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阻碍成功的陷阱在哪里

阻碍成功的陷阱在哪里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与其他事情相比,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然而,有不少情况需要你作出承诺。对那些不善拒绝的人来说,这种思维陷阱特别常见。简单来说,怀疑使行动陷入瘫痪。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种“回避决策”正在于怀疑、混乱、不确定的心理陷阱。这一切都会严重影响你达成期望目标的进程。

毫无疑问,与其他事情相比,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这就类似于朝着一个特定的地点滚球,如果稍不留意疏于管理,它就会停下来;如果前进的道路是上坡,就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更加频繁的关注来保持球能滚下去,并处于正确的道路上;甚至如果前进的道路是下坡,也需要我们更加努力以防止球滚偏或者完全错过目标。通常,人们生活的道路上同样也会遇到障碍,有许多东西需要跳过,需要挤着穿过,需要对付解决,或者只是简单地避开。

同样,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许多障碍,人们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需要付出精力和注意力。我们已经讨论过如何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实现你真正渴望的目标上。在这一章,我们将看看如何处理这些人生的障碍。

毫无疑问,关于如何处理成功道路上障碍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然而,在我们看来,最显著的障碍来自自身。我们亲手创造了它,却没有识别出这是障碍。“但是,等等,”或许你会产生疑问,“我们会自己制造障碍?”是的,我们并不会刻意地制造障碍,但是,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会表现出一系列有意无意的行为,有些有用,有些则毫无用处。阻碍我们成功的,正是这些无益的行为。

关于这些障碍,我们已经确定了13种,并称之为“思维陷阱”,我们将依次探讨每一个陷阱。在我们讨论的时候,请时刻关注自己,问一问:“这是我吗?我这样做过吗?”

第一个思维陷阱是“尽力”。你曾经说过多少次“好吧,我尽力而为”,或甚至是“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这样的情况或许发生过很多很多次吧。你会提出疑问:这有什么问题吗?实际上,承诺本身并不会发挥作用,除非我们确定自己将会履行它。如果我们根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做到,却说“我尽力”,是不是显得不诚实呢?

然而,有不少情况需要你作出承诺。你很清楚,如果你不作出承诺并努力实现它的话,将寸步难行;你也知道,作出承诺后却不履行是很糟糕的行为。人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两难境地。通常,如果你对确定地履行承诺有疑虑,看起来一个简单的自我保护方式就是不置可否,以免你最后“不能”兑现。这时,“我尽力”就成了最好的说辞——如果没有履行,你只是承诺尽力而已,不是吗?

这种做法有几个问题。首先,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你可能会过度承诺,而“我尽力”的回答给自己提供了回旋的余地。这就像机票超售——飞机满员了,可有些买过票的人却不在上面。类似的,过度承诺意味着你提前就可以断定,有些你承诺“尽力”履行的事情其实不会发生。如此,你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因为承诺无法兑现。

对那些不善拒绝的人来说,这种思维陷阱特别常见。但事实上,人们宁愿一开始就被告知“对不起,不”,而不是“我尽力”。因为如果将来得不到的话,他们宁愿现在就知道,就可以有时间寻找其他方法。

其次,在别人眼里,有些事情最重要的是你确实履行,不这样做就是一种失败,无论原因是什么。因此,说“我尽力”的时候,你其实正在制造一个非常有可能发生的失败行为。

如何避免这个陷阱?很简单,要么承诺,要么从一开始就说“不”。请记住,当需要的时候,通过说“不”,可以对自己和他人保持诚实,这是成功的关键法则之一。

第二个思维陷阱是“担心/期望”。你关注的焦点走向哪里,你的能量就会流向哪里,对问题、限制、挫折等各类负面因素的关注,将减少你实现目标的能量。

如果没有太多限制和挫折面对着你的时候,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问题并不会以平稳的节奏到来,当它们密集而快速到来的时候,如果你在担心、忧虑这些事情上面花费了太多时间,会完全失去取得进展的能力。

要避免这种思维陷阱,第一步是在觉察到担心的时候就喊停,专注于达成目标的积极方面。对于担心的问题,直接抛开它们,而不是与之做斗争。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有办法,你可以这样做——

假设未来的某个时候,自己已经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你成功抛开了它。想象一下有人问你:“你几个月前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回想一下你是怎么处理的,描述一个完全可行的解决办法。好了,回到现实中来,你已经得到解决方法了。在我们的经验里,解决方法比无休止的担心更富成效。

“期望”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你可以期望美好的事物,或者期望问题不会发生。负面的“期望”就是“担心”的近亲,你可以用对待“担心”的方法来处理它。

乍一看,正面的期望是有益的,但是更进一步地审视,你会发现它是“尽力”的一个亲戚。通过期望一些积极的事情发生,你正在回避自己“履行”它的责任。因此,我们建议你用对待“尽力”的方法来处理它。

第三个思维陷阱是“怀疑”。怀疑自己或怀疑别人,或兼而有之。简单来说,怀疑使行动陷入瘫痪。它造成了恐惧与拖延的状态,使你停滞不前。

“自我怀疑是我最大的思维陷阱。它归结为一个词‘I’——我总是觉得我不得不为使用‘I’这个词解释与辩护——这感觉非常内向、自我、赢/输。但是我意识到实现愿望的能力有赖于我的自信。”——B.

实际上,怀疑是“决定”的对立面,而“决定”正是成功的首要法则。我们建议你通过将精力集中在“决定”上来解决怀疑。

第四个思维陷阱是“混乱”。如果你对事情的认知是混乱的,就会发现很难达成决策,进而会回避决策。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种“回避决策”正在于怀疑、混乱、不确定的心理陷阱。

通常,回避决策的首要原因是我们已经知道,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自己的“安全地带”之外——“安全地带”给人确定性和安全感。但是,如果你必须解决某个问题,就要有意识地作出决定,从安全地带走出来,进入学习地带。大多数人都期望成长,而这正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机会。

第五个思维陷阱是“后悔”。

“后悔”植根于“本该是”和“要是”的认知逻辑:“要是当初……就……”在错误或失败之后,这是经常发生的状况。痛苦的遗憾是很自然的——这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但是,持续的后悔意味着你因为自己或别人的失败而自我折磨。这削弱了你的自信,降低了你做出前进决定的能力,甚至导致你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麻痹。这一切都会严重影响你达成期望目标的进程。

让事情变得更糟的是,对错误和失败的反应包含羞愧、内疚或无奈之感,负面情绪的积压具有极大的自我毁灭性,让你一蹶不振。

我们的建议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你可以后悔,也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但不要沉溺于后悔。学会对发生的事实负责,然后自觉地转换到一种学习的状态。

“我学会了永不回头。如果一扇门关闭了,一定有另外一扇门等待着被打开。”——D.

接下来的三个思维陷阱涉及我们在成功道路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它们描绘了我们在寻求他人帮助的努力中的不恰当行为,也会损害我们成功达成目标的机会。

这一组从第六个思维陷阱开始——“解释”。这个思维陷阱在管理中最常见。乍一看,“解释”并不是一个明显的思维陷阱,但有时它的确是。

管理上有一种常见情况,即当你没有实现预期结果的时候,就要对原因作出解释。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简明扼要的、依据事实的解释,不想将这看成思维陷阱——毕竟这是管理过程中的自然部分。

但是,解释是关于未实现结果的理由陈述,常常用于解释者的心理防御。因为这一点,我们的解释通常都是在回答:为什么没有做成?为什么不会做?这样的解释与借口无异,还会影响到“承担责任”的能力。

第七个思维陷阱是“自以为是”。毫无疑问,已经有连篇累牍的关于人类自我和自我中心行为的论述。自以为是的人总是相信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他人的意见。

“自以为是”使我们不愿或不能容纳其他人的观点。这损害了我们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损害了自己为了实现目标而获得他们支持的能力。常言道:“人们讨厌万事通。”说的正是自以为是的人经常弄巧成拙。事实上,包容多元观点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学习方式。自以为是的人则丧失了这样的机会。即便自己是对的,你也该问问自己:你是要对的感觉,还是做别人的朋友?正确的感觉不能帮你成功,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助你实现目标。

“我曾经相当有抵抗力,但是现在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不可能孤立实现任何事情——你需要其他人来使之实现。”——D.

我们建议,消除这种破坏性的心理陷阱的方法就是改变认知:或许别人没有你知道得多,但他可能在人际关系上“比你更好”,由此这些人在完成自己的目标方面也可能“比你更好”。这样思考可以帮助你尊重他们,降低你的“优越”感。

当人们实际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陷阱,就会看到令人振奋的结果:人际关系蓬勃发展,在真正的沟通中感受到内在幸福的光芒,并且毫不费力地朝着自己期待的目标加速前进。

“我以前是个体专家——现在我的风格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的。这让我能够比以前成就更多。”——B.

第八个思维陷阱是“欺骗”。有时会对他人有所求,如果你对他们诚实的话就无法得到,而使用一点点欺骗,如同变戏法似的,你就得到了想要的。这多么诱人。

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中间谁是那样一个圣人,从来没有做过也永远不会这么做过欺骗的事情?毫无疑问,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在某时某刻夸大或操纵信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你有吗?

问题是,当人们发现他们被欺骗的时候,就很难有第二次了。因此,诚实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法,却是唯一的方法。

最后五个思维陷阱涉及我们在成功道路上处理外部障碍的方式。

这一组从第九个思维陷阱开始:“埋怨”。如果你将挫折或失败归咎于他人,那么,别人成了失败的原因,而你成了一个受害者,你便可以对此表示不满。于是,埋怨与指责产生了。

这种做法的唯一价值在于,它让你置身事外。然而,有没有想过,指责别人对于你实现目标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会非常有害:不仅损害与他人的良好关系,而且让负面情绪笼罩自己。如果直面问题,并继续承担责任,就能够取得进展!

我们推荐你阅读一下第十章关于成功的第七个法则,你会发现“指责”和“埋怨”是如何与“承担责任”相对立。同时,你也会得到一些建议。

“我埋怨父亲小时候疏忽我。发现这是一个思维陷阱,有助于帮助我正视它。我以此对我父亲提出异议,我们设法克服它。”——M.

第十个思维陷阱是“放弃”。当你听到心中有这样的声音响起——“对此我无能为力,做什么用呢?我放弃吧。”你便被幻灭与绝望占据,陷入了放弃的心理陷阱。

该思维陷阱的实质是:将失败的责任归罪于太过强大而无法抵抗的外部力量。进一步分析,这也是一种逃避:因为未能得到渴望的结果而需避免承担个人责任。针对这一思维陷阱,你可以参见本书第十章第七个成功法则——“承担责任”。

在貌似强大的外部力量前,有许多人还未尽力就轻言放弃了。有一句谚语是:“当情况变得艰苦时,只有吃苦耐劳的人才能继续前进。”它告诉了我们“承担”的真正力量。

第十一个思维陷阱是“犬儒”。我们都会有一些愤世嫉俗或是“犬儒”,可它们会导致全面的挫败。

你是否有过彻头彻尾的愤世嫉俗?你是如何与它们相处的?你需要弄清楚的一点是:如果情况真如你认为的那么坏,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既然你依然选择忍受你并不喜欢的人与事,就必定导致犬儒主义。对于这样的行为,人们会认定你不是一个诚实的人。

你愿意追随并尊敬一个犬儒主义者吗?我敢打赌,你的答案是“不”。事实上,你注意到有多少杰出的领导是犬儒主义的?我敢打赌,你的答案是“我一个也想不出”。

同“埋怨”一样,犬儒主义也是源于指责他人,因此,前文对于“埋怨”这一思维陷阱的考察也适用于犬儒主义。有趣的是,一旦人们意识到犬儒行为对自己的巨大伤害并作出改变,“犬儒主义的外衣”常常都会奇迹般地消失。

“现在,我见到很多人完成了这一醒悟。我喜欢看到犬儒主义者如何摆脱它们,他们对学习的胃口如何变得如此强大。”——B.

第十二个思维陷阱是“游离”(disassociation)。这样的人经常对事情无动于衷,他们的想法是:“我不能接受它,但我不能改变它,所以我现在不关心它。”不管“它”是什么,可以肯定“它”是一件大事。否则,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呢?

游离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不能”的认知。事实是,如果你选择,你就能。一种选择是接受“它”,这可能会令人不快;但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继续前进,重组、重建期望的目标并着手实现它们。另一种选择是困住、游离的状态,伴随着情感的压抑和意志的消沉。哪种选择好呢?

还有一种更好的可能是,也许你能够改变“它”。一切取决于你的选择。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您选择游离,就你完成自己的目标而言,“游戏已经结束了”。

第十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思维陷阱是“受害者”。这一主题贯穿于许多思维陷阱。如果你回顾一下最后六个思维陷阱,就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将指责的矛头转移到外部,而自己则是受害者。

受害者意味着有人“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被冤枉、摧毁、伤害,这根本不是我们的错,而是别人的错。我们从社会接受大量这样的信息:关于罪犯、肇事者和受害人的故事。——为每个社会个体的“侵害”与“受害”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正规与非正规的支持。

当然,这是一个有爱心的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注那些真正的受害者,可以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同情心和良知。但是,也可能让自己陷入思维陷阱。大多数人都时常感到需要同情,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你不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却“利用”人们对受害者的爱心以“得到”同情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陷阱。

还有,一个真正的受害者在很久以后“兜售”其受害状态,也是一个思维陷阱。我们的建议是,即使你曾经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你完全可以不必那样度过余生。对于过去发生的你没有选择,但是对于未来发生的,你如何感受与行动,你的确有选择。受害状态存在于过去,现在你要对自己如何前进负责。

“受害者”是一个容易掉入的思维陷阱,因为它类似于本能的反应,也很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和支持。然而,“装扮”或“兜售”受害者的身份本质上与欺骗无异。

不幸的是,有人经常设法在欺骗别人的过程中欺骗自己。当人们面临困难的时候,就开始感觉自己如被外界侵扰的真正受害者,就开始寻求别人的安慰与支持。但若果有人指出这种“伪装”的时候,人们典型的反应是强烈否认,甚至恼羞成怒:“谁,我?不可能!”

“我经常陷入受害者这一思维陷阱。现在我挑战那些认为是受害者的人,但是我不会使用受害者这个词,因为他们不会接受自己被当成受害者来看待。”——B.

为什么我们会像那样自欺欺人呢?根本原因在于:面对挫折和失败,通过将责任转移到外部,人们就不必让自己承担责任了。如果你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就该对自己和他人诚实,虽然这有些难,却是成功的一个法则。

“我发现‘受害者’思维陷阱是大多数人首先去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你就为什么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我试图让人们看到他们正在选择退出。”——T.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你脱离“受害者”思维——

考虑这样一个状况——你心里知道自己正“装扮”成受害者。现在,开始讲故事,要从你对这一状况负有责任的角度去讲。想象一下,这一状况你是通过哪些必要的步骤设立起来的——没有这些步骤,这一状况就不会发生。现在对自己说:我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虽然向自己承认受害者是伪装的,一点都不好玩,但是能赋予你巨大的力量,因为最终你会意识到,只有你,才对自己和生命中所达成的现状负有责任。如此,当出现问题时,你将不再将责任推向外部力量,而是直面问题,最终能够克服它。

对陷入“受害者”思维陷阱的人们来说,最伟大的榜样是尼尔森·曼德拉。如果说谁曾拥有成为真正受害者的绝好机会,这就是曼德拉,但他拒绝“受害者”思维,我们都能看到,这一举动的结果让他站得有多高。

这就是你克服受害状态的原始动力,它是让你获得成功最具贡献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