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贷歧视的进一步分析

信贷歧视的进一步分析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信贷服务的排斥问题,许多学者提出这种基于违约概率进而是“信用分值”的决策方法存在一定的“统计歧视”问题。本部分内容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对信贷服务的歧视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释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图6.3 信贷歧视的无差异图现引入歧视问题,即考虑分离均衡情况。

关于信贷服务的排斥问题,许多学者提出这种基于违约概率进而是“信用分值”的决策方法存在一定的“统计歧视”(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问题(Phelps,1972;Stiglitz & Weiss,1981;Yinger,1994)。该统计歧视,不仅仅只是基于信息的无完全从而做出的服从以往数据结果的决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有一定的主观偏见,从而对于弱势群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排斥性。

本部分内容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对信贷服务的歧视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释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

为研究方便起见,假设有两个群体,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划分的标准可以是多种,例如根据核心和边缘地区进行区分,根据所属的居住地区进行区分,根据是否是属于少数民族进行划分,等等。

当银行在现有的信息基础上无法对各申请者进行违约风险评估时,也就是根据信用评分标准处于“中间的信用分值段”,将带有一定的偏见性,即会主观认为弱势群体的申请者要比强势群体有更大的违约可能性;当然,在较高的信用分值段和较低的信用分值段,银行都能容易地进行客观地评价,便也不存在这种歧视性问题了。

本分析将在借鉴Calem&Stutzer(1995)的研究思路基础上,对信贷服务排斥所伴随的歧视问题进行分析。

假设一家庭需要融资1单位进行购房,该房价值为V,为此向银行申请贷款,其在第二期需要向银行支付的本息为R,且满足V >> R。设该家庭第二期收入服从如下分布:

也就是说,如果其一旦实现收入大于0,便会归还贷款,并不存在主动的违约行为。

现假设有两类风险特征的申请者,一是高风险型申请者,以H表示,其获得收入y的概率为MH,二是低风险型申请者,以L表示,其获得收入为y的概率为ML,并有MH< ML。同时,假设P为个人特质变量、宏观和制度环境、以及银行获取信息等的障碍函数,即有Mi=M())(i=H,L,下同)。

银行对i风险类型的申请者审核通过的概率为ηi。如果申请者申请到了贷款,但在第二期没有收入,此时银行会组织清算,最终导致该申请者潜在损失了φi。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法制环境越好(例如执法效率较高)、社会契约意识越浓等宏观环境越好,则导致申请人潜在损失的就越少,即φi=φ(ξi-)。

若银行未贷款给申请者,则假设该申请着仍有δi的收益,该变量也可看成是通过其他渠道等筹集资金所获得的净收益、或是从是其他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根据假设有δi< V -Ri

假设在某一信用分值区间的群体中,弱势群体所占的比例为τ,其中高风险类型的占βr;强势群体所占的比例为(1-τ),其中高风险类型的占βq,因此,总人群中高风险所占的比例为:β=τβr+(1-τ)βq

根据信贷的统计歧视观点,显然有:βr>>βq

所以,该申请者有如下的效用函数

Uij=ηjMi(V+y-Rj)+ηj(1-Mi)(V-φi)+(1-ηj)(Miy+δi)= ηj(V-MiRj-φi+Miφi)+Miy+δi(1-ηj

根据“自我选择”性,有Uii≥ Uij,i,j= H,L。

Uij满足连续、可导的条件,所以有:

故:φi-Rji

假设φL= φH,因为RH> RL,所以有:

因为MH< ML,所以有:δH<< δL

由于,所以在ηH=ηL,RH=RL条件下,有:

也就是说,H风险类型的无差异曲线将在某一点之后处于L风险类型的无差异曲线下端,如图6.3所示。

现在首先考虑无歧视情况下的均衡。

根据瓦尔拉斯定义,完全竞争条件下,满足:MiRi-1= 0

也就是,(βMH+(1-β)ML)Rβ-1=0,且β=τβr+(1-τ)βq

当β充分小时,由于MH< ML,以及MH≤(βMH+(1-β)ML)≤ML,所以Rβ也较小,其取值范围为(),且较接近,如图6.3中A点。

此时,对于H风险类型,在A点和(=1)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会偏好于A点;对于L风险类型,在A点和()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也会选择A点。因此,点A为H和L风险类型的共同均衡点,且在该点,获得贷款的概率均为1。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歧视问题。

图6.3 信贷歧视的无差异图

现引入歧视问题,即考虑分离均衡情况。

根据上述式子,当β较大、接近于1时,Rβ增加,处于类似于C点位置,此时,H风险类型会偏好A点,而L风险类型会偏好(),因此出现了分离均衡的状态。

进一步考虑强势和弱势两个群体,当β=τβ+(1-τ)β时,若β充分小,于是,βq<β<βr,代入(βMH+(1-β)ML)Rβ-1=0中,可以得到:Rqβ<Rβ< Rrβ,若βr充分大时,Rrβ在(R0,1)的右边,如C点位置,因此Rqβ,Rβ,Rrβ分别对应B、A、C点。

此时,对于强势群体而言,无论是H风险类型,还是L风险类型,其均衡点均为B点;而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若为H风险类型,则会偏好于C点,若为L风险类型,则会偏好于()点,所以便出现了歧视。∧

根据图6.3,UHH=UHL,对于的求解如下:

因此

因为,所以< 1,故存在一定的歧视问题,即对于弱势群体而言,L风险型的申请者被拒绝的概率比较大。

进一步

因此,随着MH))的增加,也增加,而随着φH(ξi-)的增加,反而减少,见图6.4的模拟结果。

图6.4 左图为MH的关系,右图为ΦH与η的关系

注释:左图中,各参数值为:V=5,δH=1,φH=2,=1.25;右图中,各参数为:V=5,δH=1,MH=0.3,= 1.25。

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1:随着人均收入等个人特质变量的提高,弱势群体被排斥的可能性减少;

H3-2:随着法律制度、社会资本等宏观环境的提高,弱势群体被排斥的可能性也减少;

H3-3:随着接触距离的增加,弱势群体被排斥的可能性增加;

H3-4:随着“自我排斥”的增加,弱势群体被排斥的可能性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