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进步的阶梯

书,进步的阶梯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书,进步的阶梯书,是进步的阶梯。他们高度评价书籍,“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一问价格,使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此一举动,足见曾国藩青年时代志趣的高雅。诸葛亮知道自己读书方法正确,知识面超过四位好友,自信可以当到丞相,并能够当好丞相。

书,进步的阶梯

书,是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取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学习不限于读书,但读书是学习的基础,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北宋的欧阳修认为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说:夫学非读书读书之渭,然而不读书则无以知为学之方。华罗庚曾言:学习必须先从踏踏实实地读书开始。

古今中外,无数贤人志士、科学家对书的爱好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他们高度评价书籍,“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一切震撼智慧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所以渴望人生出色的你也应该爱读书,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和自觉性。

爱书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和知识,这也是获取成功的一种智能。通眼看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无不都是极其喜爱读书的人。

曾国藩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一次会试落第后,他搭乘运河的粮船南归。虽然会试落榜,但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作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

这时曾国藩身边所剩的盘缠已经无几。路过睢宁时,遇到了睢宁知县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与曾国藩家是世交,认得曾国藩。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所任的县上玩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湘乡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曾国藩的言谈举止中,便知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自然无量。他见曾国藩留京一年多,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曾国藩。于是当曾国藩开口向易作梅知县借钱作路费时,易作梅立刻借给他100两银子,临别时还给了他几两散银。

经过金陵时,曾国藩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流连忘返,十分喜爱这块地方。在书肆中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爱不忍释,自己太需要这么一部史书了。一问价格,使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史书买下来,而那书商似猜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理,一点价都不肯让,开价100两银子一钱也不能少。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好在金陵到汀乡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钱定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少用。虽然银两很有限,但自己随身所带的冬季衣物在这初夏季节也用不着,还可以拿去当了换点盘缠。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此时,他如获至宝,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平生第一次花这么多钱购置财物,这就是书籍。此一举动,足见曾国藩青年时代志趣的高雅。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不爱钱,不聚财,但对书却极其痴迷。

每个人也都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用读书的方法来增强自身的才干,铺就成功之路。

读书方法是关键

读书方法的正确与否,是一个人能否获得丰富知识、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否拥有出色人生的关键。有很多人从少到老,苦读了不少书,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最终不仅未能成才,反而使其身心受到严重影响,抱憾终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就如同每人的习性不同,做事的方法也不同一样,读书方法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佳方法。

1.诸葛亮——观其大略

诸葛亮的家世并不显赫,家境也不宽裕。《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智慧能力描述甚多,但是并没有强调他天份多么高。最值得回味的是介绍诸葛亮背景时的一段文字。“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这段话指出了一种优秀的学习方法。诸葛亮的四位好友肯定都是聪明过人的,但是为什么他们都只能做到刺史、郡守(相当于今日的省市级官员),而做不到丞相(相当于总理)一级呢?诸葛亮又为什么能够自己断定可以同古代圣贤相齐名呢?答案就在引文中。原来,那四位好友平时读书“务于精纯”,这样的读书方法使得这些好友在某些方面很精通,对书面理论很精熟。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知识面就不广阔,对社会现象不关注。所以,他们就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种方法意味者他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性掌握和知识领域的开拓。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书本知识观其大略后,就可以省出时间来阅读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知识渊博。而知识渊博了,对社会现象就能了如指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增强了。诸葛亮知道自己读书方法正确,知识面超过四位好友,自信可以当到丞相,并能够当好丞相。这就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预测能力是由于他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2.列宁——批注阅读

列宁酷爱读书,在紧张的革命斗争生活中,甚至在被捕、流放中仍然手不释卷。他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在书的扉页上或封面上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论断的所在页码。

列宁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非常认真地对待,从不马虎草率。他一般使用铅笔批注,很少用钢笔。他写批注的过程,可以说是与书的作者探讨甚至激烈争论的过程。每当读到精辟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言”等,读到谬误处,就批上“废话!”、“莫名其妙!”等等,有的地方则干脆写上“哦,哦!”、“嗯,是吗?!”、“哈哈!”、“原来如此!”等等。其读书入神之态,跃然纸上。

更有价值的是,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认真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认真钻研,把握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督促自己动手笔录,记下某些感受、某个思想火花。将来重温此书,还可进行比较,看看当初的认识是否正确,这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3.杨振宁——渗透读书

杨振宁教授认为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的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4.李敖——跳看、两到和同步

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读书效率,但却不是每人都能做到。“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

李敖读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眼到”、“手到”。他说:“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过目即忘,读了等于没读。若能眼到、手到,在书本上勾勾划划、写写眉批,做些简单笔记,必有助于记忆。其实慢读比泛泛而读有效。

第三个特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这种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5.王力——先读序文和凡例

一本散溢着油墨清香的新书,一般读者拿到手,往往迫不及待地跳过目录,直接读起正文来。可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却不是这样,他拿到一本书后总是一丝不苟地先读序言和凡例。有些书的序言装在书末,他就把序言提到前面来读。

王力教授说:“序言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作序的,还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我们切勿忽略。”他要求青年人要重视阅读序文和凡例。这样往往能首先在总体上把握全书的特点和大致内容。此后,再去具体阅读各个章节。

6.爱因斯坦——一总、二分、三合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上有着重大贡献。有人曾问爱因斯坦是怎样读书的,他以自己独特的才能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方法。这对读书学习是很有启迪和借鉴之助的。

一总:就是先粗略地浏览前言、后记、编后语等总述性的东西,再认真地读读目录,以概括了解书的内容、结构、要点及体系等,以便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就是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而着重读那些大标题、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因为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细读。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已有了具体印象的基础上,再回过头仔细读一遍目录,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东西。有些人往往在这一步上不甚注意,看过书一扔了事,这样读书则难以深入。

7.巴金——静坐回忆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1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2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先生这样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个事例说明,在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像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从已读过的书中汲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做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