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湘西州农村金融排斥的原因与程度研究

湘西州农村金融排斥的原因与程度研究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金融排斥的原因分析自古以来,低收入者始终是获得金融服务的边缘者,对于湘西州而言特别是农村地区更加如此。金融排斥现象的产生是由农村主观及客观两方面因素造成的。湘西州受自然因素制约,农业基础薄弱。

一、金融排斥的原因分析

自古以来,低收入者始终是获得金融服务的边缘者,对于湘西州而言特别是农村地区更加如此。他们缺乏足够的途径获得金融服务,由于收入低、没有固定的保障等因素造成其没有能力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是享受一定的金融服务。因此,他们容易被正规的金融机构所忽视甚至排斥,这是金融排斥的一种现象。农村金融市场出现金融排斥,一方面是农民自身的原因,他们认为银行不会为其贷款,且申请贷款或是享受金融服务手续繁琐,需要抵押担保;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无法适应农户的需求。银行机构为了盈利,往往会推出易获得稳定利润的产品,而且通常会考虑能够消费其产品的高端客户,对农户的金融需求往往选择忽视。

金融排斥在湘西州特别是比较偏远、落后的农村特别突出,由于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较少,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参与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使贫者愈贫,拉大了贫富差距。缺乏金融支持的农户,没有改善自身境况最基本的启动资金,只能日复一日地徘徊在低收入水平上,即使出现增加收入的有利机会,也难以真正抓住。大量的资金流向富裕阶层,较好的资信状况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使富裕阶层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社会财富向富裕阶层倾斜速度加快,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金融排斥情形中,农民被排除的不仅是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一起被排除的还包括获得其他社会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排斥”。有研究者认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社会群体通常也无法获得其他关键性的社会资源,并且“金融排斥”通常还会恶化“社会排斥”的程度。农民如果没有机会利用信贷市场进行融资,那么他所遭受的这种机会剥夺会通过各种因果关系引致其他形式的剥夺,如缺乏社会权利、削弱社会支持,被排除在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之外等。金融排斥及伴随而生的社会排斥现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影响了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唯有打开金融排斥的大门,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才能不断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不断改善社会公平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排斥的问题,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金融排斥现象的产生是由农村主观及客观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资金需求分散、系统性风险大、比较效益低等特点,这加大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持续经营的难度。在利润目标的驱使下,金融机构纷纷转向城市地区,主要针对城市地区提供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金融服务,而将农村低收入群体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之外。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湘西州农业生产系统性风险较大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同,工业生产主要靠人力和机器设备,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产量和质量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控制。而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制约,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湘西州受自然因素制约,农业基础薄弱。其中全州特色产业如椪柑产业、茶叶产业、猕猴桃等种植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和严重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的损失就有可能造成贷款农民无法按时足额偿还,风险就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农村金融机构。在缺乏风险分散和担保机制的情况下,贷款损失只能由农村金融机构独自承担,于是,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理性的选择。即使仍然留在农村地区,银行大多也会设置较高的信贷门槛,将农村大中型企业作为首选客户,而将受系统性风险影响较大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排斥在外。

(二)湘西州农户资信状况不透明,自己主动排斥较严重

农村地区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货币化程度较低,交易信息记录不完全,农民大多缺乏能够证明自身还款能力的书面材料。农村经济又是熟人经济,发生在亲戚邻里之间的非正规借贷行为主要靠的是对借款人的了解和信任,而银行的职员大多不是村子里的人,缺乏了解借款人资信状况的渠道。为了控制风险,银行严格限制贷款条件,要求农民提供资信证明或者抵押担保物,然而这是农民难以做到的。因此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大量农户虽然事实上符合贷款条件,但却因资信状况的不透明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同时,大部分农户思想观念落后,对金融知识不了解,不愿或是认为没必要将钱存到银行,因此,自己本身不愿接触金融机构的服务导致出现自我排斥现象。

(三)一些金融惠农政策失灵

在武陵山扶贫攻坚计划出台后,湘西州政府就制定了金融发展目标及实行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其中就特别提出支持“三农”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金投向“三农”领域,确保涉农贷款总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重点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业、农民自主创业等的金融支持,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进程。扩大农业保险保障和覆盖范围,积极发展农村小额发展,支持三农发展。政府在与银行加强合作的前提下,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制定了比较好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部分停留在文件上,未能认真落实。例如政府提出会加强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消除金融服务盲区,但由于考虑盈利因素,金融网点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城乡接合处。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与获取资金发展生产成正比。为了加快农村建设,政府针对农民会给予低息贷款或小额贷款。低息贷款是农民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表明政府在金融层面上给予农民补贴及支持,但这种补贴却未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因为政府未规定利率的上限,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会参照其补贴的成本及风险作出相应的利率调整,对农户收取不同的利率。收入低的农民会因此而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此外,虽然农业信贷的名义利率被定得很低,但是这种低息很难使农民得到廉价的好处。因为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获得贷款的成本不仅包括贷款的利率,还包括为了获得贷款所花费的贷款申请、拜见贷款者所需的交通费用和消耗掉的时间成本。例如,在孟加拉国的研究中,那些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农所支付的利息,仅相当于贷款总交易费用的17%。高额的交易费用让农户望而却步,因而放弃贷款申请、自我排斥在金融服务门外的农民不在少数。

(四)金融机构的逐利动机

由于农民资金需求小而分散,银行为农户贷款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于银行来讲,一笔100万的贷款和一笔1万的贷款成本基本相同,但是利息收入却相差甚远。同样的一个网点设在城市或者农村,所需的人员费用和固定成本基本相同,但是创造的效益却迥然不同,有些设立在贫困地区的银行网点甚至长期亏损,成为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的隐患。正是在农村金融大环境的影响和自身逐利动机的驱使下,银行不断向城市地区倾斜资源,而将交易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的农村客户排斥在外。

金融排斥如果处理不及时,也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它是发挥财富作用的调节剂。金融机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缺少这个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但金融机构要发挥好最大效益则要降低金融排斥,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排斥现象给予关注并采取措施。在国外,金融机构特别注重信用,良好的信用体系是降低金融排斥的重要手段,客户的信用好则会优先考虑贷款,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但中国由于未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银行往往优先考虑的不是对方的信用问题,而更多考察其资产的保障、是否有抵押或是担保人,才会考虑给予贷款。这对那些真正需要资金发展农村生产建设的农户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采用信用好坏标准给予贷款,那么不管其是企业家、有稳定收入的人还是农民,只贷款给信用好的人,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的金融排斥现象。一旦农户遭受金融排斥,就会转向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而这不仅风险较大,而且会加重其还款的成本。当无法偿还贷款时,农户就会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面临更加贫困的处境,造成其再次受到金融排斥。向高利贷借钱,一旦无法偿还所借的贷款,则会使自身及其家人面临人身危险。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金融排斥还会影响房地产市场。银行会以是否有抵押物,例如房子,作为贷款的标准之一,而农村的宅基地及土地没有抵押权,因而农户从这一方面无法获取贷款。这也会导致有房的人有越来越多的房子,相反那些没房的人始终没有能力购买,也间接造成其无法满足获得贷款的需求。此外,金融排斥不利于政府落实金融扶持弱势群体的相关政策,反而易导致越扶越贫。湘西州政府通过信贷工具施行惠农政策,降低对农贷款利率。但由于没有建立整体的信用评估体系,首次贷款的农户非常需要资金但收入低且信用不明确,易造成农民获取贷款难度增加,从而无法享受到金融优惠政策。而易获得贷款的农民往往是资金实力雄厚、信用好的农户,对这类农户,银行会重点考虑。另外低收入人群易受到金融排斥,且其风险防范能力更为脆弱。湘西州农户大部分会购买政府提供的医疗及养老保险,但涉及火灾、意外疾病等保险产品时就不会有购买意愿。尤其是那些对保险产品不了解,而且没有更多的额外资金购买相关保险产品的农户。当没有相应的措施来规避类似的风险时,会迫使更多的人增加储蓄来应对将要面临的未知风险,这会增加贫困户的压力,也会影响其生活质量。此外,湘西州农户由于生活水平低且收入低,特别是对金融概念的一无所知,因此不懂得去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也不懂得如何利用储蓄购买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他们更容易遭受难以获得贷款的风险,导致未来生活没有一定的保障,老年贫困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从而加剧其金融排斥程度。

二、金融排斥程度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章研究所有数据源自2013年5月在湘西州永顺县玉屏村开展的一次农户调查。选择调查这个地区的原因是:首先,作者比较熟悉这个地区;其次,永顺县是国家开发扶贫重点县。调查主要涉及农户的基本特征、人均收入、接触金融服务的障碍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为了增强调查的可操作性,笔者同当地的村组干部逐一入户调查,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调查问卷涉及农户比较敏感的信息,相比于面对陌生人的提问,受访者更愿意接受村干部的调查,从而增强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二)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受访者年龄层次多元化,其中有当地人,也有住在本村的租户。受访者是否是户主对整个调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户主对家庭资产和负债状况更具有发言权,为了获得更确切的数据,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是否是户主”这一问题,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状况,判断受访者是否是户主。通过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8份,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80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1%。在280份有效样本中,有196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占样本总量的70%。受访者大部分缺少基本的金融知识,其中女性和中老年人占重要的比例,近一半农户属于中低收入水平,其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而大部分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这些特征与当前中部农户的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受访者的基本情况统计如表9-1所示。

表9-1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续表9-1

(三)农户受金融排斥程度分析

1.农户受金融排斥的类型界定及现实困境

金融排斥,从服务产品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储蓄排斥、信贷排斥和基本保险排斥。本章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描述农户在接触金融机构和使用金融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其具体的分类与形成原因见表9-2。其中,农户储蓄排斥表现为地理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被动排斥;农牧户信贷排斥表现为数量排斥、成本排斥、条件排斥和自我被动排斥。自我被动排斥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由于对信贷程序不了解,农户主观上认为不能获得信贷而将自己排除在外;另一种情形是农户十分了解信贷程序,知道信贷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被动地将自己排除在外。

表9-2 金融排斥的类型、表现形式

(二)农户受金融排斥的程度

根据表9-2的分类,调查员以访谈的形式询问受访者,如果农户选择了以上任何一种类型,则表明其受到金融排斥。当农户选择储蓄排斥,那么就可判定其未能享受储蓄服务,受到金融排斥。当其未受到储蓄排斥,则将询问是否受到信贷排斥。如果其选择任何一种类型,那么可以判定其也受到金融排斥。储蓄是农户接触金融机构的第一步,也是金融机构的最基本业务,如果受访者选择储蓄排斥,则可不必问其是否受到信贷排斥,因为其一开始就受到了金融排斥。但为了更了解受访者对贷款的了解及要求,访问员还是会对信贷方面的问题进行访问。因此,受访者只要选择以上任何一种类型,则其受到了金融排斥。在调查中,大部分农户虽然都享受了储蓄服务,但也受到了信贷排斥。其中除了自身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受到金融机构设置的门槛等因素造成贷款难的影响,其具体情况如表9-3所示。

表9-3 农户金融排斥程度分析

3.农村金融排斥维度分析

农户遇到的金融排斥现实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理排斥。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的多或少,直接影响着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其中金融分支机构越多,人们受金融排斥的程度越低,相反亦然。现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乡村只有单纯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没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如保险类机构。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湘西州永顺县玉屏村离县城中心不到2公里的距离,属于城乡交界处。全村在未成为社区之前共计1876人,变为社区后,加上外来人口共有1万多人,但其还是属于城中村。在玉屏村1公里至3公里范围内有2个中国建设银行、2个中国农业银行、3个信用社、1个中国工商银行、1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个中国银行。从数量上看,玉屏村金融机构较多,因此,当地村民容易获取金融服务。而永顺县的其他乡镇只有信用社金融网点,玉屏村是所属永顺县中离县城最近的一个镇,其他村离县城至少有半个小时以上的车程,村民获取金融机构服务难度大大增加,易受到金融排斥。永顺县的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农村没有相应的保险类及证券类机构。

(2)评估排斥。湘西州的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且山多地少。现在农民们主要搞规模型农业,并且人数也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发展农业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农业是一个非常受自然环境因素限制的产业,而且要付出比较多的劳动力才能获得一定的效益。但现在绝大部分农户不愿将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普遍用于自给自足,大部分人都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当农民需要向银行贷款时,银行会考虑其收入保障的稳定性,考虑其是否具备还款的能力。还有对于用于农业生产的贷款,银行会考虑到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稳定因素较多,且缺乏对农户相应的信用评估。这些方面使得金融机构对农民贷款积极性不高,因为相对于给企业或有固定收入的人贷款,农民贷款成本相对高很多,因此银行发放贷款都非常慎重。在调查中大部分农民都没有接受过贷款,小部分人接受过小额贷款。政府和信用社曾为解决农村贷款需求而实施过惠农政策,对那些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给予1万~2万元的贷款,但由于农民没将贷的钱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民最后无法偿还贷款,最终银行停止小额贷款政策。最终使得银行对农民的贷款评估更严格,造成一些真正有需求的农民难以获得正规渠道的贷款。

(3)条件排斥。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会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审核,其中要求提供抵押物或担保人,并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进行相应的评估,而且对其贷款用途也有具体的安排。由于现在银行都没有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如缺乏抵押物或具有一定实力的担保人,又没有一定的信用记录及相关的还款能力证明,就会被排斥在金融服务外。金融机构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用于那些成本低、利润高的商业借贷,而对涉农贷款不会过多投入。由于没有符合条件的抵押及担保人,大部分受访者被金融机构排除在外。其中小部分人能够相对容易获得贷款,是因为有亲戚在政府或在银行工作。

(4)营销排斥。金融机构为了获得盈利,为了更好地对自身的产品及服务进行销售和宣传,会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因为人是银行的主导载体,对银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永顺县金融机构数量共有60个,其服务人员有389个,农村信用社在机构数量及服务人员方面都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但永顺县人口基数大,在全州排第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9人。所以,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农村拥有的金融机构服务人员偏少,这也间接造成农民群体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力度不够,其中50%以上的农民对金融知识不太了解,还有11.4%完全不了解。受访者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非农收入,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的农民,其收入至少有一半以上来源于非农收入。大部分农民虽然有储蓄账户,但并不经常使用。除了因为收入要用于生活开支以外,还因为银行机构未能提供与之匹配的服务。

(5)自我排斥。自我排斥通常与个人心理素质和自身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自己主动将自己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农民对金融知识不了解,认为贷款要有关系才能贷得到款,且手续较为繁琐,时间较长,条款过于复杂难懂。于是他们需要资金时一般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或者选择非正规金融渠道(如民间借贷等)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