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预见性规则的例外情形

可预见性规则的例外情形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可预见性规则中的预见主体仅为违约方; 预见时间为订立合同时; 预见内容包括损害发生的可能性、损害类型和损害程度; 能否预见的判断标准为主客观结合标准,即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但是在故意违约和重大过失违约的情况下,债务人的赔偿数额则不受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即须对违约损失进行完全赔偿。原告起诉承运人,请求判令承运人赔偿没有送货期间工厂的利润损失。最后该案因损失过于间接被判决不予赔偿。

就违约损害赔偿而言,完全赔偿往往要受到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受这一规则的限制。根据1999年的《法国民法典》第1150条,赔偿义务人所负之赔偿责任,以订约当时预见或得预见者为限; 但是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151条,如违约当事人故意违约者,则损害为违法当事人于违约时所未预见或不能预见,只要该损害为故意违约的直接结果,违约当事人仍应负责。[30]因此,法国法对故意违约与过失违约区分对待,在债务人过失违约时,可以适用可预见规则来限制赔偿; 然而,在债务人故意违约时,则排除可预见规则的适用。《意大利民法典》第1225条规定: “如果不履行或者迟延履行并非由于债务人的欺诈或者恶意,赔偿限制于债之关系发生使本可以预见到的损害。”这一条款间接地规定,在违约行为由债务人的欺诈或者恶意所致的情况下不适用可预见规则。根据英国《1967年虚假陈述法》第2(1)条,在一方当事人作了疏忽大意的虚假陈述时,对方当事人的所有附带损失都应当予以补偿,没有任何限制。[31]对此,PECL第9: 503条规定: “未履行方仅对基于达成合同时预见到的或本可合理预见到的其不履行可能导致的结果负责,除非不履行是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

作为可预见性规则的例外,当故意违约,债务人的赔偿数额不以其可预见的损失为限。有关这一例外的最通常解释是: 债务人的行为剥夺了其享受责任限制的权利。同时,重大过失视同故意,而且拒绝履行即使不是出于损害对方当事人,同样视为故意。因而,在故意违约和重大过失违约的情况下,债务人须负全部赔偿责任。[32]可预见规则的适用例外,完全符合这一规则的目的,即旨在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以合理分配履约风险,以促进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积极性。如果一方当事人故意违约,那么就没有保护的必要,否则债务人会逃避应承担的责任,从而激励故意违约,这样不利于保护交易的安全与稳定,也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作为完全赔偿的限制性规则之一,可预见性规则在均衡双方当事人之间利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具体实践中须对可预见性规则进行严格把握。具体而言,可预见性规则中的预见主体仅为违约方; 预见时间为订立合同时; 预见内容包括损害发生的可能性、损害类型和损害程度; 能否预见的判断标准为主客观结合标准,即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但是在故意违约和重大过失违约的情况下,债务人的赔偿数额则不受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即须对违约损失进行完全赔偿。

[1] See,as for the“foreseeability”limit in Roman law,Fritz Pringsheim,Zur Schadensersatzpflicht des Verkaufers und des Kaufers,Studi in Onore di Salvatore Riccobono, 1936(6): 313.

[2] Franco Ferrari,Comparative Ruminations on the Foreseeability of Damages in Con-tract Law,Louisiana Law Review,1993(53): 1264.

[3] Auguste Dumas,Les origines romaines de l'article 1150 du Code civil,Etudes d'histoire juridique offertes a Paul Frederic Girard,1913(2): 110.

[4] Franco Ferrari,Comparative Ruminations on the Foreseeability of Damages in Con-tract Law,Louisiana Law Review,1993(53): 1264.

[5] 韩世远: 《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6] 罗结珍译: 《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7] Robert J.Pothier,a Treatise on the Law of Obligations,Small,1806: 167.

[8] (1854) 9Exch341156Engl.Rep.1854: 145。在案中,原告磨坊的关键机器机轴断了,请被告承运人把机轴送给制造商。因为机轴是运行的中心,整个磨坊处于闲置状态。但是承运人并不知情。承运人由于疏忽没有及时运送机轴。原告起诉承运人,请求判令承运人赔偿没有送货期间工厂的利润损失。法院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磨坊委托承运人把断机轴运给第三人,正常条件下,磨坊关闭的结果是不会出现的; 而且磨坊的特别情况也没有由原告告知被告。最后该案因损失过于间接被判决不予赔偿。参见范在峰、张斌: 《两大法系违约损害赔偿可预见性规则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第18页。

[9] 例如Howard v.Stillwell and Bierce Manufacturing Co.,139 U.S.199,208 (1891); Primrosev.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154U.S.I,29( 1894) etc.According to König American judicial practice had applied the foreseeability principle even prior to Had-leyv.Baxendale: Sedgwick: A Treatise on the Measure of Damages,op.cit.80.et.seq.

[10] 李巍: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11] See Comment and Notes to the PECL Art.9: 503.Note5,available: http: //www. cisg.law.pace.edu/cisg/text/peclcomp74.html,Dec.23,2007.

[12] 张玉卿主编: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04》,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539~540页。

[13] See Comment and Notes to the PECL Art.9:503.Note5,available: http: //www. cisg.law.pace.edu/cisg/text/peclcomp74.html,Dec.23,2007.

[14] 丁玫: 《罗马法契约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15] 注: 在本案件中所强调的是,原告所预见的不能够满足间接性标准的要求。

[16] 注: 在本案件中阿斯奎思(Asquith)指出,原告就某项损失要求赔偿,只要证明被告在这种情况下可预见违约“很可能”导致该项损失即可。参见金健: 《国际商事合同履行法律问题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页。

[17] 王利明: 《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1页。

[18] Arthur G.Murphey,Jr.,Consequential Damages i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and the Legacy of Hadley,Washing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Eco-nomics,1989(23): 415~474.

[19] 韩世远: 《违约损害赔偿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20] 曾世雄: 《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21] 韩世远: 《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38页。

[22] 张广兴、韩世远: 《合同法总则》(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23] 文学国: 《应当预见规则与违约损失赔偿》,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97页。

[24] C.M.Bianca and M.J.Bonell,Commentary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s Law: The 1980 Vienna Sales Convention,Giuffrè,Milan,1987: 542.

[25] 范在峰、张斌: 《两大法系违约损害赔偿可预见性规则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第22页。

[26] See Djakhongir Saidov,Methods of Limiting Damages under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2001),available: http: //www.cisg.law.pace.edu/cisg/biblio/saidov.html,Dec.23,2007.

[27] 崔建远: 《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28] C.M.Bianca and M.J.Bonell,Commentary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s Law: The 1980 Vienna Sales Convention,Giuffrè,Milan,1987: 541.

[29] Peter Schlechtriem,Commentary on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CISG),Oxford University Press,568(2nded.1998).

[30] 曾世雄: 《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31] 何宝玉: 《英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0页。

[32] Donala Harris&Dennis Tallon,Contract Law,Clarenden Press,1991: 2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