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历次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历次风险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银行风险在中国不是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较为明显的有两次。199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各国主要大银行进行调查,认为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国家可能爆发金融危机的。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银行风险在中国不是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较为明显的有两次。第一次发生于1988年,第二次发生于1998年。

1.1988年的中国银行风险

1984年,中国投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有企业资金来源从无偿财政拨款,转为向银行有偿贷款,从那时开始,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逐渐加大。1988年爆发了当时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突破口正是信用膨胀。主要原因是80年代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地方经济,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强迫各地基层银行贷款,根据调查,当时的贷款中50%无偿还能力。基层银行的贷款远远大于存款来源,贷款占存款比重高达142%。于是基层银行大量向中央银行再贷款,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当年货币供应增长率高达46.7%,物价上涨率高达18.8%,并出现中度抢购,波及主要大城市和农村,时间高达1个月以上。

这次通货膨胀中,银行首当其冲,西安、武汉、广州等城市的银行出现挤兑存款风潮,这些银行不得不挂牌暂时停止营业。据统计,全国银行系统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比例高达40%。在中国人民银行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实施下,迫使物价下降到1990年的2.1%,平息了这场银行风波。

2.1998年中国商业银行风险

本次银行风险最早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披露。199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各国主要大银行进行调查,认为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国家可能爆发金融危机的。其中占中国银行存贷款60%以上的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在4%—6%,全部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这一报告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誉下降。在此期间,1996年海南发展银行因无法支付存款倒闭,1997年中国投资银行也因无法支付存款而重组,都证实了这一场银行风险的严重性。正如我国一些学者尖锐指出,“银行危机已成为中国必须正视的事实”[9]

这次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居高不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企业在经济高涨时大规模向银行贷款,但因盲目投资导致产品积压、利润下降,使得四大国有银行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据资料估计,到1998年其总规模高达30000亿元左右,不良资产比重平均达40%左右[10],远远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5%比例。

第二,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下。1998年,我国四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4%—6%[11]。为改变这一状况,当年我国发行了2700亿元长期国债抵冲银行资本金,第二年该指标上升到8%以上,但2000年又降为6%左右,并呈继续下降的趋势(见表7-6)。2004年,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仅为4.61%[12]。一直到最近,情况才有所改善。

表7-6 2001—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四家商业银行年报,略有误差。
注:-为未查到数据。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一,1999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剥离了四大国有银行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使这一比例下降到2002年的25%。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6月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3618.41亿人民币(不含政策性债转股),回收现金792.29亿人民币, 占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的21.90%。2003年又进行第二次剥离1.15万亿元;第二,对四大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其中有条件的上市。以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上市,成为由财政部控股、其他各种经济成分包括外国资本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2007年底,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上升到12%[13],不良贷款比重下降到2007年的6.17%。近几年来,经过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