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警惕高能耗产业转移的“锁定效应”

警惕高能耗产业转移的“锁定效应”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发达国家已经向着金融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高端领域升级转型。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的转移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京都议定书》关于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的影响。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中国有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影响。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超前运筹,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迎接这一紧迫而现实的挑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发达国家已经向着金融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高端领域升级转型。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传统的能源密集型和高污染型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钢铁、水泥、纸张、化肥、铝等5种重要的能源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占世界总生产量的比重均有很大幅度的下降。1971—2000年,纸张所占的比重从87%下降到76%,钢铁从89%下降到57%;1981—2000年,铝从80%下降到57%,水泥从63%下降到50%;1981—1996年,氮肥从67%下降到46% (Sijm et al, 2004)。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的转移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京都议定书》关于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的影响。为了完成规定的减排义务,附件一国家开始制定一系列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促使一些企业迁移到排放不受约束的非减排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

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中国有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会带来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扩大就业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它会加剧国内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能源密集型产业一般都是固定投资很大的产业,进入中国后,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再转移出去。因此将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中国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不履行减排义务,但在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却可能被这些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吴英娜,2007),而不转移的话,则很难完成碳减排的目标,因此将会陷入高能耗产业“锁定效应”的困境。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张坤民,2008)。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超前运筹,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迎接这一紧迫而现实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