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金融市场的不足与结构性缺陷

上海金融市场的不足与结构性缺陷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金融市场规模大不起来的根源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比例严重失调。这样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导致中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长期低于发达国家,以及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多次出现市场行情较高时因IPO发行后大幅下跌的险情,下跌幅度甚至超过上百点。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市场的明显弱点是,总体规模狭小,投机性强,而形成这一弱点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基础性资本市场比例失调、货币市场结构比例失调、金融衍生市场与基础性市场这三大结构不合理,由此导致中国金融市场规模小而投机性强,难以持续健康发展,而这将导致资本管制放开后的极大的金融风险和危机。

1.上海资本市场规模狭小与结构不合理的内在关系

国际经验教训证明,资本管制放开后,国际投机资本主要通过资本市场从事证券投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而在一个缺乏避险能力的小规模市场上,国际投机资本只需要动用少量资本就可操纵市场,制造大起大落的行情,从中获取巨额差价和暴利。而金融市场规模大不起来的根源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中心严重错位,即公司债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结构,被长期扭曲为以股票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结构。这样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导致中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长期低于发达国家,以及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从以下几方面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的弱点:

(1)股票市场的有限性限制了资本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大

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以股票市场为中心,公司债券市场长期相对低迷萎缩。但是,由于股票的风险性,任何国家的股票上市都是有限的。国际上上市公司占股份公司比重非常低,如日本100万家股份公司,上市的2000多家,占比0.20%,香港股份公司约30多万家,上市的约350家,占比0.12% 纽约交易所这样成熟的金融市场才2600多家上市公司。目前,在上海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2000多家,总规模已趋向饱和,但是仍然有800多家公司在排队等待上市。因此,依赖发行股票扩大金融市场是不现实的。

近几年,IPO的过度快速发行已成为我国股市行情波动并多年低迷的主因。多次出现市场行情较高时因IPO发行后大幅下跌的险情,下跌幅度甚至超过上百点。盲目发行IPO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如2012年,浙江世宝公司只发行了计划数7.5%的新股。从2010年发行11977亿元股票后,以后各年一直保持5000亿元—8000亿元之内(见表4-5),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发行制度进行了改革,控制了IPO发行的节奏,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把股市作为圈钱场所必然遭到市场规律的惩罚。

这些事实也再次表明,中国以股票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已经难以扩容。虽然中国2011年股票融资额全球最高,但2012年股票市场市值为全球最低。说明,继续盲目扩大新股发行不仅不现实也很危险,其后果是大批股民纷纷销户离场,不仅不能达到扩容目的,相反加剧了股票市场的萎缩和衰退。

表4-5 我国公司债券、股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融资情况 单位: 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15)。
注:1. 2015年数据来自《中国债市》,李慧吉等,2016.1;2. 股票为发行额=境内融资,股票融资=A股+再融资+创业板;3. 公司债/GDP指标中的公司债=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

(2)公司债券市场的严重滞后限制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国际上,成熟资本市场的扩大主要不是依赖股票市场,而是公司债券市场。发达国家是以公司债券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体系,公司债券市场规模远远超过股票市场。

1998年,美国公司债券发行量与股票的比例(债股比)是10∶1,2002年是18∶1,2005年是6.5∶1。而中国的情况是倒过来(见表4-5)。1998年股票发行额与企业债的比例(股债比)5.7∶1,2000年是25.3∶1, 2006年是5.6∶1,一直到2012年,公司债发行才逐渐超过股票,最高的债股比是1.94∶1。这一事实说明,中国的资本市场结构正在趋向合理,但是与成熟市场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此外,美国债券市场占全球30%,而中国只有3%。美国和日本的公司债占GDP比重是15%,而我国公司债加上企业债和可转换债券,长期以来的发行额占GDP比重还不到1%。一直从2011年开始,这一比重才超过1%(2009年该比重为1.3%),2012年和2015年这一比重刚好为2%(见表4-5)。

东南亚一些国家市场规模不大,之所以最后也爆发金融危机,也是因为缺乏一个庞大的本币公司债券市场。可见,我国公司债券的长期萎缩制约了资本市场总规模的扩大,也隐藏着极大风险。

(3)资本市场比例失调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投机性

成熟金融市场上公司债券市场远远大于股票市场,不仅极大扩大了企业融资来源,最重要的是使社会资金得到了分流,大部分资金进入公司债券市场,少量进入股票市场,因此能有效控制股市的投机性。

但是,综上所述,中国的资本市场结构比例已严重失调(见表4-5)。在以股票为中心的资本市场上,由于股票的发行客观有限,而公司债券市场又长期萎缩,使整个资本市场有价证券严重供不应求。结果导致社会上千军万马的资金炒作少量股票,必然造成股市行情大起大落、暴涨暴跌。这是我国股票市场过度投机性长期得不到抑制的根源,是股民们对市场失去信心大批离场、市场行情长期处于低迷的根源,加上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相对落后,在未来资本市场开放后,上述弊病将成为最容易遭遇国际投机资本袭击的致命弱点。

2.上海货币市场规模和结构性缺陷的内在关系

短期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货币市场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和债券现券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同样是基础性金融市场之一。其中票据市场又是货币市场的主要市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票据市场份额占货币市场总量的60%,英国的票据市场也很发达。

票据贴现市场是以市值交易为基础、有偿性为保证的短期融资市场,因此发展票据市场不会引起信用膨胀和社会总资本规模的变化,却能加速货币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的票据贴现业务和票据市场消失了近3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票据市场发展特别缓慢,与其他市场相比处于落后状态。一直到最近10多年票据贴现业务以及票据市场才逐渐得到重视并开始发展。但是,整个票据市场和国际上成熟金融市场相比有很大差距(见表4-6)。美国20世纪80年代票据市场占货币市场的60%,中国2010年只占13.3%,而占主体的是银行间债券回购与现券市场,占56.39%,银行拆借市场也占到30.3%。

表4-6 上海证券交易所2010年12月各货币市场交易概况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网站。

因此,上海票据市场虽然在近10年中有了迅速发展,但相对于其他货币市场仍然是最落后的一个市场。原因是,最近几年国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从事公开市场业务,央行票据的发行和回购主要通过这一市场,但忽略了票据市场和其他货币市场的合理比例关系。

3.衍生性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与基础市场脱节

上海衍生性金融市场落后是和基础性资本市场不成熟相联系的。由于基础性市场不成熟,制约了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即使股指期货市场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许多不足之处。如个人投资者准入存在隐性门槛,由此导致股指期现货基差不够稳定等(见图4-6)。目前,股指期货市场的主要缺陷是:

图4-6 2010—2015年我国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期现货基差走势图

(1)股指期货品种较为单一

当前,我国只有一只标的为沪深300指数的股指期货,品种较为单一,这一现状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第一,缺乏针对个人投资者需求的小型指数期货合约。股指期货标准合约是针对机构投资者,门槛高,限制了投资者的套期保值;

第二,目前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有2000多只,绝大多数股票并非沪深300指数成份股,这就决定了对于绝大多数股票而言,很可能是难以运用沪深300指数期货来进行有效的套期保值的,从而限制了投资者参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积极性,股票现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无法得以有效地控制、分散和转移,增强了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投机性;

第三,缺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的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货。不同行业和不同市场板块的股票往往会有相对独立的价格走势,价格波动比较大,这就要求市场应该提供反映其中某些典型行业或板块的股票价格走势的指数期货,以供投资者用于套期保值。如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期货、道·琼斯交通运输业平均指数期货都是针对行业的。除了指数期货外,缺乏股票期货,而香港交易所就有近40只的股票期货品种。

(2)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尚未建立

虽然从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推出之后,我国证监会、银监会相继出台了券商、基金、QFII和信托等特殊法人参与股指期货指引,从法规层面逐步放开了机构投资者入市的限制。但截止到2012年6月底,股指期货客户开户近10万,法人机构账户1873个,机构开户占比仅2%,散户投资者仍然占绝大多数。机构账户中,52家证券公司、15家基金公司、1家信托公司共开立了218户法人账户。再加上监管当局对特殊法人参与股指期货限定了最高比例,这使得法人机构交易量只占整个股指期货交易的5%,持仓量约占30%[33]。一个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期货市场极大限制了这一市场的扩容和功能的发挥。

(3)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期货市场近年来屡屡发生违规事件,如商品期货市场上的国储铜、中航油等事件等,引发期货市场较大波动。

然而,衍生性市场对于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在国际货币市场的批判中成长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避险机遇,使金融系统比30年前更加灵活有效,经济自身对金融动荡更具有弹性。”[34]这一论述精辟地概括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作用。而上海金融衍生市场的滞后显然不利于这些作用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