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心和自强,行动才有效

信心和自强,行动才有效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信心和自强,行动才有效自信吧,没有自信,活得好累。这种鼓舞性的暗示坚定了他的信心和勇气,使他的个性得到了有力的强化。可是当他正在充满信心地自学时,母亲却患病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这个少年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他常借用杰克宽敞的住宅举办募款活动,为帮助青少年的计划筹备基金。

4.信心和自强,行动才有效

自信吧,没有自信,活得好累。做个自信的人吧,自信会使你坚定无比。真的,自信的感觉真好。

俄罗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赫尔岑年轻时,有一次,他的一位女朋友请他去参加一个音乐会。音乐会没开始多长时间,赫尔岑就用双手堵起耳朵,低着头,满是厌倦之色。

女朋友看到赫尔岑这样,很是奇怪,问他:“难道你不喜欢听音乐吗?怎么音乐一响你就成了这副样子。”

赫尔岑摇了摇头,说:“这种怪异、低级的乐曲有什么听头?”

“你说什么?”女朋友大叫起来,“天啊!你说这音乐低级?你知不知道,这是现在社会最流行的音乐!”

赫尔岑心平气和地问:“难道流行的一定好吗?”

“那当然,不好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女朋友反问。

“那按你的意思,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啰?”赫尔岑微笑着回答。

女朋友顿时哑口无言。

自信的人,东西南北风都刮不倒,即便是龙卷风也一样。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是第一。

在生活中你敢不敢说“我是第一”?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困难。如果你是个渴望成功的人,肯定回答:“当然,我就是第一!”

那为什么一定要是第一呢?

因为你本来就是第一。至少,你要在意识中播种争第一的信心,这样,你的个性才会真正成熟起来。记住!生活需要个性。

无数受人尊敬的成功者,都曾经宣称自己是第一。是不是第一无须追究,关键是他们的确取得了成功。基安勒的故事对你一定会有所启发。

吉拉德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从意大利到了美国,在汽车城底特律度过了悲惨的童年,痛苦和自卑成为他的不良印痕。他那碌碌无为的父亲告诉他:“认命吧,你将一事无成。”这个说法令他沮丧,他老是想着自己苦闷的前程。有一天,母亲告诉他:“世界上没有谁跟你一样,你是独一无二的。”从此,他燃起了希望之火,他认定自己是第一,没人比得上他。

自信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当他第一次去应聘,这家公司的秘书要他的名片时,他递上一张黑桃A。结果立刻得到了面试的机会。经理问他:“你是黑桃A?”

“是的。”他说。

“为什么是黑桃A?”

“因为A代表第一,而我刚好是第一。”

于是他被录用了。

想知道后来的吉拉德吗?他成功了。真的成了世界第一。他一年推销1425辆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怎么样?第一的威力厉害吧?吉拉德每天临睡前都要重复几遍说:“我是第一。”然后才入睡。这种鼓舞性的暗示坚定了他的信心和勇气,使他的个性得到了有力的强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客观世界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不断地前进,因此有志者必须不断地自强,不断地更新自己。正如文天祥所说:“君子之所以进者,无法,天行而已矣。”

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10岁时,染上了猩红热,持续几天的高烧,引起了严重的并发症,使他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成了半聋。他默默地承受着孩子们的讥笑和无法继续上学的痛苦。他的父亲是个守林员,整天到处奔走。因此教他读书写字的担子就落到妈妈身上。通过妈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循循善诱的辅导,他进步得很快。可是当他正在充满信心地自学时,母亲却患病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这个少年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他不明白,生活的道路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幸都落到了他的头上?他今后该怎么办?父亲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要有志气,靠自己的努力走下去!”是啊!学校不收、孩子们在嘲弄,今后只有靠自己了!

年幼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从此开始了真正的自学道路。他从小学课本、中学课本一直读到大学课本,自学了物理、化学、微积分、解析几何等课程。就这样,一个耳聋的人,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授指导的人,一个从未进过中学和高等学府的人,由于始终如一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终于使自己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为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成功之路,正是自强不息含义最好的诠释。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有所进步,哪怕他再怎么才疏学浅,只要他自强不息,也终有成功的那一天。坚持自己的梦想

不论做什么事,相信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

杰克的朋友叫蒙提·罗伯兹,他在圣思多罗有座牧马场。他常借用杰克宽敞的住宅举办募款活动,为帮助青少年的计划筹备基金。

上次活动时,蒙提在致词中提到:“我向杰克借用住宅是有原因的。这故事跟一个小男孩有关,他的父亲是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一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

“由于经常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初中时,有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报告,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

“那晚他洋洋洒洒写了7张纸,描述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巨宅。

“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第二天交给了老师。两天后他拿回了报告,第一页上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F,旁边还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

“脑中充满幻想的他下课后带着报告去找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老师回答道:‘你年纪轻轻,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钱,也没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匹、花钱照顾它们。你别太好高骛远了。’接着老师又说:‘你如果肯重写一个比较不离谱的志愿,我会重打你的分数。’

“再三考虑好几天后,他决定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A字,我也不愿放弃梦想。’”

蒙提此时向众人表示:“我提起这故事,是因为各位现在就坐在200亩农场内,坐在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豪华住宅中。那份初中时写的报告我至今还留着。”他顿了一下又说:“有意思的是,两年前的夏天,那位老师带了30个学生来我的农场露营一星期。离开之前,他对我说:‘说来有些惭愧。你读初中时,我曾泼过你的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相同的话。幸亏你有这个毅力坚持自己的梦想。’”

自信的人自己拿定主意,追随自己的梦想。只要有毅力和恒心,最终美梦会成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在求生存、求发展,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人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也说不会做,依赖性太强,只想着依赖家长,依赖别人;有的人没志气,缺乏上进心,整天疲疲塌塌不得过且过;有的人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总是知难而退;有的人玩心太重,玩起来劲头特别大,静下来工作就会无精打采、潦草,甚至旷工不做。这些人,谈何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就是不依赖别人,不安于现状,勤奋,进取,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以此获得精神与物质的满足。自立自强是良好的品质,可贵的精神。自立自强的人,不论在工作,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凡是能自己干的,都不会依赖别人,把依赖别人、不思进取、不努力看做是没有出息的表现,是不光彩的行为,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的美好生活和获得事业的成功看做是一种莫上的光荣。

自立自强的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生存的原则,明白如果不自立自强,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所淘汰,而自己也不可能丰富生命的体验。

很小的时候,她也像别的孩子一样,拥有许多美好的梦想。其中,她的最大梦想就是上学读书,可是,她却从来都没有得到走进校门的机会。原来,在5岁时,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但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却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她,就是张海迪。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她却能发愤学习,学完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知识是一笔财富。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著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张海迪的事迹广为流传,要是换成你,这样艰难会不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想要哭泣呢?

可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张海迪却没有因此而哭过。她说:“我这些年来从没有为病痛哭过,让自己哭的是为那些热心关爱自己的人!”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具备自立自强的品质就很难生活得有意义。像张海迪,如果她选择依赖父母,依赖国家帮助也在情有可原之中,那样的她,只能是做一个附身虫般的生活。但是她选择了自立自强,虽然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众多的磨难,最后,她成功了,她的生命更具有非凡的价值。

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立自强的精神,不依靠自己解决问题,不能独立地走出困境,敢于面对挑战,他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就有可能被淘汰;而作为一代人,如果没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国家就无法强大,作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个国家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培养他们自己动手修理、到外边参加劳动的习惯。不管贫富,都要培养。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他们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才能适应市场经济。

刘女士,40岁,丈夫提出离婚。家庭出现了危机。她认为自己做了十多年的全职太太,放弃自己的事业,每天打理老公儿子的生活起居,辛辛苦苦为家做了很多却得不到丈夫的认可,百般痛苦,吃不下睡不着,受到严重打击。

痛苦反思后,她决定离婚,既然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她也不再依附于别人,不再这样没有自我的活下去,她坚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脱离社会15年,这个年龄很难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但她下定决心,不怕累不怕苦,不再缅怀过去的优裕生活,决定自立自强,找不到工作就去当保姆,当清洁工,以积极的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所发生的一切。慢慢地,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不断地努力下,经过两年时间,攒足钱租下了一家餐馆,当起了老板。

后来,她丈夫又提出复婚,承认了他以前的错误。看在儿子的基础上。她答应了,但是她要求必须做自己的事业。

现在社会男女平等,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女人在经济上大多依靠丈夫,而从某种角度上讲,家庭就是女人的全部。可是世间没有一层不变的事,婚姻也有太多的变数,谁也无法预料将来。倘若婚姻遭遇变故,自立的女人一定会很快站起来,因为她有自立自强的品质,容易找到自己的支点,而害怕自立的女人,则会失去精神支柱,感到天地塌陷,全线崩溃。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女人更需要自立自强,必须从思想上,能力上加强自己。只有如此,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变故,至少,都能很快站起来,能够养活自己,能够生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自立自强的女人会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得到人们的尊重,能够找到自我。

在培养自立自强品质上,有些国家做得比较好,原西德的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在瑞士,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

有一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起早贪黑,不眠不休,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他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更何谈如何取得事业的成功。为此,他非常苦恼,觉得自己认真努力了,为什么连份工作都找不到呢?

于是,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老船员,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一直关注着儿子。见儿子问自己,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很早以前,我的老船长对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间,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老船长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

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还是不得要领。他继续奔波忙碌。一天,他到一家公司应聘销售,招聘的人问他,你有什么技能?你做过什么工作?你看过《谁是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书吗?突然,他领悟了父亲说的那句话。这是一个知识的时代,没有知识,靠乱闯乱撞,瞎干苦干,成功的几率几乎是微乎其微。

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边做边学。不但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拥有了知识和技能。

现在他根本不必四处找工作,有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够加盟,而且待遇好得惊人。

“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是至理名言。因此,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面对了才有另一番天地,或许,困难正是促进你走向成功的捷径,迎难而上,这才是上等人生哲学。

人生看似很曲折,其实,除运气占一点点成分外,更多的来自于自己的努力,是否有自立自强的精神,是否有敢于挑战生活的勇气。如果能够做到抛弃浮躁,锤炼自己,加强自我的素质,机遇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自立自强的品质,需要每个人更能强化自己,丰富自己,让自己发光,培养责任和社会义务感。为自己努力修建一座高质量码头,何愁到不了幸福的彼岸。

也许,自立自强的过程会让你觉得累或苦,还可以伴随着病痛与折磨,可是,当你战胜困难、锐气不减、激情犹在的时候,当你以更新的姿态,以更刚强的生命力去迎接命运的挑战的时候。你会发自内心的感叹自己并没有浪费这青春年华。你都会为自己做到了自立自强而骄傲不已。也只有做到了自立自强,你的人生,才会达到无怨无悔的境界。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