了郑庄公的能力,最后落得一个落败出逃的境地。不露真本领可以免遭无谓骚扰,谁擅于此计,谁就会受人倾慕;谁不善于此计,就易被人驱逐,甚至遭人暗算。所以,聪明的成功人士大都不会轻易露出真本事。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了名之后,除了风光无限,也还会麻烦不断。有的名人抱怨自己丧失了自由,正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可见,适当地掩藏真本领,是减少受骚扰的一种必要保障。

人贵藏辉,低调做人实乃高明之人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在人生中应当尽量要做到不露锋芒,更要养成谦虚忍让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娇艳盛开的时候,会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人生也是这样,当我们踌躇满志时,万万不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这样有可能成为别人进攻的目标!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华,无论你获多大的成就,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伟大,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掩饰起你的才华,因为:人贵藏辉。

杰出人物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夸耀自己、不锋芒毕露。

做人低调一些,才能够避开意想不到的暗箭;不露锋芒,与世无争,才能解得开天地所布下的罗网。

“藏”的智慧在于:觉察到别人的欺骗却不显露,你的诈谋就高于他的诈谋;受到别人的侮辱而不动声色,那么,对方所受到的侮辱将会超过了你所受到侮辱,此乃技高一筹之法。

觉察到别人在弄虚作假而不动声色,装糊涂亦很有趣。老子曰:“善行无辙迹。”意思就是说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车痕足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不愿博得虚名的,他们只是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喜欢揭发别人隐私的人有危险,甘愿装糊涂恰恰是保护自己的手段;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常被别人取笑,卖弄聪明恰恰显出自欺欺人的愚蠢。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六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六名将领各射三箭。而前四名将领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来射箭的将领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然后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他叫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敬重他。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战了个平手。

只剩下他们俩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可途中,公孙子都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不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车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

颍考叔不负庄公厚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城墙。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朝城墙上的颍考叔射去。颍考叔被射死,从城墙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颍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兵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古时候有为人臣者功高将领。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谋霸天下的野心。但待天下已定时,这些虎将功臣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不崭露锋芒,可能永远不会得到重任;锋芒太露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有效。尤其是与地位、权力高于自己的人交往的技巧就在于“藏”。这也包括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驳斥对方所说的观点。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高超的演技才行,不是人人都可以藏得恰到好处,如果掌握不好其中的分寸,反而弄巧成拙。

匿锐示弱,明哲保身的高明韬略

明智的人待人处世,特别注意藏锋露拙,匿锐示弱。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这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招麻烦的方式,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长处。

这里所说要藏锋露拙,匿锐示弱,并非是要你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招惹祸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追求卓越和超凡出众,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但一味孤芳自赏,无视周围环境,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招人厌烦。

战国末期韩国贵族韩非与吴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著书立说,鼓吹社会变革。他的著作传到秦国,被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看到,极为赏识,设法邀请他到秦国。但才高招忌,入秦后,还未受重用,就被李斯等人诬陷,冤死狱中。宏图未展身先死,纵使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如果韩非没有过分展示才华,而是谦卑抱朴,等待时机,或另谋明主,或婉转上奏,使自己的政治才华得以施展,相信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会成为一代名臣良相,而不是一个悲剧人物。

有一个成语叫做“锋芒毕露”,锋芒本是刀剑的尖端,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古人认为,一个人若无锋芒,将一事无成。所以,有锋芒是件好事,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既有必要,也是应当的。

所以,有才华的人应该藏而不露,该装糊涂时一定要装糊涂,伺机而行。

杜祁公有一个学生做县官,杜祁公告诫他说:“以你现有的才华和学问,当一个县官是屈才的。但你一定要积存隐蔽,不能露出锋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县政,求得和谐安定。若不这样的话,对自己不但没有好处,还会招惹祸端。”他的学生说:“您一生因为正直忠信被世人尊重,现在却教我这些是为什么呢?”杜祁公说:“我为官多年,做过许多职位。对上为皇帝信用,对下又被朝廷的官员相信,所以能抒发志向。现在你当县令,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牵涉到上下官吏,县令可不是好当的,如果你不能够被别人了解,怎么能施展你的才华呢?反而只会惹来灾祸罢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告诉你要不方不圆,在中庸之中求得和谐的原因啊!”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道:“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一个人喜欢夸耀自己名声,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一个潜心研究事物,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这正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锋芒毕露,极易导致人生悲剧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劝诫孔子:一个聪明并且富有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评论别人。善辩而学识广博的人也会遭受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揭露了别人的缺陷。因此,一个人还是自控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低调的处世态度。

做人不要太强势,而是要谨言慎行、谦恭待人。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虽然会让有些人觉得消极被动。实际上,如果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对待他人,便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易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曾告诫世人:一个人不勤自我表现,反而更易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人不自以为是,会脱颖而出;一个不自夸的人才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才能不断进步。相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一些事,大家已想到、意识到了,为什么却无一人当众指出。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痴者也。有一句老话叫“枪打出头鸟”。有些话你争着说,可能犯了忌讳,或说中别人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

潜心修炼,人生当有藏锋之功

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到自己,平时本应插在剑鞘里,运用起来也要小心翼翼。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容易招来对手的嫉恨和陷害,尤其是意图做大事业的人,更应该修炼好“藏露”之功。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自视清高的人,他们锐气十足、锋芒毕露,待人处事不留余地,如果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竭力十二分地表现出来,而这样的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挫败。

其实,隐藏锋芒也是一种加强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自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这也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从而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表现。

孔融是三国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早年刚刚踏入仕途,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举措。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他,打算杀之。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忙着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乱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脱了官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由于孔融的据理力争,杨彪才免除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讽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对,曹操是早就怀恨在心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便开始对孔融下手。他授意御史大夫郗虑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宕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杀,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在日常社会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出人头地,古时那些读书人哀叹:“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非常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才华的人便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些深藏不露的人,看似庸才,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崭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别人,这样,其他人便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的妒忌,也会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

曾国藩曾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意思是说,君子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价而沽。天才能做到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此时,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没有益处。所以,古人说: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可见,天才外露的锋芒就像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己!如此说来,倒还不如没有。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做“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由此推理,人才也是如此。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极容易遭人算计。

含而不露,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暗自寻求机会,等于别人在明处,你在暗处,别人不容易觉察到你,你却容易注意到别人,并根据条件变化制定自己的行动策略。

如果玩过扑克牌或看过电影上有关赌博的场面,你就会为主角手上的底牌是什么、是否足以克敌制胜而紧张。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也与此类似。别人也想知道你手中的底牌是什么。而身居高位的人,最忌下属能猜中他的心思。

无论领导一个公司、团体或是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让大家摸不透自己的心思,如兵法云:兵不厌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能而示之不能,战而示之不战。如果你不能推行诡道,不懂得暗藏九天玄机,你就难以做到含而不露。如此,便会露出两大弊端:一是你的部下可察觉你的心思,施展反操纵术,把你掌控于股掌之间。二是你的观点、主张、决策很容易被敌手掌握,那样,你的命运就只能受敌摆布了。

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关键是要含而不露,其优势在于,让对手充分暴露,并且让他无法摸清自己的意图。攻之,可乘其不备;防之,可措置裕如。政治家胸怀九天,往往城府沉重,深不可测,而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喜怒无形含而不露。

喜怒不形于色的要点:一是在你欣喜、愤怒时,不要让别人看出来,喜怒哀乐等情绪不露于形;二是做到你的形色或许是内心的反面表现,或许是你内心的真情流露,不管真假,但要能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要能为你的最终目的服务。

喜怒不形于色、含而不露必须要把握住迷惑对手的度,如果把握不好,在适当的时候也不妨“虚则虚之,实则实之”,也可搅乱对方的判断思维。当然,这种手段是必须以不使自己受到损害为前提的。喜怒不形于色、含而不露还应控制在让手下人能明白你的真实意图的度之中,否则,也会贻误时机。这一点就像孙子兵法中“用间”的策略。

避招风雨,智者的高明之术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因为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而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子性命。于是,避招风雨就成为一些高明的智者仁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处世安身的应变策略。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字公达,智慧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功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稳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谨以安身,避招风雨。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总结了荀攸的这一人生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重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甚至愚钝与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荀攸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荀攸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别人说起。荀攸与曹操相处多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却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触犯过曹操,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就是荀攸避招风雨,精于应变的结果。

清王朝的开国元勋范文程,在清初复杂而动荡的时期,先后辅佐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福临三朝四个统治者,在清初政治舞台上活动了几十年,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避招风雨的方略处世安身,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范文程所处的那个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后金和清统治阶层中,一直存在着对汉人的疑忌和歧视。范文程身为汉人,又是大臣,在这种微妙环境里,处境自然十分危险。一方面,他要忠于清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又要小心谨慎,在内部权力倾轧中极力保存自己。因此,他虽然得到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但他仍处处留心。顺治九年(1652年),他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知道自己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为免得功高震主,便把他草拟的奏章大都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的,不足十分之一。功成身退后,他平平安安地度过了晚年。

适时后撤,努力保存自身实力

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妙情况,连自己的本钱都保不住,一切希望只能成为奢望之时,不妨后撤一步,以屈求伸。

后撤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如果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可见,做出这种决定必须要慎之又慎。

一旦情况不妙,就必须以极大的勇气,当机立断,主动撤退。如果这时还犹豫不决,当断不断,那么,就有可能输得血本无归。

武则天在14岁时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到宫中,不久被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李家皇朝将遭“女祸”之乱,种种迹象表明此女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将武姓之人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不释手,始终不忍加以处置。唐太宗受方士蒙蔽服用丹铅,虽一时精神抖擞,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而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选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慕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人寰,便可比翼鸳鸯了。唐太宗自知死期将至,为确保李氏江山社稷,他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王。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则天:“朕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益加重,眼看不久于人世。你在朕身边已有多时,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朕死之后,你如何自处呢?”武则天听出了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她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唯有丢弃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承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

原来,唐太宗要处死武媚娘,心里多少有些不忍。现在,她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威胁了。

武媚娘谢恩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天霹雳,他借机溜出,见到正在收拾衣物的媚娘,便问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如雨下。

太子道:“你何必选择如此下策,甘心削发为尼呢?”武媚娘镇定地说:“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退后一步,暂时留得一条性命。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还会回来服侍殿下的。”太子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机智之处在于,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丢弃众多次要的利益,保全自身,从而保证主要的利益握在手中。

这就是以退求进的精髓所在。

有所为有所不为

所谓“韬光养晦”政策,换句话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重点不在于这种提法本身,而在于具体的“为”与“不为”的选择判断上。这才是糊涂学的奥妙之处,而这个具体操作是不会轻易公开的。

所以,就算是人家知道你要韬光养晦,可怎么个“韬光”、怎么个“养晦”还是不清楚的,这样便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越王勾践的韬光养晦策略不是绝口不提这四个字,而是让一切看起来自然合理,不做超常的事。然后在这个“为”与“不为”上尽心竭力做足了工夫,遂成其功。

所以,无论在职场或是商海里,还是要韬晦一些比较好。太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表现得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会给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会使你过早地成为人们的竞争对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一旦成为强弩之末,那只会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所以,别太拿自己当回事。

有这样的一个事例:王某过去有一个非常严厉的上司,只要下属有一点点小过失,就会被他骂个狗血淋头。

一次,这位上司终于离开了公司,王某欢天喜地。新来的李经理和和气气,大大小小的工作都不厌其烦地拿来与大家商讨。起先,王某很庆幸来了个这么民主的上司,可没过多久,新的烦恼就接踵而来。

首先,大量工作毫无意义地重复返工。过去的经理虽然武断,但在他手下工作只要按他的吩咐尽心做好便是,不必过多操心。而现在的李经理一遇到工作就马上先要“听听大家的意见”,而且,几乎每个手下的意见都能影响他的决定,特没主见,弄得大家经常加班,效率却很低。其次,是收入的直线下降。自从新经理上任后,由于部门业绩大不如前,部门的收入连连下滑,原先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奖金的王某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拿到过2000元了。最后,是心理上的折磨也日渐积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新经理的能力纷纷表示怀疑,有些同事甚至在私下里多次跟王某说:“论资历,论水平,论才干,他哪里比得上你?偏偏让这种人来当我们的领导!”

于是,在那次好友的聚会上,王某把自己心中的不快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朋友七嘴八舌地给他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说,跟他较劲,看看谁有实力;也有的说,找上层领导反映,撬掉他;还有的甚至建议,干脆辞职,不伺候这种“低能儿”了!

最后,王某还是听取了父亲的建议。父亲说:“不管你的上司如何低能,你都应该尽力辅佐他,在努力工作中寻找新的机遇。”于是,王某及时调整了心态。他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老盯在上司不足的方面,要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上司,他肯定有过人的地方,不然为什么能力平平的他却能得到当前的位置呢?

从那以后,王某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辅佐上司。本来,王某的上司也早听说了他的才能,心里早已有所警惕。但是看到王某如此真心诚意地辅佐自己,不仅渐渐消除了戒备,而且从心底里对王某充满了感激和信任。

在工作中,王某当然没有放弃寻找和创造新的机遇。在不给上司造成压力的前提下,王某尽力抓住一切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与不如自己的上司搞好关系,尽力为他做好工作,无非是为了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果然,过了没多久,王某就引起了公司上层领导的关注。当他们向王某的上司了解情况的时候,得到的是积极的评价和大力的推荐,于是王某理所当然得到了晋升。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急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以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上策。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广阔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柔弱胜刚强

老子教人“柔弱胜刚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站得高,就会摔得重;欲望越多,就越不易满足;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反之,如果处在最低处,没有比之更低的地方,这样也就不会摔下来而只能向上走;原本没有期望,所以稍有收获就能带来快乐,更不会因欲望没有实现而引来痛苦。

春秋末期,郑国有一位叫子产的宰相。他执政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即在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中采取最适当的做法,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郑国是一个小国,想要在大国的觊觎之下力图生存,强化国力是当务之急。子产一方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要确保军事费用,于是决定征收新税。因此,民怨沸腾,有人甚至扬言杀死他,朝中大臣们也有不少人出来反对,而子产却不让步,力排众议,实施既定政策。他说:“为了国家利益,即使牺牲个人,也在所不惜,我听说为善必须有始有终,如果虎头蛇尾,那么,千辛万苦所做的一切都会付诸流水,我决心贯彻始终,绝不能因为百姓的责难而改变初衷。”

过了几年,农村的振兴计划初见成效,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时连那些当年责备子产的国民,也转而歌颂他的政绩。不因百姓和大臣的责难而低头,能够对自己的政策贯彻到底。这就是子产“刚”的一面。身为领导,有时就是要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方能获得成功;那些处事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强者。

子产“柔”的一面体现在其教育政策上。当时各地普遍设有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以此培养知识分子。但是,乡校往往被那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利用,当做政治活动场所,若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对统治造成威胁。于是,有一些人提出关闭乡校的意见。

子产反驳说:“其实不需要关闭乡校,众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聚集在那里评论政治,我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当做为政的参考,若有好评便继续推行,若得到批评则加以改良,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啊。如果加以强压,也许能暂时阻止他们的言论,但那正如堵塞河川一样,暂时虽然堵住了,不久更大的洪水一定会滚滚而来,冲坏堤堰。若到了这步田地,那就真的无法救治了。与其如此,反不如在平时慢慢疏通洪水,引导出一条水道,不是更合适吗?”由此可见,子产“软”的政策就是宽容政策,允许别人发表不同意见,并作为自己的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是胸怀宽广的为人处世之道。

“怀柔”是留刺策略中的更高招数。比起“削刺”,它不但省力省事,而且也使所收用的“刺”更加忠实可靠。因为一旦收为己有,用起来就会更加顺手,仿佛这条荆棘上的刺本来就是属于自己的武器。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荥阳称帝时,只拥有黄河以北的部分土地,攻占的多是些中小城市。刘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满足于一隅偏安。即位不久,他亲自率领大军由黄河北岸的怀县(今河南武陟县附近)出发,沿河而上,包围了黄河南岸的洛阳。刘秀坐镇与洛阳一河之隔的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

洛阳地处中原,在西汉时期就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守将朱鲔,原是绿林起义军的将军,更始帝刘玄称帝时,拜为大司马。此时刘玄已投降赤眉军,但朱鲔仍然坚守此地。洛阳城高墙坚,粮草充足,加上朱鲔固守,刘秀大军围攻三个月终不能破城,不免心中着急。到了十月,刘秀正为洛阳久攻不下而烦躁,突然想起了大将岑彭。这岑彭在王莽新朝时,是棘阳县令,刘演攻克宛城时被俘。当时刘玄主张杀掉他,被刘缤说情救下,后一直在刘绩手下。不久,刘缤被刘玄杀害,岑彭就当了朱鲔的校尉,曾在战斗中杀死王莽的扬州牧李圣,占领了淮阴城(今江苏淮阴县),被朱鲔推荐为淮阴都尉。因此,岑彭和朱鲔之间有过一段交情。

于是,刘秀将岑彭召来皇帝行辕,派他去劝降朱鲔。

岑彭欣然接受了任务。他来到洛阳城下,高声叫道:“请禀告朱将军,故人岑彭求见!”守城小校立即通报了朱鲔。朱鲔心想,岑彭现为刘秀大将,这时候到此,莫非是劝降吗?便身着战袍,站在城头之上。二人互道别情以后,岑彭接着说:“过去,我有幸追随麾下,又承蒙将军提拔,常思报恩。如今赤眉已下长安,更始帝刘玄败亡。光武皇帝陛下受天之命,平定燕赵,尽有幽燕,百姓归心,有识之士纷纷来投。今陛下兵临洛阳城下,正是将军建功之时。天下重归于汉乃大势所趋,将军为什么还坚守这座孤城呢?”朱鲔俯下身,十分恳切地说:“足下所说的道理,我自然领悟。只是,三年前刘缤被害时我也曾参与谋划,后来刘玄遣萧王(刘秀)北伐,我又出面谏止。所以,在萧王面前,我是个有罪的人,怎能奢望萧王的宽恕呢?”

岑彭返回河阳,把朱鲔的顾虑告诉刘秀。刘秀听后笑了笑说:“欲建大事者,岂能记人小怨?朱将军若肯献城来降,官爵均可保留,何谈诛罚?”然后,刘秀又手指黄河诚恳地说:“我以河水为誓,决不食言!”岑彭上马重回城下,把刘秀的话转告朱鲔。朱鲔从城上垂下一条绳索,说:“你讲的若是真话,就请顺此绳爬上城来。”岑彭毫不迟疑地抓住绳子,才爬了一段,朱鲔就在城上说:“足下勿登,我信服就是!容我准备一下。”

五天以后,朱鲔对守城的部下说:“我先去查探虚实,你等仍旧守城,若我不归,尔等率军南下,投奔郾王尹尊。”尹尊是刘玄所封的郾王。同时受封的还有朱鲔,但朱鲔反对刘玄封异姓王,自己也曾拒而不受,才改为大司马,可见朱鲔对汉朝是十分忠诚的。他安排好之后,单骑来至汉营,先见岑彭,并自缚其身,由岑彭带至刘秀行辕。此时,刘秀正坐在榻上,见二人来到,急忙起身迎接,并亲去其缚。朱鲔跪在地上,说道:“臣知有罪,望陛下宽恕。”刘秀忙把朱鲔扶起,并为他掸去膝上的尘土,宽容地说道:“为主尽忠,何罪之有?请将军再勿这样说,今能与将军共同匡复汉室,真是社稷之幸,天下之幸。”

刘秀忙命人准备酒宴,赐朱鲔同饮。席间,谈笑甚欢,不知不觉中,朱鲔的顾虑全部消除了。宴罢,刘秀命令岑彭:“送朱将军过河,然后请朱将军自归洛阳。”朱鲔回到洛阳,与诸将言刘秀不记旧怨,宽厚大度,是位圣明的英主。诸将都十分高兴。第二天,朱鲔率全体守城将士向刘秀投降,被刘秀封为平狄将军、扶汉侯。

刘秀曾说:“我治理天下,想行以柔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下属很少刑杀立威。至于部属的一些小过失,刘秀就更能抱宽容态度,不予计较。即使对有深仇大恨的人,仇家一旦改过自新,刘秀也照样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而且论功行赏。他之所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夺得天下,中兴汉室,可以说与刘秀的怀柔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刘秀的这种“怀柔”确实高明,不但不削刺,而且还护刺,给他们封赏,饶恕罪责。这其实也正是“收刺、用刺”的上等之策。得道多助,天下英雄都投奔到他麾下为他所用,得天下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实际上,上司为了安抚下属,也需要表现出让步的姿态,尤其在地位还不巩固的时候,更需要恩结下属,封官许愿。这当然有些无奈的成分,是软弱的表示,但为了笼络人心,取得成功,就是受到胁迫,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摆出“赏赐”的面孔。

汉高祖四年,韩信派人对汉王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请汉王答应我为假王,这样(更有力量和名义)来镇抚它。”谁都明白,这是韩信凭借自己的功劳和地位来要挟汉王,所以,汉王一听,暴跳如雷,骂道:“我被围困在这儿,日夜都盼望你来,你却自己想要造反吗?”张良和陈平与汉王贴耳小声说:“汉正当不利的时候,怎么能禁止韩信自称为王?不如就此立他为王,使他自守,不然的话就要发生变乱,后果不堪设想。”汉王醒悟过来,又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应当做真王,为什么要称假王呢?”于是,就立韩信当了齐王。

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每次读到这段故事都忍俊不禁,这简直是一段真正的幽默,给当时严峻的时代增加了一点儿喜剧成分。刘邦的无赖小儿面孔暴露无遗,而韩信不久被杀,还说了一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话,话是不错,但他自己做得也有些过分!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本非真心,是形势所迫的权宜之计,最终平定了天下,无后顾之忧时,才伸出利爪,掐断了韩信的喉咙。

刚强的东西容易拆毁,柔软的东西反倒坚韧不摧;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而是柔软者,并且它能驾驭天下最刚强的东西。

成全别人的好胜心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看到平时高高在上的人的失败、弱点,就解除了对对方的防备感,就想要接纳对方。

隐“优”暴“缺”,糊涂处世即可成全别人的好胜心,也会让别人更加喜欢你,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点还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时不时暴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就行了。

一次,有位记者去采访某个大政治家私下丑闻真相,这位大政治家明白记者的来意后,把兴致勃勃准备开始质问的记者拦住:“时间多得是,慢慢来好了!”然后一屁股重重地坐下。

由于这种态度,首先,记者的开场白便被抑制住了。

一会儿,咖啡送来了。接着,发生了一些偶发事件。那个政治家看来像是不敢喝热饮的人,刚喝了一口咖啡便大叫起来:“烫死了!”把杯子打翻在地。

收拾告一段落后,谈了不一会儿的话,政治家又把香烟放颠倒了,就要在滤嘴上点起火来。

“先生,香烟拿反了!”由于记者的注意,政治家便慌慌张张,连烟灰缸也碰倒了。

听说只要大喝一声便能令普通的国会议员打哆嗦的这位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却让记者意外地看见了这些丑态,因此,不知不觉中,记者的挑战情绪消失,甚至对这位大人物感到亲切不已。

其实,这种做法只是大政治家耍的一个把戏,记者只是被假象迷惑了。

人们在看到眼前的威严者的丑态和弱点时,对这个人所抱的紧张感便会消失,相反的还会有接受这人的心理倾向。如果反用这种倾向的话,也可借着故意显露自己的丑态,使对方疏忽,甚也可能将对方拉拢成为自己人。

有一位在一流企业担任要职的领导荣升为经理,在就职的寒暄中宣布道:“我一向对数字感到头痛,所以,以后希望大家多多帮忙!”

就这一句话,把为了迎接能干的经理而战战兢兢的属下们的紧张感一扫而空。

但是,后来的情形是这样的,当属下提出书面报告时,他却一眼看出了错误:“这地方数字有错哟!”若无其事地督促其注意。这个指正其实是很细微,而且相当重要的,这样继续一段时间的话,便会建立一种评语“这经理明明说他什么都不懂,其实却是相当不含糊呢”。于是,短期内属下对他的信赖感也增强了。

为了解除人们的戒备心和紧张感,并拉拢他人到己方来,暴露自己的缺点、弱点,是能发挥很大作用的。

在人前演讲,在麦克风前打喷嚏,站不稳,故意表演些小失误,都能缓和原来紧张的气氛,听众们对有头衔的大教授都有戒备心,但是看到小的失误后,心里便会想:“同样都是人,难免做出些不雅的事。”于是一种亲切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与有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的人初次见面时的会谈是很困难的,尤其在社会地位有差距时,对方在居下的位置上心中会有胆怯感。此时,对方心理上自然筑起一堵防御墙,所以,让对方树立“自己不比别人差”的观念,这一点很重要。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增强感情,应处处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因为要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必须隐藏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这样表面上对方胜利了,实际上却是你更胜一筹。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饶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声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扰乱因素,后者则是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有立场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就没有必要为一些非原则问题、无足轻重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以至于非得决一高下才算罢休。

时下里流行一句话:“玩深沉。”就是讲究隐匿智慧。其实,在这种场合玩点儿深沉正显示了大度绰约的姿态。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卑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用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根本不值得关注。你若是有理,却表现得谦逊,往往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怀之坦荡、涵养之深厚。

巧妙迂回,曲径通幽

有些事情,如果直接去办,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绕一绕弯,就很容易把困难避开了。同一个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达到,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段都能收到一致的效果。

处世要懂得迂回之术,直来直去的人很难成功。拐弯越多,别人越看不出来你的真实意图,你也就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到他反应过来时,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东晋元帝时代,权臣王敦欲发动叛乱独立。当时,温峤颇受晋元帝的信任,任中书令之职。北方大乱时,温峤奉刘琨之命到建康劝元帝即位,所以受到器重。但这却使王敦很嫉妒,就找借口请皇帝批准让温峤做了他的左司马。

温峤对王敦的为人特别了解,就采取以柔克刚、阳奉阴违的策略。他表面上对王敦特别尊敬顺从,尽心尽力为其办事,并不时帮助王敦出一些主意。王敦渐渐地对温峤有了好感。温峤又看出王敦最信任钱凤,而钱凤又是王敦集团中最有智谋的人,所以他和钱凤也极为亲近,并常在王敦面前夸奖钱凤说:“钱世仪经纶满腹。”

正当王敦、钱凤等人秘密加紧准备起兵的时候,丹扬尹出现了空缺。丹扬是由姑苏通往建康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温峤去见王敦说:“丹扬是个咽喉要道的重地,丹扬尹的位置格外重要,明公应该选派自己的人去担任这个职务。”

王敦问谁可胜任,温峤马上推荐钱凤。但他知道王敦须臾不能离开钱凤。钱凤听说后又推荐温峤,温峤也假意推辞,一再推荐钱凤。最后还是王敦拍板定案,就上表推荐温峤做了丹扬尹。

但是,温峤明白,他必须防备自己离开后钱凤醒悟过来再向王敦进言。于是,温峤临行的前一天,王敦设宴为之饯行。酒到半酣之时,温峤站起来逐个敬酒。走到钱凤面前时,钱凤端起酒杯还未来得及喝,温峤就有些摇晃,舌头根有点发硬地说:“你钱凤算个什么人,我温太真敬酒你竟敢不饮!”一边说一边用手去拍打钱凤的脑袋,把钱凤头巾都弄掉在地上了。这是对人最不尊敬的做法,钱凤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王敦见了,以为温峤喝醉了酒,忙站起来解释,人们不欢而散。

第二天,温峤到王敦府中去告别,在王敦面前流着泪说:“我昨天喝醉失态,得罪了钱世仪。我走之后,真担心您疏远我啊!”王敦马上说:“你放心赴任去吧,我心中有数。”温峤刚迈出门槛又返回来,想要说什么,停了停又返回去,来回三次,仿佛满腹心事的样子,最后才慢慢离去。

温峤走后,钱凤果然去向王敦说:“温峤与朝廷的关系很亲密,与庾亮的交情也很密切,不可相信他。”钱凤的话刚说完,王敦满不在乎地说:“温峤昨天喝醉了酒,对您说话时有些不礼貌,何必为这么点小事就来说他的坏话?”

温峤到建康后,立刻把王敦的阴谋全盘报告给朝廷。朝廷马上调兵遣将进行严密的防范,并先发制人,发兵讨伐王敦。

由于场合因素和人际关系等原因,有的意见不便于直说,这时,可以采取正话反说、话中有话、绵里藏针的攻心术,即用表面肯定而内心反对,或表面反对而用肯定的话来含蓄地说服对方。

给上司提建议时,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意愿,不考虑对方的想法,是很难成功说服对方的。所以,明明是于对方不利的建议,也要假装成为对方着想。

婉转地批评别人,不逞一时的刚勇,同样能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这就是说话的技巧。在西汉时期,汉武帝身边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头脑聪明,言辞犀利,又爱说笑话,当时人称他为滑稽派。

汉武帝刚即位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各郡县推举品行端正、有学问才能的人,当时有上千人应征。这些人上书给皇帝,多半是议论国家大事,卖弄自己的才能。其中不少建议皇帝看不上,提建议的人也没被录取。东方朔的上书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自己博学多才,聪明过人,怎么身材高大、五官端正,怎么勇猛灵活、正派守信,最后说:“像我这样的人,真该当皇上的大臣了。”汉武帝看这份上书与众不同,有些意思,就让他待诏公车。虽然,东方朔被留在了长安,但薪水很少,也看不到皇帝。

过了些日子,东方朔想出个让皇帝注意他的主意来。当时,皇宫里有一批给皇帝养马的侏儒,东方朔骗他们说:“皇上说你们这些人一不能种田,二不能治国,三不能打仗,对国家没一点用处,准备把你们全杀了呢。”侏儒们都吓得哭起来,东方朔又教他们:“皇上要是来了,你们赶快去磕头求饶。”不久,汉武帝路过马厩,侏儒们都号啕痛哭,跪在武帝的车子前边连连磕头。武帝觉得奇怪,问道:“你们干什么?”侏儒们回答:“东方朔说您要把我们全杀了。”汉武帝知道东方朔鬼点子多,就把他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东方朔说:“侏儒身高不过3尺多,每个月有一袋粮食、240钱。我东方朔身长9尺多,也只有一袋粮食、240钱。侏儒们会撑死,我却会饿死。皇上觉得我不行,就放我回家,别留着我在这里吃白饭。”武帝听了哈哈大笑,让他待诏金马。待诏金马门比待诏公车的地位高,他也就能渐渐地接近皇帝了。

有一次,汉武帝让手下人玩“射覆”的游戏,东方朔连猜连中,得了很多赏赐。汉武帝身边有个姓郭的舍人,也很聪明,能言善辩,见东方朔这么得意,很是眼红,就对武帝说:“东方朔刚才那都是碰运气,并不是真会猜,现在我来藏一样东西,如果他猜中,我愿意挨一百板子;要是猜不中,您把刚才赏他的东西都给我。”结果,东方朔又猜对了。

汉武帝命令左右打郭舍人的屁股,郭舍人痛得直喊“哎”。东方朔嘲笑他说:“呸!口上没有毛,声音叫嗷嗷,屁股翘得高。”郭舍人又羞又气,喘息着说:“东方朔辱骂皇上的随从,该杀头!”武帝问东方朔:“你为什么骂他?”东方朔急中生智,回答:“我怎敢骂他?是让他猜谜语呢。”武帝又问:“怎么是谜语?”东方朔信口胡编道:“口上没毛是狗洞,声音叫嗷嗷是鸟儿在喂鸟,屁股翘得高是白鹤弯腰啄食。”武帝见他说得头头是道,没法再追究,郭舍人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对于皇帝的指责,不是强词夺理,而是机智应对,有理有节,这其实就是一种“曲径通幽”的高妙技巧。东方朔忍住心中对他人的不满,忍住对告发者的气愤,不失时机地批评他人的错误,又保全了自己。

对于现代的我们,迂回之术同样受用。无论在工作、学习、交友中,采用一些迂回之术既可以避开祸端,又能达成愿望,可谓事半功倍。

适度地把自己伪装起来

做人单纯本身不是错,而关键是社会关系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伪装自己,以防被人欺诈、被人骗。表面天真可以,但要内有智慧。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必须适度地伪装自己,以防被奸人所害,用“圆”自保,并用“圆”御“方”,这样才能方圆人生,轻松做人。

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一名大哲学家,他曾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性质如果看起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伪装成这样的,其人性依然是恶的。

人性终究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绝非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以防出现万一,否则,等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一般人都不喜欢谋略意识强烈的人,因为那样的人心计太多,与他们相处太复杂。然而,在现实社会里,欺骗、狡诈的人是大有人在。大到国家之间的争端,小到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这种欺诈无处不在。因此,与其说欺瞒他人不正当的行为太卑鄙,倒不如说吃亏上当的人太单纯、太大意,以至于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人生从某种角度来看就像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为了谋求生存,必须要有谨慎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当,吃大亏。当然,为人并不需要自己去欺骗别人,但是,社会乃一龙潭虎穴,到处都会出现陷阱、圈套,所以,必须小心提防。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为人实在并没错,这是人人应该遵守的做人原则,但实在人也要讲策略,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不被吃掉和利用。

实在人就是好人,与实在人打交道不免会有许多的好处:实在人热心肠,最容易为朋友两肋插刀;实在人不随便算计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如果你和实在人交朋友,你一旦有难,他会挺身而出,当你身边所有人都离你而去时,最后一个留下的肯定是实在人。实在人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很少给朋友添麻烦,如果你一旦有所成就,他会非常自觉地离开你,并暗自为你高兴。

但我们不可否认,实在人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他们身上也有很多缺点,如性格耿直,有话直说,不懂得迂回,眼睛里揉不进沙子,因此,常常出力不讨好,很容易得罪人;实在人爱认死理,凡事按规矩论,无论大事小事,都非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所以,给人的印象是难以合群;实在人喜欢退让,不善于主动去争取机会,只是被动地等候机会的到来……这些都是实在人打开成功人生大门的障碍。

实在人应该明白,一个人能否成功,重要的不在于现在拥有了什么,而在于将来能做什么。即所具有的潜能、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力。

当一个人的实力并非达到了一个应有的完善境界之时,最好不要把自己推到社会的风口浪尖上,须知“高处不胜寒”,实力不够一定会导致进退两难的艰难局面。倘若你具有了强大的开拓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具备了成才的优良素质。即使你现在一贫如洗,毫无个人价值可言,但你仍可以保持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接触你的人佩服你、尊敬你。

实在人不善管理,这是他的一大弱点,但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人,除了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修养之外,还应该有一支团结向上的队伍。

实在人最容易被别人的几句好话或是假象所蒙蔽,认为周围人都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看不清楚其中所暗藏的一些矛盾。如果实在人当了领导,这种心态更是变得危险。

好人是大家都喜欢的,因为好人不具有攻击,不会损害别人,甚至有时宁愿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要学会“小心应付”某些人,对实在人而言,这也许是件令人困苦的事情,但是,“一样米养百样人”,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如你想象的好。

在《庄子》一书中指出:“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就是说,因利益相结合的人,在遭遇困境时,很容易背叛。与此相反,“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是指彼此结合的关系是建立在极为信赖的基础上。这种朋友关系即使在逆境中,也会经得起考验,他们也会彼此相互帮助,同舟共济,肝胆相照。

所谓“见神打卦,见人讲话”,如果对方单纯,你当然也可以单纯的方式对待他,对方狡猾,你也以狡猾对待。不管现在还是过去,待人都是这样的!何谓伪装,就是如此,因而,做人不能太单纯,亦不可太狡猾!

再善良的一个人也应该有一颗防备的心,这也是一个古老、平凡,但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多数正直的生意人容易做到的,而这句话的后半句则是这个真理的精髓了。这生意经原本就是写在生意人心中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有的生意人的生意经里压根儿就没有“诚”“信”这两个字。即便是在法制十分完善的发达国家,商业欺诈行为也是比比皆是。因此,防止受骗是任何一家公司生存、发展和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策略。

对于一个经商的人来说,“欺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应当同样植入到他的潜意识之中。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这个真理也要以相关规章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曾有一幅漫画是这样画的:一个人只穿了个裤头以双手倒立,唯独两脚穿了一双皮鞋。他旁边站着一个人,正在拿走他仅有的还算值点钱的东西,即那双皮鞋。漫画的题目是:“在一个骗子的旁边总有一个傻子。”说实话,在生意人当中,没有傻子。谁见过傻子能做生意?虽不能说生意人中100%都是精明聪颖之人,但说有80%的人是精明的也是不为过的。因此,生意人受骗,说得雅一点,叫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得俗一点,叫做“聪明人办傻事,财迷心窍”。

即便原来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在他受骗的过程中,在骗子(们)设下的迷阵之中,他却在无意识地扮演着傻子的角色,呜呼哀哉!

在生意圈中“受骗”是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制尚不完善的中国。聪明人为什么会办出傻事?其原因基本上能够分为两类:第一,贪心;第二,轻信。两者兼备,则叫利令智昏。无论哪一种,其共性就是无“防人之心”!骗子全副武装,有备而来,而这边却心不在焉,不设防卫,焉有不做傻子之理?甚至人家把他卖了,他还在那里帮人家数钱呢!

虽说害人之心不可有,然而,防人之心却不可无,遇事必须“深思熟虑,明察秋毫”,意思就是一定要做到勿枉勿纵,如果超出此限,便容易惹来麻烦。

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有许多人都说,人需要学得精明一些,但是我们要记住,聪明与精明的概念听起来似乎有些相似,但绝非是一样的。当你选择了一项事业并准备为之奋斗时,你一定要记住:要聪明,而不要追求精明。因为一个聪明的人一般是不会计较当前得失,相反他们会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在他们的心里,他们明白自己时刻都需要有一个总体的事业目标,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这个目标而服务的。虽然他们的好多行为让别人看起来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很吃亏,但是他们心里清楚,自己的努力在将来肯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对于一个精明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很灵敏地盯住眼前的利益,他们为人处世的标准是:人不利己,坚决不交;事不利己,坚决不为。这种人做事的风格给人的印象,好像他们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害怕别人把他们的钱拿走了似的。然而,这种人只有在不让自己吃亏的问题上,才能表现出才能和魄力。

对于那些成功者来说,他们都会选择“聪明”二字,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他们明白长远的利益肯定是较大的利益,而眼前的利益从来都是蝇头小利。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这句话出自比利时大亨阿尔贝·弗莱尔之口,弗莱尔用他和布鲁塞尔的谈判事实说明了这句话的要点。此时,两人约好了在弗莱尔的办公室里谈判,布鲁塞尔是卖方,弗莱尔是买方。布鲁塞尔和他的太太迟到了一个多小时,他解释迟到的原因是他太太要去逛服装店。如果有人想卖东西,却不愿意承认,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让你以为他一点也不在乎!他越是想掩饰赶快脱手的意愿,就会把时间拖得越长。由于弗莱尔深谙此道,所以,他这笔生意做得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平时水平很高的运动员,每逢在比赛紧要关头却会因为精神紧张而举止失措,反而失去了正常的水准。谈判也是如此,你越表现得对其十分重视,你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因为,你已将自己放到了很难还价的地位。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俄国人最善于利用时间来消磨谈判桌上对手的士气。比如,博林布鲁森在一份有关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写到东、西方为了铺设瓦斯管线讨价还价的经过:西欧瓦斯公司的总裁基特里奇回忆,1975年的那趟莫斯科之行,充满了挫败与沮丧,几乎没有任何成就可言。但是,就在我们要离开莫斯科最后一夜的11点钟,当我们在酒店的餐厅用餐时,俄国谈判代表突然闯了进来,要了一个私人用的厢房。就在那里,凌晨过后短短几个小时里,我们硬是把整个合约给拟了出来。

所以,还要注意在放长线的时候,需要选好位置,千万不要放错了位置,应该把长线放在有大鱼的地方,才有钓大鱼的可能。如果你把长线放在游泳池里,那最终也只会是徒劳无功,赔了夫人又折兵。

曾有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的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次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就把自己的学士证亮出来了,于是,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工作。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把自己的硕士证亮出来了,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放长线钓大鱼的一个方面,同时,这也可以说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

而且以退为进是一种商业谈判的策略,也是一种商业谈判的技巧,依据许多商业谈判者的成功经验来看,以退为进的策略和技巧,大体上有如下几方面:替自己留下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你是卖主,喊价要高些;如果你是买主,出价要低些。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乱要价,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是最好的。

其实,在某些时候先隐藏住你自己的要求,让对方先开口说话,让他先表明所有的要求,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对方主动找你谈买卖,这个时候就更要先稳住些。

最好让对方在重要的问题上先让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在较小的问题上先让步。不过,你不要让步让得太快,晚点让步也许会更好。因为对方等得愈久,就愈会珍惜它。

同等级的让步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对方让你60%,你就让40%;你若让出40%,要能换取对方让60%,否则,你就不需要急于提出让步。有时候是需要在让步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的钓到大鱼,但是,让步也需要让对方领你的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鱼可钓。

要记住,千万不可作无谓的让步,每次让步都要能使对方获得某些益处。当然,有时你也不妨作些对你没有任何损失的让步。

假如在谈判到了关键时候,你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你可以说:“这件事我会考虑一下。”这既是一种让步。这也是吊别人胃口的一种方式。因为每个人都会珍惜自己难以得到的东西,假如你真的想让对方满意,就让他努力去争取每样能得到的东西。在让步之前,先要让对方去争取一阵。

但是不要掉以轻心,记住,尽管在让步的情况下,也要永远保持住全局的有利形势。

假如你在作了让步后想要反悔,也不要不好意思,因为那不是一种协定,还未签约,还能够重新谈判。

所以,要记住让步不要让得太快或过多,以免让对方过于坚持原来的要求。在进行商业谈判时,你要随时注意自己在某方面让步的次数与程度。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三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那个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桌上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然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这位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然不比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所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要多。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商家,大多能够忍耐住自己急于发财致富的心理,深刻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富的积累也是由少到多,一步一步得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暴富的情况很少,大多数人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取得最终的成功的。

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大商业家,绝不可以贪图一时一事的小利。人要是只为贪图那么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注意其中所带来的大害,就是再傻不过的了。无论是上学、经商,还是为工、为农、为士,只要是有远大目标的人,都不会去计较眼前的一点小利,而使自己失去更大的利益。但往往人们容易看到小利,忽视小利背后的一切,有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样子。日常工作中要想获得长远的利益,就应该牺牲眼前的小利益,这是常理,这也是忍小利的最重要的内涵。

有一比丘,心浮气躁,总是想着怎样出人头地,没深没浅地向同道讲经说法,或者在同道面前显示他的禅门武功,却经常失口失手,甚至是当场献丑。老禅师曾多次点化,提示他还得精心深造,好好修行,但他却非常自以为是,不愿听劝。

有一天,老禅师带着他去行脚,突然有一条三米多宽的水沟挡住了他俩的去路,武功深厚的老禅师抬脚就过去了。比丘却往后退了许多步,才趁着冲劲跳过沟去。

然后老禅师就问他:“你知道你刚才为什么要往后退一下才能跳过水沟吗?”比丘说:“因为我的功力还不够,退退再往前跑就能产生冲力,只有这样以退为进,我才能跳过水沟。”老禅师就说:“你刚才说的话里有一句禅意深邃的谒,领会好了,你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比丘终于言下开悟,再也不急着出风头,而是静下心来致力于文武禅修,终于成了一代文武双全的高僧。所以,太过于看重眼前的只会失去更多,只有适时放弃眼前的一些东西才会得到后面更多的东西。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时,适当适时地退守,正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达摩祖师面壁十年,也是为了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

曾有一位虎寺禅院中的学僧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学僧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越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感悟很深:“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说教道:“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做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做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这时他的学僧则不解地问:“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位能会意吗?”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所以,有时候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法也许会让你得到更大的收获,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一味向前,不但会没有利益可图,到最后还会被孤立,导致事情只能恶化。

“激怒”他人,得知要害

俗话说:“树怕剥皮,人怕激气。”这个激就是激动,心有感而表露于外,不管是语言的挑拨或事情的刺激。孟子说:“一怒而天下定。”这怒因刺激而起,勇气也从胆边生,许多事情都可凭一怒而成,也会有坏事起因于一怒之差,可见,这“激”的功用,达则兼及天下,穷则过及本身。

司马懿是魏国的一个大都督,与蜀汉诸葛亮战于祁山时,被诸葛亮诱至上方之谷,用火攻战术,烧得灰头土脸,片甲不留,逃命至渭北下寨,坚守不出。后来,诸葛亮想用激将计,想激他出战,乃遣人致书一封及一套女人装送给司马懿,书云:“仲达既为大将军,统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今遣送巾帼素衣至,如再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不泯,犹还存男子胸襟,可如期赴会。”司马懿看罢了来信以后,心中大怒,但强笑着说:“孔明把我当做妇人了。”即接受了女服,还重赏来使。这样的侮辱他都受得住,史上恐怕无几人。

激将法在一般情况下都可用,但对于一些高智者来说,也许就没有办法了。此计不但在战场上能够使用,在职场上同样也是一个好的计策。在职场中,不少的领导会问:“能够促使属下依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任务的方法是什么呢?”

成功的领导者认为:要使部属(并非受到了上司的命令)基于本身的意愿而完成任务。的确,这是命令的最高境界。有的人认为,上司就是下达指令的,下属就是服从指令的。话是这样说,但下属的执行效果会是怎样呢?会不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当然,如果在一个属下本身想要往右前进,上司却命令他向左前进时,他也只能是服从,没有办法,因为你是上司。如果上司不需下达命令就能使属下本身认为应该向左走,这样就能够达到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了。但管理者想要达到如此境地,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种气氛下,属下的态度必须是积极的、士气高昂的,并且能够超常发挥平时的能力,而达成你的要求,属下因而也得到了充实感和满足感,即使工作迫在眉睫,也能够从容不迫地完成。如何才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境界呢?

在给下属安排任务时,你可以对下属说:“这件工作拜托你了,希望你能好好地完成它,大家都拭目以待。”此时,下属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且努力振作,全心投入工作。此方法对所有的部属都适用,交给谁做,肯定之前都是深思熟虑过的。主动性不强或是喜欢表现自己的部属都可以用此方法来激将他,以此取得满意的结果。

激起部属的英雄气概。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你已胸有成竹,想让某某部属主动承担,你与他商讨时,故意装出难办的样子说:“这个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真伤脑筋,你有没有什么好点子?”此时若部属说:“如果这样办应该可以……”如果部属所说出来的想法与你的想法能够相吻合或是差不多,你就需要乘势追击,并诱导他,“这是个好办法,这件事就由你去办吧!”对此,你还可以做点补充。当然,不是所有的部属都能和你的想法一致,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慢慢诱导他向你的想法靠拢。当遇到一个束手无策的问题时,运用此方法效果也不错。比较沉稳的部属用此法激将,效果则会更好。

用激将的方法唤起部属的责任心。针对某问题,假设你对部属提起:“这件工作难办,我看算了!”或是:“这件工作一定要由拿手的某某来做才行吧!”然后询问他的意见,此时对方若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相信他会拍胸脯说:“什么?那种工作我也可以胜任啊!”这件事很容易就搞定了。但如果部属欠缺魄力,你还是考虑之后再做决定比较妥当。

这些都是为激起部属的士气而使其听命于上司的策略,在运用此方法时还需注意,必须认同对方的立场、想法、观念,并且给予高度的评价和信赖。基本上,这和激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句俗话:“猪受到鼓舞也会爬上树。”相信这也是促使人们卖力工作的有效办法。

以上所讲述那些,从表面上看来似乎颇为尊重部属的人格与能力,但如果细细思考,却又觉得那也只是将部下视为自己工作的道具而已,只要能够达到目标,未尝不可。只是最好避免使用一些比较恶劣的手段,那样只会弄巧成拙。有时候,无须欺骗,真诚也能使你万无一失。

历史记载:公元208年,刘备在曹操大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退守汉口,欲鼓动孙权联合抗曹。这样,刘备虽然陷入困境,却有可能坐收渔翁之利。担当说服孙权重任的是诸葛亮。孔明到达了柴桑后,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孙权正犹豫不决。实际上曹操也派来了特使,希望能够建立友好的关系。不过,曹操对孙权采取的是高压政策,使孙权感到心中不快,但对得势的曹军也感到担忧。为了防备曹操大军的进攻,确有与刘备合作的必要。然而,刘备如今已经是残兵败将,在军事上已经无足轻重,孙权的犹豫也是有道理的。吴国的重臣几乎都是投降派,多数人认为,“曹操兵力强大。由他统一天下那是早晚都会实现的事情,没有必要进行无谓的抵抗。”因此,他们都主张要考虑总趋势,先按兵不动。

初次会见孙权,见孙权相貌不凡,气度宏伟、刚毅过人,孔明考虑到用普通的方法说服对方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决定采取高压“激将法”。

孙权问孔明:“是否可以出战?”孔明则回答说:“可以投降。”意思是说:连我们蜀汉的军队都退下来了,再争还有什么意义,不是白白送死。

孙权听了此话之后气愤地问:“那么刘备有何打算呢?”孔明则回答说:“我们的主公刘备乃是汉朝皇室后裔,以英才闻名于天下,天下无不敬仰,所以,无论怎样失利,也绝不会因此而屈居人下。”孙权听到这番话大为愤怒,而后站起来斥责孔明:“你真是个懦夫,难道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孙权也并不是一个等闲之人……”他的话还留有余地。稍事冷静之后,孙权便把孔明叫到了另一个房间,请他献计献策。

事实上,孙权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刘备独树一帜,那些不归顺曹操的地方力量,必然会集合在刘备的大旗之下,与刘备联合抗击曹军。这个能否变为现实,最为关键的人物在于孔明,所以他很想知道孔明的实力。

孙权和孔明之间共同策划的方案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赤壁之战”。当年十一月,被孔明激起来的孙权大军,在汉口上游的长江上击退了曹操五十万大军,为东吴的存在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协助东吴作战的刘备坐收了渔人之利,不久占据了西蜀,此后,便出现了蜀、魏、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所以,激将法在做事时能够给我们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某人的把柄或是弱点来激怒对方,这样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日常用品、用具都有把柄,以此来给我们提供方便。在人情关系学中,也可寻找把柄、制造把柄用于控制他人,使其为我所用,听我调遣。

另外,有些把柄则是随机出现的,如辩论之中的口误,应该及时抓住,穷追不舍。如果对手把柄难寻或没有漏洞,也可以就此发挥创造性地制造出或挖掘出把柄,强行安置于此人。

在此要提醒大家:朋友之间吐露真相是危险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日后会不会反目成仇。因此,人际往来,交朋结友应懂得矜持之道及胸有城府,避免授人以柄而沦为受制于人的可怜下场。有这样一个实例:

朱博本是汉代的一介武生,后来调任左冯翌地方文官,利用一些巧妙的手段,制服了地方上的恶势力,被人们广为传颂。

在长陵一带,有个大户人家出身,其名叫尚方禁的人,年轻时曾强奸别人家的妻子,被人用刀砍伤了面颊。如此恶棍,本应重重惩治,只因他大大地贿赂了官府的功曹,而没有被革职查办,最后还被调升为守尉。

待朱博上任之后,有人则向他告发了此事。朱博觉得岂有此理,因此事会见了尚方禁。当时尚方禁的心中虽七上八下,但也硬着头皮来见朱博。朱博仔细看尚方禁的脸,果然发现有痕迹,让其下属左右退开,假装十分关心地询问究竟。

尚方禁做了坏事心中自然有数,正所谓做贼心虚,知道朱博已经了解了他的情况,就像小鸡啄米似的接连给朱博叩头,如实地讲了事情的经过,头也不敢抬,只是一个劲地哀求道:“请大人恕罪,小人今后再也不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了。”

朱博突然大笑道:“哈哈哈……男子汉大丈夫,本是难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本官想为你雪耻,给你个立功的机会,你愿意为我效力吗?”

于是,朱博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出今天的谈话情况,要他有机会就记录一些其他官员的言论,及时向朱博报告。就这样,尚方禁成了朱博的亲信、耳目。

自从被朱博宽释重用之后,尚方禁对朱博的大恩大德铭记在心,所以,干起事来十分卖命。不久,利用这条眼线,朱博破获了许多起盗窃、强奸等犯罪活动,工作十分见成效,使地方治安情况大为改观。朱博也因此被逐步提升为连守县县令。

随之又过了一段时期,朱博突然召见那个当年收了尚方禁贿赂的功曹,对他进行了独自的严厉训斥,并拿出纸和笔,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贿的事全部写下来,并命令不可有丝毫的隐瞒。

这时,那位功曹早已吓得如筛糠一般,只好提起了笔,写下自己的斑斑劣迹。

由于朱博早已从尚方禁那里知道了这位功曹贪污受贿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写的交代材料,看过以后,觉得大致不差,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听候裁决。从今后,一定要改过自新,不许再胡作非为!”说完之后就拔出刀来。

功曹看到朱博要拔刀,当时就吓得两腿一软,又是打躬又是作揖,嘴里不住地喊:“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只见朱博将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写下的罪状材料,三两下,将其划成了纸屑,扔到地上了。

自此后,那位功曹终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工作起来可以说是尽心尽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这些弱点利用好了便是很好的动力。

能屈才能伸

从古至今,成大事者必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人生处世有两种境界:一是逆境,二是顺境。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这时应懂得一个“屈”字,委曲求全,至少能够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的出现。在顺境中,运气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应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能够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能屈能伸从做人方面来讲,应该有刚有柔。人太刚强,遇事就会不顾后果,迎难而上,这样的人很容易遭受到一些挫折。而人生苦短,能忍受几多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就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这样的人想要成就大事是很难的,因为一味软弱,终究是扶不起的阿斗。做人就应该做到刚柔并济,能刚能柔,能屈能伸,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做到屈伸有度。

刚强对一个人来讲很重要,也是一个人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有限度,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但是不能不问原因一味的刚强到底,要知道,刚强者不能持久。况且刚强的人都心劲足、血性大,遇到困难耗尽心血,硬撑死撑,直到精血耗尽,无可再撑,一旦折服,想要再有重新站起的机会就很难了。

柔弱却可得长久,柔者具有包容力,海纳百川,就是靠兼柔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一味地柔弱,就会遭到欺凌。俗话常讲,一个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得刚强,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无志空活百岁,柔弱纵能长久,最终也只是白白消耗岁月。

“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忍小谋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不要计较一时一事的得与失,不要急功近利,一切要以实现大目标、成就大事业为重。不因小失大,不因大而丧失信心,放弃眼前的努力。

翻阅历史,出仕入宦,最当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勾践忍辱灭吴国,韩信负重成大器。要做到以柔克刚,忍耐也是做事时非常有必要的。当决战的时机还不成熟而对方咄咄逼人之时,要忍耐,忍耐,再忍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商潮滚滚,多少豪杰”,“英姿勃发,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成功者的低吟,这是成功者的浅唱,这是成功者的辉煌……那么成功者的背后呢?我们没有看到的是步履艰辛,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失败的侵袭。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何不问问自己,失败更可耻,还是颓废可耻?屈和伸,也是互相转化的,没有真正的失败,哪里会有最后的成功?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改变,日日不断地茁壮发展,这也是大原则。

屈伸之道的屈并非是茫无目的,而是一种计谋,一种手段,伸才是最后的目标。目前的忍辱负重是为了未来的胜利,暂时的退却和忍耐,并非懦夫的表现,而是意志坚定,目光远大的表现。以屈求伸乃真理,笑到最后方为真英雄!一个人斤斤计较,处处与人摩擦,即使他本领再高,聪明过人,也往往会使自己壮志难酬,事业无成。一个企业家在处理公司事务时,如果不管大小事务都一律狠抓不放,那么,最终是大事解决不好,小事解决不了,以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条件不利和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对外消耗对方,对内加紧修整调配,自我增强,适时以动!屈,要有明智的谋略,否则与降无异。屈,还要有思想的灵活,不要只看到不利条件的阻碍与对方的优势,而忽略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有利时机的把握!屈后勇斗智!屈并非妥协与投降,非一退而千里,并不是在自保之中放弃谋求进攻和自强。在条件成熟之时,适机以动,先发制人,先兵制胜。能屈能伸,寓屈于伸,这才是一个真将才的风范!然而,“伸”也绝非是一字之简,伸的同时还需要有英明的决策。

据历史记载,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势均力敌。刘邦借助大将韩信一统天下,韩信也因此封王封侯。然而,这个封王封侯的韩信却曾忍受着胯下之辱。

在韩信十分年轻的时候,曾经接受过乞婆的喂养,受到了当地人的嘲笑。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从对面走过来几个当地最不好惹的地痞流氓。他们截住韩信嘲笑他“漂母食”,并且无理地要求韩信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如果不爬就会打死他。

当时,韩信在那里思考了一会儿,便伏下身去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然后拍拍衣上的灰尘信步而去。那些地痞流氓为此哈哈大笑,说韩信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以后不会有所作为。

经过此事之后,韩信发奋,学得一身的兵法,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被萧何引见到刘邦帐下,很快就做了大将军,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假如,当初韩信一气之下,宁折不弯地与那些流氓拼了,也许,他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什么作为了,历史上也不会出现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只会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屈死鬼。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什么假设,但是,历史中的智慧却值得我们思索。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刚能柔,也是源于韩信的典故。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堪忍受,而且简直是奇耻大辱,然而韩信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这表现出来的是何等的胸襟和魄力。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首先就要学会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耻辱。历史赋予你重大的任务,你首先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准备,那不仅是命运对你的考验,同时也是自己对自己的验证。面对耻辱,需要冷静地思考,接受一切可能会出现的生命劫难,问一下自己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永难再起?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情况,那就需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凭借着自己的一时意气用事鲁莽行事。因为,人在遭遇困顿、厄运和耻辱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那么,最重要的是需要保存实力,而不是拿自己的命运作赌注,作无谓的斗争。一时意气是莽夫的行为,绝不是能够成就大事之人的作为。

学会能屈能伸,“屈”也只是暂时的,暂时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长久的事业和理想。不能忍一时之屈,就不能使壮志得以实现,使抱负得以施展。“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的阶段,就像运动员跳远一样,屈腿则是为了积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发力点上,然后将身跃起,在空中舒展身体以能够达到最远的目标。

仓颉造字,屡显奇意。只一个“忍”字实在了得。《说文解字》中说:“忍,忍于心也。”由此可见,忍是炎黄子孙多么难能可贵的品格。自古及今,真正的英才能雄霸一方,被冠为“英雄”的,大多能够以“忍”字垫于心底。

曹刿“且慢,听其三鼓方可攻之”,是忍;孔明“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是忍;刘邦“明日亲自去谢项王”,是忍。然而,他们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何还要留下一个“忍”字呢?因为他们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若不忍,曹刿也能略胜敌军,但无法击之一溃;若不忍,诸葛亮或许也能小有名气,但绝不可能有统领千军的机会;若不忍,刘邦似乎也可于关中苦撑几日,但终不能一统天下,大获全胜。由此可以看出,忍定是成就大事所必经的磨难。

谁都明白,忍的确很不舒服。明明自己有“智与力”,又有“物以相之”,为什么还不能大打出手呢?其实,这就像是射箭,剑拔弩张,但弦犹未满。若此时一松手,箭似乎也可飞出几米,但要想做到百步穿杨,那就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此时,若射手能忍一忍,停一停,把弦拉得劲如满月射出,必势如破竹,达到无坚不摧的境界。

但“忍”字并非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韩信能忍得胯下之辱,后来身居高位,尽得雄姿英发;而项羽却没能做到忍,面对乌江无法自拔,枉称霸王,一世英明,只有随着滚滚浪涛东流去。一个在裤裆后面发现了一片蓝天,一个空自哭于地府,其境况是何等的天壤之别。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其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其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对于一个人、一件事物来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纷杂的世界,要想在这个世界更好更久地活下去,就需要有忍的耐力。

曾有人对“忍”字作了分析,忍是心头上的一把刀,其实,忍是对自身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厚积薄发。昔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寂然无声,但一旦爆发,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则一鸣惊人。

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个境界的人又有多少?忍绝非易事,而要以豁达的胸襟去面对挫折,这便更是难上加难了。那么,为什么人要豁达呢?

一个豁达的人可以开朗地面对人生,面对挫折,他也许会失败,但他一定不会因此而变得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以后他还会东山再起。事实上,豁达的人不拘小节,不会与人斤斤计较,所以,他们往往不会浪费时间干这些事情,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难道不是吗?

吴国的周瑜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将领,孙权也正是有了他的帮助,所以势力才会发展。他本可以以英雄的身份被载入史册,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不够豁达。原本夜郎自大的他,遇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后自然是心中不服。他想以借东风来为难诸葛亮,又强令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谁知诸葛亮不仅借来东风成功火烧赤壁,还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屡次加害不成,周瑜便哀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随即便口吐鲜血而亡。就是因为他毫不豁达,以至于最后被活活气死。与之相反的是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他是一个豁达的人。他曾领兵千里挺进大别山,创下“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神话;他也曾被扣上资产阶级走资派的罪名;他也曾是国家中央领导人;曾被开除出党……如果不是因为他有豁达的心胸,他又怎能走过这些风浪呢?如果他也像周瑜一样看不开,他还能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吗?

豁达的人积极面对人生。中医认为 “七情过度则伤人”,如怒伤肝、忧伤肺等。不豁达的人总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因此,这些人往往容易生病。毛泽东说过:“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代伟人都是以豁达的心境来面对人生大起大落的,因此,从未被打垮。

职场如战场,很多人在其中拼命,在里面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既要迎合领导意图,又要搞好同事关系,因此,往往需要学习一些职场之术。其实,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就已经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在今天的职场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在职场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等等。在这些事情出现之时,应做到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应该心胸放开阔,目光放远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