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获得政府支持能力及战略发展的服务体系

获得政府支持能力及战略发展的服务体系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边界是在同样的市场边界、科技边界、资源边界、资金边界、管理边界、组织边界的禀赋条件下,当地区域环境对于创新创业以及创业型企业的成长是否属于友好型的、生态型的、服务型的,这决定了创新创业能否可持续下去。其五,是当地政府过度支持或者“过服务”和支持方式错位问题以及全国各地政府之间无序竞争发展导致的。

环境边界是在同样的市场边界、科技边界、资源边界、资金边界、管理边界、组织边界的禀赋条件下,当地区域环境对于创新创业以及创业型企业的成长是否属于友好型的、生态型的、服务型的,这决定了创新创业能否可持续下去。以马云的“阿里巴巴”创新创业为例,当年从有“天堂硅谷”之称的杭州,到上海张江,到北京中关村都没有人愿意提供投资与服务等环境,马云不得不回到杭州自己家中开始创业进程,等他创业成功了,上海提出“什么时候能够打造出马云?”再以美国硅谷为例,全世界都在学习研究模仿它创造的现代新兴高科技及其科技产业经济价值的模式,实际上美国人自己也在学习研究模仿,那为什么只有硅谷这个区域能够形成大家向往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美国128号公路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信息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好于硅谷的,经过若干年的演化,硅谷形成了一个“知识经济的”的商业环境,对于科技创新创业是极其友好的、生态的、服务的,硅谷超越了128号公路(有关具体内容请参见即将出版的《创新、创业、投资与经济——财富创造》一书中的论述),成为全世界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学习模仿的榜样。

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持,应该着眼于环境的打造,而不是把手伸到企业层面的微观环节上。参见图8.6:第一阶段,当时市科委给的10万元科研经费,如同政府担当了天使投资的角色,规避了对于早期项目“市场失灵”的过程;第二阶段,完全是按照资本市场规律要求,透彻分析投资过程中资金需求的规模、使用以及可能的风险不确定性及其风险控制对策,赢得了社会的资本投入;第三阶段,在当时上市或买壳上市都是计划模式的背景下,政府给出了支持的各项政策,原则就是只要不动用政府的一分钱财政资金,一切都给绿色通道的支持。这一系列措施的成功才使得南开戈德顺利实施从天使投资到社会资本融资再到买壳上市融资的过程。

图8.6 戈德创业成功政府作用示意图

可见新兴产业的企业创业,没有政府给以创造的环境也是困难重重甚至难以走通整个过程。科技企业创业自身的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成熟性、市场性是必要条件,政府打造的环境则是极其重要的充分条件之一。

必须看到另外的一种情况,政府支持过头了,也必然有导致企业失败的风险。我国各地政府为了GDP的快速提升,一般只要能够立即带来GDP增长的,政府就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以上海为例,2008年上半年由于国家调控政策,使得某个区的一块地拍卖,16亿元没有拍出去。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调转,采取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政策,上海该区的这块地在2009年上半年拍出了72亿元高价。可见这个区当年GDP指标应该是没有问题了。不过这样的价格飙升对于我国的经济竞争力而言,只能够是伤害:引诱各地领导都设法纷纷去卖地。这种卖地的溢出效应是:房价不断高升,推动当地的商务成本随之不断升高,迫使做实业者在当地难以为继,纷纷转移阵地。更重要的是,房价高企的同时,又有“刚性需求”的理论满天飞,民众的预期是房价还要涨,赶快买,而实际上工薪阶层又有多少人买得起那么高价的房子,只好把父母省吃俭用积攒的储蓄拿来买房,结果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是在掠夺民众的财富。

再以无锡尚德的资产重组为例,虽然有国际市场变化、产品价格低、过度竞争产能过剩、商业模式等因素直接影响,但是当地政府支持过头或者称之为“过服务”,至少也是导致无锡尚德重组的原因,而且还是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共同铸就了今天尚德的命运。其一,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重组、破产都是市场的自然法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国内对于无锡尚德重组过于惊爆了。笔者在2011年前往美国考察天使投资发展政策问题,就得知当年奥巴马上任时专门去考察过的美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于2010年10月破产了,美国人有没有如此惊爆。其二,是尚德本身科技创新模式问题导致的,太阳能用的多晶硅,必须达到6个9(即99.999 9%)的纯度,才能够有15%的光伏转换率,达到经济性使用太阳能,无锡尚德这么多年来并没有解决多晶硅的纯度的技术问题(这个高纯度技术掌握在欧美日的七个企业手中)。其三,是尚德发展的商业模式问题,大家看到的尚德是一个资产巨大的企业,除了冶炼技术和市场不在无锡之外,几乎什么都在这个企业里,而且制造太阳能需要的高端自动化的设备,这又增加了企业制造成本,拖着巨大资产做制造业,在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显然是制造业者的大忌,发达国家都在采用OEM模式实施制造。为什么尚德不采取OEM模式进行制造呢?其四,是市场的可持续问题,因为尚德的产品市场主要在欧美。美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破产了,美国人把企业破产的原因归罪于中国,要对中国的太阳能企业进行“双反”调查。我国的太阳能企业在美国市场受阻背景下,把生产能力灌注到欧洲市场,欧洲正赶上长期债权危机,取消了使用太阳能消费的补贴,用量少了,中国产品反而增加了,挤得欧洲本地太阳能企业难以为继时,欧洲企业也就启动了“双反”调查,市场一下子萎缩了,制造出来的太阳能产品向何处?其五,是当地政府过度支持或者“过服务”和支持方式错位问题以及全国各地政府之间无序竞争发展导致的。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回国创业,到上海没有得到支持,到其他地方同样没有得到资金支持,还是回到无锡得到了第一笔资金支持,又于2005年登上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创造了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先河,又在新能源市场趋势下以及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战略产业政策催促下,当地政府怎么能够让出这光耀的产业,加大力度支持,规模无适度地扩张,各地又纷纷上马类似产业低层次扩张,在价格每况愈下情势下,引爆资产负债过高,银行撑不住了,只有通过重组方式,以保银行资产的价值。——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无锡尚德重组的必然结果。

如果政府没有那么大力度,或者在该力度下,政府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式采取德国模式,即给以安装太阳能消费者们以补贴,而不是简单的追加资金给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即使是欧美市场萎缩了,我国太阳能消费市场还能够足以支撑的话,无锡尚德就不会沦为破产重组的境地。

如果无锡尚德在创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上能够适度扩张,保持理性心态,采取OEM模式而不是本身规模在不适当实际极速扩大的商业模式,成本和资产负债就会大大降低,完全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如果无锡尚德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能够及时完成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的组合创新发展战略,能够将低成本扩张商业模式贯彻其发展过程中,能够在政府追求GDP前提下,与企业规模理性扩张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运用好资本市场及其金融工具创新与企业发展成长阶段特性组合起来,无锡尚德一定是中国最有价值的太阳能企业。

沿着这个话题继续深化一下,破产重组做太阳能的企业何止无锡尚德一家!在国家发展新型能源产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以极其快的速度加入到太阳能的产业中来,生怕自己没有跟进去做,有条件的在做,没有条件的也要做,纷纷上马太阳能企业。在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下,无锡尚德尚不能够生存下来,那么还会有多少企业死于这场博弈之中。因为在我国今天发展经济的模式中,早已不是亚当·斯密的那个时代,“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微观竞争机制,而是“看得见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结果如下:一是能够很快形成一定供给规模产业效应;二是这种“超越市场竞争”的力量,导致了今天太阳能企业大批倒闭破产的“哀鸿遍地”景象。

太阳能作为一个新兴能源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如果这个时候掌有大量债权的银行能够缓释尚德债权期限,同时再加大支持力度,或者握有大量资金的私募投资者们接受尚德债务冲进去,支持尚德把多晶硅纯度冶炼技术突破,把尚德的商业模式修正,倒逼国家出台采购引导政策和有关电力部门尽快实施智能电网改造,把太阳能产生的电能纳入到电力供给的电网上,再过三到五年当市场重起时或者本国市场大规模启动时,尚德可完成再生将变得真正的强大。反观日本和德国银行与企业的交叉持股紧密关系,在危机时刻往往是银行大伸援助之手,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旦难关渡过了,就将是企业与银行共同盈利之时。这些年来大有批评日本和德国银行与企业关系的观点,在我国流传,这次的次贷危机显示出了银行与实业企业的紧密关系,恰恰是日本和德国保持金融支持实业,并能够可持续支持企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创造了辉煌成就所在。

我国发展经济形成了一种超越现代经济范畴的经济行为,即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从一个产业的萌发到形成速度是极其快的,但是这种景象看似轰轰烈烈,往往伴随着低层次扩张以及依靠地方政府才能够活着的过度竞争格局,很多企业离开当地就不知道该如何管理经营企业了。这种现象在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也比比皆是,发展信息产业所有园区都要发展,没有要素禀赋就以极其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入;发展软件业没有一个园区敢于落后的,都纷纷提出规划;搞创意产业,同样各个园区都在建设创意工厂,……这种基于政府旨意下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几乎是同质化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结果是:曾经上海张江科技园要成为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要成为中国的硅谷,武汉要成为中国的硅谷,杭州要成为中国的硅谷,深圳要成为中国的硅谷……至今都没有成为硅谷,为什么?

事后分析,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研究科技创新创业需要的支持,即: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风险投资的增值服务能力与体系;基于科技知识产权股分化的经济理论、投资理论、管理理论、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理论创新。这是以知识资本或智慧资本为核心的全新理论、方法、模式的创新问题,不作为本书的论述重点,将放到《创新、创业、投资与经济——财富的创造》一书中论述,敬请有兴趣的读者届时参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