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月金领之路

月金领之路

时间:2023-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JUL 7月 金领之路7月第一周星期一 人生要从《水浒传》开始,突破常规人生的第一阶段首先要从《水浒传》开始,也就是要脱颖而出,打破常规。在《水浒传》阶段,最重要的素质是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星期五 明确目标,逐步靠近对于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卫哲说,不可能有个事先设定的精确目标,然后你再按照既定程序一步一步毫无变数地接近它,那是童话世界中的故事。

JUL 7月 金领之路

7月第一周

星期一 人生要从《水浒传》开始,突破常规

人生的第一阶段首先要从《水浒传》开始,也就是要脱颖而出,打破常规。人要想成功,第一阶段你首先要走出来。而《三国演义》至少要等自己做到第一线接班人之后再谈。

——2007年,卫哲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

背景分析

同样是工作,做着同一份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云直上,有的人忙碌一辈子,也只是一个从属他人的小职员?这其中的奥妙,就是服从与创新的平衡。比尔·盖茨说:“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他不但能主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能主动为老板分担忧愁,这样的员工,自然是当下所有老板最欣赏的员工。”

任何一个老板都不喜欢只会听从命令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没有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个员工最糟糕的不是缺少知识和能力,而是缺少积极主动的心态。一个没有主动精神的人,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件养家糊口的工具、一种生存的手段,甚至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让人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螃蟹这一道美味佳肴。

在《水浒传》阶段,最重要的素质是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要发扬主动积极的精神,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无论面对的工作多么枯燥乏味,拥有“我要做”的主动精神的人都会在相同的条件下,却能别出心裁,想出别人所想不到的或者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取得非凡的业绩。

行动指南

积极创新,主动去工作,才可以从同类人中脱颖而出。

星期二 给自己创造机会

如果你确有真才实学,而总是感到尚未得志,那么,你就要想办法为自己创造机会。比如说,你现在是一个部门经理,你要探索公司有哪些地方可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那么你可以为公司找到一个新的业务方向,你要将这样的方向作一个思考性的探索,做一番可行性的规划,然后你要把它演绎给你的上级管理层看,甚至可以让公司最高层的管理者去看,你要向他们去游说你的观点,要证明给他们看,这种方向对公司的业务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

——摘自2005年1月《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企业发展与四大名著

背景分析

哪家大公司不是MBA、名校毕业生一大把,要成为真正出类拔萃的一个,不是三五年就出得了头的。要尽快脱颖而出,仅仅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是不够的,当然得另辟蹊径展示你的与众不同。要让老板知道你勤奋工作,并不一定要在办公室苦干到晚上9点、10点。或许可以试试在夜晚12点或清晨6点给老板发一封重要的邮件,没有人会询问你当时在哪里,之前是否一直在工作。

随机应变,努力把握机会为老板排忧解难。其实基本道理不过是句老话: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意外情况总是在最没有防备的时候发生,在大多数人都无所适从的时候,那个挺身而出、化险为夷的关键人物必然能赢得老板欢心。要做到其实并不困难,只需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就可。

行动指南

抓住机会,主动展示自己实力。

星期三 关注在能力和技术的提高大于现金收入

对处于事业初级阶段的“发展中白领”,我建议,他应该更多注重自己能力和技术的提高,而不要将重点放在计较工作中的现金收入上。

因此,当一个人能够在作为部门经理的时候,不断地进行自我充实,增强自己的种种管理能力,他的业务水平会被他的公司所认可,他才有机会晋升为某一个部门的总监级别的管理者。

——2008年11月,接受新浪科技记者采访时说

背景分析

于丹老师说:“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淡泊的心境不是要放弃理想和追求,而是要端正思想,做一个踏实真诚、有自己追求的人。

被物质所奴役的人,多半虚荣心很强。这种虚荣心的人至少受到两种折磨:一是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如人的现状所折磨,这是一种等待的折磨,更是一种不如人的折磨,这种痛苦是难以言状的;二是达到目的之后,为惧怕自己的真相暴露所折磨。因为有虚荣心的人在面对自己成绩的时候总是保持一种玄虚的状态,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唯恐别人知道了这个途径之后也会走向成功,从而给自己造成威胁。

技术和能力则是一辈子的资本,并且只会不断增值。这是任何现金都无法买到的。

行动指南

选择行业时,要优先考虑对自己能力和技术的提高方面,而不是薪水高低。

星期四 只有专注才能成功

很多主管或者部门经理容易犯的错,就是在他管辖的业务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就过多地考虑和自己的上级讨论薪水和报酬的问题,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为主管和部门经理应该做的事情之中,比如经常接受的各种各样的培训。

——2008年11月,接受新浪科技记者采访时说

背景分析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成天被各种欲望塞得满满的,身体被压得气喘吁吁的,在这样的重荷下,事情往往做不好,结果总是偏离预定的轨道,离成功越来越远。

“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这是戴尔·卡耐基在分析了众多个人事业失败的案例后得出的结论。的确,如果一个人一心只是想扬名和挣钱的话,由于其动机强度太强,行为往往会出问题,要么不协调,要么出偏差。只有把心专注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中,人的最大潜能才能发挥出来。

行动指南

工作中要专注于事情本身,不能患得患失。

星期五 明确目标,逐步靠近

对于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卫哲说,不可能有个事先设定的精确目标,然后你再按照既定程序一步一步毫无变数地接近它,那是童话世界中的故事。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逐步去靠近。

——2008年7月,摘自新浪“天高云淡”博客

背景分析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组织了3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10千米以外的3个村子步行。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结果刚走了2千米就有人叫苦,他们越走情绪越低落;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当走到路程3/4时,大家情绪低落,疲惫不堪;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每1千米处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减少1千米,大家就有一小阵的快乐,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奥格·曼狄诺说:“一颗种子可以孕育出一大片森林。”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为行动指出正确的方向,才会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行动指南

职业终极目标可以不精确,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

7月第二周

星期一 从员工到主管

公司最初级的员工,通过自己的摸索努力,完成了合同或者完成了一个具体产品的开发,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那么,他在第一个阶段作为一个公司的基本职员,他的表现是称得上及格的。他要在第二年争取成为同样一个业务领域内的主管,这个主管职位也可以被称作科长等,关键就是要看,他是不是积极地在做一些主管或者总监在做的事情。

——摘自2005年1月《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企业发展与四大名著

背景分析

当员工的时候总认为当主管就是发号施令,但突然有一天把自己从员工位置升到主管位置上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因为员工与主管毕竟不同。

员工是做事,是“专家”,立足本职,按照上级的指示按部就班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力争多快好省,尽善尽美;而主管是“管家”,不是凡是亲力亲为,把相关工作根据每个岗位的分工,依照每道工序的前后衔接及工作标准,委派给每个员工,并指导、监督他们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组织目标。两者工作内容、性质有很多差距。

因此,从员工到主管要进行一次痛苦的蜕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处理人和事非常得心应手,需要进行基础功修炼。要管理好自己,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努力把目光向主管靠齐,那么升职就指日可待了。

行动指南

管理好自己,出色完成工作,这是晋升的前提。

星期二 总监相当于公司头脑角色的一部分

作为总监,对内,他要负责好整个团队的管理,实现团队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对外,他要负责将原有业务朝更高层次和更新内容进行开发,开发出富有想象力的更多的业务线。公司的业务增长很大一部分就是靠总监不断地寻找新的业务方向来实现的,作为总监这个级别的人,事实上也要承担起公司头脑角色的一部分。

——摘自2005年1月《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企业发展与四大名著

背景分析

战略大师迈克·波特说过,优秀的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延伸和扩张公司的价值链,去维系和发展能体现公司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崭新的业务领域。他所说的“优秀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公司的CEO。

但是事实上,这也适用于从主管、经理到总监的所有管理人员,当他们在“延伸和扩张公司的价值链”的时候,也就是迅速而坚实地行进在晋升之路上的时候。

行动指南

总监就是要既做好业务,又要有长远的目光。

星期三 副总裁都做什么

清晰一点说,所谓的副总裁,就是要求至少能够管理两个以上的智能部门,能够把公司两块不同的业务都放在他的旗帜之下,这两个部门的关系往往非常密切,但肯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两种相对独立的业务。

比如说,公司的财务部门和公司的IT部门,两个部门都有他们自己的部门总监,他们运作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那么如果有一个人他既精通财务方面的工作,又了解IT方面的业务,那么他就可以成为统领这两个不同部门的副总裁。又比如说,一个人他很了解财务部门,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不同领域,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在这两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比较出色的管理能力,那么公司可以考虑把这两个部门放在一起让他去管。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产生一种领导上的方便,以及节约部门之间互相沟通的成本,缩小部门之间互相理解的距离。这就是许多公司把不同的业务部门统归在某一位副总裁之下,让他去领导的理由之一。

——摘自2005年1月《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企业发展与四大名著

背景分析

从卫哲的亲身经历中可以看到,所谓的副总裁本质就是:他要能够领导两个甚至多个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一个部门总监要走向副总裁,这当中他要走过全新的道路,他在管理好自己本部门的同时,还要去熟悉那些和他的本部门有紧密联系的部门的业务,并且争取为其他的部门也创造价值,那样他的综合管理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提升,他也就比较接近胜任副总裁这个职务。

行动指南

如果可能的话,多精通几门专业或几项工作。

星期四 总裁与副总裁的一步之遥

从副总裁到总裁这一步,很多人一辈子跨不过去,很多人一跨过去就失败了。总裁与其他职位的不同在于两个方面。就对担任这一岗位的人的要求来说,总裁需要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就岗位性质而言,作为总裁必须懂得平衡和妥协。

——2005年10月11日,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背景分析

一个年轻人从他大学毕业之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短则七八年,长则10年或者更多,只要他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而且足够勤奋,总有一天他能够坐上副总裁的职位。但是,为什么许多人做了十几年的副总裁,却最终也没有坐上总裁的职位?

排除了能力上的不足,那么很有可能是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力不够。

身为一名领导者,要比员工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以身示范,激励士气。言教不如身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以身示范,自己做到了才能去教育员工,以身立教,以行导行,用自己的习惯去引导员工要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效力。领导者的工作习惯和自我约束力,对员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领导者满腔热情,对工作尽职尽责,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行动指南

管理者的首要要求便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月第三周

星期一 前10年积“术”

建议大学生在刚出校门的几年内不要过多地去考虑薪资的问题,而是要利用这宝贵的几年积累知识、人脉和经验。也就是积累“术”,前10年要关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要随时关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仅利用长处来攀爬,就只能做到总监或者副总裁的级别,而无法获得更大的飞跃。建议学生要随时了解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增强自己的执行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2010年2月,卫哲在“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职业训练营开营典礼上说

背景分析

扬长避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卫哲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利用长处可以爬高,但是只有弥补短处才会有质的飞跃。

首先,在职场抉择中,你无须考虑一个职业能不能立即给你带来很高的收益,能不能使你成名,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的职业,应该选择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长处得到充分发展的职业。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等于存了一笔利率最高的存款,它能使你的人生不断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等于贷了一笔利率最高的贷款,它会不断削弱你的人生。

其次,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木板来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只有补短才更容易提升自我。人无完人,即便你是名校之“天之骄子”,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业务骨干”,还是“至高无上”的总经理,都是如此。一个人想要持续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短处,这才是关键所在。

行动指南

把探照灯打在自己身上,如同别人看待我们的目光一样自我审视,扬长的同时更要补短。

星期二 第二个10年练“理”

职业经理人进入职业生涯的第二个10年,一般就要上升到商界管理层,则要偏重关注损益表了,就是所说的“理”。当你积累了资产,你就要看你的资产有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估,得到有效的实现。如果在原公司没有得到很好的价值体现,就要考虑跳槽了。

这时需要训练如何才能把自己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传递给别人,让更多的人去获得成长,使企业得到发展。成功的战略往往是需要“理”的支撑,团队的协作。

——2010年2月,卫哲在“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职业训练营开营典礼上说

背景分析

当今职场,跳槽早已司空见惯,然而一项调查显示,有54.3%的人觉得年轻人就该多尝试,而82.7%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尽满意。一位参与调查者表示,虽然尝试更换过不同职业,“感觉都不是我想要的,但我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频繁跳槽不利于自身职业的长远发展,久而久之不免会形成好高骛远、心浮气躁的作风。当“职场跳蚤”寄希望于未来会更好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想到,一次次失败的经历最后同样会成为阻碍自己跳跃的“玻璃罩”,甚至远远比以往的那些“玻璃罩”压得更低,以至于最终失去起跳的力量。

所以,那种只是为了改变环境,而并没有明确的目标的跳槽是盲目的,新“槽”往往仅仅是一个暂时的落脚点,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堕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只有明确了目标,把工作当做积累经验的一次机遇,许多职位原本不是非跳不可,而即使要跳,积蓄了足够能量选准定位之后的厚积薄发,也远远比撞大运式的频繁跳跃更容易抵达幸福的终点。

行动指南

“职场跳蚤”的勇气与执著令人肃然起敬,但准确而清醒的定位更加重要。

星期三 学会取舍

人在工作中寻求三样东西,一是好的待遇,二是学习发展的机会,三是好的工作环境,在不同的年龄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年轻的时候要选择有好的发展空间,年龄大一些后,可能家庭负担重了,就多考虑一些待遇,到老了再找一个环境好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平衡好,要学会取舍,一步一个脚印。

——摘自2008年7月《中国信息产业网》报道:不敢一日自废惰

背景分析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已经适应的。

有一位老将军一生戎马生涯,酷爱收藏瓷器,近于痴狂。把玩之时,加上万分小心。有一次,一件心爱的瓷器不小心从手中滑落,这位老将军奋不顾身,在瓷瓶落地前,又将它接在手中。瓷瓶未破,老人却惊出一身冷汗,他想:“我带领千万大军出生入死都未曾害怕,一件瓷器却吓成这个样子。”终于他顿悟:是因为自己有了得失之心。于是,他决然地把瓷器摔碎。这位老将军砸碎了瓷器,却寻回了自己的人生真谛——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过分执著。所谓不过分执著,就是不偏执于某一个方面、某一种欲望、某一种企图、某一种目的或者某一种过程。任何偏执都可能使人失去客观的判断,从而错过了美景,贻误了人生。

行动指南

不可过分执著,有得必有失,不要因偏执违背了自己的选择。

星期四 从士兵到将军

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犯错误是难免的,我觉得我由于不同的错误挨骂很正常。该,活该,该骂,我确实没做好。但如果我是由于同样一个问题挨两次骂,挨三次骂,那就是我比较笨了。所以我尽可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叫“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就是干好本职工作以外,总是想多干一点。这“锅”是什么?“锅”是我的上级。尽可能地从我的角度看,能为我的上级做点什么,同时想方设法把手上的工作让我的下级去做。

——2003年,卫哲接受《财富人生:被命运浓缩过的三十岁》电视节目叶蓉访谈

背景分析

卫哲用了15年,“如同坐火箭一般”完成了从士兵到将军的升迁,他的职场生涯几乎是“一部白领染成金领的卫氏职场史”。

在工作中没有挫折和失败,年轻人就不会有进步,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是在现代职场上,你的挫折和失败都是有成本的;你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多了,你的人生也就变得平庸了。由于缺乏职场所需的常识,对一些基本细节问题的处理表现得很无知。在职场成长的道路上就要付出额外的代价,这必然会影响你成才的几率。对社会而言,这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对你个人而言,则有可能是平庸生活的开始。所以,错误可以犯,但是尽量不要重复犯。

有人说,伟人改变环境,能人利用环境,凡人适应环境,庸人不适应环境。这话有一定道理。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不根据变化着的环境调整自己,只有死路一条。在现实中,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不同态度,要根据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在不断寻找出路中重新获得成功。在发现事物已经发生变化时却不采取任何行动,继续抱着自己的经验,站在原地幻想,结果被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蒙蔽了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

行动指南

以灵敏的嗅觉和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去预见、去应对、去适应。

星期五 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2008年3月,卫哲在“第三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大会”上说

背景分析

上级不单单是简单地安排工作任务,监督下属的工作情况,还应该起到一个带头模范的作用,正如我们对党员要求要有先锋模范作用一样。有时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常想起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一幕,国民党的军官手一挥,大喊“弟兄们,给我冲”,自己却畏缩不前,甚至往后溜。共产党的军官,确是自己端起一挺歪把机,冲了上去,于是下面的战士便个个争先恐后地跟着领导冲向敌群。

如果把经理比作一个基层的指挥官,在工作态度上和行为模式上,就要有自己冲上去的态势。要给团队树立一面旗帜,形成一种精神。《亮剑》里的李云龙这个角色有很多人物特性,但其中一种就是身先士卒,极强的团队领导示范能力。

一个不能以身作则的领导者,是不能让下属信赖的,也是没有领导力的领导。就像是一名面对敌人进攻的连长大喊:“同志们,给我冲啊”,却没有一个人响应那样的可悲。

不过,在现代团队管理中,经理人有时又很容易进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事事亲历,职责不明确。这也是管理者的一忌。

行动指南

在下属中要时时以身作则,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星期一 火箭式提升而不是跳跃

我要澄清一下,所谓平步青云,所谓火箭式提升,它并不是指跳跃式提升。火箭有三级,一级、二级、三级,火箭式提升也是逐级而进,完成前级再进入后级,而跳跃式提升是去越级地跳过很多必须经过的历程。

我鼓励赞赏火箭式提升,但是反对跳跃式提升。你要从最基本的每一个岗位干过,我10年来从最基本的秘书工作,到部门助理,到副科长及科长,到部门副经理及经理,然后是副总监及总监,再到副总裁并最终到总裁,其中没有一个岗位被我跳过。你如果跳过这个岗位,你就必然会有业务知识或管理经验的空白点,所以空降兵式地跳跃我是反对的,可能会有短期的辉煌但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成功。

——摘自2005年11月《新民周刊》报道:成功是一种平衡

背景分析

有一个人学法律,却热衷戏剧,常想有机会登上大银幕,成为大明星。可是,他人从没有看见他去尝试那些可以进入影视界的机会。于是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

那个人说:“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们竞争。我已经快30岁了,即使考进去之后,也不过是做个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思?我要等什么时候有大公司找某一部影片的主角和我的性格戏路合适的,我一去,

7月第四周就会录用,那才可以一鸣惊人。”

可是,像他说的这样幸运的人能有几个?于是,他只好任岁月蹉跎,年华老去,而他的愿望仍只是个愿望。只因他不肯从头做起,所以永远接触不到他理想的天堂。

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一步一个台阶而上。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好低下头,认真耐心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发现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了多少险路。

行动指南

再宏伟的设想,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

星期二 成功没有捷径

没有捷径,只有怎么抄小路,或者说,怎么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

我正式毕业是1993年6月,很巧,接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是2002 年6月,正好相隔10年。从时间上看,确实比较短。但从小秘书到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一个总部的负责人、一条业务线的分管副总裁、执行总裁,一直到总裁,我没有跳过一个岗位。同时,我在工作期间做了很多其他事,读MBA、EMBA都没有耽搁我的事业进程。三步并作两步走,我用了10年时间,走过了别人15~16年才能走完的路。

——2005年10月11日,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背景分析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一个青年员工平时工作懒懒散散,在转正前一个月他问老板:“如果我兢兢业业工作一个月,我能转正吗?”老板答道:“你的问题让我想到一个冷房间的温度计,你用热手捂着它,能使表上显示温度上升,不过房间一点也不会温暖。”渴望成功,追求成功是每一位有志青年人的向往和目标,但须知成功绝对没有捷径。

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如同狮子与羚羊的故事,“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天明该出发了,不要再睡懒觉,否则留给自己的只有掉队、被淘汰和无尽的悔怨。

成功没有捷径,但是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多加勤奋,巧用方法,则可以少走弯路,比平常人提前达到终点。

行动指南

成功无捷径,贵在肯登攀,使用好你的攀登工具。

星期三 每个台阶上停留的时间都很短

仅仅用了1993-1998年的6年时间,我就成为一个大型证券公司的部门总监,有些人认为我是在坐直升机,事实上我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中,没有一个凭空跳跃的阶段,只不过在每个台阶上逗留的时间都非常之短。

看起来我的升职时间很短,但是仔细算起来,我从秘书到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一个总部的负责人、一条业务线的分管副总裁、执行总裁,一直到总裁,我没有跳过一个岗位。

——摘自2007年2月《全球商业》报道《百安居卫哲》

背景分析

卫哲的金领之路是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没有跳过台阶,不过是在每个台阶上停留的时间都很短,这跟他自身的勤奋和平时不断的积累有关。厚积薄发是一门艺术,需要许多年的默默积累和准备,才能在恰当的时候“一鸣惊人”,快速晋升。

即使是舞台上精彩的表演,不是一天成就的,也不是即时发挥的,而是在于平时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19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被当时的媒体一致盛赞为天才,对此,萨拉萨蒂回击说:“天才?37年来我每天都苦练14个小时,他们居然叫我天才?”一个人要想表现优秀,就必须在平时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仅盯着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只看到结果而忽略过程,就像只看到远方,而忽略了脚下的路,就一定会忽略了脚下的陷阱,最后目标也无法实现。真正取得成功的人,固然有目标,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能够埋头赶路,厚积薄发。

行动指南

平时不断积累,关键时候你才能发力。

星期四 什么是优秀职业经理人

什么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我认为可以把5个字拆开来说,第一是高度的职业化;第二要能够经理;第三要人格完整。

——摘自2005年11月《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百安居本色经理人

背景分析

职业经理时代正向我们走近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职业经理人的素质问题。那么,做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即卫哲说的“人格完整”。在岗位上工作一天就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哪怕是明天就离开这个岗位。

其次,职业经理人掌握着企业的经营决策大权,其行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兴衰,决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职业经理人在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规划,能做到经营、规划。

最后,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经理人之所以能成为职业经理人,就在于他具有经理人必备的专业素质,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质除包含良好的管理素质以外,还包含良好的业务素质,这一点对职业经理人是非常重要的。

行动指南

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要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运筹能力和专业素养。

星期五 总裁比副总裁更需要人格魅力

从公司副总裁到公司总裁这当中的距离,有时候会显得特别漫长。很多人职业生涯的顶峰就是副总裁,他们退休的时候名片上印的职务也许还是10年前的副总裁,这和职场竞争的激烈有一定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并没有通过培训和自我教育、不断地学习获得作为公司总裁所需要的高端职业素养。

从副总裁到总裁,减了一个字,却有巨大的差别。作为总裁,他不仅仅要有副总裁所需具备的所有管理和业务上的能力,还需要有一些全新的高端素质。比如说,我们曾经谈到,个人能力对于公司管理是不是需要?有些岗位是需要的,有些岗位则不需要;有些公司是需要的,但有些公司并不需要。比如说,那些时尚类的公司,它就需要自己的CEO具备个人魅力。只要这个公司的CEO按照它的业务特征,必须要经常面对媒体,那么,这个公司的CEO就必须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个人魅力。

我不把个人魅力作为企业管理的力量支柱和上述注重个人魅力的情况并不矛盾。一个是面对媒体的能力,一种向外的能力;一个是管理自己企业的能力,那是一种向内的能力。向外面对媒体,如果是一种经常性需要,那么这个CEO就必须要为了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去表现自己的魅力。向内,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一个CEO,要尽量地将自己的个人魅力从企业的管理中剥离出来。

那些经常要去面对媒体、面对公众、面对市场的企业,它的CEO是需要某种程度的个人魅力的。有些CEO喜欢热闹,那么他可以多参加一些媒体或公众的活动;不喜欢热闹的,就少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这是作为一个总裁所要有的一项新的能力。它可以被概括为:面对公众和媒体的个人能力。

——2005年10月11日,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背景分析

有的时候,一个领导人长得如何并不重要,学历、资历、阅历有多丰厚也不重要,因为一个人漂亮并且学历高不一定能吸引入,但内在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却可以使其成为众人之首。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无钱、无势、无地位,除了爱一无所有。何以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能量,感召了如此众多的民众,解决了连联合国都不能解决的事。那就是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对于领导者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格魅力远胜于你的职业技能。其实职业技能也包含人格魅力。可以这么说,人格魅力无处不在,它可以表现在你的待人接物上,可以表现在你的谈吐处世上,也可以表现在你的性格气质上。要在职场中少走弯路,在进入职场之前你就必须开始一步步升华自己的人格魅力。

行动指南

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