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化何去何从

全球化何去何从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发达国家获利的全球化自从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走向世界,他们用坚船利炮开道,为自己机器生产的大量产品寻找全球销售市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汽车三巨头称分摊到每辆汽车上的医疗保险支出超过1500美元,不断攀升的医疗保险支出导致了美国汽车公司数十亿美元的亏损。全球化结束了美国企业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自主定价的前提。

1.发达国家获利的全球化

自从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走向世界,他们用坚船利炮开道,为自己机器生产的大量产品寻找全球销售市场。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商品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重炮。这些率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用自己的技术、资金、商品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变成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奴役、控制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殖民地和宗主国、世界农村和世界城市的分工,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控制工业制成品和初级原材料的价格,从而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依然在全球化中占据优势。以美国为例: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飙升,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际收入翻了一番,各个阶层的美国人都分享了这一增长成果,贫困率大幅下降。此外,一系列制度的建立确保了繁荣被广泛共享。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在全球化中拥有霸主的地位,美国建立了以雇主为主的医疗保险体系,即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国家承担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而是建立了以雇主为主的福利制度,由雇主支付医疗保险。在全球化中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可以通过企业自主定价来补偿。

当时美国供给世界工业品将近60%。美国当时空前的繁荣靠的是全球化。随着日本的崛起、欧洲的复兴,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国际经济格局,美国相对衰落,但依然与日本、欧洲共同分享全球化的好处。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企业、工人,还是政府,都能从全球化中受益。

2.反全球化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似乎在改变。20世纪80—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远洋运输和航空货运技术不断进步,使国际运输与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幅下降。廉价便捷的通信和交通使全球生产布局和管理成为可能。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发展中国家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引进技术、资本和管理,利用自己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在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使就业机会增多,使财政收入和外贸出口增加。

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即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和支持者。大企业在全球市场逐利,如鱼得水。大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安排生产和销售,这样就可以利用各个国家社会资源的优势,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大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展开双臂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给他们带来几百万新顾客和几百万便宜劳动力的新时代,也就是给他们带来丰厚利润和巨额收入的美好时代。

然而,大企业在国内的经营却不尽如人意。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汽车三巨头称分摊到每辆汽车上的医疗保险支出超过1500美元,不断攀升的医疗保险支出导致了美国汽车公司数十亿美元的亏损。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中,底特律汽车中心高昂的成本在竞争中不具优势,削减了数万个工作岗位。外国汽车制造商具有巨大优势,因为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的公司福利型国家,雇主提供福利,而其他发达国家由其政府承担了雇员和退休工人的大部分医疗保险支出。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据着一枝独秀的地位,这种遗产今天已经不再适用。全球化结束了美国企业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自主定价的前提。企业承担如此高的医疗保险支出失去了竞争力,导致大量汽车工人失业,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两家破产重组,并出售部分品牌,接受政府救助渡过难关,这种状况导致公司投资更加向国外移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反全球化的力量也在增加。反全球化人士认为: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全球化工厂搬走、产品生产外包,已经不是贸易范畴了。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背离了。

反全球化人士认为,免受全球化竞争的幸福的人是金融家、律师、医生等无法流动的职业,大多数职位无法避免全球化的竞争,即使那些白领人士也患上白领焦虑症,因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这些人可能会向下层社会流动。美国人也估计,美国4000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全球化竞争的影响。

德国、日本、美国都有学者认为,今天的全球化、新兴国家的崛起,改变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位置,改变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存状态,改变了他们的收入分配格局,也改变了他们福利国家的生存状态。德国学者认为,现在他们是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没有新的投入,新的投入都投向了海外。企业一直在合并、集中和精简机构。欧洲国家新的投入和经济总量相比已经减少了一半,德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自1970年以来从18%下降到3%。明显而又长期消减的投资让那些政治家们很难再有重复战后经济奇迹的机会,面对实际上已经停滞的资本支出,经济不可能再次腾飞。

美国学者马特·米勒在他的《向左走、向右走——美利坚共和国的未来之路》一书中认为,美国经济走在了十字路口,下一代的经济生活将被重新塑造。到2015年美国330万个工作岗位流向海外。在未来10年,或者说在未来20年,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30亿人将加入劳动力市场,致使4000万个美国工作岗位受到影响,甚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会处于饥饿状态。美国人开始向下流动而不是向上流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美国经济将面临近百年来最严峻的考验。

日本学者中谷岩在他的《资本主义为什么会自我崩溃——一个新自由主义者的忏悔》一书中也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日本那些依靠国内需求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无法因此受惠,反而可能因为众多制造业向海外转移面临更大的困境。这意味着,能够积极与全球化接轨的大中型企业与缺乏这种渠道和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日本国内出现停滞,那些已经融入全球化趋势的大企业依然可以保持强劲增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小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危险的到来,日本面临20世纪70年代美国相同的困境。一部分人提出,日本应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或者将日元贬值。在教育体系上,有些人主张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应该重新让孩子们星期六也去上学,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应付中国的挑战,拥有更多的优势。

3.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继续深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发达国家的大资本、大企业在国内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内的需求,资本追求的有利的投资场所和利润已经饱和,即使仍有利润,也远远不及国外廉价劳动力所在地,因此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在国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已经不是最佳,所以要冲出国界。那些有着廉价而丰富劳动力的国家已经开放市场。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扩张,既有需要,又有能力,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最活跃的经济实体,充当了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在国际流动的最主要媒介。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如果说20世纪跨国公司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存在的话,21世纪则将是民族国家在跨国公司的世界内生存,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捍卫者。

消费者在全球化中受益。在西方,尽管许多工人不断增加疑虑,下一个失业者也许就是自己,但无论工资上涨、不动,还是下降,购买力还是明显增加了,所购买东西的价格明显下降了,越来越便宜,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得益于全球化过程中从国外进口廉价商品。作为工人也许反对全球化,但作为消费者无疑会支持全球化。

政府支持全球化。西方所谓民主政治中大企业在国会中有更多的代言人。国家是总资本家,国家的政策从大企业出发,并受大企业控制。因此,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民众抗议,国会和政府依然不会通过反全球化的法案或实施反全球化的措施。

4.全球化与不平衡

时至2011年年末,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衰退远远没有结束。导致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近10多年来,在自由贸易的推动下,全球化步伐大大加快,跨国公司基于利润最大化,实行产业链全球配置,引发了制造业生产大转移,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和繁荣,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信用扩张,鼓励消费,从而形成了生产与消费严重分离的格局。在一国经济条件下,生产和消费是基本平衡的,过度消费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消费萎缩也会导致经济危机,市场具有内在的平衡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国生产,另一个国家消费,生产与消费分离后,两者之间的平衡机制被切断,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成为可能。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价廉物美产品,使得发达国家始终保持很低的通胀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把大量贸易顺差通过购买债券等方式回流到发达国家,成为支撑发达国家不断扩张信用的重要条件。维持这一循环的关键是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而不断刺激消费需求的是虚拟经济的迅速增长、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借贷消费的广泛流行。一旦虚拟经济出现问题,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危机。

这种生产与消费、储蓄与借贷、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在现实世界已经产生深刻影响。人们描述为:中国人负责生产,美国人负责消费;中国人负责储蓄,美国人负责借贷。金融危机暴露了这种失衡型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但目前全球经济依然缺乏调节平衡机制。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超级经济实力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霸权地位,主导了整个世界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元作为统一结算货币,对维持全球贸易秩序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地位使这种全球经济失衡得以维系。新兴国家经济繁荣大量出口,带来巨额外汇储备,而美国大量进口并且也愿意承担巨额债务,导致二者相辅相成的局面。

全球以美元和美国需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虽然在过去使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代价是全球经济更加失衡。美国大力推行超前消费,不重视生产性投资,自己不从事生产,主要依赖进口,造成巨额贸易逆差。没有其他国家的资金支持,美国自己的金融机构无法支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而美国靠着金融业的过度发展和美元的国际地位吸引世界各地的资金,这种被称为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的畸形世界经济格局已经难以为继。

5.全球化呼吁公共治理

当今世界经济是全球化的。我们有全球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的市场,但却没有全球化的治理机制。也就是说,经济是全球化的,政治是本土化的,商品、资本是全球流动的,劳动力不能全球流动,能够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获益,且难以管理,资本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破坏力的因素。为了解决全球化的问题和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商,对国际经济活动采取共同干预措施的政策行为,需要深层次的、较大范围的、经常性的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出现。虽然现在有一些国际协调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但现存的协调机构涉及的范围有限,尤其对资本的管制有限。

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全球资本的监管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英国首相布朗在伦敦G20峰会表示:“旧的‘华盛顿共识’已经结束。”布朗呼吁扩大监管规模。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这两位领导人在峰会前夕也步调一致,高调主张对所有市场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并共同打击避税天堂。

全球化中的公共治理依然有很大的难度。当今知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国家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像过去一样管理经济活动或控制经济活动的结果。国家不再被疆界内经济事务控制,而是被迫成为平台建造者,以吸引全球经济活动在其疆界内进行。当今的互联网技术使金钱可以在个人电脑上以电子方式穿越国界流动,从技术上而言,阻止全球资本流动是不可能的。一些资本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总部设在避税天堂,如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等加勒比海地区,他们的资金流向世界各地,而其他国家无权监管。跨国企业把各种零部件分散到不同的国家生产,最后聚集到一个地方组装,并根据各地的税率制定每步骤的成本,以避免在税率高的国家纳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对公司的依赖比公司对国际的依赖更强,哪一个国家如果对公司征收高一些的税率或严一些的管制,公司就会转移到税率低、管制较松的国家,甚至转移到避税天堂,因此全球化的治理需要全球统一的行动以及各国统一的规则。

6.全球化不可逆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无法实施

西方国家作为全球化的发动者,曾经用坚船利炮开道,为企业廉价商品寻找市场,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发展中国家被迫卷入世界分工体系,发达国家曾经是全球化的赢家。然而,时光流转,发达国家如今对全球化开始疑虑甚至另眼相看。美国学者理查德·隆沃斯在他所著的《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一书中认为:目前的全球化乌云笼罩美国、日本和欧洲三方。美国——中产阶级的哀歌,日本——孤独的帝国,欧洲——忧惧的大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今天似乎从赢家正在转变为输家,全球化使人们失去工作,成为反全球化人士敌对情绪的焦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也有了一定的吸引力。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认为:人们都认为不管在何种环境下,保护主义都是不好的。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也错了。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时候,如果政府不能恢复就业率,那么通常的经济规则并不适用。

在危机后动荡的欧洲,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例如根据欧盟执委会起草的“港口服务业自由化”方案,欧盟准备将竞争机制引入码头的货物装卸业务领域,从而提高各个港口的竞争力,因为在当前各个码头的货物装卸都由一家公司来完成,垄断经营的现象非常严重。但引入竞争对许多码头工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失业以及工资的降低,因此该方案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事实上,为了应对危机,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减少外部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又重新采取了市场保护、贸易保护政策。为此,2009年的G20会议通过了反对贸易保护的决议。但据西方媒体报道,20个国家中有18个或多或少采取了贸易保护的措施。从未来趋势看,在美欧发达国家压缩过度消费,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全球存在较大的消费缺口,只要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贸易保护主义必将有增无减,而贸易保护又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复苏。

全球化不是由公众选择的产物,而是一场由震惊世界的技术变革引起的海啸,全球化来自于全球市场化和技术的推动,它的必要性来自于全球市场化追求效益和利润的动力。它是企业追逐市场利润的自发行为,政府没有决定在全球寻求资源和市场,政府没有鼓励跨界的公司合并,政府没有从事电子商务,所有这些都能追溯到技术的变化引起的企业的自发行为,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决定加速它或延缓它。

因此,可以说,全球化不可逆转,无论多少人反对全球化,努力适应全球化将成为下一代人经济和政治生活的主题。各国的公司已经融入全球化,各国已经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全球化,全球化已经形成链条。世界上太多的人依赖全球化谋生,很多的选民依赖全球经济谋生,全球化降低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成本,世界不可能回到贸易保护主义时代。

各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办法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应该实施更好的保护措施。发达国家政府要为国内受全球化竞争的“受害者”提供保障,扭转贫富悬殊的困境。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72年1月,第254页.

[2]郭连成.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3]郭连成.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4]黄宗良,林勋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33页.

[5][印度]卡瓦基特·辛格.不纯洁的全球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7月第7页.

[6]常海鹏.人民网年终特稿:后进入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2009年12月16日.

[7]中国经济网.社科院预计2015年金砖四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2011年4月7日.

[8]常海鹏.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人民网,2009年12月16日.

[9][美]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怎么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8页.

[10][日]中谷岩.资本主义为什么会自我崩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第2页.

[11][日]中谷岩.资本主义为什么会自我崩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第193、156页.

[12][美]约翰·卡瓦纳.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北京:中央编译局,2007年8月,第38页、第45页.

[13][日]中谷岩.资本主义为什么会自我崩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第4页.

[14][美]理查德·隆沃斯.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1月,第11页.

[15]美国人为什么不仇富.HTTP://sPace.yeeyan.OrG/u/63535.

[16][美]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怎么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