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金融结构现状所引发的严重后果

我国金融结构现状所引发的严重后果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转型国家政府常常迫于 救国有企业的压力而放缓了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导致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产生背离,如私营经济获得的贷款份额远低于其在经济贡献中的比例。我国也是如此,这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对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研究表明,金融过度是金融危机的重要预警指标。金融深化异常加速包含了资产价格膨胀和不良资产较多的双重因素。

不少转型国家政府常常迫于 救国有企业的压力而放缓了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导致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产生背离,如私营经济获得的贷款份额远低于其在经济贡献中的比例。我国也是如此,这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一、金融深化异常

国有金融增长导致金融资产价格急剧膨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迅速上升,金融深化异常加速,出现金融过度倾向。所谓金融过度是指过多资源流入金融业导致金融发展超前于实体经济发展或由此引致的金融资产过度膨胀。对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研究表明,金融过度是金融危机的重要预警指标。1979~1996年,我国金融深化(M2/GDP)程度由53.6%提高到112.1%,年均上升3.3个百分点,但1996年以后,金融深化程度异常加速提升,年均上升幅度高达11.4个百分点,2002年达到180.7%,与日本1976年、韩国1992年、泰国1997年和美国1999年的金融深化程度相当,金融过度现象十分明显。实际上截至 2001 年,我国的 M2/GNP 比例不仅超过了所有的经济转轨国家,而且超过了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除外),况且1996年以后的迅速增加,是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规模扩大、股市扩容步伐加快的情况下出现的。从这一特殊现象中,我们很难看出 M2/GNP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恰恰相反,它暴露了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金融深化异常加速包含了资产价格膨胀和不良资产较多的双重因素。无论何种因素引发的金融过度,都会导致经济泡沫化,而泡沫经济的破灭将会对经济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严重时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

由于银行基本上是由国家所有,银行体系缺乏有效的外部竞争环境,这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国有商业银行高度垄断与中小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导致国有商业把眼 着所谓“黄金客户”和大客户,而对小企业、居民、农民等小客户都不太感兴趣。我国的银行系统虽然庞大但效率低下。在1995~1999年间,银行将77.6%的信贷资源提供给了年增长率仅为4.65%的正统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提供给年增长率达19%的非正统企业(除国有和上市公司之外的企业)信贷资源仅为全部银行信贷资源的22.4%。这导致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在我国经济中,非正统企业对GDP贡献已达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中小私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主体,然而同私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贡献不成比例,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正统企业使用的比率不到30%,70%以上的银行信贷仍然流入国有部门,而国有部门目前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只有不到30%。近年来银行的信贷规模收紧,这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从2004年商业银行贷款构成来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尽管有所提高,也仅仅占全部贷款的28.6%[2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5年1月对全国金融机构法人2004年第四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在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大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占比为64.17%,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27.58%;而中型企业则分别为22.50%和36.72%;小型企业则为13.33%和35.7%[23]。在信贷市场上大型企业处于比中小企业更有利的竞争地位,金融机构的资金定价机制对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很高的门槛,过高的贷款利率抑制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正因如此,我国的“三农”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变得更为突出,金融资源没能充分合理地配置。张新(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民间贷款的渠道通畅,一定会刺激经济增长。如果银行对民间贷款占GDP的比重增加一倍,会带来2%的新的GDP增长速度,二者呈明显的正比关系[24]。也就是说,通过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或者增加国有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会促进我国经济更快增长。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多、资本充足率不足

商业银行的国家所有会迫使银行去执行非市场的功能,从而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入无效率的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效益低下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上银行难以对一 同胞的国有企业赖帐、逃债行为进行惩治,导致不良贷款大量增长,而那些具有增长潜力的私营企业则得不到发展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低效和错误配置金融资源的现象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贷款数额巨大。

1998年以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8%。世界十大银行在1999年的资本充足率为11.5%,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两大巨头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2%以上,瑞士信贷银行为19.1%。[25]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补充到8%以上,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管从四大银行剥离出来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由于银行效益不佳,无力用经营利润补充资本金,加之新的不良资产又在不断出现,致使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又降至8%以下。从1985年至今,国家财政已经连续十几年出现赤字,2003年财政赤字高达3198亿元,很难指望财政向国有银行投入更多资金。由于1999年的剥离并没有把银行界的所有问题贷款都转到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仍然积压庞大的不良资产。至2003年6月底,国有商业银行有22.2%的不良资产[26]。2004年初,3家国有银行又把3,300亿人民币(4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剥离到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分析家估计,我国目前的不良资产总值将近41,300亿人民币(5,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居亚洲第二[27]。并且我国国有银行计算不良贷款数字是采用“一逾二呆”的分类原则计算的,如果国有银行认真地采用了“五级分类”,现在许多正常的贷款将变成不良贷款,这样银行的不良贷款不知要上升多少?大量的不良资产会激励银行背着政府进行非谨慎性行为和 博性行为,即大量贷款于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以期可能摆脱其财务危机或解决流动性不足等问题,这种败德行为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资产并严重影响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四、内地股市不景气

2004年管理层推出股市的利好制度一大 ,但是市场还是没有反应,有人说内地股市得了“利好 ”,也有人说内地股市的“政策市”已淡出。不过,看看 股市的高 猛进,世界股市的繁荣,与中国内地股市形成了鲜明对照。

1.内地股市不景气与劣质卖高价

以及世界股市之所以繁荣,是因为他们是成熟、高效率的,是因为市场有价值发现的功能,有优胜劣汰的机制。成熟的证券市场是完全市场化的市场,任何合乎标准的企业都可以上市发行股票。在这样的机制下,实际价值五个亿的上市公司,如果在市场上抛出,实际上也只能得到五个亿左右的财富变现。

而我国股市不是,我国股市是管理层垄断新股发行,价值五个亿的公司,如果一旦上市它可以实现十几二十亿的财富变现。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国股市始终形成不了自己的市场调节,始终有发不完的新股,始终实现不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平台。上市后,公司在政府的关爱下不注重经营机制的改革,使资产闲置,甚至减值;不仅业绩不理想,盈利能力较差,给投资者的内部回报少得可 甚至没有内部回报;更有甚者,有的公司为达目的,不惜采用造假账、虚报业绩、恶意 作等方式来 抬股价,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的缺陷。这样的市场只能成为投机市场,股票市场不但没有有效配置资源,反而使 贵的金融资源大量流失。实际上,A股市场只有极少数的股票可以投资,国内A股市场比较合理的市盈率是20-30倍。而现在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还是40-50倍,这其中存在很多泡沫。

2.内地股市不景气与投资者受到掠夺

从投资者总体情况来看,在 、深两地交易所开户的投资者近7211万[28](2004年底),但大多为散户,其中居民投资者居多,它们并非按照市场原则行事。由于投资者各自的书化程度、对股市知识和技术操作掌握程度、所处的信息环境、收入状况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投资经验、理念和心理,追随大市者和存投机心理的居多,理性不足,容易被一些庄家和操 手利用,利益受到严重 夺。即使投资者以投资为主,但由于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他们也得不到合理回报。内地股市1998至2003年的股息率分别是0.78%、0.64%、0.69%、0.77%、1.08%,平均股息远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2004年,整个股市股息收益率只有1%左右,再考虑到去年年底股价已比年初高点时跌去了两三成。这样投资者在股市投资一元钱,一年只能有 八 的收益,还要再交纳20%的税。

同时,从2001年6月到2004年9月3年多的时间内,股市流通市值缩水7101亿元,考虑到在此期间投资者为上市公司融资付出2726亿元,为国家上 印花税478亿元,支付交易佣金等其他种类成本约500亿元,收到上市公司现金分红391亿元,投资者的净损失约为10400亿元。也就是说,2004年内地股民有90%以上是亏损。作为一个零和博弈的股市,内地投资者得到的只是巨大的亏损,其利益又到哪里去了?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些利益基本上流向了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政府税收、管理机构的收费等。也就是说,在现行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下,凡是通过政府管制进入市场者都大获其利(如上市公司等),而自由进入市场者都无利可图或面临亏损(如中小投资者)。

五、金融结构缺陷强化了私营中小企业非正规金融融资偏好

金融结构缺陷主要表现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不畅通。与国有大企业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被排除于市场外的企业,由于没有过渡性的市场或准市场体系,融资渠道狭窄,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到来自结构缺陷的制约更加明显。如股票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最主要场所,而股票上市有严格的入市规模和产业政策标准。中小企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公司法规定的硬性上市条件相差甚远,到 深两大主板市场融资可能性很小。统计表明,目前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上市的数目占我国上市公司总数的70%以上,市值达90%左右,而私营企业上市的数目不到30%,市值仅占10%,且部分还是以高昂的代价买“ ”上市的。虽然已出现了创业板市场,但由于有限的市场容量以及过高的市场准入条件、佣金成本和代理成本,私营企业望而却步。而通过债券获得资金的渠道也非常狭窄。因为目前我国企业债券或公司债券的发行实行规模管理,在安排年度债券发行计划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和重点原 料与城市公共设施项目,同时还要求债券发行企业有实力雄厚且信誉良好的单位作担保,这一系列条件使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几乎不可能。融资渠道阻塞进一步强化了私营中小企业非正规金融融资偏好。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我国金融结构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与风险是谁也不可低估的,第一,资金不能被及时的配置到高速增长的经济部门;第二,过剩的资本与过剩的劳动同时并存;第三,金融未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成为约束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运行都是非健康有序的,金融体系处于低效率的状态,无论是银行体系还是资本市场都存在流动性差、资本难以增值的问题。20%以上的不良贷款、近200万的金融从业人员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都在呼唤着对金融体系的改革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