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家丁跃生

企业家丁跃生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映日荷花别样红——记农民水生花卉培植专家、企业家丁跃生初生牛犊1994年7月,在“四面荷花三面柳,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大明湖公园里正召开第七届全国荷花展览会。而现在则是被中国同行们誉为农民企业家,被教授、学者们誉为农民水生植物专家的丁跃生。在其后的许多丁跃生传奇故事中,时时让人感到他有一种“书卷气” ,这是他有别于千万农民企业家的一大特色,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一大支柱。

映日荷花别样红——记农民水生花卉培植专家、企业家丁跃生

初生牛犊

1994年7月,在“四面荷花三面柳,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大明湖公园里正召开第七届全国荷花展览会。大明湖内莲叶接天,红荷映日。荷展区内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荷花在池内、缸里、盆中争奇斗妍,如美女比美。

会议大厅内,中外各地植荷专家、学者会聚一堂研讨交流各自成果。当日本教授渡边达三在他的学术报告中提到日本古莲“大贺莲”种子距今有2000年历史时,一个土头土脑的农民模样的中国青年皱起了眉头,一场学术争辩的风波在酝酿之中。而当渡边达三讲完了报告让听众自由提问时,那个土头土脑的中国青年站了起来,充满自信地问:“渡边先生,你说‘大贺莲’有2000年的历史有什么根据吗?据我所知,‘大贺莲’并没有2000年的历史。 ”

这一发问使大明湖大风骤起,莲叶翻浪。

而渡边先生问他:“你是什么人? ”那青年说:“我是南京的农民。 ”

“农民? ”

这一问一答让大明湖上雷霆骤响,大厅内人声哗然。

——在这专家学者云集之地,哪来这么一头“牛犊”闯进来顶撞外国的“大老虎” ?

等会场静下来时,渡边达三为避免尴尬场面持续下去不好收场,便托辞说:“这个问题一言难尽,让我们散会后再交流好吗? ”

散会后的争论终以渡边达三的坦然承认言过其实而告终。在交谈中渡边达三谈及南京的碗莲品种时,渡边达三说:“我刚从南京来,南京没有好的碗莲品种。 ”而这位中国青年农民则说:“南京不是没有好的碗莲品种,而是你没找准地方,在我的荷圃里就有名贵品种,渡边先生你愿意来看看吗? ”

这交谈又让渡边达三在辗转其他各地考察之后,真的来到了他的荷圃。渡边达三对他的荷圃除了赞不绝口,还买了他700枝花,并把他接到南京,在古南都宾馆继续交谈。另一日本客商还与这位青年签订了两万元的碗莲订购单。其中“相思红”的碗莲第二年在日本获日本皇太子奖。

这位青年农民是谁?

——他就是南京郊区江浦县(现归属浦口区)城东乡龙华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地道的泥腿子农民丁跃生。而现在则是被中国同行们誉为农民企业家,被教授、学者们誉为农民水生植物专家的丁跃生。

因穷思变

丁跃生所住的龙华村是江浦县城东离城最近的一个村子。

可是在丁跃生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年代(1979年),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挣不到一元钱”的穷日子。丁跃生和社员们一道听着队长的哨音下田插秧、耘田、施肥、割稻,和社员一道从田东头干到田西头,从日出干到日落。只不过他多了一个“记工员”的职务,因为他是高中毕业生,有“文化” 。

也许是因为丁跃生身上有着父辈留给他的勇于“革命”的基因,也许是读书生活给了他善思求索的种子,也许是两年脚踏实地务农的经历给了他促使“种子”萌动的水分。而1982年村里分田到户的形势终于敲开了“千年铁莲子”的外壳,丁跃生思变的种子萌芽了,和乡亲们一样,在种好自家的两亩大田之余,各自做着“发财”的梦。

开始,丁跃生的创业之路就像许多创业者一样,他养过黄鳝、种过平菇、栽过树苗,那都是当时正“时兴”的“事业” ,有人也因此发了小财。但丁跃生都失败了,不是技术不到位就是销路不畅。穷家当赔了本更是雪上加霜,有人会因此而掐死了这求变的种芽,而丁跃生则陷入了深思:技术不到位可以去学,问题是走大家都走的路即使技术到位了,产品出来了,又怎么能销得出、销得畅、销得俏?

对,要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走我自己独创的路!

敢为人先,敢为人所无,这就是成就丁跃生人生传奇的基因品质。

丁跃生从此天天往县城的图书馆跑,去看报纸、杂志,他不再是瞄着左邻右舍们的“事业” ,而是放开眼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从大千世界里去觅取信息。终于,他从《大众花卉》杂志上看到了王其超介绍“碗莲”的文章,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开始了他“艺莲”的人生传奇。

创业维艰

“莲花”即“荷花” ,被古人喻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从《诗经》到近代诗歌,赞美荷花的诗句无数。美则美矣,而“伊人”生在“水中央” ,“可远观而不可近玩” 。如能让她来到人们的居室,在阳台、在庭院、在温室,时时能近距离观赏,岂不更美?这就是“碗莲” ,顾名思义即长在碗中之莲,即微型莲花。这是古已有之今已失传的微型花卉品种。

说干就干,丁跃生当即给王其超先生寄去了100元,买来了100粒碗莲种子,迈开了他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时间:1984年冬天。

种子有了,怎么处理种子?

莲子被人称为“铁莲子”一点也不假,那么硬,咬不动、锤不得,不破开它埋在地下千年也不发芽。丁跃生也做过可笑的蠢事:用锥子锥,用锯子锯,都不行。

而接着令人惊叹的“传奇故事”出现了:他竟然找来了《齐民要术》 ,从中找答案。此书的书名是在中学教科书中出现过,它是北魏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书,距今1400年。但那是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知道祖国有此一光荣历史而已,谁想到会去找来实用?那时的高中毕业也只是“文革”时期小学的四年制、初高中两年制的高中生,能读多少书?找来了他是否能看懂?

他看懂了,他知道要去在糙石上磨去一头的壳。

在其后的许多丁跃生传奇故事中,时时让人感到他有一种“书卷气” ,这是他有别于千万农民企业家的一大特色,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一大支柱。他的书卷气从何而来呢?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经院深造,这无非是他刻苦自学所致,别无他途。

磨莲子是磨圆凸的一头呢,还是磨凹陷着花的一头呢?《齐民要术》没说,丁跃生的办法就是做试验,两头各磨10粒置于保温瓶中,看哪种能发芽(保温瓶还是从邻家借来的)。丁跃生就是这样以他的实践不断丰富着植莲技术,其后被他载入他的著作。

1985年春,丁跃生把100粒种子播种后成苗60余株;6月底有33盆开花,到1986年春翻盆得藕100多枝,因无多余盆种植,留了100枝种藕,多余的送给亲朋好友(就这100只“盆” ,还是从杂品店后院的垃圾堆里捡来的废品瓦钵子,有的不圆,有的破成两半,捡回来用水泥粘上)。1986年夏100盆碗莲竞相开放,他用三轮车运到集市上销售,虽也吸引了许多人,但无人购买。有的说是假花,用手摸摸,有的说是真的,但可能是野生的;有人说买了回家也不会侍弄。总之,大家都不认识它,它太陌生了。再说那是改革开放之后不久,大家的口袋还没鼓起来,十元一盆的花也舍不得买。丁跃生只好再运回家。年年花开花落,岁岁心碎神伤。这样的状况一拖就是五年。

夫唱妻随

这没有分文收入的五年,丁跃生干了些什么?

(一)他以每年100~200盆的速度繁育着、积累着碗莲。他每天观察着、记录着碗莲生长情况。

(二)他不断与外界书信往来或亲自去拜访,参加荷展,结识同行前辈,学习技术,与全国各大植物园征集交换各种品种的种子。

(三)他为了扩大影响,打通销路,宣传碗莲种植技术,他写成了《碗莲》一书并出版。

除碗莲的事情外,还有两亩大田的农活。为了维持生计和碗莲投资,还要做草绳卖草绳的活计。这一切,除了年迈的父母给予力所能及支持外还有谁能来帮他呢?

有,那就是1986年嫁到他家来的妻子童兆琴。她是离他家不远的另一村子的农家女,比丁跃生小一岁,在同一学校读书,比丁跃生低两级。童兆琴虽是农家女,但她跟丁跃生一样勤劳、淳朴。来到他家,正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碗莲事业毫无收入只有支出,也看不到前景,可她无怨无悔,默默挑起了生活、生产,甚至“科研”重担。夏天,她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一颗汗珠摔八瓣” ;冬天她在搓草绳机前脚踏着机器踏板,手捋着稻草不断“喂”进搓草机。她就在满屋的尘土中“手舞足蹈” 。

嫁到他家的第二年她怀孕了,挺着大肚子照样下田弯腰插秧、割稻,照样挑着稻子、稻草与丁跃生一趟来一趟去。在生儿子的前一天,她还去菜园里栽菜浇水。儿子生下六个月,就背着儿子下田干活。公婆年迈多病,是她侍奉床侧熬送汤递药。

她不仅是干粗活、重活的劳动力,还是协助丁跃生搞科技研究的帮手。在她的鼓励下,丁跃生买了电脑,她也与他一道学电脑、上网、搜索信息、下载打印信息、资料。在丁跃生外出期间,她接替丁跃生的观察、记录培育等工作。

渡过难关了,她也没闲着享福。她学开汽车,与丁跃生一道搞异花授粉育种,用伽马射线育种,用“秋水仙”素育种;丁跃生写书写论文,她帮他搜集资料、校对、打印稿子;她现在是40岁出头的人了,但看上去还是很年轻,常去南京听讲座,学经营管理,管理着这越来越大的“家业” 。

丁跃生与自己的妻子相濡以沫,他的书和论文上都署上他俩的名字。他们就像是一对一根枝上两样花色的并蒂莲,默默开放。

“斗胆”写书

1991年秋的一天,丁跃生拿着一沓书写工整的用方格稿纸写成的《碗莲》书稿走进南京出版社大楼。钱如生编辑面对着这个穿着朴素、言谈质朴的农村青年如伯乐见到千里马,竟然爽快地接下了书稿。其后又经过几次接触,第二年,他的书竟然出版了,首印5000册。一个只读了八年书的中学毕业生,种碗莲也不过四五年,竟然出书,丁跃生的传奇故事就是这样诞生了!

他为什么写书?他不是想当作家,也不是穷极无奈想赚稿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认为碗莲市场小的原因是缺乏宣传,于是斗胆从事《碗莲》一书的写作。 ”“贫女如花只镜知”这一奇思妙想果不其然产生了他自己也想不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让他的碗莲顺利地打开了销路。

比如说,大作家艾煊这个爱花人看了他的书,便登门造访丁跃生,造访了他的荷圃,对他的碗莲和为人赞不绝口,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介绍丁跃生和他的碗莲的美文,引来了无数爱花的花痴花迷们来看花、买花。电视台为拍《走进艾煊》的电视剧,把艾煊在荷圃与丁跃生交谈的场景也拍进去了。电视台由此而又拍了《爱莲人》的专题片,在美国中文台交流播出,引来一些美国花商,同时引起港、澳、台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客商的关注。

丁跃生还在《中国花卉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碗莲及荷文化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各方有关花卉种植单位和个人的关注,被冷落了多年的碗莲终于被“激活” 。其后科技出版社又出版了丁跃生的《碗莲·睡莲》 ,艾煊为此书写了序,日本也有了他的日文版本。

丁跃生写书、写稿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等于给他省下了一笔巨额广告费。这是文化效应促成的商业效果,这是丁跃生的“儒生气质”成就他事业的结果。

丁跃生1979年高中毕业即回家务农,1991年他就写此专业科技书,可以想象其间的辛苦。那时没有电脑,他的碗莲还卖不掉,他就凭着他的执著,带上几个馒头,从江浦图书馆跑到南京图书馆,再到中山植物园图书馆,找老师,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采集着每朵花的花蜜。他的书不仅是前人、今人的资料编纂,还凝聚了他五年辛苦实践的经验,有像模像样的科技含量。

育种传奇

丁跃生从一开始培植碗莲起就注意搜集、培育不同品种的碗莲、睡莲和其他水生花卉的种子。在他的事业尚未腾飞、身无分文之时,他就向各方求助不同品种的种子,甚至举债购买。在渡边达三访问他的荷圃时他已拥有了六十多个品种的碗莲,其中就有卖给渡边达三的其后在日本获皇太子奖的“相思红” 。

在其后的搜寻品种中,丁跃生遇到了竞争“壁垒” ,人家不愿再向他供应名贵品种。于是丁跃生在多次碰壁之后,把桌子一拍,发出了惊人之声:自己育种!

自己育种,谈何容易。

他先从人工授粉的杂交育种做起。这是一项需要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和需要进行细致繁复操作的育种方法。什么种内杂交、远缘杂交,什么母本、亲本;什么制定育种目标、选择亲本,什么去雄蕊、授花粉,还要一朵朵套纸袋、挂牌子、作记录,还要在第二年回交和复交,到第三年才能获得性状稳定的新品种,其中还不知要遭遇多少失败。最后还要经权威机构按新种评选标准鉴定,才算OK啦!

丁跃生一面在做人工授粉杂交育种,一面又瞄着新科技育种:伽马射线辐射育种模式,没有仪器他向江苏省农科院求助并获得支持。这同样需要精细繁复的操作,从辐射剂量5gy做起,10gy,20gy,直至做到一千多gy,看到什么剂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能不能成活、会不会变异等。这都要到来年开花时才有结论,不理想时还要重来,再等一两年。他还采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法育种,用不同浸泡剂量浸泡不同时间、在不同浸泡期培育,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在田间、在实验室操作着、记录着、期待着。终于他盼来了惊喜的成果:他所选育的“红太阳” 、“红唇”分别获碗莲、荷花新品种评比一等奖、二等奖。

2004年在第十八届全国荷花展中,他选育的“统帅” 、“金秋”获荷花、碗莲新品种二等奖。他所选育的“希望”获1994年第八届全国荷花展新品种详比三等奖。

至今他进行了一万多个碗莲杂交组合,选育了六十多个荷花、碗莲新品种。

他现已有73个荷花品种收集进2005年编著的《中国荷花品种图志》 ,占该图志品种的1/4。2004年建成了1260平方米126个水泥池的睡莲品种资源圃,成功保留了206个新老睡莲品种,每个品种都有详细的引种资料及相关的性状数据,成为促进国内睡莲研究与发展的民间首个最大的种植资源基地。

他现在所搜集、选育的大型荷花、碗莲、睡莲及其他水生花卉品种,植物种植资源为世界第一(品种数量世界第一) !这是丁跃生在水生花卉领域为祖国升起的一面“五星红旗”!也是给他自己的人生传奇故事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骄傲,他自豪,但在夜深人静之时,漫步在花前月下他又常流下辛酸的泪,为了这个“第一”他付出了整个青春年华,以至如金的岁月。

雏鹰展翅

“五年生聚” ,一朝起飞。1991年,在荷花分会常务理事李永荣的帮助下销售了第一笔碗莲籽,收入1000元。这是丁跃生种莲事业的第一笔收入,让他看到了希望之光。他此时给他的荷圃起了个很“文”的名字:艺莲苑,这也是他的品牌。

1992年他的书出版后许多大公园纷纷购买,销路大增,这一年的收入是前五年的总和。从此每年净赚20万~30万元。本村的地不够用,又从邻村租了100亩地。从1995年后每年春天的第一件事就是租田地,扩大种植范围。1994年到1999年在济南荷展上与渡边达三的交锋受到渡边达三青睐,并与日本客商远滕冈签订了两万元的碗莲订单,这是首次成功外销,真是不打不相识。

1987年南京中山植物园贺善安教授送给丁跃生17个来自美国的睡莲块茎,从此他又多了一项睡莲系列的事业。1997年在上海第四届花卉博览会上,首次与荷兰客商签订了睡莲外销订单,收入突破10万元。

丁跃生夫妇在艾煊家中做客时第一次看到电脑,并受艾煊老人的鼓励,让他展开网上销售。于是丁跃生回家就买了电脑,又在江浦县政府宣传部蒋海鸥的帮助下将“艺莲苑”成功上网。2001年,通过网上贸易、电子商务与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开展出口贸易,收入突破150万元。

2001年,丁跃生的荷圃来了个大搬迁,从县城东搬到县城西。这不是一般的搬迁,是“鸟枪换炮”的大发展。新圃投资500万元,占地140公顷。土池变成水泥池,单一的莲荷变成含有花叶芦苇、黄菖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花卉“博览园” ,从单一的生产基地变成融科研生产、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园苑,有亭台廊榭的设置,有桃红柳绿的装扮。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2005年,以外销为主转为内销为主外销为辅,总产值已达140万元。随着丁跃生事业的发展,也给他个人及他的企业戴上一个又一个的桂冠:

丁跃生:中国花协荷花分会常务理事,国际睡莲、水景园协会会员,江苏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艺莲苑:2001年获江苏省花协授予的“江苏省花卉明星企业” ,获第五届全国花卉博览会铜奖,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水生花卉特色——种苗基地” (全国唯一一家)。

此时的丁跃生以40岁不到的年龄成就了他传奇人生故事的新高潮。

莲苑胜景

夏日炎炎,正是娇荷盛开之时,我们驱车去丁跃生的艺莲苑一饱眼福。

离艺莲苑还很远,我们已经看到碧瓦长廊贯穿于万绿丛中点点红的荷池之中。进了大门,右侧一个大方塘碧波荡漾,岸边有个碧瓦方形亭临水而建,左侧一组二层小楼和错落有致的平房组成的建筑群是会客、办公、游人休息用餐之处。进第二道门天地豁然开朗,“荷花大观园”呈现眼前。

一条路边有桃柳间植的大道伸展着,路左侧是水泥砌就的小格子水池,池中是各色各种碗莲;路右侧是大塘荷花、睡莲;走过荷花睡莲区又见菖蒲、芦苇等水生花卉等,隐约还听到鹅鸭的叫声,如让人进入大观园的稻香村。

让我们离开大路步入池间小埂,细细欣赏那朵朵“凌波仙子”们的娇容美态吧!看,那红艳艳的“红樱桃”(荷花品种名,以下同),花瓣宽大重叠,如宽袍大袖雍容华贵的富家子弟;看,那“唇红”花瓣是红边白肉,如朱唇皓齿的美妇人;有“贵妃醉酒”那样的如冰肌红晕的贵妃,还有“满江红”那样的如火如荼的江中火炬;有“领头羊”那样的鬣毛飘拂的伟公羊,还有“厦门碗莲”那样素洁简约如小家碧玉。

那“雪恋”白瓣锦紧簇如欲说还羞的处女,那“新云锦”白里透红如红霞渲染的白云一片;看那“金童”白瓣中蹿出几粒绿莲子,真如穿金戴银的金童子;再看“霸王袍”金瓣重重如满身披挂的莽霸王;有“美洲黄莲”那样的瓣瓣如玉雕的工艺品,还有“金秋”那样的花瓣合抱着莲子,如少女抱着金秋果;看那紫睡莲“蒂拉”像紫碗盛灯盏,再看“桑给巴尔”像翩翩起舞的黑美人;而“摩尔指挥官”恰似潇洒倜傥的奥赛罗,还有“午夜”那样的如暗夜中窃窃私语的对对恋人……

看不尽的姹紫嫣红,赏不尽的玉肌冰肤,享不尽的华美与娇娆,数不尽的名贵与稀罕。难怪屈原要“集芰荷以为裳” ;而周敦颐来看了以后恐怕要改写他的文句为“既可远观又可近玩” ,掬一朵碗莲置于案头;那杨万里的“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诗句形容此情此景倒也差强人意。

这里还要特别提起一个品种的碗莲,因为它寄托着丁跃生心中的深情,那就是“思念” 。那洁白合抱的花形好似儿子虔诚地捧着一颗拳拳之心,奉献于父亲灵前,安慰父亲于九泉之下。父亲晚年一直陪伴着爱子含辛茹苦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而父亲就在爱子的事业刚见曙光之时含恨离他而去了,这怎么不让丁跃生肝肠寸断呢?看苑中熙来攘往的游人如能知道这一品种中的深情厚谊,恐怕也会驻足沉思:花儿虽娇美,谁知人心碎!

壮志凌云

中国农民有个典型的心态就是“见好就收” ,易于满足现状。丁跃生从穷困状态中拼搏奋斗到今天,有如此规模的企业和名声,按理说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坐享太平”了,可丁跃生没有就此止步。

“碗莲—睡莲—大型荷花—其他水生花卉”这是丁跃生企业发展的轨迹,也是他永不言歇的奋斗不息的心态的体现。最近,他又有了新的动作,一个更大的飞跃,正如他的名字:“丁跃生” (他出生在1963年,不是在“大跃进”的1958年出生):一生都在飞跃不止。

他又把目光瞄向了我国大型湖泊环境污染治理、改善水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事业,与南京河海大学、国家环保局南京环保所、南京中科院湖泊地理研究所,共同研究利用水生植物,参与太湖、洪泽湖、微山湖等的污水处理、水质净化,自然保护区恢复植被等的研究。丁跃生要研究哪些植物能吸收有害物质、能净化水质等,要供应植物种苗。

不仅如此,丁跃生又和中山植物园共同开发研究水生树种,即能在水中生长的大树。现在紧邻他的艺莲苑又与中山植物园合股兴建了一个同样规范的水生花卉、植物的研究、种植基地。其实他的艺莲苑早已成为生产、科研、观光为一体的基地,现在就有南农大学生来这里进行课题研究,在遗传、育种、切花保鲜、植物杂交育种、品种分类等方面都有课题组来这里研究。丁跃生没读上大学( 1979年高中毕业时他考过大学,只因两分之差而未被录取),但南农大的教授却以丁跃生为榜样教导他的学生:你们虽是大学生,能像丁跃生那样苦干、实干吗?能像丁跃生那样做出那么大的事业吗?丁跃生的传奇故事成了大学生的活教材。

丁跃生还把全国四家水生植物园结成联盟,统一做广告,统一调配销售资源,实际上成了生产销售水生植物的“托拉斯” 。

丁跃生还首倡了中国荷花协会产业论坛,民营企业每年召开一次,至今已是第五届。

翻开手头他所提供的资料,这里还得补叙一段相比以上的内容只能算是“小意思”的事了,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其“壮志”之一斑:“加大碗莲、睡莲在切花上的应用,以提高经济收入降低成本,并在保鲜技术上有所研究,力求突破。我们正准备与生产化妆品的企业合作,开发睡莲的美容作用,并将开发睡莲多余茎块的酿酒工作。1997年利用热带睡莲的花茎作水生蔬菜投放市场,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丁跃生效应

“丁跃生效应”一词是荷花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并倡导的。这一概念把丁跃生的传奇性事迹提升到了一个哲学高度,如何解读这一概念该是社科工作者们研究的事,这里笔者仍从感觉出发,从感性的角度表述所感所悟,供研究者们参考。

丁跃生与艾老的友谊始于丁跃生植莲生涯之初,始于读到艾老发表在报纸上有关爱花的文章。而艾老的爱花爱荷的气质,进而爱植莲人的品格,以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儒士之风骨,对丁跃生无不产生积极影响。

最近笔者读到丁跃生所写的一篇纪念艾煊的文章,似乎从中悟到一些端倪。丁跃生写道:“读先生的文章,给我的为人增添了几分耿直和率真。想起他笔下的云秀,先生凭着自己的文化,帮乡邻写情书,写家信。我也算村里有文化的人,自然也想帮他们做点事情。 ”接着他就叙述了那一年为村民讨要拆迁款而去政府门前请愿的故事。在县政府门口他不顾村民们的掩护,挺身而出“自首”是“头儿” 。在被县政府执法人员“带进去”的当口,他向妻子“告别”说“准备坐牢” 。后来结局虽也没那么严重,但也不难看出丁跃生“为民请命”之志,何其壮哉!

在丁跃生整个植莲生涯中,像艾老这样热心扶持,进而给予学识、人格影响的人还有很多,诸如引导他走上莲荷之路的启蒙老师王其超先生,帮他出书的科技出版社编辑钱如生、张湘君先生,帮他打开第一批销路的荷花分会常务理事李永荣先生,让他第一次获得美国睡莲茎块的中山植物园贺善安教授。他们都看重丁跃生的质朴、勤奋,他们都有提携、扶持后生的古道热肠,这不仅使丁跃生的植莲事业得以成功,更使丁跃生也受到他们儒士之风的感染,成长为一个满怀书卷气,一身儒士风度的农民企业家。

据说,丁跃生在一次南京政协会议上贡献一份“迅速发展三高农业的意见” ,因其科技含量高,具有远见卓识而使众多委员们震惊。可见,丁跃生经世济民之志,何其伟哉!

丁跃生是一朵植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沃土中,滋生于改革开放春风春雨中的莲花!这样的农民企业家,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选编于《报告文学》 2007年第08期原作者:艾夕阳

短评:做你喜欢做的事,然后把它做到最好,才会有所成就。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的丁跃生,立足脚下的土地,走自己独特的路,形成了“丁跃生现象” ,成长为一个满怀书卷气,一身儒士风度的花卉培植专家。执著是丁跃生成功的最大法宝。如果我们努力了,即使成不了丁跃生,也会在将来的有一天小结自己的人生时不会问心无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