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集聚的效应

金融集聚的效应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总体来看,金融集聚往往首先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产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其高流动性进而成为经济的主导与核心。3.跨国银行追随客户战略导致金融集聚伴随产业集聚。研究表明,跨国银行基本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区,同时大部分也是产业集聚区。

一、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

总体来看,金融集聚往往首先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产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其高流动性进而成为经济的主导与核心。下面将从产业集聚伴随物、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与主导、外在性、信息流、规模经济等角度对金融集聚现象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产业集聚是金融集聚的前提

格利和爱德华·肖曾指出:“如果离开实际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金融发展就难以理解。”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成长总是相互伴生的,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将为金融发展提供必需的资金需求市场。根据需求反应金融体系理论,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自动反应,取决于实际经济部门的货币化程度。究竟是金融过程的繁荣推动了经济增长,抑或是经济走向成熟以后推动了金融业的繁荣,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明确地表明:(1)每一次经济发展的高潮都伴随着金融制度、金融过程以及金融功能向高级化和复杂化演变,而每一次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使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更为平滑;(2)更为明显的是,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停滞,都造成金融运行和金融秩序的混乱,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这种经验关联得到了戈德史密斯的实证研究的支持。他通过对35个国家几十年间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得出了“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的结论。

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关系,实际上是宏观领域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关系在中观区域层面上的反映。(1)产业集聚为金融产业成长提供了承载空间。(2)金融产业成长是产业集聚的动力性条件和重要力量,是推动产业集聚的启动器和神经中枢。实践证明,国际性金融中心总是出现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中心。同时,区域性金融中心也总是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核心。虽然并非所有的金融中心都是由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形成的,如资金供给型金融中心,但大多数金融集聚区都可以称为需求拉动型金融中心,特别是在它们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作为区域产业集聚的伴随物而出现的。

1.产业集聚需要金融集聚满足其资本需求。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内生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内生源头来自投资的增加与资本的积累。在区域产业集聚过程中,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累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地区储蓄的增长以及储蓄转化为生产资本且增值的成本(不仅在总量上最大限度地将储蓄转化为有效益的投资,而且能尽量缩短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的周期)。(1)产业集聚区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金融制度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通过信用机制的积累、储蓄时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减少来改变本地区消费与储蓄的弹性比例,增加实际储蓄比重,形成以利益为导向的互补和竞争并存的多元化储蓄-投资渠道。(2)金融产业的成长决定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大小和方向的选择。金融中介的发展,能够凭借反映资金稀缺度和收益报酬率的利率杠杆和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有效地分配储蓄,引导储蓄流向高收益投资项目。同时,“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降低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保持资金供给价格在较低水平上,刺激投资主体竞相投资,从而缩短储蓄-投资转化的周期,促进有效的实质资本的形成”(张凤超,2003)。(3)在集聚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可以分摊和细分与单个投资项目相关的成本和风险,推动区域经济集聚的进程。

2.产业集聚需要金融成长提高其要素生产力。区域产业发展、集聚的过程,也是其要素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要素生产力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产业集聚中技术进步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的内动力,而金融产业的成长则通过减少信息成本、加快各种金融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信息分布范围,促进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和国际贸易发展,为吸引、应用域外科技成果开辟途径、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环节“阻梗”的压力、减少科技成果转化成本从而促进科技进步,成为带动产业集聚区要素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3.跨国银行追随客户战略导致金融集聚伴随产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首先是国际金融机构集聚的过程。各国学者对银行跨国经营的动机做了大量的研究,其结论是:(1)一国银行的海外扩张主要是为本国企业服务,即当本国的客户到国外从事直接投资或贸易活动时,银行也会到国外设立分行,在地理上接近客户;(2)为东道国企业服务,提供与本土相同或相似的进出口信贷服务。跨国银行在选择业务点时,主要考虑因素有:(1)该地区全球网络客户及业务规模;(2)该地区设立机构的资本回报率。适应大客户需求、追随大客户是西方商业银行擅长的市场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吸引众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随之也吸引了追随客户的跨国银行,为金融集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

郑伯红、汤建中(2001)所做的“跨国银行在华发展区位研究”显示,我国沿海九省市分布有跨国银行分行共145家,在全国158家跨国银行分行中占91.7%。中西部地区仅湖北、四川、云南和重庆四省市设有跨国银行分行,但总共也只有5家分行。研究表明,跨国银行基本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区,同时大部分也是产业集聚区。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证了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伴随。

此外,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促进产业集聚,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很多地方政府通常会采取一些税收或其他优惠措施,通过放松管制、采取较低的会计标准等办法吸引金融机构迁移或设立分支机构。地方政府的此类政策往往为金融集聚的形成构建了初始条件。这种状况下的金融集聚同样表现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

(二)金融服务业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

区域金融理论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理论,立足于金融的区域化,重视区域形态对金融结构和运行的影响,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存在问题:“沿袭金融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只考虑区域经济体系内部诸因素的内生综合作用,而不是依据空间思维动态地揭示金融参与区域运行的驱使力,即重区域结果而轻区域运动过程,导致理论缺少逻辑起点的支持,无法形成坚实的理论根基。”(白钦先,2001)

金融集聚理论作为区域金融理论的一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对其形成内在动因、形成条件的考察上,着重于不同类型金融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法,缺少对其成长过程、速度的动态考察,从而难以揭示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动态特征。因此,必须从区域金融成长的角度来研究金融集聚,才能更全面地揭示其特点。

1.与制造业相比,金融机构的沉没成本,特别是进入一个新市场的启动成本相对较低。沉没成本除了包括员工的培训和搬迁费用、营业条件的完善和建设,以及申请营业执照的相关成本外,还包括潜在客户的流失和从一个地区或市场退出时造成的声誉上的损失。其中,客户关系的损失可能是最严重的沉淀成本。而迁移营业场所时由于资产专用性比制造业小,导致其退出成本相对较低,较低的成本增加了金融的流动性以及集聚速度。

2.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商品较强的流动性和替代性,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高流动性。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方式的创新性、市场价格对经济信息反映的灵敏性、价格波动的内在稳定性、市场对投资风险的分散性等等,决定了金融市场的高效运作。

3.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使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产生大小各异的乘数效应;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特征,使其形成巨大的杠杆效应。这些特征使金融集聚产生螺旋上升的可能。

4.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金融的跨地区流动性。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金融的电子化、工程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与深入,进一步提高了金融跨地区、跨国、跨洲的流动性和信号扩散性,实行全球性的金融资源共享和配置,加速了区域金融集聚的进程。有人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客户的沟通完全可以通过视频或音频来实现,金融机构不再需要从地理上接近客户。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例如,在证券行业中,与二级市场业务相比,一级市场业务要求与客户有更多的面对面交流。在这种直接接触中所能得到的信息以及所能增强的客户关系,并不能完全通过通信技术得到。因而,接近客户和市场对金融机构而言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金融成长内涵了两方面的含义:(1)量的扩张,即金融资源存量与流量的相对规模的增大;(2)质的改善,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率的提高。区域金融集聚的过程也即是区域金融成长的过程。虽然在初期成长阶段,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而出现、发展,并以实体经济为依托,但一旦金融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将加速金融集聚,使其甚至超过产业集聚的进程。

(三)金融活动推动了金融集聚

以动态的、成长的观点分析金融集聚,把这一过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在此过程中,金融由区域经济发展的伴随物逐步演变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1.初级阶段。在一些发展较快的经济区域,产业集聚带动金融产业逐步成长,金融逐步成为产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门。但受到成长能力的限制,金融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仅属于发挥基础保障作用的基础产业。金融依然被定位为服务、中介、工具、杠杆,被认为依附于其他产业,是外在和从属的。金融产业低级成长阶段决定了城市的金融职能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强度较弱,一般将此类城市称为金融支点。

2.中级阶段。金融产业进入中级成长阶段,开始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份额,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性条件和重要力量,成为推动核心产业集聚的启动器和神经中枢,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这种状况下的区域金融职能层次较高、规模较大、强度较强,此类城市称为金融增长极。金融增长极在区域金融等别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高级阶段。金融产业跃升为主导产业,其成长达到高级阶段。金融表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推动力,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发挥带头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金融产业凭借强烈的极化效应引致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体经济,表现出独立运动的特征。区域金融职能层次、规模和强度都达到高峰,此类区域称为金融中心。金融中心是区域金融等别结构的核心。发展到此一阶段,金融不仅成为经济的主导与核心,同时也是社会、技术、文化等的信息中心,其整体功能不断地扩展与提升,独立运作、追求效率、规避风险的产业特征逐渐地凸显,并表现出一定的自组织和自我强化的特征,自身的发展成为自身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成长的条件和动因。这种自我增强特征源于外部经济的正反馈机制。集聚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既促进区域内部新金融机构的衍生,又增强对区域外部金融机构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聚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累积,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经济史学家Gras在1992年提出了都市发展阶段论。他考察了都市发展为内地经济服务的4个阶段:(1)商业;(2)工业;(3)运输业;(4)金融业。金融业的发展处在都市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金融业比商业、工业和房地产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本部分内容的论点。

二、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新现象,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金融集聚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金融跨地区支付的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的效率,以及提供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集聚也正是通过各种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一)金融集聚的规模经济效益

1.金融集聚节约了周转资金余额,提供了投融资便利。随着高效支付体系的发展,公司发现通过集中于大都市的金融中心,利用银行业的媒介功能,可以节约周转资金余额。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司趋向于在大都市设立财务部门,利用当地的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并且可以运用较少的周转资金余额为更大规模的支付提供资金。竞争性日益增加的证券市场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越来越大规模的、便宜的证券发行机会,同时为资金盈余者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投资对象。规模经济不仅存在于货币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功能之中,就贷款、贴现和债券而言,规模经济还存在于延期支付标准功能之中。

2.金融集聚提高了市场流动性,降低了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通常金融市场的规模越大,证券的流动性越高。这会吸引其他地区的贷款人和借款人把他们的贷款需求和借款需求转移到这个市场中来,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净超额需求和供给。借款人可以支付较低的利率或得到更多的贷款。金融集聚可以促进各金融机构及各行业的信息交流,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

3.金融集聚使得金融机构合作更易开展,其辅助性产业得以共享。例如,银行之间更易开展合作项目联系,建立联合的清算服务等;一些为金融机构服务的法律、会计、评估、咨询等中介机构也会得到迅速发展。金融企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不仅使得金融及其附属产业受益,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并集聚,同时该地区的发展也会吸引其他产业的加入。

(二)金融集聚的金融外溢效益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密集设置,会带来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外溢,使金融产业集聚具有典型的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由金融集聚而形成的网络是当代金融产业发展的新特征。知识溢出与金融集聚具有良好的互动作用。

1.金融集聚带来的集群技术学习加速了知识外溢。通过金融集聚集群技术学习,实现不同金融知识的交叉,增加金融集群内部的知识总量,提高金融资源的各项技能等;通过金融集聚集群技术学习,使得不同金融企业之间的组织惯例、文化特征、制度设计等相似性增加,导致特定成员企业内部知识的缄默性下降,从而使得特定金融企业内部知识更容易为其他企业所获得和利用,金融知识的溢出也就更容易实现;而金融集群中的人员溢出、非正式沟通等则无疑会进一步加速金融知识的溢出。

2.知识溢出促进了集群技术学习,进一步地加速金融企业的集聚。金融知识的溢出导致公共外部性效应,为集群技术学习创造条件,因为金融集群成员可以在很少资源投入下获得金融技术信息;而且金融集群发展的经济逻辑在于集群规模优势和集群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市场风险和政府干预的失灵。

(三)金融集聚的金融扩散效应

不同地区在金融规模、交易能力和业务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金融密度”的差别以及地区金融创新能力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金融的非均衡成长。因此,实际上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态势是并存的。金融集聚一旦出现后,会通过累积性集中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但这种现象不能无限地进行下去,也就是说当金融集聚的“市场拥挤效应”更加明显后,金融资源可能从集中在核心区发展为向周边地区扩散,金融资源流入产生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效应。例如,通过金融集聚核心区(相当于发展经济学中的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向周边地区进行增加投资等途径来带动外围地区金融服务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1.技术进步效应。金融资源流入有利于加速技术进步,提高边际资本生产率。伴随着金融资源向边缘区的扩散,会有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整个区域内网络的系统性特征会大大加快技术信息区域内的流动速度,新的技术会很快传播到边缘区的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创新知识的扩散,直接推动了边缘区的技术进步,为提高产品性能提供了技术保证。

2.资本积累效应。当集聚区的金融资源向边缘区扩散时,金融机构数量会有所增加,这意味着金融交易具有更广阔的地域分布,有利于储蓄主体获得更为全面、充分和真实的金融交易信息,节约交易成本,进而动员各种类型主体积极参加储蓄。

3.储蓄投资转化效应。随着金融资源从集聚区向边缘区的流动,边缘区各层次的金融资源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增加或提升。在这些地区,金融中介可以通过专业技术收集信息,节约了个人搜寻信息的成本,有助于关于投资机会的信息获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