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近几年通货膨胀率数据

中国近几年通货膨胀率数据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学者对通货膨胀国际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较少,基本是介绍国外几种典型模型,并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他们对1998年以来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贸易路径在实体经济方面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传导作用是有限的。本书将综合论述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理论,具体阐述传导的机制及路径,并实证分析通货膨胀传导总体效应和通货膨胀对我国的传导效应,以期对旧有的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

国内学者对通货膨胀国际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较少,基本是介绍国外几种典型模型,并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许多学者从贸易的角度进行研究,如阎先东和冯克然(1997)运用回归分析法对我国1979—1994年进出口数据进行了考察,分析其与国内价格水平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起着推动作用,其中,不断增加的出口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较显著。陈全功、程蹊(2004)主要从贸易途径分析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认为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可以通过价格、货币供应量、总供给-总需求路径三条途径传导至他国。他们对1998年以来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贸易路径在实体经济方面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传导作用是有限的。孙立坚、吴刚等(2003)在其论文《国际贸易中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中,根据价格传递效应的理论,考察了国际贸易中进出口价格的相互影响,以及外国价格与本国进口价格,直到国内消费价格传递的链条,并实证研究了我国是否存在“通货输出”的现象,这种分析方法对研究通货膨胀的价格链传导机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还有一些学者从资本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孙婉洁、藏旭恒(1995)在其论文《试析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中,结合1993—1994年外资流入的数据,分析了FDI流入对通货膨胀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外资流入对该阶段的通货膨胀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由此得出结论:国内对外资的消化能力是决定外资流入能否对国内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因素。范爱军、路颖(1995)进行了引进外资与通货膨胀的全面的关联性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求降低我国引进外资对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郑超愚(1996)基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探讨了国际收支以及外资流入渠道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还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实际,结合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通货膨胀外部响应过程,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结构主义模型,并由此解释1994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闫先东、冯克然(1997)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探讨了通货膨胀,并实证分析了1983—1994年我国的外资流入和全国零售物价指数的关系,其实证结果表明:外资流入和国内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外还有不少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刘金全、谢卫东(2003)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角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刘荣茂、黎开颜(2005)从国际储备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这些学者的研究对分析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传导机制与总供求传导机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后,国内的学者倾向于以中国的数据综合检验各种传导模型,如乔海曙、邓婷(2007)分别运用北欧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阐述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并运用中国的数据对这一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结果表明,国际输入因素是2003—2007年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钱行(2006)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欧盟和美国的价格冲击向我国传导的总体效应,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通货膨胀的各条跨国传导路径,研究发现,消费品和原材料价格传导路径非常通畅,而通过国际储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传导路径,以及总供给-总需求传导路径不能得到实证支持。这是较为完整的关于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实证分析。

总体而言,对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研究,西方学者的研究多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研究石油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滞胀状态下通货膨胀的传导,而且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而且近年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研究也比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多是对西方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将他们的成果运用于中国实践,缺乏对传导机制的综合理论研究,而实证部分的数据也比较陈旧。本书将综合论述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理论,具体阐述传导的机制及路径,并实证分析通货膨胀传导总体效应和通货膨胀对我国的传导效应(以美国为主要输出国),以期对旧有的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