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获取职业信息

获取职业信息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获取职业信息匹配论的第二项任务就是了解外部职业环境。从该表中可以大致看出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分布,获得有关工作类型及不同行业工作人才流向的信息。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行业将难逃衰退的命运,将有近134万人离开工作岗位。

二、获取职业信息

匹配论的第二项任务就是了解外部职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情况;该行业的结构以及相关政策;该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职业内容和任务;能力和资格要求;培训和升迁机会;薪金和福利;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等。

根据多年来的历史数据和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大学生毕业之后一部分会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会继续深造。继续深造并不是生涯发展的一个目标,而是达成生涯目标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因而,大家在选择继续深造之前,必须考虑,在国内读研或者出国深造是否更有利于达成我的目标,这是否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

目前,还有部分“敢为天下先”的学生,自己当老板,走上创业之路。

在此,为了符合众多学生的思维习惯,也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今后面临的道路分为工作、读研、出国、创业四种(见图2.4)。

img12

图2.4 大学毕业生的生涯路径图

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生涯路径图说明了这四条出路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可以相互交错的,比如说出国(一般指出国读研)之后,可以选择工作,也可以直接创业,还可以在国外或回国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当然这也并非是生涯的终点状态,后面的省略号就说明了:每一选择之后其实还可以生发出各种不同的路径,如果完全展开的话其实类似于一个树状图形。每个人的路径当然取决于各自的选择和安排,而且随着人的成长,路径也会有不断的修整和变化。

根据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02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63233人(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其中,在出国、升学、创业、工作之间分布的情况如图2.5所示[2]

img13

图2.5 毕业生去向比例饼状图

从以上的饼状图可以看出,2002年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工作,该比例占总人数的65.58%,这里统计的“工作”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并报到就业。而那种不通过学校办理手续、也不需要就业报到证,直接到用人单位应聘或实习(即隐形就业),由于统计上的困难则放入了“其他”之内,这就造成了“其他”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其实算上这一部分之后,“工作”的比例还会增高。同时,升学和出国的毕业生占总数的13.90%,而创业的人数总共才只有40人,占了总数的0.06%,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对于摆在面前的四条道路,学生朋友关心更多的也许是:选择不同的道路各有些什么利弊?选择的理由有哪些?不同的道路适合什么样的人?如果确定一条道路后需要做哪些准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会专门在第三章中,针对不同道路所需要的素质做详细分析,并在下篇的各章中对于各种素质的准备一一为大家阐述。因此,本节以下的内容主要是对四条出路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和总体上的把握。

1.工作

历年来,选择工作的毕业生往往都占了总数的绝大部分,因此,工作作为极其重要的一条选择道路,我们首先来对其进行探究。一般意义上的工作就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此外还应包括那些不通过学校办理手续,也不需要报到证,毕业生直接到用人单位应聘就业的情况。

工作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就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学者罗安(Ann Roe,1986)首先将职业分成两大向度(和人有关及和人无关的工作),以及八大职业组群(服务、艺术与娱乐、文化、科学、户外活动、技术、行政、商业活动)。然后她再依职业难度和责任水准的高低,分为高级专业及管理、一般专业及管理、半专业及低度管理、技术性、半技术性、非技术性六个层次,而形成一个职业分类系统(见表2.3)。该学者也正是因为此职业分类系统,而声名大噪,在生涯发展的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表2.3 罗安(Roe)职业分类系统(1986)[3]

img14

目前,在我国广泛运用于各类统计的“单位行业门类的划分标准”是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手册为依据,将各种工作按照行业分为几个大类。表2.3是2002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按行业门类流向统计,由于该表是根据毕业生在上海的就业情况制定的,并不包括非上海生源回省择业的情况,因此就业比例会略低于表2.4中的比例。从该表中可以大致看出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分布,获得有关工作类型及不同行业工作人才流向的信息。

表2.4 2002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按行业门类流向统计[4]

img15

对于工作行业的分类,很多人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行业会是热门行业?什么样的行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应该投身于哪行哪业才会有更好的机会呢?俗语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在这个男女平等的时代,无论男女都会关心工作行业的选择,这当然少不了要了解各行各业发展的情况和趋势了。

随着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许多人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经济、就业情况所带来的影响上。根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的调查,中国加入WTO后,将使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二点九四个百分点,预计将带来近1200万个就业机会。调查中还指出,未来热门行业及短缺人才,将以各类高科技人员、信息科技、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各个技术领域为主。同时,为了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国内经济发展,那些精通外语、学有专长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且擅长商务谈判的人才,如金融、保险、财务管理专家、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也将受到青睐。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行业将难逃衰退的命运,将有近134万人离开工作岗位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的形势下正在获得迅速发展的产业依次是:

(1)信息产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业、通讯器械生产业、通讯服务业(如电信、寻呼、无线通讯)、网络服务业及其他信息技术业等。

(2)经贸行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国内贸易业、对外贸易业、物流业、广告业,以及各类经济服务业(如经济信息、技术市场、管理咨询、会展等)。

(3)现代生活产品制造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汽车、家用电器、时装服饰、家具、工艺美术与艺术收藏品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的制造业。

(4)建设行业。包括:居民住宅业、大型设施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建筑装饰行业、绿化园林事业等。

(5)基础产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钢铁、材料、能源、化工、城市公用事业等。

(6)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并进一步扩大到风险投资、资本运作、金融理财等领域。

(7)教育产业。包括:幼儿学前教育、正规学校教育、职业资格教育与就业技能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网上学校等。

(8)社会服务业。包括:各类社会生活与民事服务、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等。

(9)医药行业。包括:医疗卫生业、生物工程、制药业与保健品生产业等。

(10)健康产业。包括:保健行业、体育行业,以及心理咨询行业等。

(11)文化与生活休闲业。包括:出版业、大众传播业、旅游业、餐饮业、宾馆业、娱乐业等。

(12)老年产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老年用品制造、老年生活服务、老年医疗、托老所、老年教育、老年休闲等诸多领域。

(13)环境行业。包括:环境保护行业、资源再利用行业、节能行业、新材料与新能源业(如太阳能、“绿色”材料、替代资源的人造材料)等。

(14)科学技术业。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核利用技术等各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是科学技术业发展的灵魂。

(15)社会管理业。主要指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工作。

(16)知识产业。除了上述教育、信息、文化、科技业,还有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搜集和管理的部门,以及进行专门知识的训练(如人工智能训练、国际关系训练、精神护理训练)和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的部门,构成需求旺盛的知识产业。

在这些需求较热的行业中,其岗位需求呈以下特点:

①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单位、集体经济单位、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人员需求接近六成,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人员需求较多。

②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仍为人员需求的主体;从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员需求居各行业之首,制造业居第二位,建筑业居第三位。此外,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人员需求也有增长。上述六个行业人员需求占到人员需求总量的四分之三。

③中小企业是就业岗位的增长点,其人员需求占总需求的80%左右。

④从地域分布看,城市近郊区城镇单位人员需求高于城区单位、远郊区县城镇单位人员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列出的“热门行业和职位”仅供大家参考,这里强调的还是那句话:“同学们不要过度、完全地依赖工具的结果和权威的忠告,如果完全依赖它,就是被工具操控,而不是你在运用工具了。”要知道,所谓的“冷门”和“热门”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两者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冷门变热门、热门趋向衰退是十分常见的,这里所列出的只是人们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做出的预测。当然,做一个有心人,能够对将来的发展有意识地进行预测并规划,就显示了你的高明之处,比起那些浑浑噩噩度日的人也就有了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工作”需要了解的内容十分丰富,工作的类别、工作行业的发展趋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此专门有个P.L.A.C.E.指标用来作为评估职业的标准,它涵盖了对于一份工作你需要了解的全面的内容。

P:指职位或职务(position),包括该职位的经常性任务、所需负担的责任、工作层次等。

L:指工作地点(location),包括地理位置、环境状况、室内或户外、城市或农村、工作地点的变化、安全性、氛围等。

A:指升迁状况(advancement),包括工作的升迁渠道、升迁速度、工作稳定性、工作保障等。

C:指雇用情形(condition of employment),包括新税、福利、进修机会、工作时间、休假情形及特殊雇用规定等。

E:指雇用条件(entry requirements),包括所需的教育程度、证书及执照、训练、经验、能力、人格特质等条件。

对于这方方面面的信息,了解的渠道有很多种,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甲、静态信息:

①刊物:通过报章杂志、快报、专文等资料。现在外面关于求职、企业介绍的书籍、杂志、报纸随处可见,这是最容易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

②企业简介:有些企业为了宣传自己,建立企业形象,印发有关企业的介绍资料,或直接在上面公布招聘信息。

③视听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对于企业的宣传、介绍或公布的信息,也可以了解企业或工作情况。

④网络: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可以获得有关企业和工作的信息。

乙、动态信息:

①请教从事该行业的亲朋好友,通常他们都乐意协助,而且可以深入分享他们的工作心得,此方式获得的信息通常比较有价值。

②直接的打工经验,这是最直接的体验。但是,要慎选打工机构,以防被骗,得不偿失。

③参加短期的研习活动,例如参加某个企业举行的夏令营、培训班、论坛等等。

④实地参观、访问。曾有学生对饭店的经营管理有兴趣,于是直接打电话与某大饭店的人事主管约定时间参观访问,或是学校组织、社团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公司等。

⑤参加企业举办的招聘会或企业介绍座谈会等活动。

通过这些渠道,从而对于工作和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破除我们对某些工作或职业的刻板印象或迷信,才能更好地将其与自身相匹配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见第一章图1.2)。有些工作,例如企划是学生毕业后想找的工作,但是公司的整体企划真的适合让刚毕业的社会新人来拟定吗?又如许多人梦寐以求毕业后进入“四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但是你真的了解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吗?你是否真的喜欢面对数字进行长时间枯燥的计算和核对呢?总而言之,对于工作世界充分了解,是设定可行生涯目标的基础。工作前下苦功,总比工作后做得苦不堪言而急切地想转职好。

知与未知,生涯如棋局,如何布局将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2.出国与读研

之所以将出国与读研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两者都是继续深造的方式。

读研,顾名思义就是继续学习,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学生免试直升研究生、考取研究生,当然学生可以继续原来的学校或专业,也可以转向其他的学校和专业发展。

出国,大部分毕业生到国外都是继续读书,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PHD),当然也不乏极少部分人到国外工作或移民到国外。

从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02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有13.90%的毕业生选择了出国与升学,复旦这一数字更高,每年可以达到25%左右。尤其是近几年来,出国与升学的比例不断上升。那么,为什么要出国?为什么要继续读研呢?选择这条道路我可以获得什么呢?我又需要付出些什么呢?获得这方面的信息相信会对你的选择有所帮助。

根据复旦大学BBS出国版上所做的调查,同学们选择出国的理由多种多样,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意见:

①换个环境,长点见识,给人生增加点激情。

②去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③练习英语。

④就是这么个简单的动机——我喜欢那个地方。

⑤接受更好的教育。

⑥趁年轻多经历一些,还有就是要坚持到底,既然现在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不想放弃。

⑦见市面、开阔眼界。

⑧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机会,想要新的挑战。

⑨看世界。

⑩因为就业形势越来越差,像我们这种专业也只有出国也许会更好。

img16换个地方住两年,体味不同的文化。

img17回国找更好的工作。

img18回国做教授。

img19离开一个伤心的地方……

img20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寻找更高层次的伴侣。

img21去一个能让研究者得到匹配待遇的地方。

img22完成心愿。

img23因为现在很想出去看看,去一个全新的环境,好好磨炼一下,提高个人的能力(如外语能力)。

img24因为现在还年轻,现在想出去,那么就大胆一点,让真实的想法主宰自己的行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img25为中华之崛起而出国。

这些理由中有的你也许认同,有的也许你会感到好笑,但是这却是很多人真实的想法,也可以折射出社会上的普遍想法。

同样,选择读研的理由也有多种多样,总的说来,主要理由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出于就业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时代的发展,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升学成为规避暂时就业风险的好途径;二是认为由于社会仍存在人才唯学历是举的现象,高学历、高文凭越来越成了拿高薪、有好前程的一道门槛。而更多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更新知识、提高自己,大多出于个人的发展和前途考虑做出决定,他们认为自己周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变化很快,如果不学习,恐怕要被时代淘汰,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对于出国和读研需要些什么样的素质和具体的准备技巧,我们会在第三章中详细阐述。

3.创业

对于创业的定义,观点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认为创业是投资自己的时间、知识、金钱,并冒着失败的风险去从事的一项可以产生利润的商业行为。也有人认为创业就是去创造一个事业,去实践自己的专利,也是面对就业生存等压力的一种选择。

正当众多毕业生为谋求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四处奔波时,有些同学却另辟蹊径,创立自己的“大学生公司”,当上了“学生老板”。他们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创业精神、创新品质、经营头脑、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向社会宣布:“我们要自主创业”,“我们要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风险投资家在这些方面的鼎力相助,使他们成功地成为新型的就业者,成为自己招聘自己的人,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中追求成功的楷模和典范。如今,创业正成为一股热潮在大学校园内外流行,各种大学生创业竞赛、成功创业计划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虽然目前毕业生创业的比例还不高,但是照着这样的趋势,创业的人数肯定会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对自主创业有了认同,其中的部分人还展开了实际行动。

根据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的对在校生与高校毕业生(1999—2001年)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对自主创业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主要观点如表2.5—表2.8所示[5]

表2.5 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

img26

表2.6 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

img27

表2.7 大学生自主创业遇到的主要困难

img28

表2.8 对高校引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看法

img29

以上的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已越来越强,他们认为创业不仅是毕业生自己做“老板”的投资或择业行为,也包括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行为和能力,以及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

毕业生希望主动去发现和寻找机遇,挑战自我,自己创业。他们认为,应当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创业时机的选择,认为应先就业,然后寻找机会或等待条件成熟再积极创业;也有近15%的学生认为,创业不可能或没想过。

对于创业中的困难,毕业生认为合适的项目、可靠的合作者以及政策支持方面有一些困难,但不是主要问题,关键的困难在于:缺乏启动、发展资金,缺乏市场经验及指导,市场不成熟、竞争不规范。

一部分有较强创业意识的学生对于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超过80%的学生认为应当在各年级引进创业教育,其中23%—24%的学生赞成在毕业生阶段开展创业教育。

同样,有关创业所需的素质和详细情况,我们会在第三章中为您揭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