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

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因素使得生涯规划的内涵与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同时,这一阶段也是生涯规划理论进入美国各高校,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所运用的阶段。

二、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

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由于国外这方面的理论发展得较早,我国相对处于落后的地位且大多引用国外理论,因此介绍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国外的情况,发展的阶段大致可以划分如下。

1.生涯规划理论初露端倪:1900—1930年

最早在美国倡导,并指导生涯规划的领军人物当属弗兰克·帕森(Frank Parsons)。早在1909年,他就出版了一本著作Choosing a Vocation(《选择职业》),在此书中他提出了职业规划这个概念。不仅如此,他还在波士顿建立了一个“职业局”,通过这个机构,他向当时的人们灌输生涯规划的概念,教导人们不要仅仅是找一个赚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选择一种职业,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发展。

继弗兰克·帕森(Frank Parsons)的《选择职业》之后,美国第一届全国职业辅导会议(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cational Guidance)于1910年在波士顿召开,且于1913年在密西根成立全国职业辅导协会(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为职业辅导以及生涯规划向学校教育体系的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心理学领域,专业的心理测量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与推广。沃顿(Wundt)在德国成立了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对人的心理进行各种测试,使心理测量逐渐与生涯规划相融合,为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1905年,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出版了智力测试,并于1916年由特蒙(Termen)对其进行修正;1928年纳尔(Null)出版了性向测试,而1927年斯庄(Strong)出版了兴趣量表等。所有这些崭新的心理测量工具,都为职业生涯辅导提供了全新的辅助手段,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认识自己,运用这些工具了解自己的优势或劣势,并据此做出更合理的生涯规划。

纵观这30年的发展,我们发现,生涯规划所强调的更多的是提供职业资讯、进行职业辅导,或者进行毕业就业指导等,针对个人的发展方面的着眼点并不多。另外,心理学的研究和成果为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但被运用的还不多。

2.生涯规划理论发展初期:1930—1940年

从1930年开始,生涯规划开始更多地关注于个人。这种变化受到几大因素的影响:一是因为心理测评技术和工具的发展增进了对人格品性与个体差异的认识;二是人们开始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个人;三是心理治疗策略的诞生取代了单纯的咨询。这些因素使得生涯规划的内涵与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同时,一些职业教育人员和人力资源专家也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生涯规划辅导。当时出版了一本《职业名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s)和一本《职业展望服务》(Occupational Outlook Service),以及其他的一些职业资讯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版再加上一些职业训练机构的设立,促使教育人员更注重劳工市场的人力需求,更关注对个体的具体了解。

综合而言,无论是心理导向还是劳工市场导向,生涯规划从诞生初期的关注就业市场转向了对学生、对个体的关注,形成了传统的生涯规划理念:在个人或学生进入就业职场之前,通过心理测试或剖面图所获得的资料,来对照可供选择的工作世界的各种要求条件,以预测个人的职业选择或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方便、有效地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最合理的生涯规划方案,选择最能展现自我特质的职业,从而发挥自己所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迈出最坚实的一步。

3.生涯规划理论革新时代:1950—1960年

1950年之后,传统的生涯规划理念受到了罗伯特(Robert Hoppock)和唐纳德(Donald Super)的强烈挑战。以前提到的生涯规划、职业辅导的对象都只是针对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有特定职业选择需要的个人。然而,自从生涯的定义被扩展到工作和职业之外,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就比职业选择要广,还涵盖职业之前的活动如教育训练,以及职业之后的活动如退休后的兼差或义工服务等。新发展的观点认为,“生涯辅导”的目标在于有系统地教育学生或成人,根据各种未来生涯选择时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巧,来规划其所想要接受的教育方案,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并协助其规划未来的生涯发展道路等。需要生涯规划的对象也不仅仅止于需解决特定生涯难题的个人,同时更是每一位须为未来生涯发展做好准备的人。

同时,这一阶段也是生涯规划理论进入美国各高校,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所运用的阶段。各高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有助于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资讯,包括:

①澄清工作价值,培养学生规划的技巧。

②通过正式及非正式的心理测量,评估学生的能力、人格特质和兴趣等。

③提供职业和生涯资讯,联系并提供社区资源。

④协助学生学习面试技巧,增进其对教育和工作机会的察觉能力。

⑤鼓励学生接受训练、设定目标、做出与暂时性生涯选择有关的决定。

⑥在学校课程中改革学术和生涯规划课程。

⑦适时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实践情况。

通过这一系列的革新和改革,生涯规划有了崭新的面貌,并且在学生和成人中有了更大的普及性和重视程度。新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在一个人的生涯中起了导向性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也因此越来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4.生涯规划理论推广时期:1960—1970年

在1960至1970年的美国,生涯规划已经被普遍接受,并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高校生涯规划活动风起云涌,“生涯教育”课程普遍在各级学校推展开来,大学院校中也纷纷开设了“生涯规划”的学分制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将学校中所学的学科和探索自我及未来工作相结合,协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内容和机会,以及和未来的工作选择与工作适应间的关系。课程内容通常包括:生涯察觉、生涯探索、生涯决定、生涯准备(如找寻工作、准备面试)等不同阶段的生涯技巧等。与此同时,美国的生涯教育模式也广泛地被世界许多先进国家所采用,并向全球推广。其中,最著名且经常被人们引用的经典课程方案有: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课程式生涯咨询服务”(curricular careerinformation service,CCIS)。即以课程的方式,结合自我辅助和多媒体材料,教导学生生涯发展的概念和生涯规划的技巧,以达成生涯服务的目标。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生活规划工作坊”(life-planning workshops)。该工作坊时间跨度为一至两天,共包含八个活动单元,参与工作坊的成员需透过相互分享和讨论,投入于未来工作和生活计划中,以此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觉察和自我认知能力,促使其系统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承担责任。

此外,在该阶段中,电脑技术开始发展与运用,并开发了一系列有关生涯规划的系统,如SIGI和DISCOVER等。这使得生涯规划的发展如虎添翼,不仅成为校园中的热点,而且还被广泛推广到学校外的工、商业机构,其重点也进一步扩增。包括:人力资源发展、人事服务、员工协助和训练方案等。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生涯规划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学校里普及了生涯规划,而且各企事业单位也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开始对员工采用生涯规划。同期还成立了许多专门的机构和协会,监督检查学校生涯规划辅导开展的情况,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切实体会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针对这种现象,当时的美国就相应地分化出两种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生涯教育模式:(1)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性生涯教育模式;(2)以员工为基础,或经验为基础的模式。

5.生涯规划理论飞速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1980年之后,生涯规划理论更是一直处在加速发展的状态。具体表现在:

(1)在理论方面更加专业化、全面化。各种新的概念或新的解释不断地被提出来,比如“生涯介入”(career interventions)、“生涯咨询”(career counseling)等,使得生涯规划理论有了蓬勃的发展和蔓延。

(2)在应用方面更加普及化、具体化。各种新的技术和新的工具不断地被发展出来,并在不同的机构或情境中加以运用,服务对象从儿童、青少年扩展至成人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使得生涯辅导方案更具综合性及全面性。

(3)在政策方面更加规范化、正规化。“生涯规划”不仅在学术界突飞猛进,在社会上有关机构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甚至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比如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School-to-Work Opportunity Act),促使学校积极和社会机构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许多从学校到工作的方案,使教室中的学习内容和真实世界的工作经验相结合。该类方案通常包涵三项主要的内涵:以学校为基础的内涵、以工作为基础的内涵、联结活动内涵等。

对此,赫·克拉姆(Herr & Cramer,1996)曾归纳出当代生涯规划领域所关注的六项主题[5]

(1)致力于发展生涯决定:协助学生和成人发展决定技巧、获取及应用适当的资讯于不同的生涯选择行动中。

(2)关注自我概念:无论是生涯决定或生涯规划均是个人自我概念的表达。因此,生涯规划指导有必要协助学生和成人在进行生涯决定之前获得充分的自我了解。有关职业的资讯应与个人的生涯抱负、生涯价值或潜能等有所联系,以提供个人心理满足的需求。

(3)关注生活风格、价值和休闲:教育、休闲、职业或生涯彼此间的交互作用,会建立或影响个人的生活风格,且与个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4)自由选择:生涯规划指导并不引导学生做出特定的职业选择,而是引导学生探索较大范围的可能选择、与这些选择相关的个人特质,以及这些选择将产生的可能结果等,使学生能做出个人的自由选择。

(5)个别差异:生涯规划指导应认识到现代多元社会中,无论是个人天赋或环境机会均有莫大的差异,因此要协助每一个个别学生能以其独特的方法来表现和发展其特有的天赋潜能。

(6)适应变化的弹性和能力:生涯规划指导必须协助个人考虑持续性的生涯规划、达成目标的多种途径和目标的弹性,并发展出能适应社会及职业条件的快速变迁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