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苦练教学基本功,做学生欢迎的教师

苦练教学基本功,做学生欢迎的教师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苦练教学基本功,做学生欢迎的教师本文题目,我之所以选用《苦练教学基本功,做学生欢迎的教师》,是有感于目前大学教学状况考虑的,颇有针对性。他们的成功都是与苦练分不开的,靠走旁门左道和投机取巧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有评论说:与晏才宏死去的是大学精神!如此说来,做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下苦工夫是不行的。

苦练教学基本功,做学生欢迎的教师(1)

本文题目,我之所以选用《苦练教学基本功,做学生欢迎的教师》,是有感于目前大学教学状况考虑的,颇有针对性。我特意用了“苦练”这个词。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一提到“苦”字,也许有人认为我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是不是提倡“苦行僧”呢?不过,我并不这么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训,本来就是用于勉励人们:只有艰苦奋斗,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画家的心是出家的僧,学画其实走的是一条艰辛的路。”(2)这是一位国画大师学养最高的境界,试问:如果没有万事皆空,没有对国画的执著追求,没有经过万般的苦练,他怎样能够成为一位国画大师呢?

其实,任何职业成功人的心,又何尝不是出家的僧呢!如科学家、发明家、作家、教师、运动员……他们的成功都是与苦练分不开的,靠走旁门左道和投机取巧是绝对不行的。就拿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冠军们来说,人们看到的只是金牌、鲜花、红地毯、奖金、升国旗、奏国歌这些耀眼的荣光,可是在他们取得的荣誉背后,却是没日没夜的苦练和流淌的车载斗量的汗水、眼泪,甚至是伤残和病痛。

又如,2005年春节由聋哑女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成功的演出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毫不夸张地说,它已成为中国舞蹈史上最优秀、最优美的、最受欢迎的舞蹈节目。可是,如果不是事先披露了她们是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的,谁能相信他们是由22个聋哑男女青年演出的呢?对于这些没有听力,没有语言能力的聋哑人来说,又有谁知道,在他们的背后经历了多少艰苦的训练呢!这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呀!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是爱心事业,是助人的事业,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做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是非常不容易的,做一个名师更是难上加难。2003年第19个教师节时,教育部公布了全国100个名师,但是他们并没有普遍赢得人们对他们的认可和尊敬,因为他们是按计划比例分配和单位推荐、领导批准的,是官本位主义的,并不是真正按照严格的标准从同行中平等竞争产生的。难怪,南方某重点大学榜上有名的三个名师,在由该校教务处主持的有数千名学生参加的公投中全部落选,因为他们都是所谓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所在学院的领导。在其他大学也有这样的情况,所谓的全国名师不仅不为全国同行所知,即使在本校也名不见经传,像这样的名师究竟有何益呢?

几天前刚刚逝世的北师大的启功先生,虽然他的学历只是个中学肄业生,但他却是国学大师,书画界的泰斗,拥有许多名至实归的桂冠和荣誉。他是真正的名师和大师,是靠自己刻苦自学和钻研出来的,并不是由哪一级政府评定的,没有任何炒作,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他这样的名师。(3)

3月12日去世的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终年57岁。由于他没有论文,直到逝世前还是个讲师。可是,他却年复一年默默耕耘,授课十分受学生们欢迎,是学生们心目中的名师,以至于在他逝世后三天内,在校园里和网上发表了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组织起来准备自费给他出版纪念文集。这说明了他受到学生爱戴的程度,他已经是学生心目中的名师了。像他这种情况,难道不应当引起学校当局反躬自问吗?不应当引起我们对死抠论文数量的评审职称制度进行检讨吗?所以,有评论说:与晏才宏死去的是大学精神!(4)悲哉,并不仅仅是早殁的晏老师,而悲哀的是极度发酵的整个高等学校浮躁和浮夸的不正学风!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最新趋势之一是重新重视本科教学,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于1998年发表了《重建美国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对美国新一轮大学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强本科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乎在全世界都受到指责。教学内容受到批评,因为它不符合个人需要,因为它阻碍了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或者因为它和当前的问题脱了节。教育方法受到批评,是因为它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也没有充分地对思想和态度的训练做出指导。”(5)

这不是危言耸听,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依中国大学的教学情况而论,恐怕情况更为严重。虽然我没有作过精确的调查,但是在我国大学里讲课受欢迎的教师恐怕只是少数,甚至包括不少教授、博士生导师和院士们讲授的课程,也不一定会受学生们的欢迎,更何况他们之中相当多的人根本就不从事基础课教学。有没有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呢?有,但是我见到的和听到的,却是很少的。在20世纪80年代武大教育改革中,当时有一个青年教师讲课非常受欢迎,他曾经在课堂上公开宣布:对待他的课允许三准三不准:准许不来上课但不准迟到,准许在课堂上看其他书籍(如果你不感兴趣或已经掌握了讲授内容)但不准许说话,准许打瞌睡(如果本人讲授乏味的话)但不准许打鼾。他的中心思想是尊重学生个人的自由,但不要干涉别人的自由。这位教师的课受到空前的欢迎,不仅没有迟到的、讲话的、打鼾的,而且是堂堂课爆满。原因何在呢?他敢于宣布这个规定,就说明他在专业内容上和教学艺术上都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这是他的胆识和信心的表现。试问:在我国今天的大学中,有几个教师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相反,用点名、扣分甚至是取消考试资格的做法来维持课堂秩序的教师倒是不少,虽然我并不怀疑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如此说来,做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下苦工夫是不行的。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欢迎的教师呢?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锻炼,如高尚的师德、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口才、懂得教学技法、精通外语、掌握必要心理学基本知识,等等。在这些素质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它们对于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学民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可是“师道尊严”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与教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总的来说,我国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的选择权、发言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更不用说与导师的辩论和对他们不同学术观点的批评权利了。

教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明显趋势。所谓教育民主化,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方面说,是指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使人人受教育权利的机会均等;从微观上说,就学生而言,是指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权利,自由选修课程和听课的权利,自由进行研究的权利,自由发表学术见解和批评的权利,自由开展社团活动的权利,允许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任何一所现代的大学和具有民主思想意识的教师,都必须尊重和保证公民和学生的这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教育民主问题涉及的方面太多,我只想把它限制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上。在教学中,到底谁是主体问题,很长时间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教师为主体,另一种观点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我的观点是“两主”论,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比较符合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和学生在学校的地位所决定的,试问:如果没有学生,不仅没有教师而且连学校也不存在了。以教师为主导,不仅不会忽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而是从本质上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导”字上面。美国教育家尼可斯·卡赞扎克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肯把自己当做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6)所以一个理想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而不是讲说章句,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师的平等态度,还表现在如何对待终身学习的问题上。过去有一种误解,以为终身学习只是指学生,其实也包括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的解放》一文中说:“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然‘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7)这就是对学生的平等态度,有了这种态度,你就会觉得自己是教师也是学生,是作家也是读者,是演说家也是听众。这样的教师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他们想学生之所想,讲学生之所需,如果做到了这些,怎么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呢?

第二,要以研究的方法对待教学。

在教育上一直有一个盲点,就是对于教育的保守性没有或者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都是赞扬教育正面作用,如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兴国之本,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固然这些都是事实,但它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它保守性的一面却被忽略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教师可以阻碍才赋的发展,自然也能促进才赋的发展。”(8)所谓教育的保守性,就是指阻碍学生才赋的发展和压抑他们的创造性。教育为什么会有保守性呢?这是由于教育活动本身的形式所造成的,这就是教育具有的双重性,它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活动犹如司法活动一样,它们倾向于重复过去,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和标准化,这样使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处于密封的体系,这些与新时代要求培养多样性、新颖性、创造性人才的开放体系是相悖的。更何况,教育活动是由人来实施的开发智力活动,如果施教者思想是属于保守型的,无疑使教育更加增添了保守的色彩。其实,教师并无阻碍学生才赋发展的意图,甚至是希望助长学生才能的发展,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保守的教学方法,往往获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依我之见,一个高明的教师与一个平庸的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不是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一个平庸的教师,他们只会讲说章句,照本宣科,年复一年地重复那些一成不变的旧教材。而一个高明的教师,他总是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无论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学方法,他总是要尝试新的做法,力图创新。不仅如此,他们还指导学生从事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上有一句约定俗成的名言:“能深入浅出的教师是好教师,而能浅入深出的学生是可怕的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深入浅出的教师,又怎样能发现浅入深出的学生呢?这就需要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提高辨别人才的敏锐的远见卓识。古今许多成功的大学者都指出,做学问贵在“有疑”,正如明朝学者陈献章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说:“思想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9)可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呢?这就是教师的高超之处,要善于启发,一个教师如果对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刻苦钻研,不掌握创造性的思想方法,又如何能引导学生发问呢!所以,胡适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古之学者,历来都十分重视道德文章,胡适先生这个见解,应当成为我们做人和做学问的座右铭。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大量的观察资料,一个讲课受欢迎的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渊博的学问以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的语言能力。有不少教师讲课时,无精打采,一口难懂的方言,语无伦次,思维逻辑不清,因而使学生感到极其乏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呢?这是因为许多人不重视教学技能的养成,以为有了专业知识,只要会说话就可以讲课了。这是极大的误解,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我国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磨练一张嘴。”(10)这就说明包括口才在内的任何一项教学技能的训练,都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刻苦钻研是难以掌握的,也难以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因此,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像慈母一样的爱心,像诗人一样的激情,像相声演员那样的口才与幽默,像禅师那样的执著,像匠人那样的精雕细刻……如果一个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那么他一定能够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第三,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快节奏的工作和激烈的竞争是其主要的特征。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自古至今最重大的革命马上就要发生,这次革命的核心就是知识,而创新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取得竞争力的核心。”(11)有人认为,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世纪,这个特征将深刻地影响未来的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它向社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合格的人才。面对着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大学应当向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呢?毫无疑问,我们应当输送创造性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早在20年以前,我就提出了创造性的人才观,并且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教学与管理制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是有效的,并为现在许多大学所效仿。近年来,我又设计了全面实施创造教育的模式,这就是“SSR模式”,第一个S是Study independently(自学或独立学习)的缩写,第二个S是Seminar(课堂讨论)的缩写,R是Research(科学研究)的缩写。这个模式的中文全称就是“自学、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综合模式(12)。它为什么是一种学习的模式呢?因为它概括了古今中外最先进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都是围绕着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在于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这三种学习方式是循序渐进的,它们彼此既是辩证的又是互相联系的。自学是学习入门,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学中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堂讨论,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通过课堂讨论,选择那些疑难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们组成若干科研小组进行研究,争取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来。

从可行性来看,这三种学习方式既是有代表性的又是可行的。就拿自学来说,它是人类在学校尚没有出现以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所以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其学习方式必定是经历这样三个阶段:自学的过去——讲授的现在——自学的未来。许多学有所成的大师级的著名学者都是靠自学获得成功的,如数学家华罗庚、人类考古学家贾兰坡、语言学家王力、文学家叶圣陶、国学家启功……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学生能够自学吗?完全可以,一个安徽农村16岁考生赵梅生,于1996年以634分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可是他却是因为家境贫穷一天学校也没进过的农家穷孩子,自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都是靠自学的。依此推理,每一个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学生,都是可以靠自学成才的,特别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更不应该再受“三中心”教学方式的束缚了。

我的论文发表以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反应十分强烈。但是,我并没有看到有哪所大学或者某个教师愿意采用这种模式去进行改革试验,或者用自己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试验。这说明教育改革在我国阻力是很大的,特别是推行创造教育的改革。这是因为我国教育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大一统”的体制,任何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不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或提倡,那是很难进行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即使新的模式再好,因为他们不适应,所以不愿冒风险;而对于旧的一套教学做法,即使再不好,因为他们熟悉,所以依然愿意走老路。我始终认为,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只有广大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把教学改革推向前进。

作为一个教师,我从事教学和教育领导工作快60年了。我热爱教育工作,我钟情于教育改革。我把个人对于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些肤浅的体会,奉献给全国的教育同行们,就是希望引起大家对教学改革的关注。如果有哪一所大学和哪一位教师愿意采用“SSR创造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试验,我愿意自告奋勇做他们的顾问,让我们共同携手实践和探索实施创造教育的典型经验。

作为一个教师,我愿意把于1998年第14个教师节写的一首诗赠送给各位同行,愿意与大家共勉。

教师节感赋

——献给第14个教师节

天下职业师为尊,

至圣先师集大成。

自尊自爱洁身好,

德才学识恒修行。

教书要旨在得法,

育人贵在献爱心。

伯乐甘当铺路石,

喜看后生超先生。

【注释】

(1)本文曾发表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良友,1999(6):31.

(3)光明日报,2005-07-03.

(4)http://cul.sina.com.cn2005/04/07.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98.

(6)[美]里欧·巴士卡里雅.爱和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前言(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98.

(8)贾馥茗.英才教育[M].台北:开明书店,1976:81.

(9)http://www.ywtd.com.cn/gb/teacher/2005=06/02/content_16320.htm.

(10)贺雄飞等.世界教育艺术大观[M].远方出版社,1996:125.

(11)中华工商时报,1998-08-24.

(12)刘道玉著.创造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59-1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