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攻击行为的根源

攻击行为的根源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格缺陷:攻击行为的根源人格缺陷是导致青少年采取自杀、自残和虐待行为的心理根源。抑郁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绝交际,并伴随有失眠、食欲减退的躯体化反应。但其中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陷入消极情绪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发生。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厌世的念头,甚至采取自杀行为以得到解脱。

人格缺陷:攻击行为的根源

人格缺陷是导致青少年采取自杀、自残和虐待行为的心理根源。抑郁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不少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家庭出现意外事件等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产生情绪反应。抑郁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绝交际,并伴随有失眠、食欲减退的躯体化反应。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过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但其中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陷入消极情绪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发生。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厌世的念头,甚至采取自杀行为以得到解脱。

具有悲观人格的人容易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青少年受到认识水平的制约,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理想和现实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矛盾之一,许多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便认定自己是个无能者、失败者,使自己陷入悲观消极状态之中。以悲观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等于是在追加新的失败感,如果这种情绪长期淤积心中得不到释放,必然会导致不良情绪的加剧,使人容易对人生失去信心,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是自杀。

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觉不如人,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状态。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喜欢和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一般说来,个体或多或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只要经过努力,重新评价自我,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就能减轻和消除自卑感。但有部分青少年因为外貌、学习成绩、经济条件不如别人,长期被自卑的阴影笼罩,不仅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病变,走上自杀、自残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